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恨不得坐直升機上騰,為了急於推行自己的構想,不惜過關斬將,鮮血淋漓。 |
文/臨 風 |
懷才不遇的苦惱
許多從國內來的優秀留學生,畢業後進入企業界工作,雖然武功(技術)高強,但是常常感覺施展不開,每有懷才不遇的困惑。相反地,那些同是從亞洲來的印度同事們,倒是頗能得心應手,表現卓越、甚至平步青雲。
當然,這中間肯定有語言的因素,因為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就是英語。況且,位子爬得高並不等於工作成績好。但是,還有沒有其它的訣竅呢?
職場上競爭激烈,每每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們以為表現優異的人,大概都是天生異稟。但凱利教授的研究(注)卻發現,工作傑出與否,與能力往往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一個有趣的例子
萊萊和亨利兩人,都是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他們的背景非常相似:GPA平均(成績數點)都是3.8(4.0是滿分),都是名校電機係畢業,都在電腦公司作過暑期實習生,都有耀眼有力的推薦信。在新進公司的六個月訓練期中,他們也上相同的課程。
但是,他們的工作態度,卻是南轅北轍。
亨利總是勤勤懇懇,安靜地在自己的辦公室裏工作,好像是在做畢業論文,或是在準備律師資格考試。為了熟習新觀念,他收集了許多技術性的資料。除非上洗手間或是會議,他足不出戶。用中國人的眼光,他真稱得上是標準的勞模了。他當時告訴自己:“到頭來,最重要的是向同事證明,我在技術上是多麽的傑出。”
萊萊每天花三個小時作指定的作業,和技術訓練。她如何使用餘下的時間,就與亨利完全不同:她盡量找機會與同事交往,介紹自己,詢問他們工作的內容。如果有任何人因為趕進度,受到壓力,她都會主動地去幫忙。因此,她贏得了普遍的好感。
有次,一個複雜的軟件包,每台個人電腦上都必須安裝。這向來要每個人自己耗神安裝。萊萊在作實習生時,曾做過這費力的工作。為了不讓每個人都經曆一遍這樣的苦惱,她自告奮勇地替所有的人安裝。
然而她發現,安裝比她所想像得更艱難,本來預計四天完成的工作,竟然花了她兩周的時間。當時她有很多藉口放棄,但她堅持到底。而且,為了不延誤份內的工作,她有好幾天加班。
六個月以後,他們都成功地完成了訓練,和指定的作業。在技術上,亨利可能還稍微領先。但是同事們認為,他雖然是個好人,卻獨善其身;雖然技術熟練,卻不懂與他人分享。他好像還生活在學校裏,隻注重個人的表現。
萊萊可就不一樣。她積極解決全組難題的主動性受到了肯定。僅僅六個月的時間,她已經像識途老馬。經理們也注意到她的突出表現,打算培養她作中堅幹部。
極大多數人都以為,能否成為明星雇員,取決於先天的認知能力,或是社交能力,或是組織能力。其實,明星是塑造的,不是天生的。如何將才幹轉換為成果,其關鍵點是恰當的工作態度。
優秀的專業人士
要在工作上有傑出表現,當然必須具備一些先決條件:這人必須有誌向(企圖心),重視成果,而不隻求作好公關;他必須目標清楚,做事有計劃,不被外界主導日程;更重要的是,他必須勝任工作。
有了這些作為基礎,才能討論如何有傑出的表現。筆者參照凱利的九大策略,加上個人的經驗,濃縮出下麵四點,以供參考:
主動助他人
有人或許會為亨利抱不平,認為萊萊占了個性外向的便宜。真是這樣嗎?其實,他們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主動性”方麵。
一般人觀念中,“采取主動”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或是自告奮勇,做些社區服務(如,參與公司年終的慈善募捐)。亨利就認為自己非常主動:“為了在工作上有突出的表現,我主動地收集了許多最新的技術資料和軟件工具。”
