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巴黎聖母院-聖禮拜堂-監獄-先賢祠-蓬皮杜藝術中心-老教堂
正如一本旅遊指南裏所說,Paris is definitely a walking city。巴黎的絕大部分景觀都集中在塞納河兩岸,走起來並不算遠。有時間在塞納河畔走走,可以慢慢觀賞兩岸的建築藝術和風光景物,乏了還可以在河畔的人工沙灘(Paris Plage)上躺躺;或者在古街深巷裏轉轉,細心品味一下巴黎人的生活,累了再搭乘地鐵或巴士。這不正是遊客之所為麽?我們這兩天就常常有車不坐,走了不少“冤枉路”。不過在巴黎橫過馬路一帶要小心!這裏街道上車輛雖然不多,可司機是絕不禮讓三先的,即使你走在人行道上。本來從我們住的地點(地鐵Bercy站)走到聖母院也就不到4公裏,依在下意見是要走過去的,可是遭到他人反對,說要趕早過去排隊。這也有理。罷了,下次再走吧。
巴黎聖母院不僅是巴黎城的心髒,也是法國的中心,通往全法各地的“零公裏”標誌就在門前的廣場上。聖母院的曆史和巴黎的曆史密不可分。1160年巴黎大主教Maurice de Sully決定興建這一宏大的哥特式建築物,1163年開始動工,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曆時180多年。法國大革命使教堂正門精美的雕飾受到嚴重毀壞,人們曾一度計劃將其拆除。多虧雨果偉大的小說《巴黎聖母院》1831年出版後大受歡迎,巴黎人才決定使教堂恢複昔日的榮耀。這一繁重的任務是在天才建築師Viollet-le-Duc主持下經過23年完成的。繞聖母院走一圈,感受一下這“巨大的石頭交響樂”(雨果語),其印象是難以磨滅的。
很多人認為聖母院外部比裏麵好看。確實,聖母院內部宏大樸素,沒有太多裝飾。她的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講台上。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曾經有許多重大的典禮在這裏舉行,例如拿破侖為自己和他的皇後加冕(見盧浮宮收藏達維德所作名畫《拿破侖加冕》);法國國王和王後在聖壇前交換婚誓;宣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讚美詩,又如197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葬禮等。
聖母院8點就開門,本身不收票。早點去時人還不多,可隨便出入,稍晚一點就要排隊分批進入了。鍾樓10點才開始接受參觀,不過9點就有人開始排隊等候了。長時間等候的原因是鍾樓容量有限,為限製人流量,要有間隔地每批次隻放入約20人。參觀者要爬400級台階才可到達南側鍾樓的樓頂。從鍾樓可以俯瞰巴黎有歐洲古典感的建築物,欣賞塞納河上風光,感受巴黎城以此地為核心如樹木年輪般向外擴展的風貌。
南側鍾樓裏安置著聖母院最大的鍾,重逾13噸,鍾錘重500千克。想想雨果小說裏的主人公Quasimodo也真夠有力氣的,竟能敲響這樣大的鍾。
在通往鍾樓的路徑上可以看到著名的奇幻怪物走廊。Viollet-le-Duc創作的這些怪獸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參觀者無不留下深刻的印象。仔細觀察,也許能找到雨果的駝背主人公?但我肯定,美麗的Esmeralda不在其中。
聖母院往西走,就到了另一哥特式瑰寶——聖禮拜堂(Ste-Chapelle)。它是路易九世(聖路易)為保存從君士坦丁堡皇帝那裏“請”來的“聖物”(包括耶穌受難時的荊冠、血滴、十字架殘片等)而於1242-48年間修建的。據說,路易九世為提高自己神權君主地位而購得的這些世有存疑的“聖物”是花了很大價錢的,光是荊冠的費用就比建聖禮拜堂本身要貴三倍。這些聖物最早被保存在聖禮拜堂上層的大聖龕中,可惜在大革命時期包括荊冠在內的“聖物”都散失了,殘留的聖物現保存在巴黎聖母院的珍寶室,每年隻在Good Friday展示一次。現在遊客的參觀熱點是聖禮拜堂的彩繪玻璃。聖禮拜堂上層的彩繪玻璃自建成後就享有盛名,它有15麵高達15米的彩繪玻璃窗,繪製了1113幅從伊甸園創世紀到啟示錄耶穌複活的聖經故事。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走進來,透過彩繪玻璃窗的光線使聖禮拜堂沉浸於光影和
色彩之中,如同感覺進入天國耶路撒冷一樣。
