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新說】同情懷孕!支持懷孕!雅非
不久前有一天,我正在學校外語教研室準備吃中飯。教研室牆上一塊白板是大家留言寫通知的地方。上麵貼有一張嬰兒照片。我看了下麵的字,知道是一個法語老師的新生侄子。當時在教研室的幾個老師都“嗚”啊“哇”地、你一句我一句地對照片上的美麗嬰兒加評。
眾人評論中有一個細弱的聲音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的朋友要生了,我真的等不及了!”這聲音聽上去有一種謹慎的欣喜,又不是我所熟悉的某位老師的聲音,所以我好奇,便轉過身來,看是誰說的這話,好問個詳細,也恭喜一番。等我發現是誰說的,我卻立即沒有了想要恭喜她和她朋友的心情。
我其實不認識說話的人。她是一個高三的學生,在教研室等她的西班牙語老師,正碰上我們聊天,便加入進來。她說完了這話,其他老師也沒有立即說話的。隻有另一位西班牙語老師問:“你的朋友是不是某某某?”那高三學生說:“是的。”那老師又問:“她父母現在怎麽樣?”我聽那意思是“她父母現在是否能接受這個現實?”聽他們說話的語氣,顯然很多人都知道學校裏有這麽個懷孕的女生。那學生說:“她父母挺好的,他們對她很支持。”(她說的是theyare verysupportive,這裏更多的是事發後父母對她能夠“關心”或者“關照”的意思。)那老師聽了,附和地說:“那就好。”然後就巧妙地編了一個理由,指點她到別的房間去找她等的那位西班牙語老師了。
學生離開辦公室以後,我跟那位跟學生搭話的老師聊。我說,真的覺得很吃驚,在我們這樣一個在全州甚至全國都數得上的比較好的公立學校,居然還有這種事。那老師說,看來你是足不出戶,且耳聾眼花啊。你以為咱們學校就是世外桃源啊?這一屆學生尤其問題多多。然後她就給我講起了這一屆學生種種故事。
其實,我感興趣的並不是這一屆學生的故事。我感興趣的是大家對那個懷孕學生的態度。具體點說,是大家對那個懷孕學生在公開場合下的態度。
那在辦公室等老師的高三女生,即懷孕學生的朋友,敢在眾多老師麵前對自己懷孕的朋友表示欣喜和慶賀,在我看是一件奇事。奇就奇在她心裏一定認為老師們也和她一樣,對自己年輕的朋友懷孕這件事懷著欣喜和慶賀之情,或至少不會在大廳廣眾之下跟她唱反調。事實還就是如此。那跟她搭話的老師,最後說的那句“那就好顯然是附和她的、甚至可以說是敷衍她的。她的確沒有在大廳廣眾之下跟她唱反調。辦公室裏其他老師也沒有一個唱反調的,盡管我看得出他們私下裏都在唱著反調。
美國現在就是到了這種地步:所有的人在公開場合下都是非不分。原因是:“是”在某種情況下可以是“非”;“非”在某種情況下又可以是“是”。是非的標準不再在人的良心之中,也不再是人的常識的一部分,而更多地是在某種社會輿論的左右之下、在某些律師的詭辯之中了。你看,這高三女生懷孕之事,在我看是一件應該受到公開批評和公開指責的事情。這個女生周圍的人,無論是學生、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公開地為她的行為而感到羞恥,都應該公開地批評這種行為、譴責這種行為。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學生、老師和家長或許私下裏都有各自的道德觀點和價值判斷,但在公開場合下,大家都爭相做出同情狀、支持狀,都不願對此種行為公開地“出言不遜”。
可以想像,一個對種種不道德行為失去了公開批評或公開反抗能力的社會,漸漸地會容忍和放縱種種不道德行為。反過來說,種種不道德行為就會因為社會的公開容忍和放縱而逐漸泛濫起來。這種容忍和放縱的結果必定是導致社會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的全線崩潰。一個高三女生懷孕,人們不但不能批評或者譴責,反而要表示同情和支持,這樣下去,以後如若一個高三男生殺人,人們就也要表示同情和支持了。理由有的是啊,比如,殺人的人一定都會有一個不幸的童年或者不幸的成長史啊。此種例子,我不用說,生活在美國的人也一定都能信手拈來了。
我擔心,今天我們同情和支持青少年懷孕,明天我們就要同情和支持青少年殺人了。我擔心,美國社會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正在日益崩潰,並即將全線崩潰。這個社會有沒有人在觀察?有沒有人在思考?有沒有人在擔心?有沒有人在想要做點什麽來改變現狀?
I feel those teachers are nice. What do we expect people do? Sink the girl in a lake since she lost her vir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