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南歐紀行(4)倫敦,曆史厚重的沉澱

(2010-10-08 11:27:44) 下一個
 (四)倫敦,曆史厚重的沉澱

    對於倫敦的印象,大致是來自於文學作品,彎曲窄逼的小巷,排排緊鄰的民居,昏暗的路燈,緊裹風衣的路人。。。當然,還有橫貫市區的泰晤士河,河上那座倫敦橋,河畔的大本鍾,樸素的唐寧街,白金漢宮前頭戴熊皮軍帽的大兵不可一世地踢著正步,向世人展現大英帝國軍人的最後榮光。

    七月底的一天清晨,在連續十幾個小時的跨洋飛行之後,抵達了倫敦的希思羅機場。陽光明媚,空氣清爽,與北京金秋十月的好天氣無異,大大顛覆了此前有關倫敦終日陰霾的固有印象。

    在隨後的兩天中,天公作美,倫敦的天氣始終不錯,與風和日麗相去不遠。俺們一行人在主要的市區景點,蜻蜓點水了一番。

1)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的館藏極其豐富,尤其是來自於東方的文物。

    不誇張地說,中國境內的任何一家博物館,從未收藏過如此豐富的商周青銅器和玉器!即使有上那麽一兩件,也是小心翼翼地擺放在一個紮眼的位置,為重重保安手段所屏蔽。但是,大英博物館中的玉器之多,多到可與冬日裏大街上販賣的大白菜有一拚,隨隨便便擺成一個什麽圖案,裝在鏡框裏,掛在走廊旁的牆麵上。看在眼裏,真的是又氣憤又傷心。

    很多人以為這些來自於中國的古物都是當年八國聯軍在圓明園搶來的。這一說法,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

    當年搶劫圓明園的惡徒,是英法聯軍,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1859年,英法聯軍登陸大沽口,占領天津,洋人隨後派出一個和談使團赴京,路遇帶領蒙古輕騎兵上京勤王的蒙古莽漢僧格林沁,僧王鞭打使者,拒絕和談,京東通州八裏橋一戰,蒙古鐵騎全軍覆沒,此時洋人使團被清廷當作戰俘,關押在圓明園,備受淩辱,多人致殘致死。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後,為報複圓明園慘案,遂允許士兵公開搶劫圓明園。洋人搶完了,守園的士兵和附近的鄉民再搶第二輪。。。至於最後那把火是誰放的,曆史疑案。

    八國聯軍進北京,發生在火燒圓明園後的40年,史稱庚子之變,是大清帝國與世界列強宣戰後,戰敗的結果,當時聯軍的司令部就設在紫禁城中。皇宮諸大殿內外的鎏金銅缸外麵的鍍金,被閑極無聊的聯軍士兵用刺刀一一刮下。一直到今天,這些曆經風雨的大缸還擺放在故宮的高台上,見證了當年八國聯軍在北京的暴行。另外,在查抄那些曾經支持過義和團的王公貴族的家時,聯軍士兵乘火打劫,撈了不少的寶貝。當時,很多士兵軍官都在北京街頭擺攤,販賣那些搜刮來的細軟。

    具體到館藏於大英博物館中中國文物的來源,有搶來的,也有買來的。因為有些文物精巧而貴重,如玉器和字畫,城破在即,很容易就會被主人藏匿起來,很難搶得到。等到日後缺錢用,再一點一點拿出來賣掉。譬如說,清廷末帝溥儀和少帥張學良,就從紫禁城中盜賣了不少的文物。

    大英博物館中,除了中國文物,還有很多的埃及木乃伊,也是多到了隨隨便便就擺在大廳裏的程度。埃及人也一直嚷嚷著讓英國人歸還。

    有人說,等哪天中國強大了,再搶回來。

    難,時過境遷了,曆史是很難重演的。所謂時勢造英雄,就是這個道理。有了勢力,時機卻沒有了。



大英博物館1(團友ew攝影)



大英博物館2中國庭院(團友千年老二攝影)


2)白金漢宮

    白金漢宮與大氣恢弘金碧輝煌之類的詞藻毫不沾邊,看上去一點兒都不起眼,也不怎麽養眼,倫敦街頭隨便找個教堂或者博物館都比白金漢宮耐看。遊客們去白金漢宮的目的,大概都是為了觀賞皇家衛隊的換崗操典,宮殿本身好看與否,不是什麽大問題。

