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樓蘭:女童軍的故事(三)

(2005-04-16 15:23:30) 下一個

塑造女孩靈魂:組織結構與功能——女童軍的故事(三)

 

·樓 蘭·


*逢意外更顯出訓練有素*

    記得911事件剛剛過後的那個周末,受到重創的紐約客們尚驚魂未定,紐約市的學校都未恢複上課。而在紐約法拉盛圖書館前,我卻遇到一隊華裔男女童子軍,在成人義工領隊們的帶領下,向路人分發他們親手用紅藍白三色彩帶製作的別針,以鼓舞民眾士氣。他們是紐約佛光山童軍團的成員,一群堅強勇敢助人為樂的孩子。

    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一個多月,美國總統布什在宣布向本 拉登宣戰轟炸阿富罕的同時,在首都華盛頓舉行新聞發布會,號召全美國的孩子們援助阿富罕兒童。麵對數百名來自各兒童組織和學校的少兒代表,總統呼籲:“我希望美國所有的學校學生、男童軍、女童軍和其他兒童組織的孩子們,一人一元,資助戰火下的阿富罕兒童……”在這具有曆史意義的演講中,男女童軍是總統唯一點名提及的兒童組織,說明該組織在美國兒童課外教育領域的地位舉足輕重。布什總統還建議男女童子軍組織對孩子們的捐助行為設立獎牌、進行表彰,可見他對童子軍活動的熟悉程度。

    麻州的一名少女童軍和她的小隊首先提出以栽樹來悼念911遇難者的建議,並通過女童軍組織的龐大會員網傳達到美國各地,很快全美少兒團體和學校都掀起了植樹紀念遇難者的活動。

    美國女童軍在911之後適時推出的“靜思理療”獎牌,指導孩子們將集體討論抒發內心憂慮,與練習類似瑜珈氣功等陶冶性情的個人靜思方法相結合,來學會消除恐懼與壓力,堅強開朗地成長。加州矽穀的女童軍們在實習了此項目後,除了較快走出恐怖攻擊事件陰影外,還能幫助因經濟不景氣而遭解雇的家長們度過心理災難關。這些都曾被主流媒體廣泛報道。

    大家可能還記得,911之後,美軍轟炸阿富罕時,有兩名在當地誌願服務的美國女青年被扣作人質,曾受到全美國人民的關注。當她們終於被釋放時,由於沒有通訊工具,來接應的美軍不知她們所處的確切地點。其中一位姑娘用兒時在女童軍裏學來的技能,點燃篝火為直升機指路,使人質們順利及時地被營救。

    “危難時刻見真金”,其實隻是童子軍活動的典型作用之一。該組織更主要的目的,是在平常環境中培養孩子們全麵發展,在生理心理感情上健康茁壯地成長。美國是個富裕先進的國家,人民平均生活條件優越。但大家會發現,在此環境中生長的美國兒童卻普遍並不養尊處優,更少見中國大陸獨生子女們的那種嬌生慣養與專橫跋扈。除了美國家長們比較注意孩子們的品行個性培養外,也是因為美國的校內外少兒活動為孩子們創造了多方位鍛煉的機會。多年來,童子軍組織就把千千萬萬孩子培養成為堅強、能幹、懂事、熱心助人、遵紀守法的公民。

    女童軍運動並根據女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和需求,培養鍛煉她們自我保護和應付意外情況的能力。有不少發生在和平時期的真實例子證明,經過女童軍鍛煉的孩子們在發生火災、車禍、別人被食物哽咽等危急情況時,能夠臨危不亂,利用童軍活動中學到的知識本領,拯救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佛羅裏達州曾發生這樣一個故事,一名大漢在快餐店吃漢堡時被哽咽窒息,旁邊一位年僅十二歲左右的小女孩走過來,從背後環抱大漢腹部並猛勒數下,使受難者吐出阻塞物。獲救者感謝不盡並問小姑娘如何學會這套急救法,女孩子聳聳肩說:“因為我是女童軍!”這位獲救者後來向當地女童軍分會捐款數千元,以資助她們繼續開展緊急救護培訓。女童軍並尋找這位不留名的女孩,要將其命名為小英雄。而類似救人助人的事跡,在童子軍中屢見不鮮。