但是,萊萊了解,主動不隻是做好事,也不隻是自我進深。優秀工程師的主動是:
在不影響份內工作下,尋求超越份內工作,但又與業務有關的責任。
為了同事或整體業務的進度,承擔額外的工作量。
當一些重要而無人負責的新任務出現,在曖昧的職責夾縫中,主動地投入,幫助大家解決問題。
不論形勢如何為難,堅持完成起初的承諾。
人人都想中大獎(例如發明新產品),卻常忽視點滴的累積。在現實生活裏,大成就多是小成就的累積。在小事上有擔當、肯冒險,為了完成計劃,肯主動擔負責任,這正是每個公司最需要的雇員。
擴大影響圈
與頂頭上司的關係無比重要。因此,保持暢通的溝通管道,得到上級的支援,是成功的要素。另一方麵,隻重視這種直線關係是不夠的,還要了解今天公司決策上的複雜性,和關係上的多麵性。
國人有個觀念,認為武功越高強就越不可露相,高人應當封劍歸隱,而不是在江湖爭名奪利。在這種文化環境下,不善於溝通可能還是一種美德。
問題是,“橘生淮北則為枳”(《晏子春秋》)。這種觀念若照搬到海外,就行不通了,必得改變才行。
例如,我們若要推展一個新的構想,就不能滿足於國人式的孤芳自賞,認為你們若是不能欣賞,那是你們沒有眼力。這在海外職場上,鐵定是行不通的。況且,多數人對新想法都有排斥性。且任何改變都會影響一些既得利益的團體。要是說服了頂頭上司,他可能還是孤掌難鳴。要是說服了大老板,他可能還是缺乏基層的支援。
所以,如果期望構想受到重視,必得擴大影響圈子。不但要說服自己所在係統,還要說服所有相關的部門。所以,與各部門實力人物(例如有專業知識者),培養良好的互信關係,事前和事後的徵詢,都是很重要的。
這就需要我們了解對方的立場,和對方關心的問題。人容易具有“隧道視野”,隻能從自己狹窄的角度來看問題。優秀的專業人士則可以跳出自己的框框,以不同的角色進行思維:我的顧客會如何想?我的對手會如何想?我的同事又會如何想?
建立這種徵詢網,具有多重的價值。它不是為了傳遞謠言,而是得到專家意見。現在分工細密,一個人不可能具備所有與工作相關的知識或資料。這個徵詢網可以補足我們的漏洞與盲點,幫助我們事半功倍。
為了做到這些,我們需要訓練自己的溝通能力。我們應當針對溝通對象的角色和背景,準備我們溝通的方式和內容,不要對任何人都一通台詞用到底。為了了解對方的問題是什麽,就要學習“主動”聆聽的藝術。不會聆聽的人沒有真正的朋友,也把握不住別人思考的重點。
我們一方麵要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構想,一方麵又要能夠不執著一己的立場,知道如何取舍交換(Give and Take),造成雙贏。欠缺這種能耐,可能是華人最大的弱點。
這是一種大處著眼的辦事方法。大處著眼可以幫助我們不急功近利。許多人恨不得坐直升機上騰,為了急於推行自己的構想,不惜過關斬將,鮮血淋漓。大處著眼使我們平心靜氣,不至於因小失大。
跟隨與領導
在職場上表現不良,不能發揮,大部分是因為人際關係出問題。而其中最尖銳的,莫過於上司與下屬間的關係。
一般人心目中好的下屬,是一個凡事聽命,對領導不造成威脅的人。優秀的雇員卻知道,如何作個更積極的跟隨者。他甘願居於次位,他的著眼點不是自己出頭,而是如何解決團隊的問題,使得老板更為成功。
在另一方麵,一般人所佩服的強勢領導是:具有偉大的遠見,攝人的魅力,和耀眼的履曆表。然而這樣的人多半才華出眾,有膨脹的自我,精於權術,喜歡發號施令,操控他人。
可是,執行任何一個業務,若是有個人英雄主義作祟,必定會困難重重。反之若是整個團隊都能有“擁有感”,那推行起來就順利得多。優秀的專業人士是一個沒有大牌姿態的人,不會自以為高人一等。工作目標、時間表、各人的職責和工作成績,都應當是全體共同擁有的。
優秀的專業人士的領導方式,必須建立在“內行”和“感化”的基礎上。外行不能領導內行,用權柄壓人也遠不如用影響力服人。領導的目的,是要說服一群人,為了一個共同的任務而團結一致。領導的作用則包括:協助團隊建立清楚的目標和方向,建立互信,提高工作的熱忱,並發掘足夠的資源以完成任務。
