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北京的橋(二)-盧溝今朝

(2008-08-20 10:31:16) 下一個

北京的橋(二)- 盧溝今朝

樓蘭

http://blog.sina.com.cn/loulanshop

曆史上的北京缺少自然水域,名橋也就不多。但依然有一座古今中外聞名遐邇的橋,那就是位於京城西南郊永定河上的盧溝橋。它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清乾隆皇帝曾盧溝曉月漢白玉碑,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可這座橋真正變得家喻戶曉,還是因為這是打響抗日第一槍的地方。

在我的印象中,盧溝橋在離京城很遠的荒郊野外。因此雖然從小就知其大名,但卻從來沒有造訪過。如今回到北京,忽然發現母親現在的家居就在盧溝橋鄉轄區內,可見不斷擴張中的都市已經吞噬了廣大的鄉郊村鎮。那麽這久聞大名的盧溝橋也離咱家近在咫尺了,怎能不去看看?

從母親家門口乘公交車僅幾站地,在“抗戰雕塑園”車站下了車。先進入我視野的也就是這占據了盧溝橋東的宛平城外南側的一大片新建園地,顯然因為這裏是抗日戰爭爆發地而為這一帶增添點兒抗戰愛國教育元素。公園內有規整的路徑花木草坪,中心區屹立著數十座規格統一形象各異的巨大深色雕塑。每座雕塑都人物繁多,代表了抗日戰爭曆史長劇中的某一場戲,大理石的底座兩側刻有中日英三種文字說明。這組製作精良的群塑既現代又寫實,不過外形過於統一,遠看真有點像平原上林立的鬼子炮樓。雕塑群中央的一塊巨碑上是江澤民題寫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雕塑園”,老江先生真跟乾隆爺有得一比,到哪兒都樂於留幾筆字兒。



在雕塑園的草地上乃至宛平城下,分布著數以百計巨型饅頭般的大石頭墩子,上麵書寫著當年日寇暴行,都是從中國各地的地方誌等曆史紀錄中摘取的,叫做“抗戰石鼓陣”。這創意不錯,但石鼓做工有點粗糙,看起來不象真正的石料,大概是水泥澆鑄的,造型也不夠美觀

從抗戰雕塑園東門進西門出,沿著宛平城西牆直奔盧溝橋。這橋正對著宛平城朝西的正城門,橫跨永定河之上。橋東頭就是乾隆禦筆題寫的那塊鼎鼎大名的盧溝曉月漢白玉碑,麵橋背城,古今都是難得一景。



據說當年乾隆爺禦筆為“燕京八景”樹碑立傳的類似石碑共有八塊,分別立於北京城郊不同地點。如今有些石碑已經無存,對這八景到底為何也有誤導。因此先題外話說說這“燕京八景”,指的是老北京的八處景點,最早見於金代,經過金、元、明、清各朝的修訂,到清朝乾隆皇帝禦筆作詩提景名碑定案,這八景分別為:“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台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春夏秋冬山水泉台風花雪月的都齊了。這些景點都是先有民眾口碑再經過皇家審批的,有乾隆皇帝禦碑為證。看官若聽說還有另外的八景名稱,那準屬於其它的民間排行榜,隻有這上述“燕京八景”才是官方批準的正牌貨。

古人圈點的這燕京八景多數如今依舊是北京引人的遊覽名勝,禦碑也還有若幹安在。例如“太液秋風”的太液池即如今黨中央所在的中南海,東側有水雲榭內立景名碑。“瓊島春陰”指的是北海公園的中心島瓊華島,景名碑仍立於今白塔山東側。“西山晴雪”描述北京西郊連綿山脈的景色,乾隆把景名碑立在有代表性的香山的山腰。“玉泉趵突”是乾隆由原景名“玉泉垂虹”改的,以強調此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之狀,這上有寶塔的玉泉山在萬壽山西側,頤和園昆明湖和京城內湖池之水多引自該泉。“居庸疊翠”描述居庸關八達嶺一帶長城蜿蜒山巒疊翠,自古至今都聞名遐邇。上述幾處景色至今依舊,我也都曾親臨瞻仰過。

