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客

海客談瀛洲, 煙濤微茫信難求......信至所止, 生活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個人資料
正文

2024伊比利亞半島中南部環遊——Algarve-Andalusia-Madrid-Lisbon(中)

(2024-05-05 14:00:49) 下一個

March 29(Fri) Sevilla, Plaza De Armas to Ronda, Bus Damas 10:00--12:15 

大巴在陰雨綿綿中駛進龍達(Ronda)。這是座建築在懸崖上的獨特城市,深約110米,寬61米的峽穀將龍達分為白色摩爾老城和1485年建的新城,由新橋( Puente Nuevo),羅馬橋也叫老橋(Puente Viejo)和阿拉伯橋(Puente Arabe o de San Miguel)三座橋連接。

最具有代表性的則是新橋(Puente Nuevo),一個連接新老城區的巨大工程。建造於18世紀,其根基在峽穀的底部,最高點約高98米,長70米,是西班牙出鏡率最高的建築之一。


地勢上比新橋低許多的是羅馬橋也叫老橋(Puente Viejo),也被稱為舊橋,是單拱橋,直徑超過10米。


最低的是阿拉伯橋(Puente Arabe o de San Miguel),建造於14世紀。從這裏可進入舊郊區。阿拉伯橋旁邊還有一個阿拉伯浴室的遺址。


一條名為Rio Guadalevin的激流從阿拉伯橋流到羅馬橋再從新橋流出,因為三座橋地勢上的視錯覺,好像河水是從低往高流。其實不然,如果你沿著步道,走到新橋麵向夕陽的那一麵,就可以看到河水從新橋奔瀉而下,形成兩個梯級瀑布。


從新橋下麵的步道可以遠眺西班牙南部的田園風光,還有,還有夢中的橄欖樹。

 

March 30(Sat) 龍達老城區漫遊
龍達老城三麵都是懸崖陡壁,隻有南麵是緩坡。有趣的是,東南角的老城牆並排著修了兩個城門:Puerta del Almocábar是可以追溯到13世紀的穆斯林建築,旁邊的Puerta de Carlos I de España建設於16世紀卡洛斯一世時期。


城門上麵的一段城牆可以免費登臨但也沒什麽可看的。


老城區的街道,曲徑通幽。

 

原清真寺改建的天主教堂Iglesia de Santa María la Mayor

 

龍達鬥牛場 - The Plaza de Toros de Ronda,是西班牙最古老、最漂亮的鬥牛場之一。該鬥牛場為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其正門藝術風格新穎。

 

鬥牛場觀眾席分上下2層,擁有打磨精細的石柱136根和68個石拱。鬥牛場的坡屋頂用阿拉伯式磚瓦遮蓋。鬥牛場最多容納6000人,其圓形沙場直徑達60米,係西班牙最大的沙場之一。

西班牙的大街小巷經常可以看到這種古色古香的火腿店。有人說沒吃過Jamón,不算來過西班牙。著名的老伊比利亞火腿(jamón Ibérico)又分為四個等級,由四種顏色標簽表示。Bellota 100% Ibérico :黑色標簽,最頂級的 (由完全在叢林中放養,吃橡果長大,並且血統純正的的伊比利亞豬製成);bellota Ibérico :其次是紅色標簽(放養,吃橡果,但是血統不是百分百純正);cebo de campo Ibérico :排第三的是綠色標簽(放養,用橡果喂養和飼料催肥的);cebe Ibérico :白色標簽(由圈養的、完全用飼料喂養的豬熏製)。

黑標伊比利亞火腿很貴。

 

馬上就要離開美麗的懸崖之城,Ronda絕對值得在此逗留至少一晚。漫步在三座橋上,看著遠方的綠色田野和周邊的春花爛漫,聽著遠處傳來流浪歌手的吉他聲,這場景浪漫得簡直空氣中也充滿了粉紅色的氣泡。海明威將其稱作“私奔之城”不是沒有道理的。

 

