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樓蘭:情商與孩子的成長

(2004-12-16 13:10:54) 下一個

情商與孩子的成長

·樓 蘭·

 

  華人家長通常都知道“智商”(IQ),也很注意子女的智商培養,也就是學業表現。但是否聽說過“情商”(EQ)這個概念?我曾與幾所美國的業餘中文學校的家長們交流如何培養教育子女的經驗,問起家長們有誰知道“情商”,通常答知道的不超過十分之一。

  EMOTIONAL INTELLIGENCE本是“情感智慧”之意,套用類似“智商”之名被稱作“情商”,又稱“情感商數”或“情緒商數”或“情感智商”,是指人類控製情感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和智力。近十多年來,“情商”在美國已成為教育界心理學界一個很時興的概念,有許多關於“情商”的調查研究,並有很多專著問世。

  我首次聽說“情商”,是在我任職美國主流少兒服務機構之後的職工培訓中。從事兒童工作,是非常典型的與人打交道的職業,因此每名員工的情商素質格外重要。美國機構很注重職工培訓,常請專家來講課指導,還為每位職工發了有關工作場所情商的專業參考書。通過接受培訓和閱讀專著,使我受益非淺,也使我對“情商”這個專業概念有了認識。

  我先後聽過若幹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社會家庭倫理等方麵的專家(包括華裔)談兒童成長發育各階段的影響因素和家長們所起的作用,專家們都談到了“情商”在孩子成長、親子關係、家庭與社會教育中的重要性。

  有許多專業性的統計調查資料,也都闡述了“情商”對人的成功所起的作用。例如,人們都認為哈佛大學是美國頂尖名校,哈佛的畢業生也一定都會在各行各業名列前茅。然而,在對近百名哈佛畢業生進行的追蹤調查中發現,他們人到中年之後,在其專業領域及個人家庭生活中,能夠達到出人頭地成功美滿地位者,隻不過占百分之二三十。在對其他群體(如新移民、低收入家庭等)所作的調查中也發現,家庭經濟條件、教育程度、到美國時間長短等因素,對人們的成功並沒有絕對的影響,每一種群體中,成功、一般、或失敗者的比例都相差不多(通常是兩頭小中間大)。那麽,是什麽決定了人們的成功與否?“情商”的作用不容忽視。

  研究發現,人的“智商”對其成功隻起約百分之二十作用,而“情商”的影響卻占絕大部分。能上哈佛的學生,“智商”無疑都是拔尖的,但“情商”卻不盡然,這就是為什麽當這些絕頂聰明的高才生走上社會後,仍然能分出三六九等的原因。

  有關專家還指出:“智商”一般在六七歲時就已經定型(因此幼兒早期智力開發很重要),而當孩子們上學讀書後,知識可以增加,但智商卻不會有多少提高。然而,“情商”卻是可以後天培養的,而且是可以活到老學到老,永遠改善不斷提升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例子,說明“情商”的重要。

  當年的著名美國電影《雨人》,就是描寫一位“智商”極高,“情商”卻低下的怪人。這類人在社會上確實存在,很顯然,盡管他們可能在某方麵具有特異能力,卻無法像正常人那樣獲得事業和生活的成功。近年又有獲得奧斯卡獎的影片《美麗心靈》,所描寫的那位諾貝爾獲獎人也類似,成就的輝煌難掩人生非正常的遺憾。

  然而,許多看起來不算聰明智慧的普通人,反而能在工作中如魚得水,人生中春風得意。就是因他們以“情商”的特長彌補了“智商”的不足。有位華人朋友曾說,其公司裏的美國女秘書笨得要命,算個簡單數字都算不過來,但卻極善解人意,為人處世能力非常好。隻要她在,公司裏出現什麽困難矛盾都能迎刃而解。這位女秘書就是具有高“情商”的典型,盡管她的計算能力不行,但顯然是個管理型人才,而許多“智商”很高的聰明人卻隻能是技術型人才。由此也可以看出,衡量一個人“聰明”還是“蠢笨”,已經不該僅以算術、識字等常規學識能力為標準。“雨人”的計算能力高於正常人,他到底是“聰明”還是“笨”?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大家往往把這類人歸於“白癡”(Idiot)。

  測量人的“智商”的方法已經流傳了數十年,但至今卻無測量“情商”的方法,而且許多專家認為可能永遠也不會有。因為“情商”的囊括麵非常廣闊又具變化性,很難以一些具體問題或行為來測定優劣。那麽,“情商”到底是什麽?在美國專家所著《工作場所的情商》一書中,描述“情商”具有四項基本元素:

