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九峰:成功孩子的基本要素和教育子女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2005-11-25 13:26:33) 下一個

成功孩子的基本要素和教育子女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

九峰

北美女人

北美女人大本營>>>




新學年開始了,許多家長又開始對孩子的教育發愁。特別是我們從中國來的第一代移民,在如何配合對於我們來講比較陌生的教育體係,同時發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使孩子能夠在一個學校和家庭相輔相成的良好氛圍下,盡可能多地利用學校因材施教的各種計劃而茁壯成長方麵,常感到力不從心,或無從下手。

美國是孩子的天堂,是讓孩子自由成長,還是盡早規劃孩子的前途,因勢利導,或者,把自己在中國所習慣的作法全盤照搬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哪種做法更好,確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從跟蹤成功地考入名牌大學孩子成長的軌跡來看,不成功的孩子可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成功的孩子在高中階段必定都具備一些必不可少的素養。

孩子的教育成功與否有許多衡量標準,簡單地講,在基礎教育階段,當然是由基礎教育的終極目標所決定的。

美國基礎教育的出口包括:
高中畢業,
高中畢業加就業技能訓練,
高中畢業準備上社區學院,
高中畢業準備上一般大學,
高中畢業準備上競爭較強的大學(一般的州立大學),
高中畢業準備上最具競爭力的名牌大學(如哈佛,斯坦福這些IVY LEAGUE大學),
還有就是高中肄業。

美國的教育體係很好地體現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不是每個人都要上大學,但是現行的教育體係為每個學生都鋪好了通往大學的路,走不走是你自己的事,也是我們家長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人才培養就象一座塔,哪個寶塔尖尖是大多數人向往的地方,在哪裏學習過,可能會比常人掌握更多的技能,擁有更高的能力,和建立更廣泛的人脈搏,對以後的人生帶來更多的機會。人生下來,除了有生理缺陷,基本都具有問鼎哪個寶塔尖的機會。你要吃那最大的果子,要磴上金字塔的塔尖,相應你也要付出最多的勞動,因此,學校根據學生不同的需求設計了不同的課程設置。了解通向頂尖大學的途徑是孩子和家長在孩子上高中以前就應當知道的知識,並提前開始規劃。

要想把孩子培養成優秀人才,那麽孩子在成長階段都應該注重培養那些基本素養呢?

泛泛而談,成功人士所具有一些基本的素質,比如:

有遠大的抱負,
有很強的求知欲,
創造性思維,
有責任感,
敬業,
領導才能,
辦事認真,
樂觀向上,
團隊精神,
充滿愛心
等等。

怎樣才能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在孩子身上培育這些優秀的品質呢?

其實精英大學的錄取條件,盡可能地把這些抽象的人品特質體現在它的錄取標準之中。要達到這些標準,孩子的四年高中,就必須自覺不自覺地安排自己的學習,課外活動,組織或參加各種俱樂部,社會公益事業,有意識學會和鍛煉各種能力,因此,做家長的主要是引導和協助孩子配合學校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把孩子引導上光明大道無疑是每個家長的心願。

高中是孩子基礎教育成功與否的最重要的時期。高中學習階段,學校留給學生許多自主選擇空間。如果一個孩子一進高中就能有計劃地安排和兼顧好各個方麵,孩子進高中之前就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素養。孩子的高中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是孩子上高中以前就已經決定了。為什麽這麽說呢?這是由於美國大學錄取標準所決定的。在中國,如果你高中最後一年才翻然悔悟,奮發努力,你仍可能考上清華北大,但在美國,如果隻到最後一兩年才努力,即使把SAT考成花,進一流大學的可能仍然是微乎其微。

美國一流大學錄取學生的標準主要有六個方麵,
一 高中所修課程的質量和高中四年的GPA;
二 SAT,SAT II,ACT的考試成績;
三 社會活動能力,專長,領導才能;
四 參加公益事業;
五 老師的推薦信;
六 作文。

