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聞若: 小孩子為什麽在地上打滾

(2006-11-18 16:45:58) 下一個

聞若

我曾不止一次聽有些家長說過,每當有客人來訪,大人談興正濃時,自己的孩子就跑出來搗蛋,一會兒在地上打個滾,一會兒發出點聲音,甚至還搞點破壞,把家長氣得夠嗆!平時很乖的孩子,客人一來就這樣不配合,真是“人來瘋”。有時還把家長氣得臉上掛不住,恨不得拖到外間去打一頓!

實際上,這些孩子是用這些行為,引起大人對自己的關注。當大人之間興致勃勃地交談,較長時間冷落了孩子,孩子就會感到被忽視。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很有限,不容易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為了引起大人的關注和關愛,有時就會用一些“出格”的動作來引起大人注意。而如果大人不理解孩子的這種正常的心理要求,甚至為了大人的麵子錯怪孩子,對孩子的情感是一種挫傷。如果總是忽略孩子被關注的心理要求,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關注,關愛和正麵反饋,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可能會出現情緒問題和行為偏差。

不同年齡的孩子,為了引起大人關注的表現方式是不一樣的。

一次,我去拜訪一長者。她家一個三歲左右的小男孩先是躲在客廳門外窺看了好幾次。大人談天說地,好幾個小時過去了。忽然,他乘奶奶站起來有事,跑到我麵前,在我腿上打了一下就跑開了。他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引起客人的注意的。後來我對他招招手,他走近時,問他的名字,他回答後就快快樂樂地跑開了。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用來引起別人注意的方式就不一樣了。我們在討論心理學問題時,有人回憶了她十歲那年,她的大姐姐結婚,家長在忙著接待客人,大人們都在大廳裏交談寒喧,而她穿了一件新衣服,在大廳裏走來走去。她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就是為了引起別人的關注。因此,大一些的孩子,就是用這種文雅的,含蓄的方式來吸引人的目光。

所以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盡管表達的方式不一樣,但希望被人關注的心理要求都是一樣的。如果一個孩子長時間得不到足夠的關注,就會產生心理問題。

電視上曾播過一個孩子的病案介紹。這個孩子因父母忙賺錢很少顧他。他經常肚子疼,而且疼得可怕,疼得直不起腰。父母帶他看了很多醫生,都看不出所以然。後來,一位心理醫生診斷出來了,這個孩子身體沒有毛病,他說肚子疼隻是為了讓父母陪陪他!

因此,對於小孩子“出格”的行為,我們要看到背後表達的信息,正麵滿足孩子要求被關注的願望,而不是認定孩子在搗蛋。就像上述的三歲小男孩,有的家長見他打客人一下,說不定還要責怪他討厭,其實這樣的孩子很可愛,因為他有與人交往的願望。即使對於有些不夠安靜的孩子,也不能輕易加上“多動症”的病名。隻有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孩子才會在心理上獲得安全感,才會有正常的心理素質和行為舉止。

注意到這一點,不僅對父母與孩子相處很有必要,運用在課堂教學中也是很有意義的。我曾聽一位研究兒童教育的教授說過,她有一次去幼兒園進行“兒童音樂教學法”課題研究,當時她拉手風琴教小朋友唱歌,很多小朋友都大聲地唱,而有一位小男孩把桌子來回地推,發出噪音。這位教授注意到那個小男孩唱得不太熟練,就不想好好學,於是就用“推桌子”的方式引起老師的注意。因此,教授就請那個小男孩到前麵來,幫她拿著琴譜,盡管她拉琴並不需要看琴譜。小男孩一本正經地拿著琴譜,覺得能幫老師做事,很開心,覺得被老師重視,於是就認真地跟著學唱歌。

我在教中文課時,注意到班上有一位年齡最小,中文基礎弱一點的女生,有時會身體歪坐,甚至會伸展雙臂。而這種情況,都是其它學生興高采烈地搶答問題,她卻插不上嘴的時候。我從不直接批評她,也不是簡單地提醒她坐端正,而是找些較容易的問題讓她回答。她答對了,就有成就感,就有了參與意識,精神提起來了,就不亂動了,慢慢學中文的興趣也提高了。

因此,隻要我們有心,並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就能隨時捕捉到孩子們行為舉止後麵傳達的信息,並從正麵回應孩子的願望,使孩子得到被重視,被關愛的感覺,孩子就會獲得積極向上的心理動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