March 31(Sun) Ronda to Granada--第一班train 8:58—11:04,第二班Train 12:24-14:48 
12:24 Estación de tren Ronda: Train MD13063(中間4stop) --13:25到達Estación de tren Antequera-Santa Ana換車;13:48 Train AVANT 08275 Estación de tren Granada -- (中間2 stops) 14:48到達Granada 
三月最後一天,Ronda通往Granada的火車一路下雨,入住酒店,酒店小院很溫暖,房間特舒適。


稍作休整,七點多,雨停,決定出去走走。沿著大街往前走到城市的中心位置Plaza Isabel La Católica,有一座伊莎貝拉與哥倫布的廣場雕塑。雕塑中的伊莎貝拉女王坐在寶椅上,頭戴王冠,身披華衣,兩手扶著座椅兩側,俯視著哥倫布,視線向哥倫布手中的航海圖望去。而哥倫布則站在女王麵前的台階下,一隻腿已經伸到了女王麵前,腿上攤開了那張航海圖,一隻手緊握航海圖,另一隻手在圖上做指點,目光朝向女王的臉龐。這個雕塑雖然有違曆史傳統,但足以說明西班牙人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重視。


拐個彎一直往坡上走,就走到了最受歡迎的El Mirador de San Nicolás觀景台。彼時正好烏雲消散,一束夕陽從雲縫射出,投映到金紅色的阿爾罕布拉(Alhambra)宮外牆上。在這個觀景台上觀看阿爾罕布拉宮的日落是來Granada的保留節目。


夕陽西下的Alhambra宮全貌。最近出奇低溫,東南方內華達山脈白雪皚皚,襯托得Alhambra宮mlmhmlmh美輪美奐。


據說著名的西班牙作曲家和吉他演奏家塔雷加於1896年在來到此地時,由於夕陽的映襯,宮殿顯得分外淒美,於是他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經典永流傳的吉他名曲《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並取副標題為「祈禱」。https://youtu.be/AvC3Wgh7KIE?

夜晚的埃爾維拉門(西班牙語:Puerta de Elvira),這是伊斯蘭統治期間格拉納達的主要入口,被稱為埃爾維拉門或埃爾維拉拱門 (Báb Ilbím),它提供從麥地那伊爾比拉路 (Medina Elvira) 通往阿爾哈卡巴斜坡和埃爾維拉街的通道。1896 年,它被宣布為 Bien de Interés Cultural。它位於 Elvira 街的入口處,在阿爾拜辛(Albaicín區)的邊緣。


April 1(Mon) Alhambra預演及Granada城市漫步
格拉納達Granada在西班牙語是石榴的意思,這裏是末代穆斯林納斯瑞德王朝的所在地,美輪美奐的阿爾罕布拉宮就是他們的王宮。在天主教收複失地的過程中,格拉納達是最後被光複的城市。從1236年費爾南多三世攻下科爾多瓦開始,北部的天主教王國一直在蠶食穆斯林帝國的地盤,1248年塞維利亞落入費爾南多三世之手,而穆罕默德一世(Muhammad I)在格拉納達建立的奈斯爾王朝(Nasrid Dynasty),利用險要的地勢,在外交上縱橫捭闔,一直堅持到了1492年。那時的格拉納達,有大量的天主教徒,伊斯蘭教徒,以及其他民族混居,造就了文化和經濟上的繁榮。而阿爾罕布拉宮,就是奈斯爾王朝繁華的見證。
阿爾罕布拉宮的名字 Alhambra 源自其紅色牆壁,意為紅色城堡。宮殿坐落在阿薩比卡山(Al-Sabika)上,左側是達羅河(Darro),西側是格拉納達市,前方是阿爾巴辛區(Albaicín),它由穆罕默德一世於1238年發起建造,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裏,奈斯爾王朝統治者不斷對宮殿進行改建和擴建,使其成為西班牙伊斯蘭建築的傑作之一。1492年基督教成功收複失地之後,阿爾罕布拉宮成為了天主教雙王——費爾南多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的王宮。到格拉納達當然最主要就是參觀阿爾罕布拉宮啦。但參觀的票子很不好買,最好提前數月網上訂購。如果沒有買到,那就基本上不用來了。我們是從旅行社Top Tour買的票。他們在阿宮大門口有個門市部,我們預訂了10點進入納薩瑞斯宮殿群(Palacios Nazaries),要求8點半去登記並領取英文解說器。為了更好地參觀阿宮,決定提前一天去踩點。按照Google Map的指引,穿過大街小巷到了阿宮的第一道城門Puerta de las Granadas。