最好的大學采用的是逐項淘汰製,就是這六項裏任何一項不滿足要求,就淘汰出局了。

這種錄取學生的標準應該說比較全麵地衡量了學生的學識水平,學習能力,領導才能,專長,奉獻精神,道德修養,和世界觀。被一流大學錄取的學生可以說是品學兼優,各種能力很強,表現一貫,可塑性好的苗子。顯而易見,這比中國一次考試定終身的辦法科學得多。這種錄取學生的方式可能與培養人才的理念有關,中國注重培養專門人才,而美國更看重有專業技能的領袖型人才。

近年來中國也開始重視素質教育,但收效不大,多數隻能做些表麵文章,膚皮潦草的事。究其原因是高考導向所致。中國是一試定終身,決定了高考才是硬道理,別的什麽都不重要,素質教育便成了無源之水,從老師到學生都沒有動力。美國大學錄取多元化,自主性很強,競爭激烈,最終形成一套德才兼備綜合錄取的標準,這種以綜合素質為基礎的大學錄取導向而不是高考導向,為基礎教育中,素質教育的展開提供了充足的動力和方向。因此,我們從中國來的家長一開始就要從衝刺高考的傳統思維和學習習慣中跳出來,切忌把孩子培養成隻會讀書的書呆子。看準基礎教育的出口,引導孩子走到正確的方向。

由於美國大學錄取的特點,決定了高中是孩子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一個孩子如果還沒有準備好就進高中,多半最終難以被最好的大學錄取。曾在我們中文學校就讀的一個學生KEVEN去年以優異的成績,包括高中和AP課程全A的成績,幾乎全部滿分的SAT和7門SAT II,5個CLUB的總裁,許多國家和州的大獎,以及上百小時的社區公益服務,老師強有力的推薦信,和他很有鑒的的作文等,被哈佛大學錄取。根據他父親介紹他成功的經驗,他初中最後一年以前,一直是很皮的孩子,成績一般。初中最後一年突然開竅,很偶然的機會,老師在課上讀過幾次他的作文,使他嚐到做好學生的甜頭,從此開始發奮努力,以初中最後一年全A成績進入高中,並終於以高中四年幾乎完美的表現被哈佛大學錄取和獲得美國總統獎。

孩子進入高中以前要初步具備哪些素質呢?

第一要素是悟性

KEVEN的成功有他的必然性,也有偶然性。KEVEN小時候按他父親的話是一個很皮的孩子,初中最後一年以前一直是一個中遊的學生,但是他是一個有很強自尊心,和比較聽話的孩子,而且他的數學一直很好,這就為他後來居上奠定了基礎,更重要的是他在最關鍵的時候開了竅。人生就不同,有的孩子悟性早,有的孩子悟性晚,如果KEVEN在晚開竅一兩年,那麽在高中的表現就不那麽完美,所以KEVEN是幸運的。

我知道的一個孩子就沒那麽幸運,這孩子小時候非常玩皮,那時如果這孩子在一個屋裏,這屋裏的每一個人都會暈,因為他沒有一刻安分,上竄下跳,惹事生非。上學以後,老師都說他聰明,就是不用功。上初中以後,父母一段時間沒注意,孩子染上了為玩電子遊戲,不交作業,逃學,說慌的惡習,學習成績每況愈下。孩子確有小聰明,足球,籃球,乒乓球樣樣玩的都是班上最好的。當父母指責他不好好學習時,他就反唇相譏,說父母耽誤人才,應該送他學踢球,沒準能踢進2008奧運會。這孩子暑假被洛陽市青少年宮推薦到河南建業隊訓練基地踢了幾天球,終於明白自己不是哪塊料,連國內三流球隊的訓練基地自己都排不上正式隊員,更惶論踢奧運會了。經過這次磨練,不知這孩子悟過來沒有,不過他已經失去了上好高中的機會。所以孩子絕不是小時候越皮越好,一流大學不接受到高中階段才浪子回頭的學生。寬容孩子的玩皮也要有個度,過分放縱,甚至說小時候越皮越好,哪不僅是誤導,最終大人和孩子也會自食其果。特別在國內,一旦失去上大學的機會,恐怕一生都會受很大影響。