    近午時分,宮殿大門外的廣場上,沿著換崗衛兵即將經過的路徑兩旁,哪兒哪兒都是遊客,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十數個男女警察,帶著高高的蘇格蘭場警帽,神氣活現地在路上來回踱步,時不時將一些遊客趕回到路邊。有團友親眼目睹,一位瘦小的女警,一掌就將一個不服管教的大漢推回到了人群中。

    未幾,軍樂響處,遠遠走來了大英帝國皇家衛隊的操典儀仗隊,步騎混合,騎兵是一色的黑馬,步兵是一式的熊皮帽,軍容齊整,鼓樂震天。就是這支軍隊的先祖,在滑鐵盧打敗了法國不世出的戰神拿破侖,從此法國陸軍在歐洲大陸,再無輝煌戰績。



白金漢宮皇家衛隊操典1(團友老包攝影)



白金漢宮皇家衛隊操典2(團友老包攝影)



白金漢宮皇家衛隊操典3(團友老包攝影)



白金漢宮皇家衛隊操典4(團友千年老二攝影)



白金漢宮皇家衛隊操典5(團友千年老二攝影)



白金漢宮皇家衛隊操典6(團友千年老二攝影)


3)溫莎城堡

    溫莎城堡位於倫敦的近郊,這裏是英女王的私宅,更準確地說,是現任英王的家,無論這個王是男的還是女的。曆史上那個著名的“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國王愛德華八世,就是以溫莎公爵的身份退位的,因為他一定要娶一個二婚的美國女子為終身伴侶,結果為英國的輿論不容而黯然下台。

    從這一事件可以知道,英國人的骨子裏麵,還是非常傳統和保守的。甚至到20世紀末,王儲查爾斯的婚姻觀,仍然為英國人指指點點,王儲因此狼狽不堪。與此相對應的是,前王儲妃戴安娜則備受輿論推崇,其光芒甚至遠在英女王之上。如果以惡趣味的眼光看過去,戴安娜之死的時機還不算太晚,如果死在再嫁之後,大概頭頂上的光環就沒有那麽眩目了。

    駛近城堡,遠遠地就瞧見一條長長的拱橋,高高地矗立在綠色的原野之上,如同一條長龍,蜿蜒於丘陵,田野,叢林與河畔之間,那是通往溫莎城堡的火車禦道。一百多年前的蒸汽火車的動力有限,為了能夠駛上位於山丘上的城堡,特意修築了這條漫長的拱橋。

    巴士停在拱橋盡頭的火車站旁,穿過車站,走過小小的王城,溫莎城堡隔街相望。
這是俺頭一次近距離目睹真正意義上的城堡,一座曆經了上千年風風雨雨見證了無數曆史事件的城堡。城堡的外牆近20米高,壁立於青青的草坪之上,上麵是垛狀的女牆。每隔一段距離,就是一個高高的角樓,這是城堡防禦係統中的重點工事,通常位於外牆的拐角或者大門附近,上麵布滿了立狀的箭孔。

    與中國傳統的四方城不同,歐洲居住防禦兩用的城堡大多是不規則的多邊形,純粹的軍事要塞則是以棱堡為主。這種差異的原因,在於中國中古時代的兵器裝備中,拋擲類的遠程壓製武器一直是采用人力發射,射擊精度不甚高,而西方則采用重物配重機械發射,容易實施定點定位射擊。以曠日持久的南宋末年的襄陽保衛戰為例,當蒙古人運來了經阿拉伯人轉手的“回回炮”的時候,襄陽很快陷落。“回回炮”其實就是大型的拋石機,其特點是左右方向容易控製,落點的遠近卻很難掌控,基本上是依靠調整石彈的重量來撞大運。如果是四方城,拋石機隻要安置在城角位置,就可以輕易打擊一麵牆或者兩麵牆,落點遠近無所謂,反正最終是要砸在城頭上的。多邊形城堡正是拋石機的克星,因為城角的角度太大,要想保證拋石機的射擊方向與城牆走向重合,隻有將炮位安置於另一麵牆附近,很容易遭遇到守方的攻擊。