    童子軍運動之所以會在全世界長盛不衰,是因其以從小培養孩子們具有較高素質為目的,順應了人類成長和社會前進的需求。人類基本素質可分為幾個層次:一,體格、心理、精神健康;二,生活技能、應變、求生能力;三,品德、性格、社交能力;四,知識、學問、職業技術。

    人首先要有健康的生理心理體質(哪怕有殘障者也可以做到心智強健),才能正常生活;其次要具備動手能力、應變與求生等技能,才能妥善處置人生的各種狀況。這兩層人類最基本素質的培訓正是童子軍運動的初衷和強項,也是從學校和其他課外活動中不大有機會學到的。再高的層次的德才教育,也是童子軍的培養重點。“德”,是做人的道理;“才”,是謀生的手段。有“德”者,哪怕正規教育程度不高,也可以做個好人,生活得有意義。當然再能夠學習掌握更高級的知識而多“才”,就能以更高水準為己謀生也為社會作貢獻。對於女孩子來說,培養她們從小體、技、德、才兼備就更為重要。

    中國最近出了這樣一個神童隕落的例子。家長為了使“神童”孩子早日成才,從小包攬了他的全部生活照料,母親甚至陪他去上大學,讓他全神貫注攻讀學業。雖然這個男孩確實聰明過人學業優秀,卻幾乎沒有任何生活技能,不懂絲毫處世之道。當他到北京讀研究生而不再允許家長陪讀時,他便無法應付生活和學習,造成心理病態,隻得退學回家。這是個培養失敗的極端例子。此例失敗的原因其實顯而易見,它違反了人類素質培養要從基礎過渡到高端的正常程序。企圖跳過體、技、德的基礎培訓鍛煉,而一步到位去成“才”,培養出來的隻會是畸形怪胎。可悲的是,盡管熟知“揠苗助長”的寓言,中國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甚至一些專業教育人士,卻不懂兒童行為教育學中這些最基本的道理。而在美國,像童子軍這樣的普通少兒組織,都是以這些科學原理去設計科目內容,按部就班地全麵培養健康人才。經過這樣的組織培養的孩子們確實在各方麵都比較訓練有素。

    女童軍的全麵培養素質目標,在其守則中得到體現。有一位中文學校負責人,以前不甚了解美國主流兒童組織,後來作了番調查研究後,對美國女童軍守則稱讚有加,並感慨道:“如果我們華人的孩子,甚至包括成人,都能夠照這守則去作的話,就能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使整個社區和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美國女童軍守則》
    我將盡我所能做到
    誠實及公正,
    友善及助人為樂,
    體量及關懷他人,
    勇敢及堅強,
    並對我的言行負責,
    以及
    尊敬自己和他人,
    奉公守法,
    善用資源,
    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並團結所有女童軍姐妹。

*年齡階段與全麵發展*

    女童軍的基本培養宗旨,原先包括一個基石、四項目標、五個世界。基石是指女童軍的誓言和守則。培養女孩的四項目標在前文曾經介紹。而所謂“五個世界”指為了培養上述各層次人類素質而設計的幾方麵具體活動內容,即:藝術創造(學習文化藝術以培養創造性和自我表現力);人類文化(與人交往以了解多元文化、培養尊重感激等社交技能);安全健美(學習營養健身知識技能以增進身體與精神健康);戶外運動(參與體育及戶外運動以鼓勵勇敢堅強並樹立愛護自然保護環境意識);現代未來(學習現代技能以掌握了解新科技並思考未來)。並設計了各種相應的獎牌,作為女孩們完成項目的鼓勵嘉獎。隨著時代發展,各種人文科技學科領域已互相交錯,這“五個世界”也不會再那麽涇渭分明,女童軍也對其提法進行了改革,但萬變不離其宗,其主要活動內容仍然是這些方麵的綜合體現,就是培養女孩們體、技、德、才的全麵素質。這與中國教育提倡德、智、體、群、藝全麵發展有異曲同工之處。