與聖禮拜堂相鄰的Conciergerie直至14世紀以前都是法國國王宮殿的一部分,其後逐漸成為巴黎法院和監獄的所在地(從風水迷信的觀點說,這必然犯凶煞太歲,對皇家以後的氣運不利)。這是法國最古老的監獄,國王在這裏關押過謀刺者,法國大革命期間革命法庭進駐於此,曾經囚禁過4000多人(其中包括2600名的王室貴族)。2700多人,甚至包括恐怖革命的領導者羅伯斯庇爾和丹東都是從這裏被送上了協和廣場的斷頭台。這裏最有名的囚徒要算是瑪麗·安東瓦內特皇後(Marie Antoinette)了。當年皇後曾鬧出了對造反的饑民說“沒有麵包,何不吃蛋糕﹖”的笑話。如今,皇後的囚室已經變成一個小紀念室,內有她的蠟像,看起來下場也是很淒慘的。佛法雲:凡事有因果。印象中記得,以前曾看過某蠟像館的照片,展出的是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後血淋淋的頭顱。可歎皇家幾輩子的集孽,最後都報應在他們身上。
西提島南邊的先賢祠(Pantheon)原本是路易十五為聖女潔納維耶芙(Genevieve)所建的教堂。路易十五窮奢極欲揮霍無度,針對人們的規勸曾說過一句千古名言,“我死後哪管它洪水滔天”。1744年,路易十五病入膏肓,命在旦夕。他在病中祈求巴黎的保護神聖女潔納維耶芙保佑,並且許願,如果活過來,一定建造一座宏偉的教堂供奉她。結果誠則靈,還真的出現了奇跡。經過長期的籌備,1764年,他親自為這座教堂奠基。可是他終於沒有萬壽無疆,而法國大革命的滔天洪水也滾滾而來。1790年教堂竣工時,大革命已經如火如荼,路易十六全家很快就要被殺頭,革命群眾到處破“四舊”,連巴黎聖母院都未能幸免。 幸運的是,這座尚未正式成為教堂的建築還沒有被狂熱的革命群眾完全搗毀。當時的革命權力機構“國民公會”決定把它改做紀念堂,安葬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伏爾泰、 盧梭以及其他革命先賢偉人,以鼓舞民眾,集聚民氣。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先賢祠:大門正麵門楣上鐫刻著幾個大字,“Aux grands hommes, la Patrie reconnaissante(偉大人物,祖國感念)”; 下麵的柱廊是表現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浮雕;進入廳內,牆壁上和穹頂的油畫不再完全是宗教內容,而主要描繪的是法蘭西曆史事件,如巴黎第一位主教聖丹尼斯被砍頭,如聖女領導人民抗擊蠻族等;正堂本該是供奉耶穌的位置則矗立著一組“國民公會”大型群雕;地下室內安葬著伏爾泰、盧梭、雨果、左拉、柏遼茲、馬爾羅、居裏夫婦和大仲馬等70 多位法國名人,其中有作家、科學家、政治人物、二戰抵抗運動人士、共和理念和祖國的保衛者。
1851年,物理學家傅科Leon Foucault利用從先賢祠穹頂上懸下的擺錘,完成了著名的證明地球自轉的實驗。後來拿破侖三世欲將先賢祠恢複宗教性質,傅科擺因此被拆除。在1905年法國政教分離法通過前夕,天文學家弗拉馬裏翁(Camille Flammarion)又重新按上了傅科擺,使其具有了更加廣泛的科學與文化意義。
西提島往北走,經過市政廳要份巴黎地圖。順便說一句,雖然對巴黎市政府因其支持運毒輪的言行曆來印象不佳,但卻不得不表揚一下巴黎旅遊局:市政廳廣場前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員非常和善地應付著絡繹不絕的遊客,發放地圖和各種旅遊資料的手一刻也沒有消停過。市政廳西北前行,就是大名鼎鼎的蓬皮杜國家文化藝術中心。這座由意大利和美國建築師Renzo Piano、Richard Rogers 與 Gianfranco Franchini設計的怪裏怪氣的建築就像艾菲爾鐵塔一樣,因為它的標新立異而遭到許多非議,有人戲稱它是“市中心的煉油廠”。現在人們習慣了,不但見怪不怪,反而覺得非常方便實用。這座大廈打破了文化建築所應有的設計常規,突出強調現代科學技術同文化藝術的密切關係,是現代建築中重技派的最典型的代表作。
蓬皮杜中心不僅外部建築設計與眾不同,作為法國現代藝術展覽中心,它的內部展出更常有驚世駭俗之舉。如果說盧浮宮是“神”的藝術,,奧賽美術館是“人”的藝術,那麽蓬皮杜中心就屬於 “非人的”藝術。在現代藝術博物館裏,許多作品初看不明白,再看就更不明白了。這些現代藝術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欣賞得了的,走了走了,現在不提文藝為工農兵服務了。現在許多文化藝術不為人民群眾所欣賞,文藝作品又不被市場所接受,既不能流芳百世,也不會遺臭萬年。藝術家們究竟想幹什麽?
