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代人之間看教育
鳳凰城 悠然
在美國,一直覺得自己的年齡處在尷尬的階段。身邊很少同齡的華人朋友,要麽是公公婆婆那群4,50歲的第一代移民朋友,要麽是那些朋友10來歲的兒女,最大也不過17,8剛進大學。應該說,我不是孩子了。25歲的我遠離父母,在這裏有自己的小家,那群10來歲的也不愛跟我玩。我也不是母親,我還沒有生孩子,那群4,50歲的也不跟我討論育兒經或是哪裏的學區好。但是在父母眼裏,我永遠是個孩子。這個孩子如今還在求學,接受著美國教育,當然不時也讓父母教育一把。而生孩子的事雙方父母都催過了,已經提到了今明二年的日程上,所以不久的將來,我即將為人母。於是我站到了一個既為人子女受教育又將為人父母教育人的中間位置上。
在這個位置上,我不禁開始回顧以往我在中國看到的和接受的父母教育,並想象著如何在美國教育我的子女。近年來,很多在美國的家長都寫過美國的教育如何給孩子空間,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而中國隻是應試和填鴨式的補習班。我想,中國和美國的整體教育體製是完全不同的,中國目前的教育方式和中國國情有著一定的聯係,不是一年半載可以改變的。所以在此,對這些大方麵不想再重複贅述,隻是想聊聊中國父母對子女教育的個人觀念。
首先,我覺得中國的父母喜歡把自己未能完成的願望寄托到孩子的身上。我們這代人的父母,可以說經曆了中國最動蕩的時期。他們大多出生於新中國成立初期,該長生體的時候碰到三年自然災害,該讀書的時候碰到上山下鄉和文化大革命,人到中年該創事業高峰的時候又逢上“下崗”了。於是,沒能讀上大學的,就希望子女要考上大學,最好是以前自己向往已久的某所名校,完成自己當年的願望。也不管子女成績如何或者自己的誌願所在。沒能回城的知青父母,削尖了腦袋把孩子往上海送。也不管孩子正是成長期,離開父母是否能健康成長,在祖父母家是否受到叔舅姨嬸的冷眼,總之自己沒能回上海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回去,也算完成自己當年未能完成的心願。
我常常想,孩子也是一個個體,有他自己的願望和理想,為什麽他不能為了自己的願望生活,一定要去實現父母的願望呢?!隻是說起父母來,好像理直氣壯的,真的到了自己身上又不是那麽回事情了。我從小就很想學鋼琴,但是我們那個時候鋼琴還是奢侈品,而且家裏住房條件也差,放了鋼琴也就沒地方放床了吧。長大了忙於學習,畢業了忙於工作和玩樂,而且國內成人班比較少,於是慢慢彈鋼琴就成了我未能完成的一個願望。到了美國,買了房子,準備生孩子了,就常常和先生說過二年家裏買個鋼琴吧,讓我們的孩子學鋼琴。這麽盤算,一來是這裏華人的小孩子好像都學鋼琴,我們的孩子也不能落後於人,而且總覺得學音樂的孩子不會學壞,尤其是女孩子,學過音樂的站出來氣質都和別人不一樣。二來,也是有點私心,希望自己彈鋼琴的願望能在孩子身上實現。而且有了鋼琴或者以後陪孩子上鋼琴課,自己也能學點,也能練練。當時說的時候不覺得,這幾天寫著這個文章的時候才驚覺,自己也把自己的願望給了自己的孩子。即使,這個孩子還不在世界上。
另外就是學中文了,這也是廣大在美國的中國父母的美好願望。再怎麽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孩子,他也是黃皮膚黑頭發,是龍的傳人。那會說中文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卻忽視了孩子想融入美國社會,對中文的抗拒,以及他們認為中文對他們不具有普遍的使用意義。於是,看著很多家長在每周辛苦的工作之餘,周末還要帶著孩子上中文學校。孩子不能抗拒的去學習,卻到頭來還是說不順溜。
但是,說來說去,自己也是這號人。咱自己也是20多歲才來美國的,所以骨子裏認定了咱就是中國人,嫁的也是正宗的made in China,那我的孩子以後肯定是要學中文的。不但要能說,最好是和他媽也就是我一樣,能寫點還不錯的文章,最好是琴棋書畫全能的才子或才女。這三字經嘛就算了,咱自己也背不全,但是唐詩一百首一定要熟讀,成語也要能脫口而出。那以後有這點功底,是女兒一定氣質非凡,是兒子追個MM也容易點啊。我正想的美呢,先生在一旁說“你兒子用唐詩和成語追美國MM那不是對牛彈琴嘛”。那就算不用來追人,也得給他灌輸他是中國人的思想。看到我們學校一個老墨,對著他在美國出生的女兒說“你不是墨西哥人,你是美國人”就覺得鄙夷,太忘本了。那先生說以後孩子在美國出生,確實是美國國籍。我說那就算不說是中國籍,也要告訴他是炎黃子孫,中華民族的後代。可是,自己一想,這孩子哪能知道炎帝黃帝是誰,咱解釋起來好像也費勁兒,到了幾代以後,咱不在這世界上了,那幾代保準都說自己是美國人了,隻好作罷了。至於學中文,還是不要逼自己的孩子去中文學校了,反正自己中文底子還可以,就自己教教他和他多多交流,寓教於生活吧。
孔子他老人家曾經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想來如今父母在對子女的教育上也應該“己所不能,勿施於子女”吧。也許我們的父母已經錯過了形成這種教育觀念的時候,那麽就從我這個即將成為父母的年輕一代做起吧。畢竟時代不同了,現在國內好些人退休了才學鋼琴,學電腦,也學得有模有樣。我才25歲,要學個鋼琴應該也難不到哪裏吧。而且,我現在就讀的學校裏就有鋼琴課程,沒什麽特別要求,從基本開始教。以後孩子要是喜歡就學,不喜歡就讓他學他喜歡的東西。自己的願望,能自己實現,不是更有意義,自己的生活也更充實嗎?!