    女童軍這樣的校外兒童團體,采用的是“寓教育於娛樂之中”的方式組織少兒活動,也就是說,通常不是采用課堂上課那樣的死板形式,而是通過遊戲、動手實踐、戶外運動、旅行等多種多樣的活動,讓孩子們體驗家庭中接觸不到的生活,學習課堂上和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技能。然而,不少華人家長隻注重讓孩子正經八百學知識,卻看不起這些靈活有趣的教育形式。曾有華人女孩參加了小女童軍,但其父親來看了小隊活動後,認為孩子們不外乎唱唱歌、做遊戲、做手工、吃點心,然後就是互相追追跑跑打打鬧鬧,什麽正經東西都沒教,便感到是浪費時間,不想讓女兒參加了。這反映出家長們不了解兒童成長階段的需求。

    少兒行為發展研究發現,不僅男孩女孩各有特點和需求,孩子們成長的不同年齡階段還需要某些特定的技能培訓和社交活動。而我們華人家長往往對此毫無了解,一些業餘從事少兒教育的華人(如中文學校老師),也因為沒有受過專業教育心理學培訓而對此沒多少概念。我曾經根據美國少兒團體及其他專業培訓的內容原理,總結製作了一張簡化的《兒童心智發育成長階段》表格,一目了然地展示了兒童成長期各個階段的不同特點。在為一些中文學校的家長、教師們舉辦的培訓講座中,這張表格對家長和老師們啟迪非淺。

    童子軍這樣的具有強大專業隊伍的少兒團體,就是根據少兒生理心理發展階段,來科學精確地劃分年齡級別和開發活動內容的,還對所有成人義工職工進行專業培訓,使他們知道如何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進行輔導。例如,五至八歲的孩子好奇心強、興趣廣泛、但耐心和持久性差,每堂課或每次活動就一定不能以刻板形式重複老一套,而要五花八門都學點。這個階段的重要教育項目之一,是對孩子進行體能與肢體動作訓練,包括“大動作”(跑、跳、投、平衡等)和“微動作”(手指靈活性等)。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些人缺乏“運動細胞”即動作協調性差,別說練體育不行,連走路都會“一順邊兒”。這些人就是小時候在該培訓肢體動作的年齡沒怎麽玩過體能遊戲或運動項目,錯過了最佳鍛煉時機,到十歲以上再去訓練這些已經晚了。可別小看“遊戲”的功能,女童軍根據這個年齡段女孩特點設計的活動,看起來是跑跑跳跳做遊戲,或者剪剪貼貼做手工,其實就在訓練她們的肢體大動作和手指微動作,同時也讓她們懂得如何遵循“遊戲規則”和“團隊協作”,以及受到藝術創造力培訓。這個年齡的女孩們尤其是不愛運動的華人女孩,通常在學校較少參與體能鍛煉,如果家長不注意通過課外活動彌補其體能弱項,而寧可督促她們補習功課等,可能會耽誤了全麵發展時機。

    女童軍活動與其他課外學習班的不同之處,就是其多樣性。有些華人家長認為這是“萬金油”,哪樣本事都學不專。其實,少兒們的興趣與能力都沒有定型,讓他們有機會廣泛嚐試各種活動,反而便於他們找出適合他們的項目。而很多華人家長都早早送孩子學彈琴、跳舞、畫畫或某種專一體育項目,多年之後發現孩子根本無興趣也不是這塊料,結果是欲速則不達,枉費了時間和金錢。

    美國女子足球隊的著名門將米婭,就是少兒時代在女童軍活動中接觸到足球運動的,開始是遊戲般的玩耍,使她對參與過的若幹種文武活動都感興趣。繼而她發現自己很有足球天賦,逐漸愛上並最終投身於這項運動。

