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樓蘭:女童軍的故事(一)

(2005-04-11 19:45:09) 下一個

女孩們在這裏茁壯成長——女童軍的故事(一)

 

·樓 蘭·

    如何培養女孩成為合格的人母、成功的女性,是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因為女性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盡管在很多國家,女性的社會地位還比不上男性,但不可否認,不僅人類的生命,就連人性品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母親也就是女性在代代傳導培育的。不同的文化傳統培育出的人類素質也不同,華人們來到海外,處於完全不同於祖國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往往對如何培養孩子感到惶惑。也有的家長對靠自己的力量培育女孩健康成長感到力不從心,甚至因孩子們的反彈而放棄努力,對子女的任性發展無計可施。

    生活在美國的華人,如果觀察周圍的美國人,發現很多家長對教育孩子很有一套,很想跟人家學學,又不知從何學起。其實,美國與中國在文化傳承方式上也有一大不同。中國的傳統禮儀道德,過去主要是靠家庭教育來傳承的,對女孩兒的培育更是母親們通過言傳身教甚至潛意識來完成的,中國的女德禮儀就是這樣延續傳播了數千年。到了近代,隨著家族製度的弱化,社會功能的強化,家庭教育能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小,而社會體係如學校社團等如果沒有取代家庭功能對新一代進行全麵道德人品教育,那麽在應該從小做起的人的素質培訓上就會出現漏洞,對女孩的教育更是如此。

    美國則是個沒有什麽傳統重負的年輕國家,而且重視法製和係統運作,強調社會功能。孩子們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培育孩子要靠全社會。一個孩子不成器,絕對不可以隻責怪其父母沒盡責。美國社會有一套完整的係統來覆蓋孩子成長過程的每個方麵,從學校、社會少兒組織、宗教社團,到家長輔導支持機構等,就是希望家長們借助全社會的力量來培育孩子,而無需孤軍奮戰。可惜的是,很多華人移民除了送子女上學外,不了解如何享用其它全麵培養孩子的社會服務資源,使華人後代錯過了很多體驗多樣人生的機會,也使我們成年人失去了補習西方禮儀和文化的機會。

    在美國的人性品格培養理念中,很提倡男女有別,主張要在適當的年齡和場合對男女孩子分別進行教育培養,因此有專門服務於男孩或者女孩的學校或兒童組織。此文將通過介紹美國最大的女孩團體——美國女童軍(Girl Scouts of the U.S.A.),來說明美國是如何培養女孩成為合格母親並茁壯成長為健康成功的女性的。

*母性在這裏啟蒙*

    教室中,十多個十幾歲的女孩子,人手一個玩具大娃娃,在培訓教員指導下,一本正經地練習給娃娃換尿布。一會兒,又抱起娃娃練習喂奶。還有,如果嬰兒發生嗆噎窒息該如何應對?得學幾手緊急救護技能。什麽年齡的幼兒適合玩什麽樣的遊戲和玩具?在家庭裏看管小孩子需要注意哪些安全因素……像過家家一樣饒有趣味的大半天課程結束時,這些女孩已經掌握了一整套看護幼兒的實用技能。這是女童軍為十一歲以上女孩提供的一項廣受歡迎的課程——“保姆培訓”(Babysitting Class)。參加過這項培訓課的女孩可以獲得一張“保姆證書”,更重要的,是孩子們獲得了看管幼兒的實用經驗,並體驗了女性的職責和什麽叫作“母愛”。

    記得我的女兒上小學時,一度迷上讀一套《保姆俱樂部》(Babysitter Club)叢書,那是在美國非常流行的女孩讀物。我當時十分不理解,這些美國女孩不好好讀有意義的課外書,為何對當保姆看孩子這類俗不可耐的事兒這麽感興趣?後來我才知道,這可以說是一套對女孩進行女性母性啟蒙的叢書,而且還講述了保持友誼、社交方法、安排時空、組織管理、及一些照看幼兒常識等非常實用的女性人生要領,加上故事生動可讀性強,很受小姑娘們喜愛。

    女童軍作為一個特別服務於女孩子的專業社會組織,更是根據女孩特點和時代需要設計活動項目,像“保姆培訓”這樣的活動,啟發出女孩們潛藏的母性,並使她們掌握必要的女性生活技能。在美國,年滿十二歲就有資格照管年幼兒童,但有些未經訓練的少男少女(甚至缺乏看護幼兒經驗的成人),因為無法應對照管孩子時遇到的麻煩,對看孩子留下負麵印象,嚴重的會給自己造成不喜歡小孩的心理創傷,長大後不想生育孩子。因此,專業化的團體很注重先幫助女孩們提高興趣、認識、與技能,這些訓練有素的“專業小保姆”再上陣照顧自家弟妹或幫別人看孩子,就會成為一種樂趣和寶貴的經驗。將來自己為人妻母生兒育女時,還會有什麽困難嗎?