進門靠左邊走,路上有一個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的雕像。在經曆了數個世紀的荒廢和拿破侖軍隊的蹂躪之後,阿爾罕布拉宮在19世紀重新被發現。因為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寫的《阿爾罕布拉宮的故事》(Tales of the Alhambra)而使這個地方名揚天下,才引起了西班牙政府的重視,加以保護和修繕。現在阿宮已經成為遊客來到安達盧西亞地區乃至西班牙的必遊之地。所以,現在的西班牙人對於這位當年的美國駐西班牙公使還是深懷感激之情的。


順坡而上就會看到一個噴泉影壁Pilar de Carlos V


左轉上去就是進入阿爾罕布拉宮的大門——正義門Puerta de la Justicia。今天至此返回,接著回老城區閑逛。


格拉納達主教堂(Catedral de Granada)是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文藝複興風格混搭的三個教堂合體建築群。其中的皇家禮拜堂(Capilla Real de Granada)是一座伊莎貝拉風格的建築,建於 1505 年至 1517 年間,是格拉納達大教堂建築群最初的一部分。它是西班牙君主伊莎貝拉一世女王和費爾南多二世(天主教君主)的埋葬之地。


Granada有一個古老的城區,它就是阿爾拜辛(Albaicín)區,老城區阿爾拜辛區的街道都是拾階而上,很有阿拉伯特色。


阿拉伯風味點心,特別甜糯美味,就是有點小貴。


今天有時間還去了另一個更高更遠的觀景台Mirador de San Cristóbal,但角度遠不及Mirador de San Nicolás。


看來如果想俯瞰美麗滄桑的阿爾罕布拉宮外景,登上聖尼古拉斯眺望台(Mirador de San Nicolás)是最好的選擇。於是我們又重返Mirador de San Nicolás。


April 2(Tue) Alhambra 
阿爾罕布拉可以說是歐洲大陸上基督教居住區保留最大的中世紀伊斯蘭建築群,它是當年伊斯蘭文化鼎盛時期建築風格的極致,1984年成為世遺。
阿爾罕布拉景區包括三個主要部分,東邊的花園區(Partal)和夏宮(Generalife),中間的納薩瑞斯宮殿群(Palacios Nazaries)外加卡洛斯五世宮(Palacio de Carlos V), 還有西邊的城堡Alcazaba。
卡洛斯五世宮是摩爾人在西班牙的統治結束後,由卡洛斯五世修建的部分,內圓外方。這個建築主體完成後沒有裝修使用,免費參觀。


附近的教堂Iglesia de Santa María de la Encarnación是17世紀初在原清真寺基礎上改建的巴洛克風格的天主教堂。


還有一個阿拉伯浴室遺址都可以免費參觀


納薩瑞斯宮殿群(Palacios Nazaries)是最重要的參觀地點,這裏是阿爾罕布拉宮的精華所在,嚴格控製人數和時間。預約票是有標明時刻的,早了晚了都不允許進入。最最重要的參觀區域如香桃木院、獅子庭院都在此區域所以必須早點排隊查驗證件入內。
梅蘇阿爾廳(Mexuar):看得見風景的阿拉伯房間


桃金娘院(Patio de los Arrayanes,香桃木院,愛神木院)兩邊的植物是桃金娘(或稱香桃木,愛神木),聞起來沒有味道,用手摸一下,手留有香味。長36米,寬23米,是科瑪萊斯宮(Comares)的主要庭院,也是網紅在阿宮拍照的主要景點之一。


大使廳(Hall of the Ambassadors)是阿爾罕布拉宮最豪華的廳,蘇丹在這裏接見外賓。其穹頂雕刻細致華麗,為阿拉伯藝術精品。


獅子庭院被視為阿爾罕布拉的心髒。這是一個長方形的庭院,長35 米,寬20 米,四周是精致的回廊,由124根白色大理石柱支撐。庭院中央是12個獅子頂起大理石雕成的盆狀噴泉,四條水渠匯聚噴水池,意喻天堂的四條河流:水河、乳河、酒河、蜜河。每一隻雄獅代表一個太陽,組成阿拉伯星象中的12個太陽和一年12個月。