    童子軍組織給予孩子和成人們進行多方麵體驗的機會。家長們通常沒精力和能力帶孩子嚐試文武多樣的課外活動,那麽何不借助少兒團體的力量和資源,讓孩子們不是按照家長一廂情願的期望,而是通過親身體驗去發掘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呢?參與這些種類繁多的活動,也有利於孩子們體驗豐富多彩的生活,增長各類知識技能,全麵發展。

*滿足孩子的歸屬感*

    參加過童子軍傳統活動的華人孩子和家長,都知道過組織生活有一些固定的形式,如穿製服、背誦誓言、敬禮、燃燭或國旗儀式等,有人覺得有點象幫派組織。有一所中文學校已經與本地女童軍分會合作多年,在春節前後向女童軍們宣傳中華文化,但當談及進一步合作將女童軍活動引入中文學校時,負責人們卻生怕引進幫派組織而拒絕。這種誤解,不僅是對童子軍組織缺乏了解,也是對少兒成長特點和兒童團體的組織理念缺乏認識。

    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需要體驗友誼和團體歸屬感。根據《兒童心智發育成長階段》表格,九到十二歲是孩子們培養感情的重要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沒有知心朋友,將會影響他們畢生的交友能力。而十一、二歲起進入青春發育期之後,他們更具有群體意識,懼怕孤立,對“夥伴壓力”(Peer Pressure)敏感,自信心下降,尤其女孩子會感到自卑沮喪,需要有別人幫助才能克服困難。這個階段的少兒渴望能從屬於某種團體,會因夥伴們互相幫助而具有“歸屬感”和“榮譽感”,有助於增強自信心。童子軍其實是根據孩子們的這種“歸屬感”需求來設計組織生活形式的,在一些成人看來似乎“誇張”、“傻氣”或像“幫派活動”的儀式,對少兒們來說卻是一種“莊嚴”、“神聖”和“酷”,他們也從中學習了組織紀律性。

    在製定對新一代的培養方針時,如何恰當引導青少年的這種“歸屬感”是教育部門和少兒組織的重要任務之一,若不向正麵引導,就很可能走向反麵。來自中國大陸的中年人可能還記得童年時作為少先隊員的榮譽與自豪,或因政治原因被歧視而不能加入黨團紅衛兵組織所受的打擊。中國文革時期的紅衛兵運動,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團體歸屬感為政治服務,誘使他們步入狂熱的極端,誤導了整個一代人的成長方向。

    近幾年,美國不少地區,青少年幫派都有抬頭趨勢。在新澤西,幫派甚至開始在小學生中招募成員。紐約地區更有亞裔青少年團夥出現。實際上,組織幫派往往是弱勢群體保護自己的措施,在成人社會也是如此。亞裔少年兒童在學校內外遭欺辱的案例時有發生,而如果家長、學校的威力不足以保護這些孩子,他們就不得不自己想辦法拉幫結派來保護自己。問題是,這些辦法是否恰當而合法。如果幫派超越了社會法律準則,就蛻變成犯罪團夥。少年兒童的思想行為尚不成熟,更會被壞人利用走入歧途。我們不應僅責備這些少年兒童,而應反醒一下是否因為成人們的疏忽和沒有正確引導,才迫使他們另立歧徑。

    美國的中小學課後時間充裕,而精力充沛的孩子們如果在此階段沒有正當而多彩的活動可參與,就會想法搞怪。少兒成長期的“歸屬感”促使他們渴望在學校之外的社會上也屬於特定團體。他們並會以擁有統一的組織標誌、誓詞等為“酷”的象征。沒參加正當健康兒童團體的孩子,更容易被不正當組織所吸引,可能走上擾亂治安的邪路。