    曾經有位華人家長問一位女童軍的資深義工:“女童軍是不是個政治性或宗教性組織?要培養孩子參與政治活動的。”可能中國家長印象中的少兒組織還像中國的那樣帶有政治色彩,應該是“少年兒童的先鋒隊”。那位美國義工卻回答:“我們沒有任何政治的、宗教的培養動機。女童軍的基本理念,是要教育女孩作好女孩、好女性、好妻子、好母親。”這標準看起來不高,卻是人類女性素質最基本的要求。這種看似簡單樸素的培養標準,卻塑造著成千上萬的合格母親與成功女性。

    不了解美國的中國人常批評美國家庭觀念淡薄,不像中國人那麽講人情。在美國待久了卻會發現,很多美國人教育子女比華人更有方,美國婦女中懂得溫柔體貼為人妻母之道的很多,不少美國人更具有博大的愛心願意為親人、家庭、社會、人類作奉獻,這都與他們從小受到的培訓分不開。

    據統計,美國女性中有近一半童年時代都當過女童軍,在目前的五至十七歲適齡女孩中,約每七名中就有一名女童軍。而在美國成功女性和知名婦女中,曾經是女童軍者比例更高,她們都肯定童年時的女童軍經曆對自己日後的建樹產生正麵影響。因此,女童軍可以被比喻為“培養女孩母性的溫床”,也是“成功女性的搖籃”。

    需要說明的是,所謂“成功”的概念,並不一定要作出驚天動地的成績,哪怕當一名普通家庭主婦也會有成功與否之分,拿我們中國人的話說,就是:有否賢妻良母的資格?美國女童軍的近百年成長曆史正是伴隨著這個國家的急劇動蕩與飛速發展時期,人民的思想觀念也日新月異、糧莠齊生。在這個從不循規蹈矩因此格外活躍卻也令人擔憂的國家中,女童軍卻以其尊重傳統、著眼現在、展望未來的氣魄,為國家的新一代保留了一片清新健康的土地。正如女童軍的口號所說:“女孩們在這裏茁壯成長”(WHERE GIRLS GROW STRONG)。

*聞名遐邇的女孩組織*

    美國女童軍是個曆史悠久的著名兒童組織,在美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不少華人尤其是新移民卻不一定知道該組織的來龍去脈和內在性質。

    女童軍和男童軍都是世界性的少兒組織,具有非政治、非宗教、非軍事、非營利、業餘化和義務服務的特性。在無論貧富的任何國家地區,少年兒童都是未來的希望,家長與社會都願意他們在學校能受到盡可能好的正規教育,在校外也能有充實的業餘生活。男女童子軍就是這樣一類讓孩子們在課餘得到學習、鍛煉、娛樂機會的組織。

    童子軍運動最初是由英國人羅伯特.貝登堡(ROBERT BADEN-POWELL)1908年在倫敦發起,初衷是讓男孩子們經受鍛煉、增強紀律性,由於不久就有女孩子參加活動,決定另為女童建立組織,並先後由其妹妹和妻子負責(關於女童軍的曆史且聽下回分解)。

    美國女童軍則由出生在喬治亞州薩文那的朱莉婭.歌頓(JULIETTE GORDON LOW)於 1912年創立,1915年在首都華盛頓正式注冊。1950年美國國會將其列入憲章,成為既獲得官方承認又具有民間性質的少兒組織。

    如今,全球性的“世界女童隊與女童軍協會”(THE WORLD ASSOCIATION OF GIRL GUIDES AND GIRL SCOUTS)共有一百四十餘個成員國和約千萬會員。擁有近四百萬會員的美國女童軍(GIRL SCOUTS OF THE U.S.A)是其中會員最多的一個,也就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女孩子組織。美國女童軍的全國名譽主席永遠是現任第一夫人,其全國總部設在紐約市,在全美各地共有三百餘個分會,覆蓋美國的每一個角落。例如,僅在新澤西州就有女童軍的十一個分會,每個分會按地理區域分片管轄若幹個市鎮,負責當地會員的發展和組織活動。所有女童軍分會都要遵守美國女童軍的統一法規和政策,但每個分會是獨立注冊的非牟利性機構,其經費預算、撥款募捐、招聘雇員、開展活動自成一體。

    誕生於民主自由土壤的美國女童軍,一貫堅持獨立性和自由選擇性。作為非牟利機構,她不受政府和政治控製,與學校係統也各成一體,她可以通過學校發送信息並借學校校舍注冊會員開展活動,卻不能硬性規定在校學生都得加入,凡參加女童軍的女孩和成人都必須自覺自願。