獅子庭院四周分布有精美的大廳,最著名的是阿本塞拉基廳(The Sala de los Abencerrajes)。華盛頓·歐文在書中考究記載了這裏發生的一場表兄弟自相殘殺的血案。傳說血案的製造者是摩爾人的末代君王波伯迪爾的一個先人阿本奧斯密。這位摩爾蘇丹個性勇猛、殘酷,因為懷疑阿本塞拉基家族的首領與他最愛的妻子Zoraya有染,阿本塞拉基家族的成員,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被阿本奧斯密召入宮去,就在獅子廳旁的這個廳裏,進去一個,殺掉一個,據說有三十六名最勇敢最忠心耿耿的騎士在此被斬首,首級堆放在噴泉池中,血汙滲入潔白的大理石地麵,幾百年不褪。


諸王廳天花板的畫,代表納薩瑞斯王朝的前十王。


兩姐妹大廳是一個有著美麗的象征著天堂穹頂的房間。鍾乳石狀穹頂是八邊形蜂巢式,有八對窗戶和5000個muqarnas。 伊斯蘭建築風格的Muqarnas的視覺效果是反射陽光並形成抽象圖案。


達拉塞瞭望台(Daraxa's Mirador),可以俯瞰窗外的達拉塞中庭。


從Palacios Nazaries到Generalife之間是一大片花園區(Partal)。這裏內部是花園和水池,城牆邊緣還修建有幾個碉樓。其中一個是當年國王哈桑囚禁王後和小王子的地方。和國王因新寵妃鬧翻,性情剛烈的王後把幼年的王子從高高的塔上懸吊下來,交給了忠心於她的人馬。後來王後出逃,組軍討伐丈夫哈桑,這個小王子就成了格拉那達最後的摩爾君主波伯迪爾。據說在向雙王費爾南多和伊莎貝拉投降時,波伯迪爾離開王宮那天決定不走阿爾漢布拉宮的大門“正義之門”。因為走大門,就隻有一條大道下山,必經格拉那達城。他無顏麵對被他拋棄了的臣民百姓,決定從一道小門出去,從後麵人跡罕至的陡坡下山,悄悄地離開他的王宮。他向勝利者要求,他最後離開阿爾漢布拉宮的那扇門,永遠不能再有人穿越。此即所謂“出走之門永遠關閉”。費爾南多和伊莎貝拉答應了他並且實踐了承諾。波伯迪爾離開之後,那道門就被下令用石塊封死在牆裏。


Generalife曾經是蘇丹和家眷們遠離宮廷繁瑣禮節,避暑納涼的夏宮。Generalife是看盡一切樂園的意思。花園用修剪整齊的柏樹作高牆、桃金娘為矮牆,水道和噴泉貫穿整個花園,植物與花卉,鵝卵石鋪就的地麵帶有各式花紋,風情萬種。


水渠庭院(Patio de la Acequia)


蘇丹王妃花園(Jardín de la Sultana)

Medina--從夏宮回城堡的通路。


堡壘區 Alcazaba是阿爾罕布拉宮的軍事防禦區,由穆罕默德一世建立,是阿爾罕布拉宮最早建成的區域。


從Alcazaba最高的軍事瞭望塔往俯瞰Granada老城區阿爾拜辛。


放大點仔細看,Iglesia de San Nicolás教堂下麵的人們站在San Nicolás觀景台上。


往西看,是格拉納達大教堂建築群。


西北上,是火車站,內部金碧輝煌的巴洛克式大教堂Basílica de San Juan de Dios,皇家修道院Real Monasterio de San Jerónimo。


