我是幹枯的胡楊^_^

一些文字與幾張圖片Email: dream_land_there@yahoo.com

WeChat: sunsetset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徘徊在曆史長廊(十二)

(2004-12-16 08:30:45) 下一個
第八天(二):耶路撒冷(以━巴曆史)



在這塊耶路撒冷土地上,迦南人是最早的原始居民。他們在公元前約4000年從阿拉伯半島東部沿阿拉伯海一帶到這裏定居。公元前13世紀,克裏特島和愛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人移居迦南,將該地稱為“巴勒斯坦”,意為“腓力斯人的土地” ,這個名稱沿用至今。此外,巴勒斯坦早期還有阿穆爾人和亞蘭人等部落居民。



猶太人古時稱為希伯萊人,在摩西帶領他們走出埃及,並接著由約書亞的帶領下越過約旦河進入神應許的金地迦南,幾經興旺與流散。在最後一次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大屠殺、大流散中,猶太人死亡150多萬人,幸存者幾乎全部逃離和被驅逐出巴勒斯坦,從而結束了猶太民族主體在巴勒斯坦生存的曆史。公元7世紀,出生在阿拉伯半島的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並統一了分散在阿拉伯半島上的各民族和部落,後又建立了統一的阿拉伯帝國。公元637年,巴勒斯坦並入帝國後,其居民、宗教、文化逐漸阿拉伯化,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300多年來,他們在這一地區勞動生息,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猶太人僅占當地居民的8%



猶太人在公元一、二世紀起離開巴勒斯坦之後,流散到世界各地,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慢長歲月中,處境悲慘。中世紀歐洲各國,基督教居於統治地位,而猶太教被視為異端邪說,歐洲出現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猶運動”,特別是19世紀末發生在沙皇俄國的排猶運動,十分猖獗,被屠殺的猶太人不計其數。這樣,猶太人開始了第一次向巴勒斯坦移民的浪潮,猶太複國主義運動初步興起,也得到了英美等國的支持。 特別是在《貝福爾宣言》發表和英國委任統治之後,巴勒斯坦猶太移民成倍增長。已占巴勒斯坦居民總數的三分之一。



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於1948年8月結束,其後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阿拉伯麵積11000多平方公裏,包括北部的加利利、約旦河以西地區和加沙地區;猶太國麵積14000多平方公裏;耶路撒冷市成為一個在國際政權下的獨立主體,由聯合國管理。(猶太人當時人口接近巴勒斯坦總人口的1/3,擁有當地當地6%的土地。)



1947年11月30日清晨,由於阿拉伯人不滿分治決議的麵積劃分,在耶路撒冷和一些阿猶混合的城鎮,爆發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激烈武裝衝突,這被稱為是巴勒斯坦“非正式戰爭”的開始。之後,在1948年1月—3月,雙方不斷發生衝突。 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了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同日,猶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國。15日,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戰爭爆發,開始了第一次中東戰爭。戰爭以阿拉伯國家失敗,以色列獲勝而告終。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在世界各地猶太人的支持下,經過五次殘酷的中東戰爭,以色列越打越強土地也越大,立穩了根基。而越來越多的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至今,已有百多萬的巴勒斯坦難民,流散在周邊國家的難民營中。



以色列從無到有,能以一支拚湊起來的烏合之眾贏得獨立並立穩根基,有許多原因。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千年來,以色列人在四處被殺戮被驅逐的情況下,有強烈的回家立國的願望。無家可歸的傷痛,沒有幾個民族會比流浪千年的猶太人來得深切。尤其是在曆經二次大戰惡夢後,更堅定了他們的立國信念,並迫切的付諸於行動。



德國集中營的幸存者,剛到巴勒斯坦,就拿槍上了前線,無怨無悔地戰死在耶路撒冷郊外;年青姑娘哈達莎•李普希茨,在報告敵情時不幸中彈,話通完時血也快流幹就死了。駐紮在歐洲的美國空軍中的猶太士兵,冒著軍法審判的危險,深夜拉開機庫大門,開著B-19“空中堡壘”飛向以色列,還未見到自己民族的國家,先去交戰的對方首都開羅,投了一圈炸彈。



以色列第一任總統威茨曼的兒子是戰機飛行員,開戰不久,就戰死在蘭天。如同戰韓時毛澤東的兒子戰死在朝鮮,這無字的戰爭動員勝過萬語千言,血戰到底的誓言刻在個戰士心頭。民族已無退路,官不貪財,兵不畏死,眾誌成城。以色列能贏得獨立,靠的是猶太民族的英勇奮鬥,也有國際間政府與民眾的支持。歐洲左派人士視以色列建國為弱小民族的獨立解放,掀起了西班牙內戰後最大的誌願軍行動,有五千人奔赴巴勒斯坦,與猶太軍民並肩戰鬥。誌願者之中,一百五十多人倒在那塊土地上。



大凡一個國家的建立總是以犧牲其他民族的利益與生存為代價,都有血腥的曆史,如同兩百多年前,美國的建立犧牲了當地的土著民族一樣。強者生存,這是條恒古不變的真理。



“昔日難言傷痛事,今朝又到眼前來”。曆史又重演,不過換了角色。現在的巴勒斯坦人,為了失去的家園,英勇奮鬥,無怨無悔地倒在以色列軍人的槍下。在強敵麵前,不惜以自己的身體,做成炸彈,與搶占家園的敵人同歸於盡。國際輿論,也對巴勒斯坦難民傾注了更多的同情。今天的巴勒斯坦人,就像昔日的猶太人,是他們,在到處尋找容身的場所。而死後的阿拉法特,也不能葬在耶路撒冷,那曾是自己的土地。



文化教養和苦難磨煉都無法消弭人性黑暗麵,兩個民族,終不能和平共處,這是人類的悲哀,但智力超群的猶太人,終究也應該找得出就地解決的辦法。1995年遇刺的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在六日戰爭時,曾是以軍參謀長,在希伯萊大學贈拉賓名譽學位以嘉獎他奪回耶路撒冷有功時,拉賓在受贈謝辭中,不是頌揚被世人認為是軍事史上奇跡的已方勝利,而是用沉重的語調說:



“前線戰士親眼見到的不單是勝利的光榮而更是勝利的代價:戰士們流著血倒在身旁;而且我知道,甚至我們敵人所付的慘重代價也觸動著我們很多人的心。大概猶太民族從來就沒有學會、或令自己習慣於慶祝征服和勝利的狂歡,所以我們接受勝利時,總是帶著很複雜的感情。”



這種“很複雜的感情” ,是我們站在上帝麵前時無奈的懺悔與悲憫?而上帝呢?如果確實存在,是否會接受這樣的懺悔與悲憫?請問上帝,為什麽要他的子民,巴勒斯坦人,生活在流離失所的苦難中,而讓現時的強者,以色列人,生活在這樣的懺悔與悲憫中?



注:

  1. 由於曆史久遠與覆蓋的範圍較廣,有錯的地方請各大俠們指正。今後每天會上貼一小篇,謝謝!


  2. 1USD=6.4埃及磅


  3. 1USD=4.3以色列新謝克爾


  4. 此文參考許多曆史文章而寫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atgc2022 回複 悄悄話 以色列和新加坡有著類似的遭遇,都是在惡劣的外部環境中建國和強大起來的。令人敬佩。所以以色列願意幫新加坡訓練軍隊。可謂惺惺相惜。當時阿3國就拒絕了李光耀的求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