    女童軍的女孩會員年齡為五至十七歲,分為幾個級別:幼女童軍(Daisy)五至六歲;小女童軍(Brownie)六至八歲;少女童軍(Junior)八至十一歲;Studio 2 Be則合並了以往的中女童軍(十一至十四歲)和資深女童軍(十四至十七歲),是近年專為少女設計的新項目。十八歲以上的男女則可以成為成人會員。目前美國女童軍約有約三百萬女孩會員,還有八九十萬成人會員作為義工、董事會成員、輔導員、專業職工等,其中受薪雇員不到百分之一,絕大多數都是義務服務,這些誌願者是該組織得以運行不可缺少的力量。

    有位家長帶著從中國大陸來美國不久的女兒參加了女童軍的亞裔家庭日,她說以前從未聽說過“女童軍”,也不知道孩子們在美國除上學之外還能有業餘組織可自由參加。其實,作為世界性少兒團體,男女童子軍早年在中國就有,但在中國大陸解放之後,從洋人那裏傳來的童子軍組織便被停止,代之以“中國少年先鋒隊”和“共產主義青年團”等由政府與學校領導的政治性團體,因此通常大陸人士對童子軍都沒有多少概念。在台灣,雖然男女童子軍組織仍然存在,但政府曾更鼓勵發展帶政治色彩的“救國團”,因此在校外業餘活動的童子軍不很普及。香港由於曾由英國管理,體製比較西化,童子軍係統也較接近英國,一些來自香港的孩子和家長對童子軍則不太陌生甚至曾參與過多年活動。在多數亞洲國家,都有男女童子軍組織,有些國家的還相當活躍,對此以後另作介紹,此文主要向身在美國的華人家長與女孩們介紹一下美國女童軍(www.girlscouts.org)。

*培養女孩的發展目標*

    別說有數千年封建傳統的中國重男輕女,百年前的美國婦女地位也很低下,她們為了能有政治選舉權和受到與男性同等教育進行了長期鬥爭,但直到二十世紀初,仍有許多女性的禁區。美國女童軍的創始人朱莉婭.歌頓幼年是個活潑好動有點野性的女孩,後來曾在寄宿學校讀書並旅居歐洲,她深感當年那些嚴格刻板的寄宿學校管理製度在讓女孩受到教育的同時,卻扼殺了她們的個人天性與創造力。因此她被童子軍的理念所吸引,希望在學校之外開拓孩子們尤其是女孩更豐富的生活空間。從未有任何公眾活動組織經驗的她竟然領頭在美國建立了這樣一個劃時代的龐大少兒組織,目的就是要衝破社會歧視婦女的阻力,培養女孩子的自信心和技能,又不使她們失去享受童年娛樂與友誼的機會。

    九十餘年來,美國女童軍既隨著社會發展而與時俱進,又保持傳統宗旨始終如一。在女童軍宗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其強調的培養女孩子的四項個人發展目標:

    幫助女孩充分發掘她們的個人潛力;
    培養女孩理解與尊重他人的社交技能;
    樹立指導她們行動和作出決定的價值觀;
    發揮她們的技能助人為樂貢獻社會。

    這幾項目標不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吧,也起碼被華人家長們公認為無可非議。多年來,遵循這些宗旨,女童軍確實為培養女孩建立了不朽功勳。有位美國朋友對我說過,她的女兒本是很內向羞澀的姑娘,在學校裏從來不肯作出頭露麵的事,不願展示自己的技能長項,朋友也不多。但自從參加了女童軍活動,在小隊領袖的正麵鼓勵下,孩子似乎換了個人,她願意說敢於做,協助成人組織活動井井有條,還登台演戲、演奏小提琴等等,並交了不少朋友。這是一個個人潛質得到充分發揮的典型例子。其實許多孩子都具有各種各樣的本領與能力,但如果沒有機會讓其展示,久而久之就扼殺了其長處。女童軍與學校不同的,是沒有正式學業的壓力並帶娛樂性,而且是單純女孩的環境,一些怕在學校老師和男同學麵前出洋相的女孩在這種氛圍中解除了精神負擔,敢於顯示自己的各個方麵,再加上訓練有素的成人義工適當的引導與鼓勵,孩子們的內在潛力就會逐步調動和發揮出來。多年來,我見到過太多各族裔女孩子在女童軍中鍛煉成長的例子,一個典型是我自己的女兒。

    記得女兒上小學二年級時,她最要好的美國同學都是女童軍,她那時很想跟朋友們一起參加女童軍活動,但我們當家長的卻不了解這些課外兒童組織,隻想讓孩子好好學習,課外去學中文、鋼琴、美術之類,卻忽視了讓她在主流少兒團體中體驗豐富生活鍛煉社交能力。若幹年之後,我自己對美國社會有了深入了解,並參與了很多主流社會服務,包括為女童軍作義工,才發現這個組織的優秀之處,便督促女兒參加。此時她已經是七年級學生,正處於青春發育逆反期,動員她加入可不容易。但女童軍豐富有趣的活動終於吸引了她,眼看她從一個內向羞澀的小女孩成長為具有組織領導能力的少女,參與女童軍的經曆也在女兒的履曆中添加了亮麗的一筆,對她日後申請大學很有幫助。