這燕京八景中也有的考據不確且已經昔非今比。例如“金台夕照”的黃金台據說有若幹處,乾隆曾把景名碑立在朝陽門外,但石碑現已無存,我家當年曾住朝外東郊有個“金台路”,不知是否因黃金台而得名,不過毫無景觀可看。"薊門煙樹"碑立在德勝門外五裏的土城邊,但薊門到底在哪裏也有數種說法,如今那一帶已經舊景不再,隻有座現代立交橋叫“薊門橋”。

“盧溝曉月”是唯一一處我不曾造訪過的至今碑景具在的燕京八景,因此來此一遊是我的一個心願,誰知無需踏破鐵鞋,來此全不費工夫。雖然不是趁著夜色因而不見“曉月”,但我慶幸是獨自前來,即便頂著北京的七月驕陽,依舊可在靜默中與古橋盧溝及古城宛平有一種心的交流

有一句歇後語說:“溝橋上的石獅子——數不清。”從小聽說這橋的特別之處,就在於橋欄每側有140根漢白玉望柱,每柱上都有石獅子,有的一獅獨坐,有的大小若幹,造型姿態沒有重樣的。想數清楚到底有多少獅子還真不容易,就連官方記載數目也不統一,有的說是四百八十五,也有說共五百零一個。今天走上盧溝橋頭,已然不可近距離觸摸橋欄石獅,因為在一米開外加了一道鐵欄以隔離遊人。為保護古跡,這也是應該的,這座飽經滄桑的古橋確實經不起再多的損害了。看得出望柱和獅子是在不同朝代增補塑造,因為獅子的刻工、石材的顏色和被風蝕程度都很不相同。歲月風雨的侵蝕和槍林彈雨的痕跡,使漢白玉石欄及形態各異的石頭獅子不再潔白如玉,而是帶著沉重的滄桑感。

據記載,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金代,明1444年重修。清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至今也有三百多年了。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十一個涵孔。當年馬可·波羅在他的中國行遊記中曾稱讚“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 無二的橋直到二十年前,此橋還擔負繁重的通行運輸任務。如今橋麵中間還保留著一部分原裝石板路麵,已經被踩踏得坑窪不平,可見它數百年來負荷量之重。現在這座古橋已經從交通樞紐的崗位上光榮退休,並享受國寶級高待遇,被圈起來作為重點保護的曆史文物和旅遊景點,遊人上橋得付門票20元。不過它依然是這一帶永定河上唯一的步行橋梁,仍有騎車步行的當地居民靠它通行兩岸。



盧溝橋名稱來自橋下之水原名盧溝河,上流為桑幹河,據說早年經常洪水泛濫,因而改名為“永定河”以求平安。此河恐怕曾是北京周邊最大的自然河流之一,風水輪轉至今河水卻幾乎幹枯,近年經過治理,起碼盧溝橋近旁看來水量充足河麵浩淼。在古盧溝石橋北側不遠,有一座鏽跡斑駁的鐵路橋,大概已經廢棄無用。而南邊一公裏處則是盧溝新橋,那是新造的高速公路橋交通動脈。這三座跨越永定河的並行橋梁,反映出時代和交通工具的變遷。

走在盧溝橋上,不能不聯想到“七七事變”的炮火。1937年7月7日發生在此的那場導致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麵爆發的交戰,前因後果已是人所皆知。中國近代史上慘烈的這一幕,為這座橋增添的知名度,甚至超過了乾隆皇帝的禦筆題字和馬可波羅的遊記。漫步此地,感受到的也不僅是乾隆爺詩中的“薄霧輕霜,曉月蒼涼”,更有悲壯雄渾的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操。

從盧溝橋東行,就到了宛平城西門口,想當年二十九軍的抗日軍士們就是衝出這城門與來自永定河西的日寇在橋上浴血決戰的。雖然城牆上殘留著日寇槍炮的彈痕,宛平古城的城廓城門保留非常完好,當然也經過了近期修繕。對著盧溝橋的西城門應該是正門,上刻有“宛平城”三字。城門有兩重,之間有方形院落即甕城,內城門上有門樓。入城後,一條筆直的新鋪石板路連接東西城門,街道兩側的店鋪民居多為古典傳統式樣,連小學、郵局等都設在古建築中。還意外發現,路邊有老字號王麻子刀剪鋪的老作坊可供免費參觀。

曾經遠赴外省看什麽邊陲古城江南古鎮,誰知咱皇城腳下就有這般具有古代美譽和近代英名又保存完好的古城。且不說旁邊的盧溝名橋,光這宛平古城,就該是非常有價值的旅遊勝地,我看比什麽大理古城之類都強。然而,這城裏卻顯得過於清靜甚至有些蕭條。