蓬皮杜中心西麵的St.Eustache教堂始建於1532年,直到1637年才完成。因地處盧浮宮、皇宮及巴黎菜市場Les Halles附近,在巴黎人生活核心中曾有過輝煌的年代:大主教Richelieu、社交名媛(後為路易十五情婦)Marquees de Pompadour和劇作家Moliere幼年時在此受洗,路易十四年輕時在此領受聖體,La Fontaine和Mirabeau的葬禮在此舉行。使這座老教堂至今享有世界聲譽的是它的音樂傳統。教堂擁有法國最大的管風琴之一,每年夏天都舉行管風琴音樂會,紀念柏遼茲的《感恩讚》(Te Deum)1855年在此初演。
老教堂廣場上有米勒充滿想象力的雕塑——《傾聽》,大頭和巨手現在成了兒童們的玩耍的好地方。
周六——凡爾賽宮
今天要去巴黎之行的壓軸戲——凡爾賽宮。凡爾賽(Versailles)位於巴黎西南18公裏,乘RER C線至終點站Versailles-Rive Gauche,一路上絕對的從眾行為——不用問路,跟著人流走就到。凡爾賽宮原是是路易十三1624年在凡爾賽森林中建的狩獵宮。1661-89年間,由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歐洲最宏大、最豪華的皇宮。
“太陽王”路易十四時代算是法國的“盛世”,必然要好大喜功。凡爾賽宮的富麗堂皇、奢侈豪華,可以說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無以複加的地步。全宮占地111萬平方米,宮殿氣勢磅礴,布局嚴密協調。正宮東西走向,兩端與南宮和北宮相銜接,形成對稱的幾何圖案。宮頂建築摒棄了巴羅克圓頂和法國傳統尖頂建築風格,采用了平頂形式,顯得端正而雄渾。宮殿外壁上端,林立著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優美,栩栩如生。此後幾百年來,歐洲皇家園林幾乎都遵循了它的設計思想。彼得一世在聖彼得堡郊外的夏宮、瑪麗亞•特蕾西亞在維也納的美泉宮、腓特烈二世和腓特烈•威廉二世在波茨坦的無憂宮、以及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海倫希姆湖宮等都仿照了凡爾賽宮的宮殿和花園。
凡爾賽宮的外觀宏偉、壯觀,內部陳設和裝璜更富於藝術魅力。500多間大殿小廳處處金碧輝煌,豪華非凡。內壁裝飾以雕刻、掛毯及巨幅油畫為主,配有17、18世紀造型超絕、工藝精湛的家具。我們中國人參觀凡爾賽宮,老是愛拿來與咱們皇帝住的故宮比。其實老祖宗的建築外表雖然夠威嚴氣派的,但內部奢華舒適卻比不了這西方的宮殿。以前在北京的時候經常陪人去參觀故宮和頤和園,宮殿裏麵的感覺是陰森壓抑的,人性化差了許多。不知是建築設計還是其他的問題,采光明顯不足。沒有光明,沒有快樂,估計皇帝在那裏住久了也就成了太監。當然,從現代生活標準來看,這凡爾賽宮也不是最適合人居的地方:浩大的宮殿裏麵竟沒個浴室或者洗手間(所以王子常常偷著往壁爐裏撒尿)。據說這是路易十四厭惡洗澡(一年隻洗一次)的緣故。
在凡爾賽宮裏人擠人地跟著繞來繞去參觀了這個廳那個套房的,嘖嘖驚歎之餘是頭昏腦脹,漸漸地失去了那份良好的印象與心情。原因是參觀者太多了,幾乎每個廳都是前麵的導遊解說尚未結束,後麵遊人就在不斷湧進來。真正給我們留下美好印象的是凡爾賽宮的大花園。這個花園是法式園林中的代表作,由眾多的噴泉、雕塑、修剪齊整的樹林、人工大運河及瑞士湖組成。大運河北側還有路易十四為其情婦曼特儂夫人建造的大特裏亞儂宮及其花園、路易十五為其王後建造的小特裏亞儂宮及其花園、路易十六為瑪麗·安托瓦內特王後修建的農莊和園林。
平時遊覽花園是免費的。從4月到10月,花園中心部分在每周六、周日還有節假日都會舉行音樂噴泉表演,需要購票(8歐)進入。上午11點到12點間開放主要噴泉,下午3點半至5點開放所有噴泉,下午5點20至5點30專門單獨開放海神噴池,並讓遊人登上表演觀景台欣賞。在七月和八月的演出還會有壯麗噴泉夜曲(9pm-11:20pm),到時候噴泉會在夜晚會開放,人們可以欣賞到夜景的噴泉和煙花表演。在這裏,人們讚美建築師、作曲家和雕刻藝術家充分發揮他們的天才技能和藝術想象力,將水、音樂、藝術雕塑和大自然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