    數年前,曾有個以“蒙古男孩”為名的東南亞寮國苗族青少年團夥,以其民族具有早婚和搶親風俗為借口,在加州明州等寮裔聚居地區,劫持寮裔少女進行輪奸甚至逼迫賣淫。警方偵破此重大案件後,曾在美國主流社會引起巨大震驚,因案件涉及的數十名罪犯和受害人,除個別成人外,大都是十幾歲的少年少女。那些寮裔新移民子弟的家長忙於謀生很少與孩子交流,又因不了解美國文化無法引導孩子參與正當少兒活動。而這些缺乏成人正當指導的青少年,掙紮在美國主流文化與本族裔傳統的矛盾中,從兩方麵吸取的都是負麵成分(如美國的暴力和本族的落後風俗),步入了犯罪歧途。後來加州一些寮裔社團與當地女童軍分會組織寮裔女孩參加女童軍活動,掌握保護自己防範罪行的本領,健康堅強地成長,使罪犯無機可乘。此例說明,隻有引導下一代參加正當組織活動,才可遠離非法幫派,防患於未然。

    美國有許多適合各年齡階段孩子參加的少兒團體,如男女童軍、男女童俱樂部、男女青年會、四健會、營火男女童會等。與一些較地方性社區性的兒童活動來比,這些曆史悠久資源龐大並有統一紀律與服裝的全國乃至國際性組織,更能使孩子們具有團體榮譽感和歸屬感。

    越是在學校和社會上感到孤立無援的少數族裔尤其是新移民孩子,越應參加並依靠正當強大的主流團體,而不要尋找非法靠山。有位母親曾告訴我,她的華裔女兒在學校受到別人嘲笑欺負時,她所在的女童軍小隊的非華裔小姐妹們都為她撐腰。那女孩很為自己比其他華裔孩子多了團體優勢而感到自豪,因此從小學到中學都是女童軍的堅定成員。

*塑造新一代的靈魂*

    有人說,包括童子軍在內的所有少兒組織都有“洗腦”(mind shaping)功能,美國童子軍更是按照基督教的教義來對兒童洗腦。這種誤導恐怕會使一些不希望成為基督徒的家長孩子望而卻步。如果說“指導新一代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即塑造靈魂的“德育教育”算是“洗腦”的話,那麽這確實是所有少兒組織的主要功用。少年兒童本來就處於成長期,生理、心理、感情、品德等各方麵都需要從頭塑造,如果不從小往正麵去引導塑造,他們就興許會成長得歪斜不健康。

    一些華人新移民家長,常抱怨美國學校不注重學生的思想行為道德教育。殊不知,美國講究專業分工,學校老師的主要職責是傳授學業知識即育“才”(包括智育和體育),而品德教育(德育)則需要靠全社會來完成。在美國的社會道德教育中,宗教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這個基督徒占大多數的國家,宗教確確實實是政府利用來維護人民道德的一個有力工具。很多團體組織和學校都是以基督教為綱而創建的。例如“基督教青年會”(YMCA)創立時就規定會員必須是“青少年男性基督徒”,當然隨著時代發展,該組織雖然名稱未改,卻已經不強調其宗教性,而且向男女老少都敞開大門了。美國的很多私立大中學校也是教會擁有。例如著名的耶魯大學,當年就是因為嫌老牌的哈佛大學不夠遵循基督教傳統,而另起爐灶創立一所完全基督教的新學校。時至今日,耶魯恐怕也不那麽強調其宗教特色,而無論信還是不信基督教的學生,恐怕都不會因為顧忌基督教信仰而拒絕進入這所常春藤名校就讀吧!不甚了解美國的宗教國情的新移民們須知,在這個基督教立國的國家,宗教的影響可能無所不在,但不要為躲避宗教而因噎廢食,妨礙了參與正當的組織或活動。好在美國是個講究民主包容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在開明的組織和學校中,是不會勉強人們接受宗教信仰的。

    美國女童軍近年進行過一項女孩們參與宗教活動的調查,發現在十一至十七歲的各族裔少女中,堅持出席宗教活動的占大多數,而且越年長比例越高且越主動。例如十一至十三歲的女孩約有近百分之六十每周去教堂,而十六、七歲的就有超過百分之七十自願熱衷於教會服務。在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很多美國人看來,教會不僅是一個傳道祈禱的地方,更不是一些無神論華人認為的是“宣傳迷信的場所”,宗教團體也是一種組織,一個社區,一個社交圈,一個文化交流場所,一個可以淨化心靈並奉獻自己愛心的去處。既然宗教已經在美國占有了如此廣大的市場,男女童子軍等兒童組織就不能不考慮與宗教機構合作。但美國女童軍本身不具有任何宗教性,也絕對不會向女童軍會員灌輸基督教理念,恰恰相反,是將女童軍活動介紹給不同宗教團體中信仰各類宗教的女孩和成人。