    不少華人女孩子都像我女兒那樣比較內向,加上作為少數族裔多少有點自卑,有些來美國不久的英語又不很流利,在美國學校中很容易處於孤立、封閉、不敢主動與人交往的地位。也有的華人家長不甚關心孩子們的社交環境,認為隻要她們學習好就行了。雖然性格內向不見得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卻有可能影響她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日後她們在這複雜多元的社會上謀生,光有專業知識還很不夠,還需要有社交技巧、領導能力、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等,作為女性,還尤其要具備口才、形象、儀態及自我保護等技能。而這些內在與外表素質的訓練,往往是光靠家長與學校教育仍難以滿足的。那麽,請看看女童軍培養女孩的這四項個人發展目標吧!她可以幫助你的女兒成長為符合美國社會需要的、既有傳統概念又具現代意識的健康女性。

*篝火熏陶出的紀律性*

    正如美國的立國憲法雖自從製定就沒改過,也得隨時代發展不斷補充修正案一樣,女童軍要保持其生命力也不能永遠墨守成規。一些對女童軍久聞大名的美國人可能還記得該組織的“老三C”傳統,即“野營篝火”(camping)、“餅幹銷售”(cookies)、和“工藝美勞”(craft)。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些傳統雖然仍是女童軍活動中的保留項目,卻已不再是新時代女童軍的主導方麵。不過,讓我們還是從這些光榮健康的傳統來展示女童軍的內涵。

    美國女童軍創始人朱莉婭·歌頓,當年感到美國女性之所以處於低男人一等的地位,除了社會製約外,部分也是由於許多婦女從小缺少平等參與的機會與環境,因此產生自卑。比如女孩沒有像男孩那樣讀書受教育,當然會覺得她們的知識智力不如男性;女孩沒有像男孩那樣參加許多室外運動和體能訓練,也會認為自己的膽量和體力比不過男性。但如果女孩子得到與男孩同樣的機會與培養,她們長大後不見得會比男性遜色。女童軍運動就是要鼓勵“女兒當自強”的精神,並為女孩們創造這種平等的鍛煉機會。

    早年的女童軍活動更多地針對當時的女性禁區,例如冒險性的戶外運動、野外露營、生產與生活技能培訓、俱樂部式的集體聚會或遊行等等。因此,圍著野營篝火唱歌或列隊遊行,成為早年女童軍的象征。通過這些活動,女孩子們走出家門,去發現接觸外麵的大世界,並培養了勇敢、勤勞、團結、互助的品格,女童軍並以統一的製服和特殊的團隊語言來樹立集體形象和培養女孩們的紀律性。

    盡管如今許多活動對當代女性來說已不再新鮮,舉辦各種野營活動與暑期夏令營仍是女童軍的保留節目,這也是因為美國女童軍在全國各地都有豐富的露營地資源。但亞裔參加女童軍夏令營或活動的比例卻偏低,其實許多華人家長常為暑期讓孩子作什麽而發愁,也有些華人社團千辛萬苦自己辦夏令營或暑期班。那麽不妨讓孩子參加男女童子軍的假期營,這些組織的營地資源和多種多樣的活動節目是華人小區目前還力所難及的。而且華人的女孩子多半比較文靜,家長們平時恐怕也較少帶女兒體驗在美國人中流行的現代活動。讓孩子參加女童軍活動,可以使她們不致耽誤學習主流文化的這些課外教程,例如女童軍的夏令營有帆船、騎馬、攀岩、打高爾夫球等訓練,看到孩子經過幾星期的夏令營已成為某項運動的入門新人,當家長的該不會有意見吧?也有華人家長會擔心,這些師資訓練有素、設施管理良好、項目豐富多彩的住宿或走讀夏令營收費會不會很貴?實際上,與美國的一般夏令營相比,男女童子軍的夏令營絕對是價廉物美。

    而還有一些看不見的精神資源,更是女童軍的的傳家寶,也是孩子們參加活動的更大收獲。許多人都有體會,如今的美國孩子活潑自由過份,真難管教,無論是給自己的孩子辦生日派對,或是當義工組織兒童活動,還是在美國學校或中文學校裏教學生,孩子們若活躍起來吵翻天,任你喊破嗓門也靜不下來。但在女童軍中,卻有一個傳統悠久的“秘密武器”:無論多少孩子多麽吵鬧,隻要一名領隊舉起右手的三個手指,並把左手食指放在嘴唇上,即表示“肅靜”,凡看到此手勢者會馬上效仿並閉嘴,以此傳播開去,很快全場寂靜無聲。每個女孩在參加女童軍第一次活動時,就會學到這種女童軍的特殊手勢語言,她們由此學到的對集體精神與組織紀律的理解,更是家庭、學校和社會通常所無法給予的。