優秀的領導者了解人際關係的重要,他不會隻關心自己的構想,自己的目標,自己的工作態度和方法。他必會把隊友的需要、才幹和抱負,作為考量的因素。在與隊友並肩奮鬥中,在共同挑燈夜戰中,他擁有了凝聚力。
他會承認自己並非無所不知,承認未必充分了解隊友的能力。因此,他不會隻按照自己的假設去作決定。他會客觀地、主動地去發掘隊友的興趣和專長。他能夠把成功和榮譽歸給整個團隊,而把失誤歸於自己。
更上一層樓
一般人喜歡找自己的舒適區,專做自己得心應手的工作。專心當然是件好事,不專心很難有成就。但是守成不變肯定不是好事。如果想在事業上有所突破,就必須花點時間,走出自己的天地,多了解本份以外的相關領域。
專業人士往往見樹不見林。因此,要有意識地增加頻寬,訓練多層麵的思維方式,不要隻停留在技術細節的層麵,或隻停留在概念、宏觀的層麵。在工作上不可單向思考,要有多維度的知識麵。
要在職場中領先,就必得花時間研讀商業書報,參加專業會議,以了解最新的動態,和新技術可能造成的斷層。商場上的劇變和轉型,往往是受到這種斷層的衝擊。例如歐洲品管新標準ISO 9000的設立,個人電腦的發明,大型積體電路的引進,以及互聯網技術的引進等等,都在工業界造成了斷層,在商場上產生從量變到質變的現象。能夠提早意識斷層的來臨,就能提早開創契機。這所靠的就是能夠不故步自封,把握住前瞻性的資訊。
當然這些大變局不是每天都會碰到的。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要對變化敏感,要能把握住趨勢,要學習觸類旁通。我們要訓練將外界的變化與本身的工作連線,找到關聯點,能夠將新知落實,不要隻是一窩蜂趕時髦,而成了戰場上的枯骨。例如,國際互聯網一方麵帶來了商業上的質變,引進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市場,甚至新的生活方式,但它也帶來了泡沫經濟,帶來了失業,和多少破碎的創業夢。
最終影響高度的限製
天下事很少有一蹴即就的,靠的多是長年的集腋成裘。想要出人頭地,一定要知道自己往哪裏去,要有(比如三年到五年的)計劃,也一定要有良師益友,幫助自我充實、自我改造,朝著目標邁進。
如果仔細想想本文所建議的四點,你或許會發現,這些工作態度並不隻是一些技巧,它還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再仔細想想,我們在事業上發展的高度,其實更受著我們品格的影響和限製。
人的個性、習慣雖很難改變,但若從行為表現入手,以堅強的意誌力,加上不斷地學習,還是可以逐漸改變的。
真正難改的是品格。品格關係著個人基本的動機、價值觀,和自我的內涵。沒有品格而去做,就缺乏真實感。那種自然流露的樂意助人,尊重別人意見,願意聆聽,把榮譽與人分享的美德,可不就是優秀工程師的特性嗎?
在逆境中,或是在險惡的環境裏,需要的不隻是做事的手腕,更需要承擔責任,和不畏艱險的勇氣。例如,在甘冒眾怒的形勢下,說出自己的看法,不是一件易事。此時,那人真正的自我,他的品格,和他的世界觀,將會決定他的選擇。
人性都是脆弱的,也都是自我本位的,很容易選擇最小阻力的道路。若是沒有堅強的信仰,和道德的力量,是很難堅持立場的。若是缺乏了這種力量,人就有了“方便道德”的傾向,容易失去“一致性”和“透明性”。因此,甚至一生會受到內在盲點的蒙蔽,很難有自我突破。
更深一層來看,一些因堅持原則而令人厭煩的人,至終卻受到人們的尊敬。而希望受歡迎的人,卻常常讓人輕視。在如此矛盾的現象裏,不正能看出人生的真理嗎?
想在職場上成就特出,需要長期的訓練;要在追求中不失落自我,失落靈魂,那需要的就是品格了。
請問,你的信仰能夠賦與你不屈的勇氣和無私的品格嗎?
注:Robert E. Kelley, “Becoming a Star Engineer”, IEEE Spectrum, Oct. 1999。作者羅伯特·凱利為卡內基美倫大學的商學院教授。凱利教授著述頗豐,1998年的名著《如何成為職場上的明星:達致成功的九個突破性策略》,榮列多個暢銷榜。
好文,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