    當然,四方城的成因也有文化上因素。畢竟天圓地方,坐南朝北,紫氣東來,駕鶴西去。。。等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歐洲的古堡之多,似乎泛濫到了俯仰即拾的程度。但是,因為古堡擁有者的後人難以承擔昂貴的修繕費用,很多古堡已經捐獻給了社會。不過,溫莎堡是其中例外之一,現在依舊是英國王室的私人物業,而且,古堡的維護費用還是由英國納稅人負擔。

    走筆至此,不由得感慨英國人的政治智慧之高明。當年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之所以能夠在世界上稱雄一時,除了強大的海軍作為後盾之外,其外交手段的圓滑老道,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在資產階級革命興起之際,朝野雙方相對理智地做了妥協與讓步,開創了虛君共和的先河,避免了政權更迭過程中常見的流血衝突,英王室因此得以長久享受名譽上的禮遇與金錢上的優遇。與此鮮明對照的是,海峽對岸法國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卻最終上了斷頭台。

    時至今日,英女王在每年的特定日子裏,還會在這座古堡中居住一段時間。此時,英國王室的旗幟就會高高飄揚在溫莎堡的上空。到底有多高沒有量過,但是一定要比國旗的懸掛高度還要高。



溫莎城堡1(團友老包攝影)




溫莎城堡2(團友老包攝影)


4)國家畫廊

    國家畫廊的前庭是一個巨大的廣場,有噴泉和雕塑。在畫廊中轉了一圈出來,發現畫廊本身遠不如外麵的廣場更吸引人。廣場一角的上空矗立著一個碩大的廣肚小口的玻璃瓶,裏麵是一條帆船的模型。如此之大的瓶內景物還是頭一次見到,N多人的相機拚命地拍。

    畫廊中雲集了無數的文藝複興以來的繪畫作品,大概每一幅畫作的背後都會有一段冗長的典故,但是,對於大多數走馬觀花的遊客而言,味同嚼蠟,至少俺的感觀如此。難怪有團友在被問到對於畫廊的觀感說:隻記得畫作中的人物分成兩種,一種是穿衣服的,一種是沒穿衣服的。當即有高手指點迷津:你體會到了畫廊作品的真諦,穿衣服的場景是描繪皇家生活,不穿衣服的場景是闡述宗教題材!

    看來,平民生活走入文藝作品,相當程度上是拜資產階級革命之功。



國家畫廊廣場(團友老包攝影)



國家畫廊瓶景(團友老包攝影)



國家畫廊前藝人1(團友ew攝影)



國家畫廊前藝人2(團友千年老二攝影)

5)大本鍾

    大本鍾名聞遐邇,一提起倫敦,十之八九就會想到這座大鍾。大本鍾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了,是英國議會的附屬鍾樓。

    鍾樓下麵的大街上,人流熙攘,不時有人停下腳步,仰脖張望,因為那鍾樓實在有些高,近100米啊。不過,個人觀點,觀賞大本鍾的最佳位置不是在附近的大街上,而是泰晤士河上的“倫敦眼”,從這個位置和角度看過去,才能感受到大本鍾全景的恢弘氣勢。



大本鍾(團友老包攝影)



大本鍾河上遠眺(團友老包攝影)

6)泰晤士河畔夜景

    細雨紛飛中,漫步泰晤士河上的倫敦橋,觀大本鍾雨中風采,望倫敦塔煙色朦朧。。。一直是俺的一個夢想。此次歐洲之行,因為時間關係,一直未能圓夢。

    但是,俺們在離開歐洲的前夜,機會驟然降臨,從巴黎接載俺們返程的巴士,拉著俺們沿著泰晤士河匆匆一遊。一路走來,倫敦最古老的城堡--倫敦塔,還有泰晤士河上的倫敦橋,一一落入眼底。。。於是,有人低吟淺唱: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嗬嗬,這一段絕對不是文學蜀黍的杜撰,那天晚上的泰晤士河畔,真真切切有人在一旁哼唱這首兒歌。定睛一瞅,是一對兒白人小青年,相依相偎,淺笑唱和,憨態可掬。



倫敦橋夜景(團友千年老二攝影)



倫敦塔夜景(團友千年老二攝影)


最後,再上幾張俺用太座相機照的泰晤士河夜景。



倫敦塔夜景



倫敦橋夜景



這個橋的名字完全不知道,居然照出了人影飄逸的效果。。。俺得意地笑 ^_^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北國丁香 回複 悄悄話 最後一座橋是泰晤士河上的千禧年橋 (Millenium Bridg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