在美國,這種後顧之憂相對小多了。台灣著名作家李敖的女兒李文長在美國,就是一個典型不聽話的孩子。李熬先是曉之以理,把“書中自有黃金,書中自有顏如玉”演繹得更加露骨,他說肯吃苦的人吃半輩子苦,不肯吃苦的吃一輩子苦,一輩子都會為衣食奔波。李文不聽,高中沒畢業就愛上了一個從東南亞來的移民,李熬隻好誘之以利,說隻要你上大學,多貴的學費都給你出,上本科送你一輛轎車,上研究生送你一輛跑車,上博士送你一輛大奔。而女兒是你不讓我跟他結婚,我偏要結,高中一畢業就結婚了,不久兩人有了孩子。李敖更絕,你上學,要多少錢都給,不上學,一個大子兒也沒有。迫於生計,小兩口子隻好去餐館打工,幹最低級的工作。直到有一天李文突然悟出來了,“這難道就是我一輩子的生活嗎”?於是,把孩子丟給男方,離了婚回到學校讀書去了,讀完學士讀碩士,一直讀完博士,現在移居北京當單身貴族。

由此看出培養孩子第一要務,就是讓孩子早一天開竅。有的孩子從小就懂事,善解人意,父母就省心多了。李熬本身就是一個開竅早學習上早熟的例子,從小就喜歡讀書,藏書,買書,獨立思考。高二就退學在家自學,考上台大法律係,又退學,第二年再考上台獨大曆史係。如果李敖這樣的奇才在美國就可能被一流大學拒之門外了。開竅早的一般女孩多一些,但往往太聽話的孩子雖然長大不會有大起大落,卻常常缺乏創造力,所以父母更應該在培養孩子的獨自思考,創造力方麵下些工夫。

孩子長大有沒有出息,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看孩子從小有沒有頭腦,與孩子調皮不調皮,沒有太大必然關聯,反而太調皮的孩子容易覺悟得太晚。有腦子的孩子,首先是不甘落後,積極向上。做父母的,除了鼓勵激勵孩子拿第一外,隨著年齡增長,父母應努力讓孩子了解更多的領域,使孩子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幫助孩子立大誌。中國傳統的說法是“王侯將相寧有種呼?”。有大誌向的孩子才不會犯李文那樣的低級錯誤。

最後我想說有的孩子悟性早,有的悟性晚,有的一輩子也悟不出來,但學習的黃金時間就那麽幾年,孩子一時還沒有悟性怎麽辦?哪隻好趕鴨子上架了,做父母的最好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一個在後邊推,一個在前頭拉,否則,孩子覺悟的太晚,又拉下許多功課,尤其是在中國,恐怕就來不及了。就象馬拉鬆賽跑一樣,從小有悟性的孩子跑在領跑的第一集團,緊跟著的是第二集團,孩子一時沒悟過來,也要最起碼保持在第二梯隊,等到高中最後衝刺階段,仍有可能加速趕上去,但是,如果差得太遠,即使到高中階段悟過來了,恐怕已回天無力了。孩子該逼的時候還是要逼的。傅雷家書中有一段講的是傅聰小時候在樓上練琴,傅雷在樓下看書,一次他聽見樓上琴聲不對,象是在磨洋工,傅雷很生氣,於是就把兒子捆在樓下的柱子上。可見傅雷也夠殘忍的,但是如果沒有傅雷的嚴格要求,恐怕就沒有後來世界著名的鋼琴家傅聰。當然,傅雷的做法要是在美國就犯法了。


成功孩子的基本要素和教育子女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2)