  一,準確地察覺、評價和表達情緒的能力;

  二,根據需要,在能夠更方便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時,產生和達到感情狀態的能力;

  三,理解感情,並由其獲得知識的能力;

  四,控製情緒,以利增進感性和理性成長的能力。

  如果我們按照這四項基本能力來衡量一下自己和周圍的人,就能對每人的“情商”高低有個評價。我們會發現,日常生活工作中,比較難於相處的人,往往都是這幾種能力不甚健全,感情或者遲鈍或者過激,不會在恰當的時機和場合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緒,不會適度控製情緒,不善於理解他人的感情並通過感情交流來獲得知識。

  那麽我們就應該注意用這些標準來約束自己或他人,這就是個改善和提高“情商”的過程。特別是身為家長的,若希望孩子提高“情商”,首先要以身作則。大家都知道,在家長脾氣不好、家庭矛盾很多、或有家庭暴力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更容易產生性格和情緒偏差。家長們要有信心提升自己的“情商”,這不僅對自己在美國或任何社會取得成功有益,也是為子女樹立榜樣。

  家長們也會發現,我們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即“智力”)的提高,能起的作用有限。盡管幫孩子找好學校好老師,督促他們努力學習,會有一些幫助。但許多時候,學習優秀的孩子到哪裏都會優秀,而成績差的孩子再努力也到不了領先地位,就是因為他們的智商已先天注定。尤其是美國的教育特點與中國不同,哪怕是在祖國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到了海外對孩子們的英文、社會學甚至科學等課程也往往愛莫能助。

  然而,家長們卻可以在幫助孩子提高“情商”即為人處世能力方麵多下功夫。如果孩子具有較高的“情商”,哪怕其學習成績平平,將來也仍有很大的成功機會。何況美國的大學在招生時,美國機構公司在聘人時,所考核的也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學習分數,而要綜合考量其領導和組織能力、義務服務精神、才藝特長、是否參與社會團體等等,這些大多都屬於“情商”的範疇。

  那麽如何幫助子女和自己提高“情商”呢?人的“情商”並非靠教室裏上課或讀書本得來,而是需要長期環境的熏陶和一定的指導,更重要的是靠與人相處的社交機會去實踐。而人們所處的環境,主要有家庭、學校或工作場所、社會三大部分。在家庭中,家長與孩子要盡量多交流,建立健康融洽的親子關係。不過,在中國文化環境中長大的華人移民家長的為人處世觀念與西方的有所不同,有時不能給予孩子切合實際的指導,因此應該借助於學校和社會資源來培養孩子。

  對在校學習的孩子來說,學校是他們學習知識的場所,也是個接觸人交朋友的環境。中國家長容易以為,學校老師不僅應該教孩子知識,還應該負責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其實這是對美國學校培養方針的誤解。與中國學校需作學生“思想工作”不同,美國學校是以學生的學業為主,老師們並沒有特定義務來發現或改善學生的品格問題。這就是為何一些美國學校直到發生了學生開槍的惡性事件,居然沒有教師或其他人事先察覺蛛絲馬跡。

  美國的各行各業都講究專業化,學校老師的專業就是教語文、數學或科學等科目,雖然教師們也需要經過教育心理學培訓,卻並不具備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專業資格。尤其在哥倫拜高中槍殺慘案發生之後,美國許多州的學校還特別規定,教師不該與學生進行涉及內心思想的深入談心。如果有學生因與老師關係密切而傾訴心扉,老師一定要向專職心理人士或校長匯報而不可擅自輔導。這規定旨在避免因萬一出事而為校方和教職員帶來輔導不當或知情不舉的法律責任。此舉雖然也引起學生們的隱私難受保護的異議,但法製觀念很強的美國教育工作者為防止給自身惹麻煩,通常都會犧牲師生私情而奉公守法。當然此措施也迫使一些學生不願向老師暴露心事,加重了校方察覺學生潛在問題的困難程度。所以家長們不可寄太大期望想靠學校來發現和指導孩子的道德行為。

  如果學校老師發現學生有某種心理問題(中國曾稱“思想問題”),則會請學校中的心理輔導員來指導。這些輔導員的專業職責才是指導學生的心理成長。如果這些輔導員仍無法解決問題,還會請校外的專職社工甚至心理醫生來協助。不少華人家長不太習慣美國的這種體係,如果知道學校輔導員找自己的孩子談話,往往以為是丟臉的事。怕人家覺得孩子是問題少年或者是心理有毛病。其實這是種錯覺。美國學校的輔導員,就是要在學生還未形成心理或品行問題之前去幫助他們。如果家長們感到自己指導孩子的品行有困難,還應該主動要求學校提供輔導幫助,因為學校對學生的心理輔導都是免費的,比將來真形成問題後看心理醫生經濟得多。