    可能有一些個別事件,給童子軍的形象帶來一些負麵影響和誤解。前兩年有這樣一件男童軍領隊控告該組織的案例,那名義工領隊從小就參加童子軍,獲得過老鷹童子軍的最高獎,在學校也一直是一名優秀學生。他上了大學後仍然熱衷於擔任男童軍的義工領隊,但他公開宣稱自己是個無神論者。他的無神論觀點在作為男童軍少兒成員時獲得接納,但當他要當指導其他少兒的領隊時,卻遭到男童軍組織的拒絕,他為此提出上訴。還有同性戀義工領隊控告男童軍的案件,也是因為該組織不同意有同性戀傾向者擔任義工。男童軍組織雖然打贏了官司,但引起該組織歧視無神論者和同性戀者的非議。對於要包容所有信仰理念的少兒組織來說,有些尺度確實很難掌握,排斥歧視無神論和同性戀者已不符合當代潮流,但若接受他們,又會引起一些思想保守的家長的反彈。作為曆史悠久的少兒組織,男女童子軍都不知經曆過多少風雨,也在不斷為適合時代需要調整組織策略。

    需要說明的是,美國男童軍和女童軍是各自為政的兩個不同組織,在對待宗教和性傾向等的態度上,這兩個組織是有很大差別的。貝登堡當年在英國發起童子軍運動是沒有宗教意義的,但這運動推廣到世界各國,則根據國情結合了本國的文化與信仰特點。在美國這個基督教國家,少兒組織以憲法為基加入些教義內容也無可非議,男童軍至今仍堅持“以信仰為基礎”(Faith Based)的原則,因此會抵製無神論領隊。而美國女童軍的創始人朱莉婭 歌頓具有高瞻遠矚,當年就沒有為這個組織定下宗教框框,因此女童軍對待宗教與性傾向的態度要開放的多,包容各種信仰和無神論,並通過對其誓言中的“上帝”God加注進一步淡化基督教色彩。女童軍采取“不問性傾向”的態度,接納同性戀女孩和成人參加組織,也可以擔任領隊,但規定不可在組織內宣揚同性戀傾向。男女童軍的不同態度有創建之初的曆史原因,也有決策總部所處的現實環境的影響。美國男童軍的總部位於民風淳樸觀念保守的德州達拉斯地區;而美國女童軍總部則位於最前衛又多元化的國際都市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

    美國女童軍近年來大力向具有不同文化信仰背景的新移民和少數族裔推廣其服務,也引起傳統基督教社區的一些意見,發生的幾出爭議事件與男童軍遇到的案例正好相反,也體現出這兩個一母同胞的少兒組織在一些意識形態認同上的差異。南方某地的女童軍分會,組織女孩們參加當地一個向少兒推廣生理衛生與性啟蒙的非營利機構舉辦的科普教育活動,由於內容涉及性教育及避孕等,卻引起當地基督教會和一些傳統觀念很強的家長的杯葛,認為女童軍搞這些違反基督教義的活動是背離其組織傳統原則。教會領袖還通過媒體號召抵製購買女童軍餅幹。經驗豐富的美國女童軍總部和當地女童軍分部妥善地處理了該事件,獲得了家長、教會和科普機構雙方的理解,教會領袖又鼓勵大家去買女童軍餅幹了。這件事經過媒體報道,反而大大提升了女童軍的威望。