遠眺東南方,內華達雪山蒼茫一片。


April 3(Wed) Granada to Córdoba--Train 1h40m( AVE is Renfe's flagship high-speed service), Bus 2h40m(ALSA:  The bus cost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train, but can take over double the time. However, the buses do also offer air conditioning, wifi), 住Hotel Selu
現在西班牙的幾個大城市如巴塞羅那,馬德裏,塞維利亞和馬拉加等等都有高鐵相通,馬德裏和裏斯本之間的跨國高鐵正在建設中。網上預訂AVE的票讓我們再一次領教了西班牙國鐵的官僚,相比之下,私營高鐵Iryo的訂票網站就方便友好許多。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中午,我們抵達科爾多瓦(Córdoba),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自治區首府。所住的Hotel Selu鬧中取靜,步行去車站,超市,商業街和遊熱點都不遠。從旅館沿著老街走了一會兒就看見一個老城門——阿爾莫多瓦門(La puerta de Almodóvar): 是科爾多瓦中世紀遺址中目前僅存的三座門之一。它是最古老且改造最少的門,建於14 世紀。從內部看,它並不引人注目。


但當你走到外麵時,會看到城牆的壯麗景色。我們碰巧穿過的這個石拱城門和阿拉伯風味的城牆非常簡潔,裝飾適度,是一種精致的樸實。城牆有六米之高,兩米厚。城牆雉堞口略有些細長,上麵是尖尖的四坡頂,成了西班牙的阿拉伯建築符號之一,在今天的西班牙到處可以看到。哪怕是新修的城牆,也會有意識地使用這個符號。


在這座老城門外麵驚奇地發現,原來古羅馬著名哲學家、斯多噶學派的代表人物塞內卡(Lucius Annaeus Seneca minor)的塑像就在這個城門口。


塞內卡公元前4年出生在科爾多瓦,在公元31年,也就是他四十五歲的那年,開始參與羅馬的政治活動,混跡於羅馬上層。十年後,塞內卡雖然成為一個百萬富翁,可在充滿陰謀、專斷的宮廷裏,生命卻沒有保障。一次,他因為一篇常規的悼文,險些被處死;不久,又被控與皇帝的侄女有染,在元老院被判處死刑。最後,是皇帝克勞狄一世把死刑改為流放科西嘉島。七年後,皇帝克勞狄一世娶了自己的另一個侄女阿格莉庇娜,收養了她前夫的兒子尼祿,就是後來羅馬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尼祿皇帝。正是為了年幼的尼祿需要教師,在皇後阿格莉庇娜的努力下,五十七歲的塞內卡得以從科西嘉島上脫身,成為十一歲的尼祿的教師。在這段時間裏,塞內卡寫作了《論靈魂的寧靜》、《論幸福》、《論仁慈》、《論聖賢的堅貞》、《論天道》等等可謂流芳百世的哲學著作。可是,他卻無法抵禦生活中由權力、地位、財富等等帶來的巨大誘惑。塞內卡的第二段宮廷生活並不是被動的,他利用職權聚集財富,在鄉間大放高利貸。更令人無法原諒的是,塞內卡縱容尼祿的荒淫,寬恕尼祿的殘忍,在尼祿弑母的時候,塞內卡甚至配合尼祿編造了尼祿母親“謀反敗露,被殺有理”的信件,向元老院提出解釋,使得尼祿得到開脫。他寫給元老院的這封信,被一些曆史學家稱作是“哲學史上最悲慘的一頁”。尼祿變得越來越殘暴,宮廷變得越發恐怖而危險。最終,塞內卡決定離開。在他離開一年以後的公元65年,尼祿仍然懷疑他在參與政治顛覆的陰謀,令他自殺。在死亡麵前,六十九歲的塞內卡顯得很平靜,對死亡的漠視“像一個斯多噶學者”。


