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客

海客談瀛洲, 煙濤微茫信難求......信至所止, 生活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個人資料
正文

我拿什麽稱呼您, 我的國人同胞

(2008-03-06 13:17:58) 下一個

咱們中國人,素來講禮儀。古聖人雲“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所以如何稱呼人是曆來有講究的。比方說姓宮的工程師,你不能稱他為“宮工”;姓紀的博士,你不能稱其為“紀博”;當然姓苟的醫生,你也不想稱之為“苟大夫”了。

中國語言最複雜也最難研究的就是“稱呼”。在日常生活中,稱呼隻是個小小的代號,然而世道炎涼,人情冷暖盡在其中。如果說,流行什麽樣的稱呼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的價值觀,那麽,喜歡什麽樣的稱呼則反映了一個人理解世事的心態。

一般的稱呼經曆了時代的演變:古時候“大人”、“客官”之類的稱呼反映出,“位高者尊”恐怕是中國流行久遠的稱呼文化;上世紀前半葉風行一時的“先生”、“女士”當是洋務運動後從西方學來的;革命後不分男女一律稱“同誌”,則洋溢著戰鬥精神。

改革開放以後,先是“同誌”這一稱呼被逐漸拋棄並隨之有了曖昧的意義,接著“小姐”也臭了大街,於是北方人先是把“師傅”這個稱呼借了來,用以稱呼所有值得尊敬的人。因為中國人曆來對師傅是尊重的,即使沒有傳統上的跪地磕頭。南方人則是稱“老板”, 似乎老板是管人的有錢的人,稱“老板”自然便是尊稱。

近年來,社會上又流行稱呼“老師”(不知是否是老板+師傅的簡稱?)。CCTV的節目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呼喚著老師是最多最響的,殊不知在節目外竟稱同一人為“傻X”……。而且現下看來,“老師”一詞也有發臭的趨向:一是因為用得太濫。原來人稱“同誌”或“小姐”的都搖身一變成了“老師”,在大街上司機都稱交警“老師”了!二是因為,本來是老師的人幹的事卻越來越不那麽為人師表了。在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那些曾經使用過的尊稱終究沒有逃掉被過度消費的命運,因為它所包含的尊重含義,迅速地貶值了。以至於幾年以後,再喊人家“老師”,恐怕倒像是諷刺。

雖然現在咱們中國人在正式場合還是可以稱呼別人“先生”、“女士”的,不過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稱呼更喜歡重在親情。如北京人曆來開口就是“大爺”、“大媽”、“大哥”、“大姐”的,再親熱一點的就是“哥”、“姐”了(“大爺”、“大媽”裏的“大”字似乎省不得?)。更有甚者,初次見麵聊不幾句,就過於世故地套起了近乎:“咱爸/媽好吧?”聰明的中國人啊!當舊有的尊稱都被消耗掉了,被逼無奈,隻好啟用了那些起源於血緣關係的稱謂了。而且,我們迅速發現了“哥哥”“姐姐”的妙用,因為這是情感彈性很大的稱呼。不僅有對年齡身份的確認,而且暗含了撒嬌的味道,在有的場合表示了尊重,而在有的場合則迅速拉近了感情。在服裝店裏試衣服,殷勤的售貨員一口一個“這個大哥”、“那位大姐”,叫得人心裏熱熱的,不買都不忍心。

WXC裏,大家不也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地亂叫麽?即使你不知道網絡那一端的真人是男是女,比你大還是比你小。

這就是一個哥哥姐姐渾叫的時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