*賣餅幹的小女孩*

    一些對女童軍不太了解的人,或許卻見過在超級市場或街道邊或是上門來推銷餅幹的女孩子。“女童軍餅幹”(GIRL SCOUT COOKIES)也成為這個組織的一種標誌。

    作為一個少年兒童的業餘組織,開展低成本或免費活動以吸引無論貧富的女孩參與是女童軍的一貫宗旨。早年的女童軍更是兩袖清風,沒有全國性基金會或公私機構的讚助,那麽活動經費哪裏來呢?各個女童軍小隊不得不自己開動腦筋想辦法。“餅幹銷售”起源於1920年代初期,當時一些女童軍小隊組織女孩們自己烤製並銷售餅幹,來為本分隊籌集活動經費。這種籌款方式獲得成功,並且鍛煉了女孩們的動手和銷售技能,所以被女童軍組織逐漸推廣。據記載,1934年,費城地區的女童軍分會首次銷售商業化生產的餅幹;1936年起,餅幹銷售在全美國普及開展。

    幾十年來,餅幹銷售不僅是女童軍的一條生財之路,更是教孩子們學會設立目標並付諸實現、鍛煉推銷與溝通能力的現場實習。比如某個小隊的孩子們的夢想是去迪斯尼世界,成人領袖會幫她們算一筆帳:每個人的費用該是多少?需要售出多少盒餅幹才能達到?如果一年賣不掉這麽多餅幹,則需要多少年才能實現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有信心、有毅力去實現這項長遠目標,用自己的努力奮鬥來使夢想成真,這種實踐過程恐怕比去迪斯尼本身還有意義。經過多年餅幹銷售和籌集經費,這個小隊的孩子已從小女童軍成長為少女或中女童軍,終於靠自己積攢的經費去了迪斯尼。盡管對一些已成為中學生的女孩來說,迪斯尼的吸引力已不如當年,但她們為實現了自己理想而感覺的驕傲卻前所未有,這是靠家長出錢去旅遊一趟無法達到的效果。這並不是一個杜撰出的例子,而是發生在麻州諾悟鎮的一個真實故事。

    紐約法拉盛的佛光山女童軍團是一支以華裔為主的優秀團隊,女孩子們剛開始賣餅幹時隻敢推銷給熟人。經過幾年鍛煉,孩子們掌握了銷售要領,懂得了如何開辟顧客資源,賣餅幹也成了莫大的樂趣。

    作為一個統管數百萬人的全國性大型非牟利組織,女童軍若光靠賣餅幹是無法生存運作的。像其它非牟利機構一樣,美國女童軍的運營經費主要來自政府撥款、公私讚助、獎勵義賣、大型籌款活動等不同渠道。這些經費支持維護著該機構總部和各分會的產業(如辦公室和野營地)、購買設備資料、支付受薪雇員工資及部分活動費用等。但餅幹銷售作為一種傳統,也仍為地方分會和各小分隊的小金庫(每個小隊都有自己的銀行賬戶)提供了開展更豐富活動的經費,各分隊也用這些錢為成員購買徽章、獎牌、證書等。

    在如今的時代,籌款募捐的方法多種多樣,然而,作為一種可貴的傳統和鼓勵孩子與人交往並鍛煉推銷本領的方式,“餅幹銷售”仍在女童軍中保持下來並深受女孩們喜愛。

    你如果遇到這些“賣餅幹的小女孩”,肯請務必解囊相助,不僅因為這是幫助孩子的善舉,也因為有些風味的餅幹確實很好吃,它們是由專門合同廠家生產的女童軍專利,在普通商店裏買不到。在品嚐女童軍餅幹的同時,也請記住下麵的一個故事:

    一位事業成功的美國傑出婦女回憶起當年她作為小女童軍第一次上街銷售餅幹時的情景:許多衣著華麗的路人對這個戰戰兢兢不敢大聲叫賣的小姑娘視而不見,而第一位來買她的餅幹的竟是位拾垃圾的無家可歸老太婆。這售出的第一盒餅幹和那位老太讓女孩子終生難忘,並成為她日後勇於克服困難,保持自信,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巨大動力。

    每個人的一生中,總會遇上幾位對自己影響重大的人物,並可能使自己的生活信念發生轉折,那位不知名的老太太或許並不知自己影響了一個女孩子的一生,但由此可以看出:任何一個平凡的人,都可以作出不平凡的壯舉。也許我們每個人,就是通過買盒餅幹這樣的小事,在為下一代樹立值得效仿的楷模。也許這正是女童軍仍希望女孩們通過賣餅幹獲得鍛煉的目的。