    另一個更極端的例子發生於中部某州。那裏的一些具有“白人至上”思想的原女童軍義工骨幹,覺得女童軍近年廣泛吸引少數族裔及非教徒的新策略和引進的一些現代教育項目背離了傳統。向女童軍分會和總部提出意見得不到讚同後,她們“另立中央”,從女童軍分裂出去成立了一個叫“傳統淑女會”的組織,在其綱領中就明確提出“服務於白人基督教社區”,該新組織其實還換湯不換藥地采用女童軍的教材內和形式容來指導女孩,同時卻用各種方式攻擊女童軍的“自由化”。在自由民主的美國,“結社自由”是人民的權利,人家的組織宗旨隻要不違背憲法就可以合法存在。美國女童軍坦然麵對這些挑戰,仍堅持其容納(inclusive)而非排斥(exclusive)多元化的服務方針,相信曆史將會給予公正的評說。

*流水般靈活的組織形式*

    有些家長覺得童子軍有點象軍事組織的結構,下級服從上級服從,新來的聽從元老。前麵提到,貝登堡開創童子軍運動時是有軍訓意識,而現代童子軍活動已經與當年有很大不同。美國的教育理念中,對男孩和女孩的個性培養目標有很大不同,男孩子要做到堅韌、剛強、冷靜、不愛哭、喜歡挑戰,就需要多經受些軍隊般的錘煉,因此男童軍的軍事色彩較重些。而女孩子則要培養溫柔、關切、奉獻、博愛、寬厚等品格,這同樣需要通過與人交往的團體組織形式來熏陶。根據女孩興趣特點和培養方向,女童軍的項目內容和活動方式與男童軍不同,不采用軍事化形式。至於服從於紀律聽從指揮,倒是孩子們應該學習的。

    美國女童軍的組織結構可用一張“擴展圓圈”圖表來表示,那是一組同心圓。最中心的小圓裏是“女孩”(Girl),代表組織的每一個基本個體。往外擴大一層是“小隊”(Troop)或“團組”(Group),這是由成人義工領導的最基層組織單位。然後是“服務組”(Service Unit),通常以市鎮為單位,由富有經驗的義工負責,統管協調本地區內的所有女童軍小隊和團組。再擴大一級是覆蓋數十市鎮的“地方分會”(Council),這裏才有授薪員工,具體負責本地區的會員發展、項目安排、組織活動、培訓義工等所有事務;全美國目前共有三百多女童軍分會,每個分會管轄的女孩與成人會員從數千到近十萬不等,而分會的專業全職員工人數少的才幾人,多的不過幾十人。統帥所有分會的是美國女童軍“全國總部”(Headquarters),負責統籌製定策略、出版教材宣傳品、提供職工培訓資源等戰略性任務。再推廣一層的大圓圈,是美國女童軍還屬於“世界女童軍協會”(WAGGGS)大家庭,其包容了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的女童軍組織。這種層級編製體現了組織嚴謹性,多年來管理良好,運行有效。

    不少對女童軍感興趣的華人家長和女孩,常問的問題是:“到哪裏去參加女童軍?”“在什麽時間和地點活動?”往往以為像送孩子上學或參加課外班那樣,先知道地點時間課程內容再去報名。而童子軍的活動形式與學校和一些其他少兒服務機構有所不同,因此較難以幾句話說明活動場地和時間。在此用“山不轉水轉”來打個比方。

    美國的課外少兒團體有多種形式,像男女青年會(YMCA、YWCA)目前都設在固定的場所,並有健身房遊泳池等設施,其活動除健身運動外,也有適合老中青少的各類項目。男女童俱樂部(BOYS &GIRLS CLUBS)也在一些地區有校舍,在不同時段開展各類活動。參加這些課外組織的活動,都需前往其設施所在地,就像去校址固定的學校上學。

    這些有固定場地的機構如同不動的“山”,想遊山者必須親自登山到訪。每座“山”有確定的地點,但如果住家附件沒有“山”,那麽觀景得跑遠路,就不那麽方便了。因為少兒課外活動需要長期參與持之以恒,最好能有近便之處。