  當然,以尋求輔導或心理幫助來改善孩子的品行與“情商”,是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但如果家長能更進一步做到防患於未然,提早注意開發培養子女的“情商”,效果就更佳。就如同許多家長都注重孩子智力的早期開發,那麽孩子“情商”的早期開發則更為重要。

  開發孩子和成人“情商”的一個重要方式,是多接觸社會和不同的人。因為“情商”的本質就是種人際交往技能,隻有與人打交道時,才需要感情的交流和情緒的抒發與控製。如果整天閉門不出,沒有社交活動,情商必然退化。

  海外的不少華人家長是新移民,由於語言文化的障礙,與所在國主流社會的交流受到限製,社交範圍多半限於華人社區的小圈子中。即便是在美國公司機構上班者,也不見得能真正融入美國人的社交圈。那麽我們也應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雖然孩子上美國學校,但他們是否能與美國同學結交成朋友?他們的美國同學們如何看待我們的華人孩子?

  家長們不要以為隻要孩子學習好,在學校就能被老師同學所接受和愛戴。作為少數族裔和新移民的後代,孩子們在學校和社會上承受的壓力並不比我們成人小,也常有被欺負受歧視的情形。而單靠學習拔尖,仍然解決不了他們在人際交往方麵的壓力。而少年兒童時代,正是孩子心理成長的時期,家長們切莫因為注重了孩子的學習,而忽視了他們在感情、心靈、友誼等方麵的需求。而且,如果家長單純對孩子在學業方麵期待太高,會給他們尚未成熟的心靈增加更多壓力,或許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有些家長連業餘時間都寧可讓孩子花在學業補習或才藝學習上,甚至阻止他們參加正當的課外少兒組織及社交遊藝活動。其實這並不見得對他們的學業本領有多少補益,卻人為地扼殺了他們提高情商的條件。

  因此,家長除了要為孩子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外,更要為他們提供合適健康的社會交往環境。目前,許多海外華人家長願意送孩子上中文學校,這對我們的後代繼承中華語言文化是必要之舉。但除此之外,也應讓他們多參與主流社會的少兒社交活動和少兒團體,其中的收獲與他們上學校學到的大不相同,所接觸交往的人群範圍又與華人圈子各異,這都是對培養孩子的“情商”有益。

  美國就有許多適合少年兒童參加的課外活動組織或項目,各個組織各有特點,但都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一些華人家長以為這些課外組織不教功課就是玩耍,讓孩子參加是浪費時間。但實際上,每個組織都有其培養教育宗旨,是以非正規教育的生動形式,讓孩子們掌握在學校課堂中學不到、人生中又非常需要的知識和本領。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情商”的培養。

  通過參加這些健康組織的活動,孩子們學習如何在社會上結交朋友,如何關心幫助他人,也能學會許多學校裏不教的實用技能。還有一點很重要,這些課外組織,通常都鼓勵家長和成人擔任義工,親自參與孩子們的活動。有些華人家長認為自己太忙,一聽說要當義工就發怵。殊不知,這卻是非常好的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社交能力的機會。因為你不可能跟著孩子去上學,不知道他們在學校到底如何與其他人相處。而與孩子一同參與課外組織活動,不僅可以共度親子歡樂時光,也可以親眼看到孩子是否善於與其他同齡人或成人交往。參加或服務於主流兒童組織,同時也可擴大我們家長的社交範圍,有助於我們成人自身的“情商”提高。

  培養孩子的“情商”是長期過程,並不是我們家長自己就可以完成的,家長的責任是幫助孩子創造條件,鼓勵他們通過社會大環境的熏陶來提高“情商”。歸納起來,家長和成人們對提高孩子“情商”能夠作和應該作的是:

  一,多與孩子的學校聯絡以了解孩子在校表現,但不要過份依賴學校來改善孩子的“情商”;

  二,多引導孩子參與多元化校外社會團體活動,尤其是適合其年齡的主流少兒團體,以擴大社交麵鍛煉人際交流能力;

  三,家長多與孩子共同參與學校社會家庭等各類活動,增進彼此了解,加深感情交流,共同提高“情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