*主流文化的資源*

    童子軍的創始人貝登堡夫婦,當年在努力向世界各國推廣其理念的同時,更鼓勵各國根據當地情況與風俗文化成立有本國特色的兒童組織。因此,美國女童軍是個具有典型美國主流文化的組織,盡管活動形式多種多樣,但目的都是要達到上述四項個人培養目標並激發孩子們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讓我們來一起參加一次女童軍典型的“炮製國旗儀式”:女孩一:(拿著一個罐子或袋子)我們要為你獻上一份真正佳肴,和一份這片國土上最偉大的烹飪菜譜 。

女孩二:首先,放入一杯紅色,象征勇敢真誠。(她將一杯紅片片倒入袋內)
女孩三:然後,我們加入忠誠,一碟天藍顏色。(她將一杯藍片片倒入袋內)
女孩四:為了純潔,我們現在來撒上一層雪白。(她將一杯白片片倒入袋內)
女孩五:我們點綴上一把星星,使其顯出本色。(她將五十顆星星倒入袋內)
女孩六:我們攪啊攪,然後你就見到,我們已製作成了“一片光輝”。
(她邊說邊用棍或勺在袋內攪拌, 然後從袋內抽出一麵美國國旗)
女孩一:我們的國旗,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國旗,讓我們永遠對她忠誠!

    或許一些華人至今認同的還是海峽兩岸的某種旗幟,但如果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在美國的國土上成長,則不能阻止他們去接受和認同美國文化,包括熱愛這個國家和尊重這個國家的國旗。不能不承認,女童軍以深入淺出、非政治說教的生動形式,將美國國旗的意義傳達給孩子們,無論是幼兒園年齡的幼女童軍,還是已快進大學的資深女童軍,舉行此儀式都會一絲不苟,年長的孩子還可以自己為此國旗菜譜“添油加醋”,寫出說出自己的理解與體會。911事件之後,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融進美國人的生活。實際上,在這個看似自由的國家,女童軍這樣的兒童組織一直在向孩子們幼小的心田播撒著愛國的種子。

    女童軍的宗旨包括:“對女孩進行校外非正規教育”。所謂“非正規”是指其形式的靈活多樣並具有娛樂性,而“教育”則強調其活動內容並不隻是遊戲玩耍,而蘊涵著許多學校教科書上沒有的資源與知識,其中相當的內容很具美國主流文化特性,在華人小區的圈子裏是學不到的。新移民的家長與孩子,參與這些活動有助於盡快了解美國文化,幫助自己盡快邁入主流社會。尤其是成年後來到美國的人們,沒有從小接受過美國主流文化教育,可以通過為童子軍這樣的主流團體當義工,來補課學習主流文化,又能為培育下一代的高尚事業做出奉獻。

*女性環境的特殊性*

    有一次我找華人牙醫看牙,聊起讓孩子參加童子軍等少兒組織的好處。牙醫助理說:“聽人家說,光是女孩子一起玩不好,時間長了會變成同性戀的。”要不是當時張著嘴讓牙醫修理牙齒,我差點笑噴了出來。同性戀難道是這樣傳染的?看來因無知造成的一些偏聽偏信誤導誤解,也是阻礙老中家長孩子參加主流社團的障礙。

    為什麽男童軍和女童軍要各自獨立各成一體呢?這一方麵有曆史的原因,國際男女童子軍運動的創始人都是貝登堡勳爵,但美國的男童軍和女童軍是在不同的時間由不同的人發起的。更主要的是,男孩和女孩在成長過程中有不同的需要,要按照不同的目標以不同的方式來教導。美國的這些強大的兒童團體都具備非常專業化的職員隊伍,根據少兒行為發展、女性研究、社會心理學、青春期發育、多元文化對比等各方麵專業人士的集體策劃,來周密製定培育孩子的方針政策。

    在人生的早期,女孩子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和感情上都比男孩發育得早些。同樣是五歲年紀,女孩學習語言、遊戲、繪畫、手工等都普遍比男孩領悟得快些,五歲女孩能掌握的技巧,男孩可能要到七歲才能掌握。因為有這種性別行為差異,男女孩子在一起學習往往得互相遷就,而且不利於針對各自的特點開展活動。因此,美國童子軍堅持男女有別,男童軍與女童軍是兩個不同的組織,加入男童軍的最低年齡標準是七歲,而女童軍是五歲。

    有些強調男女平等的極端主義者,試圖為所有男女設定完全統一的標準,其實這是行不通的。當年在提倡“男女都一樣”、“婦女能頂半邊天”的中國大陸長大的一代人,很多都在性格上有所偏差,男的不夠陽剛,女的不夠溫柔,那是因為時代和政治的誤導。