再往南邊還有一個14世紀的老城門Puerta de Sevilla。這個老城門裏麵這一片老城區是著名的猶太區庭院街。


事實上,遊覽科爾多瓦最佳時間是庭院節期間(Cordoba patios festival)。安達盧西亞的老城小街裏,總是有猶太區(雖然現在住的未必是猶太人)和一些小巧精致的街道和庭院。庭院總是用鵝卵石或瓷磚什麽的鋪成整潔的硬地麵,四周是刷得白白的牆,幹幹淨淨。可是,西班牙人是那麽喜歡種花,花怎麽辦?他們於是把花兒栽在盆裏。有時滿地花盆,有時甚至掛在牆上、掛上滿滿的一牆,小庭院變成了一個個立體花園。他們大多種的是十臘紅,大團紅花、大叢綠葉,非常直白的表述,非常濃烈的審美觀,非常的西班牙風格。這種風格在科爾多瓦被發揮到了極致,以至於明年五月份都要舉辦“庭院節”,評選優勝庭院。

 

阿爾博拉菲亞磨坊(Molino de la Albolafia)是一座中世紀水車,位於科爾多瓦曆史中心瓜達爾基維爾河沿岸。它是科爾多瓦幾座曆史悠久的水車之一,靠近羅馬橋和基督教城堡。人們普遍認為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該市的伊斯蘭時代,但其確切起源尚不確定。


Puerta del Puente是第三個保存下來的老城門,坐落在羅馬和穆斯林時期城門的原址上。在羅馬時代,該門與羅馬橋連接著科爾多瓦城內和西班牙行省最長和最繁忙的奧古斯塔大道。 


旁邊的Triunfo de San Rafael是18世紀為科爾多瓦守護天使聖拉斐爾建造的紀念碑。


現實中的守護者——騎馬巡警。


科爾多瓦古羅馬橋(Puente Romano de Córdoba)始建於古羅馬時代(約公元1世紀),摩爾人時代進行了擴建(公元八世紀後)並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在13世紀到19世紀又有不同程度的修建,大橋以巨石建築,長331米,寬9米,有16個橋孔。


夕陽下的古羅馬橋讓人聯想起頤和園17孔橋的金光穿洞。據說,古羅馬橋的夜景是頗有些名聲的。我們有些乏了,早點回旅館休息。


April 4(Thu) 科爾多瓦古城--清真寺大教堂(一至六8:30am–7pm;9:30前免費)

清晨的古羅馬橋靜悄悄地橫臥在瓜達爾基維爾河上,與傍晚時分的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是完全不同的場景。


科爾多瓦建城於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世紀,已經是歐洲第二大城市,也號稱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城市之一。該地區自建成以來,先後被古羅馬,穆斯林和基督教統治,而留下的一座清真寺大教堂(Mezquita-Catedral de Córdoba)也給這段曆史加上了很好的注解。公元六世紀,在羅馬人神廟的遺址上,曾經建立了一個規模巨大的包括教堂在內的天主教修道院。直到兩百年之後的阿拉伯人入侵後的公元785年,它還沒有被毀。因為阿拉伯人在公元711年入侵時,這個城市最後是投降的。在投降的協議上寫明,科爾多瓦必須把這個修道院的一半,交給阿拉伯人建清真寺。這種伊斯蘭教--基督教共生的局麵一直持續到公元784年,拉赫曼一世將基督教部分買下。原有結構被拆除,並在原址上建立了科爾多瓦大清真寺,成為了西方伊斯蘭建築最著名的建築藝術精品。


在安達盧西亞的伊斯蘭世界裏,科爾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多年裏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在科爾多瓦,大清真寺被視為城市的心髒和中心。穆罕默德·伊克巴勒這樣描述列柱大廳:“數不清的柱子,就像是敘利亞綠洲裏層疊的森林”。對安達盧西亞人來說,大清真寺的美令一切語言失色。今天的我們,已經無法再看到這個當年伊斯蘭建築珍寶的全貌了。可是,哪怕是遺留的部分,我們仍然可以感受那種清真寺營造的特殊氣氛。在四周幾乎是無邊際的空間裏,它的內部如同是無數精美柱子組成的幽暗森林,柱子上麵是變化的各色券拱。色彩是豐富的,還有著歲月滄桑為之協調,它被曆史做舊,卻一點也不頹廢。


現在走進這座幢建築,依然可以看到鮮明的伊斯蘭教建築風格。即使改建為教堂後,內部仍然保留著帶有強烈伊斯蘭色彩的拱門和雕刻。讓人難免感歎:這兩種如今幾乎水火不相容的文化,竟然也可以如此和諧地共存於一座建築裏。這座教堂連同周圍地位目前都被列作世界文化遺產。教堂裏牆保留下來的米哈拉布(Mihrab),是清真寺麵向聖地麥加方向禱告的壁龕。