第二 要強化孩子的競爭意識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前段時間黎陽的一篇“中國,當虎還是當驢”的文章對中國文化傳統戰略思維的缺失做了精僻的分析。他以柳宗元的古代寓言《黔之驢》為藍本,形象地歸納出食肉動物的思維方式從來富於警惕性和攻擊性,是主動的一方;而食草動物的思維方式充其量也僅僅是防禦,永遠處於被動地位。食肉動物一事當前關注兩件事:第一,它會不會吃我?第二,我能不能吃它?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當《黔之驢》中的老虎經過不斷觀察試探,發現驢看似龐然大物,其實充其量隻會撩蹶子,不具備任何攻擊性的時候,虎得到的結論是:我可以吃它!於是,斷其喉,盡其肉,乃去。驢對於從沒見過的動物─虎毫無警惕,隻要對方沒動手,就不假思索認定對方跟自己一樣,也是食草動物,可以和平共處。對於虎由遠而近的層層戰略偵察和戰術摸底,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等到自己的情況叫虎摸得差不多了、開始挑釁動作時居然仍毫無察覺,既不認真準備點看家真本領又不認清危險形勢趕緊逃避,反而幻想靠自己那一蹄子就能解決問題。總之驢是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對周圍的一切都漠不關心,就知道一天到晚安安穩穩吃自己的草,等到大禍臨頭才拚命掙紮。結果,雖然驢很和平,很善良,很循歸蹈矩,從不招惹別人,仍然落了個葬身虎口的可悲下場

中國近代挨打的曆史一定程度源自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戰略問題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很象《黔之驢》中的驢和虎,即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在思維定式上的某種異同。中國的主體是一個典型的農耕民族國家,千百年來無數次受周圍遊牧民族或國家的侵略騷擾,並且曾多次遭受滅頂之災。

就整個民族而言,如果想避免當食草動物的命運,其思維方式就決不能象驢之類食草動物那樣消極被動,至少中國的戰略家們必須象虎一類食肉動物那樣警覺和積極主動。一個民族整體上思維如虎則成虎,思維如驢則成驢。思維如虎,本不是虎也能變成虎,如日本的明治維新,不過日本本身就是尚武的惡狼;思維如驢,本不是驢也能變成驢,如前蘇聯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把蘇聯帝國一夜之間搞垮了。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孩子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書呆字,和光顧低頭吃草的驢有什麽不同。

近代曆史上中國人落後時挨打,而幾千年間強盛時期又如何呢?可以說基本上是典型的農耕民族的思維方式,大部份情況下頗有點象那頭黔之驢,對周圍的一切都漠不關心。建一座萬裏長城,反而把自己封閉起來,對外界一無所知,西方工業革命發展的堅船利炮已經打到家門口了,中國還自以為是天朝大國,世界的中心,毫無警覺,象驢一樣埋頭吃草,直到大禍臨頭。李熬說中國曆史上一直麵臨兩大難題,一個是挨打,一個是挨餓,直到毛澤東領導的新中國開始一改被動挨打的局麵。毛澤東認清美國出兵朝鮮,越南的真實目的,毅然抗美援朝,援越把美國人拒之國門之外。從此中國人不再在自己的國土上無端受洋人的欺負。我說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開始解決挨餓的問題。

就飲食習慣而言,“西方人吃肉,東方人吃草”,以素食為主的中國人,骨子裏滲透著儒家文化溫良恭儉樸讓,無論如何新思維,要把中國人改變成虎狼般的猛獸都是不可能的,和美國贏派的先發製人不同,中國人的思維慣性傾向於仁至義盡,後發製人。近代史血淋淋的教訓告訴我們,對於虎狼般帝國主義,忍讓無異於任人宰割。九一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張學良帶領百萬大軍撤入關內,不僅把東北大好河山丟給日本人,甚至兵工廠,無數槍支彈藥,240架飛機都留給了日本人,那時候,整個中國有幾架飛機?所以,不管誰下的撤退命令,就這一點,張學良犯下不可饒恕的罪過。

作為個體來講西方人比較重視通過競技場上的激烈競爭,包括劇烈的肢體衝突,去培養孩子主動進攻,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競爭意識,而中國父母較多的是象在培育溫室裏的花草。如果白人家庭培養出來的個個都是小老虎,我們培養的都是小綿羊,孩子進入社會是很容易受傷害的。其實,中國人唯有讀書高,綿羊式教育的弊端比比皆是。比方說,我們許多大老爺們手無縛雞之力,握個手也是軟綿綿的,肩不能擔手不能提,許多人恐怕連個輪胎也不會換,難到你在路上車輪胎暴了還要請美國女人幫你換上備用胎不成?