宛平城據載建於明末崇禎十年(1637年)戰亂期,建城旨在屯兵防禦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進京。此城是一座橋頭堡,城垣建築與北京類似。如今北京城牆已經無存,作為縮影的宛平城更加珍貴。宛平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有東西城門兩座。城牆四周外側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垛口都有蓋板。城西盧溝橋是北京北上內蒙、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特殊地理位置也使宛平成為南來北往的商旅必經之地。清代以來,永定河兩岸商戶漸遷城內,興建酒肆、茶樓、驛站廟宇,單純軍營格局演變為旅途中轉站和經濟商業重鎮1984年重修了城牆、城樓和甕城。20世紀末,北京市政府決定恢複宛平城明、清時期原貌,將柏油街道恢複為青石地麵。經過近年修繕複建的宛平城已於2005年開街,但三年之後的今天,街上那些古色古香的店麵真正營業卻很少,遊客也寥寥,大白天就有很多當地人坐在街上聊大天。那些掛著茶樓、戲院、藥鋪、客棧等牌子的老建築,若照實運作起來應該是很有風味的,空置著卻太可惜了。

今日宛平城的中心是一座巨大的現代化建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設計時新,氣勢宏偉。最豪爽的是參觀免費,隻需當場領票並通過安全檢查。展館入口大廳有巨大雕塑群,兩側是毛鄧江胡等領導人題詞——哪兒都少不了的中國特色。從建築和規模來說,這紀念館算得上世界一流水平。瀏覽設列的內容,感覺是還是以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為中心。其實如今大夥都明白,當年中國抗日戰爭主戰場是國民黨領軍,共產黨搞的是邊緣遊擊戰。不知國軍元老及後代們看後作何感想?這個紀念館完全可以吸引台灣和海外華人觀眾甚至包括日本人在內的外國遊客,不過內容得做尊重曆史客觀的修改。展覽的說明文也光是中文,但卻有以中日英三種語言解說的錄音機供參觀者借聽。紀念館內觀眾不多,但有些成群而來的中小學生,這倒是對新一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造型現代的紀念館在古城的環境中顯得有些突兀,但考慮這地方的特殊曆史到也無可非議。如何利用傳統民俗風情和現代民族情愫的雙重優勢來開發旅遊資源才是當地應該考慮的。不過,沒有過度開發倒使宛平城不象很多旅遊區充滿浮躁的商業氣,人氣不興旺卻比較清靜恬淡,倒挺符合我來閑遊的心境。從抗戰紀念館出來已是正午時分,我很想在這宛平城內找個街邊餐館,坐下來點兒特色小吃,可惜也無尋處。隻好在一家外表和內部都即不傳統也不現代的沒品位小店吃了碗普通炸醬麵,醬太鹹,麵忒硬,唯一引起懷舊感的是北方家常飯的那種製作不精心。

走出冷清的宛平城東城門,卻是一派熱鬧的世俗景象,沿街布滿了餐館商店,雖然說不上顧客盈門,也總是人來眾往一派生氣。為何如今的店家不像古時候那樣遷到城內那些古雅店堂去經營?是租金太貴?還是客源不足?當代北京人的經濟腦瓜不會還趕不上古代人吧?

盧溝橋/宛平城景區具有位於首都近畔的“地利”優勢,政府為維護修繕古橋古城建造新紀念館雕塑園也投資不菲,卻仍然沒令這裏紅火起來,到底缺失的是“天時”還是“人和”?——咳,這些輪不上咱操心,自己滿意的是,盧溝橋一遊不虛此行!無論當代的北京城內外建造多少宏偉時髦的橋梁,這座盧溝橋依然稱得起是本地老、最獨特、最壯觀、最聞名世界的,無愧於“北京第一橋”的美稱

20088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SUNNE 回複 悄悄話 修得比以前漂亮得多了。
sydney-boy 回複 悄悄話 1986年去過,是騎自行車去的,8月的天氣很好,當時一點都不覺得遠。經過西瓜地,是鄭州7號,才到。四周很寂靜。遠遠望去是新橋,挺繁忙的。在舊橋底下廳留了差不多2個多小時,浮想聯翩,感概萬千。一邊是繁忙,一邊象是被遺忘。北京有太多的曆史沉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