除了讓自己的子女完成自己的願望外,中國的父母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家的孩子作比較。小時候常常被父母拿來和同事或者朋友的孩子比,除了學習、特長、外表身高也能比。長大了比孩子的工作收入。你兒子在銀行我女兒在海關。你女兒工資3000,我兒子5000之類的。再往後比子女找了個什麽樣的老婆,嫁了個什麽樣的老公。好像別人家的兒子取個大學生老婆,自己兒子隻找了個大專生就低人一等了。中國的父母並不知道,對自己的孩子說“看人家誰誰怎麽樣怎麽樣,你怎麽就不能這樣啊”是很傷小孩子自尊心的事情。再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
而在美國,父母或者老師都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是不能與別人比較的,常常鼓勵和誇獎孩子,有的老師對孩子的評語甚至把孩子表揚得天上有地上無似的。所以每個孩子都很自信,很健康的成長。人生總有得到和失去,父母是這樣,子女也是這樣,要看到自己得到的,並珍惜它,而不是總是把自己失去的和別人擁有的去比較。無論子女好壞,無論他們是不是讀名校,收入多少,另一半是否大學畢業,都是子女自己的人生財富和經曆,父母可以為子女驕傲,但是不要炫耀;可以為子女憂心,但是要鼓勵而不是埋怨和覺得抬不起頭!
而最令中國家長避忌的也是我如今回想起來最好笑的教育問題應該就是性教育和情感教育了。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的孩子,無論早晚,大多都會問父母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我是從哪裏來的?”而我相信很多中國孩子包括我自己在問及這個問題的時候得到的答複都是“你是從垃圾桶裏撿來的。”這其實是個很打擊幼小心靈的回答。不但沒讓我們搞清楚小孩子是怎麽生出來的,還以為自己真的是撿來的。看過很多類似的笑話,有孩子看到電視裏生孩子的鏡頭,就問媽媽,為什麽那個阿姨那麽辛苦,媽媽說她在生孩子,於是小孩子說你不是說我們都是撿來的嗎?那這個阿姨為什麽要自己生,為什麽不去撿一個呢?!媽媽無語。還有一個家長倒是考慮到了孩子的感受,於是靈機一動說孩子是從卷心菜裏長出來的。結果害的那個孩子從此不敢再吃卷心菜,說是怕吃著吃著,吃到個小毛頭出來。
很多美國父母當孩子問及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時候,會根據孩子的具體年齡,慢慢灌輸正確的性知識給孩子,而不是逃避和閃爍其詞。也許有人會說美國的未婚媽媽絕對多過中國,難道美國的性教育就是過關的嗎?!的確,美國未婚媽媽很多,我在美國上學至今,好幾個同學是未婚媽媽,而且年齡很低,大多16,7歲就生了。但是,中國的未婚媽媽幾乎都是在自己不自願不知情的情況下懷孕的,有的甚至到臨產都不知道自己前幾個月是懷孕,還以為自己胖了。但是美國的未婚媽媽很多是知道如何避孕的情況下懷孕的,而且還過的自得其樂。生了再生的也有。而且美國對未婚媽媽以及非婚生子女都沒有歧視,得到的待遇也是和婚生子女基本相同的,但在中國卻並非如此,未婚媽媽遭人歧視,非婚生子女連戶口都不能報,還被歸入違反計劃生育的範疇。所以有效的性教育對中國孩子更為重要。
同樣,如何在美國對中國移民後代進行性教育也成了很多在美國的老中家長頭痛的問題。身為中國人,再如何接受西方的教育,多少還是會保留點傳統和保守思想的,肯定不會開放到任由孩子和小洋人一樣做未婚媽媽。但是在這個開放的大環境下,又不可能貼身看著自己的子女在外麵如何交友。於是不少做父母統一的口徑是兒子就隨便他在外麵怎樣,女兒就一定要教導她好好保護自己,不能隨便和男生發生關係。初時,自己也是這樣想,認為這是個既保護子女又不會和孩子弄僵關係的折衷辦法。可是,越接近做母親,越覺得應該將心比心。天下母親的心應該是一樣的,自己的女兒是寶貝要保護,別人的女兒也是寶貝,也是需要保護的。為什麽是兒子就隨便怎樣都沒有關係?要知道自家兒子隨便去發生關係的也是別人家的寶貝女兒啊!如果所有男生都被父母隨便放出去都無所謂,那麽那些女孩子再怎麽被教導和保護,也難免很多要“在劫難逃”吧!所以,我覺得對孩子的性教育也應該男女平等,灌輸他(她)正確的愛情觀和性觀念,懂得付出,也知道保護自己。
父母和子女這二個身份在世界上永遠不停的輪回著,今天的父母都曾經為人子女,今天的子女也總有一天為人父母。都說自己做了父母才會體會到以前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而所謂的“養育” 除了“養”更重要的就是教育的“育”了,可見教育是父母與子女間永恒的話題。很慶幸,能在自己做母親前,先思考了二代人之間的這個問題,但是教育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課題和過程,光靠思考是不夠的,隻能期待著在今後與孩子的相處中慢慢實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和他們一起成長。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