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和領導才能,而不是滿足於俯首帖耳當一個專業技術人才的順民。大家都知道,亞裔對美國高科技領域貢獻很大,但亞裔在美國社會中受到重視程度卻是最少的。以矽穀為例,目前亞太裔在聖荷西占28%的人口,市政管理人員僅2%為亞裔;雖然超過70%的亞裔希望進入企業管理層,事實上隻有1。7%的亞裔男性和1。2%的亞裔女性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隻有強化我們下一代的競爭意識,著力培養他們的領導才能,才有可能改變亞裔在美國的不公平地位。

和趙燕事件有些類似,上世紀90年代LA發生著名的警察打黑人事件,當時白人陪審團認定警察打人無罪,憤怒的黑人暴動了。事件回放,1992年洛杉磯一名黑人朗尼·金恩超速開車,被一群警察拉下來圍毆。警察又打又踢的場麵被一位路經該地的駕車人用攝像機拍了下來,在電視台播出後惹起了公憤。但當地法院審判時居然作出了無罪的判決,終於引起了洛杉磯暴動,一時大火衝天,黑人滿街攔截白人毆打,破門搶劫商店,許多亞裔開的商店也遭漁池之秧,一時間熊煙滾滾,洛杉磯街頭如同戰場。朗尼·金恩本身是個麻煩人物,他被警察攔下來時,開車的速度是110英裏,公眾對他的同情完全是基於警察的行為太過殘忍,洛杉磯暴動則是因為當局故意將審判放在比較富裕而且有許多警察親屬居住的白人地區的一個法院。美國的審判是否定罪取決於陪審團,陪審團則由審判法院所在地區的居民中遴選,如此明顯的不公平就象是洛杉磯法院又一次對公眾的施暴,事件遂由此發生。憤怒的黑人在落杉磯打砸槍燒,直到重新審判把打人的警察投入監獄。毆打趙燕的警察也是被12名白人為主的陪審團一致認定無罪。我並不鼓勵華人象黑人那樣抗掙,但我們的權益是靠自己爭取來的。我們隻有象猶太人哪樣,挺進美國政界,而不是僅僅做一個高科技順民才能最終保障我們的合法利益。

第三 鼓勵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小的時候常常都會有十萬個為什麽,做父母的一定盡力解答,如果答不出,就應該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並且鼓勵孩子自己探索答案,千萬不可認為孩子的問題太幼稚而不耐凡。孩子慢慢長大,開始對自己是從哪裏來的,人從那裏來的產生疑問,進而對生命的起源感興趣,這時候不管大人信不信教,都最好不要給孩子一個先入為主的灌輸,你的一句“人是上帝造的”很簡單,卻可能扼殺了孩子探索真理的熱情。人類學,進化學是很大的學科,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科學家在從事這方麵的研究。如果他們都相信創造論,現在許多人類科學可能還是空白。因此,無論大人有什麽信仰,不要抑製孩子的求?痛叢煊?W罱?杜υ際北ā繁ǖ潰?該?當炊?窠笨蒲Ъ以諗υ汲鞘寫笱б淮窩?躉嵋榻郵芤幻???崳省澳隳芄皇且幻?己玫目蒲Ъ也⑾嘈派係猛穡俊薄安荒埽 ?98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赫伯特 豪普特曼當即回答。他說相信超自然事物,不僅與好的科學不相容,而且對人類福祗有害的。這也就是為什麽以基督教立國的美國卻不可以以任何形式在公立學校宣傳宗教信仰。

第四 培養孩子的認真負責的態度

孩子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就是因為沒有責任。但是孩子總需要長大,這個世界就是有責任心的人撐起來的。因此無論多小的事情也可以在點滴中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也要要求孩子有責任把他做好。一個出色的孩子,為什麽樣樣都行?其實不一定,但是一個出色的孩子一定會盡力把他要做的事情做好。要麽不做,要做就一定做好。這種訓練常常可以從小事開始,比如最後離開家時把燈關上,這不僅是節約能源的一個小舉動,也是培養心中有責任,照章辦事的一種責任心的體現。記得有個華人在南卡日立的一個工廠當工程師,有一天他要檢修生產線,按照規章,任何維修工作在開工前都要TAG OUT,LOCK OUT,即在電源處標明並上鎖。他可能覺得他很快就可以檢修完畢,所以沒有LOCK OUT。就在他鑽進生產線時,一個操作員不知道生產線裏有人,結果一開動把他給卷到裏邊了,造成終身殘廢。中國人常有人喜歡偷機取巧,笑話美國人太循規蹈矩,其實吃大虧的常常是那些喜歡偷機取巧的人。中國的礦難頻發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五 社會公德,愛心和團隊精神