    美國女童軍卻一直在與女權主義、絕對平等主義思潮抗爭,堅持本組織培養女孩成為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女性的宗旨。其所有活動都是源於女孩、為了女孩、適合女孩的。有些活動非常具有“女孩氣”,但既不是要把她們嬌慣成嬌滴滴的依人小鳥,也不能塑造成舊時代的清高淑女,又不能培養成百依百順的應聲蟲,更不能是瘋癲強悍的潑婦。如何平衡複雜標準以培養出一代又一代通情達理又賢淑能幹的女性呢?看起來這是目標遠大難度非常高的艱巨任務,但美國人有其一套實用訓練方法。

    中國傳統的培育女兒方式,是靠家長尤其是母親等女性長輩言傳身教,從小接受《女兒經》、《程朱禮教》熏陶的女孩兒自然知書達理,但很多孩子小時候並不見得能理解那些深奧的人生哲理。美國人教孩子,則總是試圖把深刻的道理分解為淺顯易學的常識技能,還包裝在有趣的形式中,讓孩子們參與實踐。女童軍有項深受女孩和家長歡迎的流行活動,叫作“茶會”(Tea Party),是對女孩們進行女性禮儀和多元文化培訓的代表性節目。

    我曾見識過某鎮女童軍集體舉辦的“茶會”,很受啟發。這項每年一度的活動,也算該鎮女童軍社區的重要節目,義工和女孩們數月前就開始策劃,借用了鎮府社區中心的大廳舉行。會場布置得像典雅的宴會廳,每張圓桌上鋪著台布,桌上還有花盆和蠟燭——據說都是女孩們自製的。這是項合家參與的活動,女孩們及其家長或者女童軍領隊都穿著具有民族或傳統特色的盛裝,帶來各家獨特的茶具茶點,每張桌子就像一種國家或民族茶文化的展台。若幹家庭和女童軍小隊介紹了她們帶來的茶炊茶具和飲茶文化:穿著愛爾蘭服裝的小姑娘及其祖母,展示了祖傳的茶具;印地安女孩傳授了其民族獨特的飲茶習慣,她父親還吹了段笛子;身穿和服的日裔母親演示了茶道,女兒則在旁解說……這是一場多元文化的講座,一場精彩的國際藝術表演,也是一次難忘的禮儀培訓課。女孩和成人們是那麽認真地練習每種文化的飲茶禮儀。很遺憾,我沒在那裏見到華人女孩成人的表演。但我覺得,不久的將來,在美國各地女童軍的“茶會”上,都會出現來自茶葉大國的華人女孩和成人們,向各族裔朋友展示中華茶文化。

    像“茶會”這樣的活動極具“女性氣息”,對於男孩子就不太適合,但確實是所有女孩子應該體驗的經曆。想象一下,穿著民族服裝的女孩子款款走來,為客人們獻上一杯杯香茶;而客人們需要彬彬有禮地道謝、按照傳統規矩舉杯飲茶,在如此氛圍中,再野性的大人孩子都必須表現得溫文爾雅。女子的言談、行為、儀表、態度等就在這既像遊戲又是真實操練中逐漸養成,同時還學到了尊重、禮貌、客氣、大方等作女人需要具有的氣質。如此熏陶出來的很多美國女性,看似潑辣開放,卻具有很好的風度教養,言談適度,剛柔並重。當然,培養女孩子全麵發展還要有多種多樣的項目活動,將陸續在後文介紹。

    關於少兒和女性的研究顯示,女性在人生中都需要體驗過純女性環境,對培養她們的女性和母性氣質極有幫助。設想一下,女孩子如果常處於男孩占多數的環境,可能會為了適應而變得像“假小子”,沒準倒更會因個性男性化成為同性戀呢。在另一方麵,純女性環境又有利於培育女性領袖人才,因為這裏沒有男性的壓製,女孩和女人們敢於放開膽量為所欲為,她們的領袖能力就這樣鍛練出來了。舉例來說,哈佛大學是人才與領袖的搖籃,但哈佛本科出來的女性領袖,就不如威斯理女子學院的多。如果女孩沒有上過純女子學校,也可以在女童軍這樣的純女孩課外組織中獲得補償機會。首先要跟著女人學會作女人,才能成為傑出的、成功的女性。

    在九十餘年曆史中,美國女童軍到底為美國培養出多少傑出女性?已經很難統計。然而,很多各族裔女性藝術家、科學家、企業家、政治家、運動員們,都表示是童年時在女童軍中參與藝術展示、自然探索、科技研討、體育鍛煉、組織管理、社會服務等活動,培養了她們對這些行業的最初興趣,並磨煉了她們的相關本領。