雖然從八世紀到十三世紀,科爾多瓦清真寺經營了五百年,已經幾經擴建、修改和裝飾,可是它後來卻還是又被改回成天主教堂,它的命運在公元1236年又一次轉向。那一年,北方的天主教西班牙國王聖費爾南多,打下了科爾多瓦。在那個年代,宗教意義上的勝利,往往對取勝者顯得更為重要。所以他們奪回國土和政權的戰爭,被命名為宗教上的“光複運動”。1236年6月29日,這座清真寺內舉行了一個天主教儀式,宣布它重新成為天主教教堂。打回來的天主教徒們,也曾一度容忍了這裏穆斯林的信仰。他們承認這個特殊教堂有不同宗教的混合性質,也認為天主教徒和穆斯林錯開時間,在這裏崇拜各自的神,還是可以做到的。可是在那個年代,這種態勢顯然不可能永遠延續下來,和當年的拉赫曼一世一樣,武力征服者總有傲慢的時候,而且他們是有決定權的一方。無與倫比的精美,才使得大動幹戈改建的念頭,被推遲了整整三百年。直到公元十六世紀,西班牙天主教對伊斯蘭教不寬容的一派占了上風。摩爾人被強行驅逐出西班牙三十年之後,讚成大規模改建清真寺的一派終於西班牙國王開始改建。原來的清真寺幾近完美,後來的改建就叫人怎麽看怎麽不倫不類。雖然改建並不是全部拆除,也許執行的建築師也是無奈,而且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來保存原來的清真寺。在十六世紀,哥特式教堂建築技藝已經非常成熟了,可是這個改建的教堂,它非常重要的建築外觀,已經沒有充分發揮的餘地,而是可憐地窩在清真寺一大片拱柱的平麵構造裏。它的下半部分就被清真寺吃掉了,上半部分掙紮著從原來的寺頂顯露出來。呼喚人們禮拜的清真寺宣禮塔,也被改為教堂的鍾樓。國王內心也萬分矛盾,據說,他事後對天主教堂的建造者感歎道,“你建造的東西,雖精美萬分,卻在別處也能建造;而你毀掉的東西,世上獨一無二”。


按老規矩又圍著大教堂跑了一圈。科爾多瓦主教堂在外麵根本看不到它作為教堂的外形,它被原來的清真寺“吃在肚子裏”。作為清真寺的外觀,它的那些大門,不論是原來清真寺的、還是後來教堂的門,都是精彩的,可是作為一個如此體量的建築,它沒有整體雕塑感。站在外麵,你與其感覺這是一個宗教建築,還不如說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城池。


從清真寺大教堂往南走不到十分鍾,就是基督君主城堡(Alcázar de los Reyes Cristianos),這裏原先是西哥特人的城堡,當拉赫曼一世在科爾多瓦建立後倭瑪亞王朝後,這座城堡就成了他的王宮。此後基督教收複失地,又在摩爾人的廢墟上重建城堡。到15世紀,這裏成了雙王費爾南多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的宮殿,也是他們進攻摩爾人王國最後堡壘格拉納達的戰爭總部,雙王還在這裏設立了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總部。


城堡的噴泉花園


花園中有雙王接見哥倫布的塑像。正是在這個城堡,哥倫布第一次謁見雙王請求:您出錢,我出命,遠航賭一把。

 

科爾多瓦還有一個正在修複中的古羅馬神廟(Torre de la Calahorra)遺址,20世紀50年代在擴建市政廳時發現。它不是該市唯一的神廟,但可能是最重要的唯一經過考古發掘的一個。它是一座仿周柱式、六柱、科林斯柱式的神廟,長32米,寬16米。前麵有6根科林斯柱子,而兩側各有10根。


老市政廣場Plaza de la Corredera建於17世紀,這裏過去有市政廳和監獄,現在是傳統手工店鋪和餐館聚集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