西方人非常注重社會公德的培養,比如盡量不在公共場所幹擾別人。有一次在餐館吃飯,隔著桌子有一位媽媽帶著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在吃飯,孩子似乎使勁打了一個飽咯,不知媽媽說了什麽,孩子連連說SORRY對不起,媽媽說“TOO LATE, TIME OUT 5 MIN太晚了,必須禁閉5分鍾。”,孩子帶著哭腔說SORRY,媽媽仍然不依不饒,把孩子押送到廁所TIME OUT 5分鍾。試想孩子長大後會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嗎?現在中國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大人什麽都謹著孩子讓著孩子,孩子很容易認為自己享用的一切都是應該的自然的,很難想到別人,這在學校就很難交到朋友,很難和別人合作。因此,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合作幹一些事情,家長不要越俎代皰。有什麽好吃的也要一人一份,這樣孩子在任何時候都會想到父母也有一份,而不是他自己吃獨食。中文學校也應該有意識的強化一些有助於增強孩子們合作意識的作業和活動,而不是單純隻授課而已。如有可能,盡量象美國家庭一樣讓孩子參加有競技項目的活動和訓練,從小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

第六 動手能力

高分低能常被用來貶低剛剛從大學畢業出來的畢業生。中國的教育體係和家庭教育傳統常常忽略對孩子動手能力的訓練。在家隻要把書讀好了,其他什麽都不會做,不要做也行。其實動手能力的缺失,會影響到人的創造性思維。這也許就是為什麽中國人模仿別人做得很好,但創新能力卻很差。缺乏動手能力,他可能有時創新的思想有了,但不知如何下手也隻好放棄。我有一個朋友,是工程博士,有一次他想自己換機油,可怎麽也擰不開羅絲,他請我幫他看看,我一看才知道,他都快把羅絲擰壞了,因為他不是在鬆而是緊,不知道正反扣,讓誰也擰不下來。一個工科博士連鑼絲都不會擰,無疑是中國教育的失敗。手和其他機體一樣,用得越多越靈活,孩子在家和家人多做些家務活,鍛煉了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同時也增強責任感。在家什麽都不讓孩子幹,看似愛孩子,實際是害孩子。

三個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 打好數學基礎
美國在世界上雖然有最好的教育體係,最多的基礎教育投入,但是美國的基礎建設成果卻並不理想,遠遠落後於亞洲,歐洲許多國家。可能除了孩子的悟性較差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的教育體係太寬鬆了。美國基礎教育質量問題突出表現在數學教育上。美國有許多優秀的人才,但他們很少去做中小學教師,因此,如果有可能一定用中國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方法啟蒙孩子的數學。上星期有一個食品健康的講座,其中有許多卡路裏的計算。主講在黑板上寫了一個1400大卡乘0.50的算式,中國人可能不用算就知道結果了,但你可能想不到她是怎樣算的,不僅要乘,而且還要把0.5後邊哪個0也乘一遍。還有注意一下美國老師減法借位的例子,十分囉索。等孩子習慣這種笨拙,不動腦筋的方法後,你就很難糾正他了。你告訴孩子換種方法做更容易,孩子會說,你不按老師說的去做老師不給分,也不知是真是假。其實很多考試是六十分鍾,六十道題,隻要結果,這時候就傻眼了。