    華裔著名女作家譚恩美,童年曾當過小女童軍。那年代參加女童軍的華裔女孩人數很少,而在激烈文化衝突環境中成長的譚恩美,沒有像很多華人後代那樣因困惑而迷失,反而寫出反映中美文化矛盾的佳作,享譽主流社會。童年時的女童軍經曆,對她自信心的增強不無幫助。

    能證明女童軍組織精英倍出的例子數不勝數。當今的美國第一夫人勞拉·布什,在談到自己童年時的興趣愛好時,就把女童軍列為自己當年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喜萊莉·克林頓在其自傳《親曆曆史》中,特別描述了威斯理女子學院和少兒時女童軍經曆對她成長的影響。

    前幾年美國國會參議院的九位女性參議員合著了一本書《女聯邦參議員:九位,還會增加》,成為當年暢銷書之一。她們把該書稿酬全都捐獻給了美國女童軍,因為九位女參議員中有七人少兒時都參加過女童軍。此書的預言也成為事實,如今美國聯邦參議院中的女參議員已增加到十四位,而且將來肯定還會增加。

    在如今的國會山莊,也有一支女童軍小隊,成員就是美國國會的十餘位女參議員和數十位女眾議員。有她們在國會中呼籲,女童軍組織的後台可夠硬吧?

    亞裔家長都望女成鳳,但往往受中國傳統的“學而優則仕”觀念影響,把接受良好教育和成績優秀作為女兒走向成功的唯一道路。實際上,僅僅學業出色並不能保證人生和事業的成功,也不能保證可以成為合格的女性,每個人都應該從童年起就接受多方麵的鍛煉,尤其是待人接物、社交技能、領袖能力等個人素質的培養。下麵這個故事原載於美國女童軍出版的季刊《領隊》,作者婕妮·斯妥茲從一名穿女童軍製服的小女孩,成長為積極的女童軍義工,後來當上了市長。她的成長道路,隻是千千萬萬美國成功女性的一個代表。而女童軍組織在她們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   ※   ※   ※   ※

         《從女童軍到女市長--真正的廣闊機會》

    1953年,我成為了一名小女童軍。棕色的塑膠腰帶係在腰間還常常滑落下來,而我得花很多時間穿襪子,以便上麵的小女童軍標誌可以顯示在我的腿外側而非內側。我記得曾驕傲地站在屋子前方,舉起右手首次宣讀女童軍誓言。我感到如此自豪,我知道在宣誓之後我的人生就會不同以往。

    我在夏令營學唱了所有的營地歌曲,結交了終生朋友,通過小隊和集體學會了團隊協作,在我獲得每枚新獎章時都會充滿強烈的成就感。

    在我的青年時代,我成為小女童軍小隊的一名領隊。與我的好朋友蘇姍一起,我們和女孩們共同學習生活、吃喝玩樂、在戶外遊戲。我們經曆的許多災禍都被樂觀地化解為“試驗”。

    後來的年間,我的女兒愛米成為了小女童軍,接著升級為少女童軍、中女童軍、資深女童軍。我又聽到了數以百計自己當年曾學過的營地歌曲。當我的女兒宣讀女童軍誓言的時刻,我自己則坐在觀眾席中。

    當幼女童軍級別誕生時,我作為一名小隊領隊,發現每個星期三下午都被藍色小圍兜的海洋所包圍。那是我一星期中最快樂的時光:看著十五名五歲左右的小姑娘到來唱啊、玩啊,並在女童軍同甘共苦的承諾中學習、分享、茁壯成長。

    幾年前,我又坐在觀眾席中看著自己的孫女宣讀女童軍誓言。我突然意識到:女童軍是我們給予女兒們、孫女們和其它女孩們的一代傳一代的禮物。認識到自己也是這代代相傳繼往開來的聯係紐帶的一員,使我激動地感覺到,我們是塑造人的教練:塑造著一個又一個女孩子!

    1953年,我曾穿著小女童軍製服,站在屋子前方,帶著女童軍的榮耀宣讀誓言:“服務於上帝、社區和國家。”46年之後,我發現自己站在法院大廳前方,作為北卡羅來納州GASTONIA市的首位女性市長宣讀誓言:“服務於上帝、社區和國家。”

    我們在人生中所走的道路、所作的選擇、所選來完成的任務、和服務所用的方式,都起始於我們的少兒時代。要成為一名人民和社區的公仆,需要經過實踐。女童軍教給我如何當一名團隊成員。女童軍教給我如何承擔並非總是引人注目的工作,並將其完成得最好。女童軍教給我如何引導其它年輕女性獻身於對國家和社區的義務與熱愛。對了,女童軍還教給我如何唱許多歌曲。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因為在許多日子裏,唱唱兒時傻氣的歌曲,能帶領你走出消沉悲觀。

    有一首女童軍歌曲,至今我記憶猶新:“當你宣讀誓言的時候,好好思索它的重要。一旦宣讀誓言,就把它銘刻在心上。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