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瓦:雪泥鴻爪(三)

(2005-08-08 14:16:58) 下一個

雪泥鴻爪(三)
hwarrensen

北美女人

北美女人後花園>>>


2000年的股市大崩潰的回顧,及現在房市的展望

8/8/2005

都說寫回憶錄是人變老的標誌之一。老就老吧。俺可不想趕超眼下網上裝嫩的時髦,倒希望網友們能尊老愛幼呢。當年在“大千股壇”上獨領風騷的諸君中有一位我覺得值得俺寫進回憶錄--那就是:

        技術大師

我不知現在大千股壇還有沒人記得他。今年初俺曾經回大千股壇上了幾貼子,居然還有老人記得俺。俺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俺在99年底曾大聲疾呼要關注股市的泡沫,並試圖係統的研究泡沫的成因,還有何時破滅。但俺犯了一大錯誤,就是妄圖精確地把握市場隨時間的變化,也就是股市的大忌-- Timing The Market。

其實,當年技術大師有兩點比俺高明:一是他看到股市泡沫比俺要早。還有,他對泡沫的危害程度的估計比俺要更接近現實。但是他和俺都低估了泡沫破裂後Nasdaq下掉的程度。俺當時股計掉到3,000點,大師估計要掉到 2,750點。他用的艾略特三段波浪法。

俺當時確實應該多聽聽那位老哥的看法。現在回過頭來“從後視鏡開車” 看當年的泡沫,那大師老哥的看法還是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如果當年他和俺能多交流討論,也許對俺自個還有當年壇子上的股友也許不無裨益。不過,也怪俺當年初出道,對道上的規矩不明白。還有,對壇子裏有些特殊的文風還沒適應過來。

因位那大師老哥喜歡開玩笑把他自個兒掛的老高老高。俺當年悟性太底,沒看出那是老哥遊戲人生玩世不恭的灑脫,倒是給俺一棒棰給認作針了。

其實當初大千股壇上有許多人,包括技術大師和俺都象洪水要來前的螞蟻,預感到大事不妙。俺曾試圖在壇子上發起討論,上了一係列貼子,用的題目確實有些危言聳聽,是《我們能否逃過下一劫》--俺那時還不會打中文,用的是英文。這是意譯。俺入股市前看的第一本書就是《A Random Walk Down Walk Street》。該書到現在仍是我經常複習的幾本財政金融指南之一。其中有一章描述了曆史上從當年的荷蘭鬱金香泡沫到著名的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等大大小小的泡沫從膨脹到破裂的過程。所以俺當年進入股市時確實是顫顫惶惶,如履薄冰,如臨幹穀。越到後來,越是有覺著不妙的預感。俺曾經搜羅了許多回顧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的資料,試圖找出當時和87年那場股災前有和相同的征兆。俺曾把結果貼到了大千股壇上。當時覺著,導至87年那場股災有以下原因:

經濟因素:

  • 通貨膨脹危險浮現;
  • 公司的表現被質疑;
  • 另售業績大幅下滑,汽車銷售暴跌。

    財政因素:
    • 國家財政預算國際貿易雙赤字高築(National Budget Deficit and Trade Deficit Mounting) ,導至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貶值;
    • 日本拋售美國國庫券(Treasury Bills) ;
    • Fed試圖以增加利率來遏止拋售美國債券,雪上加霜。

      市場及心理因素:       
      • Bond市場崩潰;
      • 股票太貴(Overvalued) ,平均P/E = 23;
      • Leveraged Buyout & Takeover盛行;
      • 國家領導層缺乏領導能力;
      • Programmed Trading和“Portfolio Insurance” 的普遍應用,導至大部分人在同一時間拋售,股市因而崩盤。

        最後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
        • 10/14:   道指跌了95點
        • 10/16:   道指跌了92點
        • 10/19:   道指跌了508點!


          隻是到最後還是沒逃過那一劫!不知當年壇上其他網友是何原因。俺自個是犯了妄想 “Timing The Market” 這一大錯。當年瓦嫂老叫我早些出來,take profit放到房子上去。俺自個兒自作聰明,說也許股市會等到 “黑十月” 時崩潰,咱等到六月分就出來。沒成想恐許多人怕跟俺想得差不多,結果是三月分Nasdaq就飛流直下三千尺。現在回頭想想,保不準是四月分的報稅觸發的--人們要抽錢出來交稅,結果多米諾骨牌就倒了。

          血的教訓啊!所以現在老瓦的兩rules是:
            1. 太太永遠的對的;
            2. 如果偶爾太太不對,依上述規則第一條。


            現在挺懷年當年大千股壇的一幫網友。大千股壇後來可能是財務上的原因,賣給了文學城。現在文學城還是用大千的名字。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世事浮沉,白雲蒼狗,技術大師還有其他網友無恙乎?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俺當年找的那些研究資料表麵上看麵麵俱到,但卻沒找到泡沫形成過程中最跟本的關鍵。俺最今倒真看了一本相當好且詳盡分析曆史上諸多泡沫--甚至包括當年日本泡沫經濟破裂過程的好書。俺在這和大家分享:那就是Ron Insana的《Trend Watching: Don’t Be Fooled by the Next Investment Fad, Mania, or Bubble》


            該書要言不煩,提出了判斷泡沫的五大症候,並以曆史上眾多例子加以佐證。泡沫產生,成形,膨脹,無不伴隨著下列五大前兆:

            1。新發明(如最近的網絡)或新發現(如當年的英國南海泡沫)。
            2。熱錢泛濫 (Easy money: Low-cost or highly available money and credit)
            3。政府鼓勵,如Fed降息,或稅務優惠。
            4。有利經濟環境
            5。外部激勵。

            尤其是當前三條都具備時,泡沫形成的條件就基本齊全了。然後如果全體公眾都跳進投機炒作的雲宵飛車,那人們幾乎可以肯定泡沫已經形成。

            回過頭來看現在的房市熱潮。房子不牽涉新發明。上述其餘兩條都以具備。尤其是空前的低利率,再加上所謂的“Interest-Only” 的貸款方式,使俺真的想起95年墨西哥房市泡沫觸發的比索貶值。當年墨西哥發明了所謂的 “Refinanciamiento” 也就是 “Refinance” --這可不是你在這兒房子重新貸款,而是你在貸款時,每月還款數比利息還低。這比現在俺們這兒的“Interest-Only” 又更進一步:你在前麵的幾年,銀行不光借錢給你買房子,還借你花銷!

            然後是1995年的比索大貶值。

            俺不是專家。也不想創造任何“預言神話。” 房市是否泡沫?俺不知道。其實專家們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最近一期的《Fortune》雜誌 (August 8, 2005) 就登了兩南轅北撤的專家辯論,標題是《The Great Real Estate Debate》。有興趣者不妨去看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