孩子剛開始學數學的時候用中文思考還是用英文思考看來是一個與數學好不相幹的事情,但其實這裏的學問大了。3X5=15,如果用中文去想隻要兩秒,三五十五, 共4個音節,但是你如果用英文去思考,three times five equal to fifteen, 共13個音節,每兩個音節用一秒,加上句子長了中間還要停頓,同樣的問題英文思考就需要量8-10秒鍾,數學的運算效率就要差4-5倍。乘法口訣是我們從上小學開始一直到老,無論是大學教授還是市井小販,隻要和數字打交道恐怕都離不開的工具。如果你留心一下中國人和美國人的計算能力的比較,你會發現有驚人的差別,大部分美國人離開計算器恐怕就不會算帳了,而中國隨便叫一個不識幾個字的小販,常買菜的老太太,其口算能力都不比美國的數學老師差。另外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在國內上過幾年小學的孩子,到美國以後,數學都是班上最好的。數學好了,為他後來的學習節省許多時間,當別人還在吭哧吭哧啃數學的時候,他已經把生物或物理什麽的作業做完了,而且數學好提高了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自然會有助於其他課業。數學好的孩子,會被稱為聰明的孩子,這種心理上的優勢,會變成孩子進步的動力和壓力。從小打下良好數學基礎,是孩子高中成功的必要條件。

二 水至清則無魚,師至查則無徒
中國家長對孩子過分嚴厲的傳統習慣,有時會扼殺孩子的樂趣和積極性。對孩子要求嚴些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但過嚴往往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孩子剛開始學鋼琴時,覺得應該找一個嚴格的老師打好基本功,而美國老師的感覺是不管孩子彈得好不好,都一味的好,哄的孩子家長高興了事。於是找了一個從台灣來的老師,老師過於認真,每次學琴都是這也不對哪也不是,手的一個動作姿勢能夠糾正無數次,學習進度很慢,孩子漸漸失去了興趣和信心,彈兩年也沒有多少進步。所幸,老師的女兒從大學畢業,在附近大學讀鋼琴碩士,接管了老師的幾個學生,可能受東西方教育的年輕人更懂得孩子的心理,孩子的鋼琴水平幾個月就有突飛猛進,學鋼琴的樂趣和信心大增。調動起孩子的興趣有時是至關重要的。

三 如何看待上名牌大學
新學期開始了,大學校長按慣例給新來的老師訓話。你們做老師的要對待你的學生好,因為他們是你的客戶。不僅要對拿A的學生要好,因為他們將來可能成為你的同事或科學家;也要對拿B的同學好點,因為他們將來可能是公司總裁,律師,工程師,醫師什麽的;你們更要對拿C的學生好些,因為他們將來可能會當總統。這是個笑話,但世事難料,如果布什是個拿A的學生,沒準大學裏多了一個平庸的教授,美國曆史上少一個給世界平添多少災難愚蠢總統。今天如果說美國開始走下坡路,布什鷹派政府當政即是美國從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走向衰落的重要轉折點。說遠了,上名牌大學很重要嗎?當然很重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心願,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上名牌大學,就象不是每個人都能當總統一樣。家長更希望看到的孩子有一個健康,快樂,事業有成,幸福的人生。上什麽大學隻是人生中階段性的結果,而教育子女是一個與孩子共同成長漫長的過程,隻有把握好這個過程,使孩子長大時真正具備一個成功人才所具有的基本素養,上什麽大學就不是最重要的了。比爾 蓋次如果上完大學,他就可能失去在IT浪潮湧起時創建微軟的機會。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隻有把自己身體練的棒棒的,才具有更強的抵抗力,不怕風吹雨打。

瞄準哈佛,長春藤大學不一定最終能夠上,如果每個人都能上,那也就不是精英中的精英大學了。但是這些大學為孩子們在中學階段訓練所設定的目標,是我們做家長的一開始就應該了解清楚。再次強調,上不上哈佛,上哪所大學是家長和孩子十二年努力的結果,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結果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多數情況下不是父母所能左右得了的。孩子十二年的基礎教育是孩子和大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過程,是我們生活中每天實實在在的事情,有許多事情需要大人學習和努力,隻要孩子和大人都盡力了,孩子基本具備了成功人才的素養,那麽孩子就已經是一隻可以在天空中翱翔的雄鷹,做父母的也就無愧於這段人生,並且會感到很充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