    童子軍活動的形式則是“化整為零”,好像能夠流動的“水”。在有些地方,“水”可以匯成地點固定的湖泊甚至大海,就像女童軍設在各地的辦公室、露營地、活動中心等設施,可供女孩和成人會員聚會活動。而“水”的靈活之處還在於,能形成河流小溪或化為雨露,滲透流淌到每一地區,因而很難一語道清“水”到底在哪裏。女童軍活動也好比天降甘露遍撒大地,滋潤著住在任何地方的女孩們這些幼苗茁壯成長。但如果你想將這甘露留存利用,則還需自己作些準備,大到修水庫水塘,小到備水缸水桶,不然的話,仍會錯過利用甘露資源的機會。

    理論上講,女童軍活動可以在城鄉郊區任何方便的時間和安全的地點舉行,但也需具備基本條件:首先要有一定數量的適齡女孩,其次要有成人義工,然後義工們要想方設法安排合適的場地與時間。至於活動內容,女童軍組織則可提供教材和培訓,成人義工和女孩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需要來設計創新。

    按傳統,每個女童軍小隊都有若幹名成人義工負責組織,領導著同一年齡級別的女孩。成人領隊們可以發揮所長,就近自行尋找場地,如放學後的學校校舍、社區中心、公寓樓內的會議室、教堂等,以可免費或低費使用為準則。因為女童軍活動收費很低,旨在使各種經濟條件的女孩和家長們都有機會參與豐富多采的活動。由於美國女童軍曆史悠久名聲大,很多社會機構、學校和宗教團體都願意借場地給女童軍用,或與女童軍聯合開展活動。不少亞裔社區團體已經擁有自己的場地,也有很多願意服務孩子的熱心義工,就如同已有現成的“水庫”,隻欠“引水”了,可以主動與本地女童軍分會聯係,請她們派人來協助培訓義工、開動女童軍小隊。而將來活動的效果,則有待於義工們的長期努力。男女童子軍都是以成人誌願者為基礎的兒童團體,因此特別鼓勵家長參與作為義工。如果家長無法參與服務,從組織角度講,不應該影響孩子的參與。但家長的參與和奉獻,無疑對孩子們是榜樣與鼓勵,也有利於親子互相了解共同促進。(關於成人參與義工服務的收益,留待後文敘述)。

    紐約法拉盛的角聲中心一直想利用其良好的場地資源為華人兒童和家長提供服務,但原先因為缺乏經驗,組織了若幹活動都不太成功,尤其難以吸引孩子們長期堅持參與。後來他們與大紐約女童軍分會聯係,派出若幹義工參加了女童軍的成人培訓,然後在本中心組織了兩個級別的女童軍小隊。雖然新成立不久,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女孩和家長。該中心的華人義工極有奉獻精神,尤其是一些教育程度高的義工,經過女童軍培訓後結合本社區特點安排活動,起點很高,效果很好,受到大紐約女童軍分會的大力讚賞,成為亞裔社區新成立女童軍小隊的典範。

    女童軍的活動時間,也是每個小隊或團組根據大多數義工、女孩和家長的意見來安排,從每周一次到每月一次甚至不定期舉行,通常是在孩子們放學後、傍晚或周末。一些現存社區組織或宗教團體,尤其是已經在服務少年兒童的機構,如華人社區中很流行的中文學校或課後班,亦可借助本校上課期間和場地,並利用本團體的人才資源,結合中華語言文化教學內容來開展童軍活動。

    無法定期參加小隊團組活動的女孩,也可以注冊為女童軍“個人會員”,將會收到女童軍地方分會的活動日程,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時間來選擇參加分會和市鎮的各類活動、夏令營或社會服務等。

    進入二十一世紀,向少數族裔和性移民社區推廣服務成為美國主流團體機構的重要任務。女童軍等主流少兒組織也敞開大門歡迎少數族裔尤其是亞裔西語裔新移民們加入,更樂於與現存社區團體機構進行合作引進開展童軍活動。孩子和成人們在主流組織中能夠有機會結交各族裔朋友、學習語言和多元文化,特別是有助於增強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在美國健康快樂的生活成長!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