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雨: 理發變奏曲
(2004-03-03 08:42:35)
下一個
理發變奏曲
楓雨
天生最怕進理發館。總是要等到頭發長到不能再拖的時候,等到家人抱怨“你怎麽象長毛韃子”的時候,才硬著頭皮找一家理發店。而我的頭發又天生的又硬又粗,還長得很快,一個月不剪,就象剛從監獄裏出來的。
進到理發館,被師傅招呼到座位上,我就總有一種赴刑場的感覺。眼一閉,得,腦袋就交給人家了!可偏偏還不行,人家還要問你要理個什麽樣的。我怎麽知道呢?心說你是理發師,你應當知道我的頭適合理個什麽發型,要不我找你幹嗎?我也不成天研究人的頭!這不是成心寒磣人嗎?隻好胡亂說剃短點,希望到下次來理發店的時間能盡量延長。師傅還一個勁兒地問,耳朵呢?要不要露出來?前麵短到這裏行不行......我被問得心裏發慌,說,您看著辦吧!這回師傅不問了,我出了口長氣,象通過了一場考試一樣。
洗,理,修,大推子,小推子,電推子,大梳子,小梳子,......師傅在我頭上一陣忙活,終於我的頭初具規模,又象個頭而不是鳥窩了,師傅又問我,要不要吹一下?我點頭。其實我是最不喜歡吹的,可每次一說不吹,師傅就好像不大高興,進而一個勁兒地說要吹才能成型。當然這要另收錢的,這點十個有九個師傅是不說的,到交費時才知道,或者人家認為你來理發的理應知道。幾次下來,我明白我的“不吹”的理由爭不過師傅,所以索性以後師傅再問,我點頭就是。於是頭頂又是一陣緊鑼密鼓,本來安安分分的頭發,現在全“飛”起來了。尤其是前額。還打著彎。師傅一邊吹,一邊說,看,這有多精神?我連連稱是,心裏可說,多傻呀!然後是我最怕的環節---師傅拿起一瓶藥水,“滋滋”噴在那翹起的頭發上,象頂了個鍋蓋。好了!師傅滿意地說。“好!謝謝您!”我也滿意地說---我的刑終於上完了!
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掉頭上的藥水,讓頭發都老老實實地趴下,也不吹幹,我喜歡等它自然幹。心裏感到無比輕鬆---完成了一件大事!
等到了美國,理發更麻煩,居然還要給小費!我認為實在不合理。我來理發,已經是交的服務費了,怎麽理完了還要錢?而且還要15%以上!每次理發時也不知道理完到底該交多少錢,隻有到最後一刻才知道,然後再在腦子裏做算術。我是天生暈數的—見了數字就頭大,連家裏有多少存款都稀裏糊塗。每次買菜回來,人家問“這肉多少錢一磅買的?”我搖搖頭:“不知道。”為這不知落了多少埋怨。後來家裏人也習慣我了,幹脆不問,知道問也是白問。算小費可沒人幫忙,隻好把自己腦袋裏的手丫子腳丫子掰來掰去,四舍五入,得出一個大概齊的數。交給師傅的時候,我還挺不好意思,怕給少了。於是下一回,我就去另一家理發店,怕這家師傅還記得我呢!其實,就憑我的“數學頭腦”,每次隻會多給小費,決不會少,因為我隻乘20%,為了省事唄!還顯得自己見多識廣。
雖然我理發時常“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可有時還是被“涮”裏頭。記得有一次快到聖誕節了,家裏又催我去理發。我一想,大過節的,也該讓自己利落利落。於是就去了一家理發店。一進門,我心裏就犯開了嘀咕:要壞。怎麽呢?沒人!有三師父那坐著呢。人家可是挺熱情,都過來招呼我。我照例不挑師傅,於是一名女師傅讓我坐到椅子上。我本來隻是想剃短點,可這位女師傅可熱情了,一邊理,一邊和我聊天。越說越近乎。說你這頭,上次也是我理的吧?其實我是絕對不回兩次去同一家理發店的。可我怕她不高興,要說不是你理的,那多叫人下不來台呀。於是我點點頭說是吧。她更高興了。我也挺高興的。她說你這頭發太粗。我說是,於是討教怎麽讓它們變細軟些?女師傅說,你得局油。我說那得多少錢?她說不貴,大過節的,還不讓自己享受一把?我一想也是,於是就同意局油。另一位師傅走過來,給我抹上藥膏,帶上頭盔“蒸”上了,師傅還給我拿來幾摞報紙消遣,我心裏知道自己肯定又被“釣”裏頭了,可安慰自己道:難得局回油的,一年一次,就算犒勞自己吧!一會兒蒸完了,又給我剃頭。理著,師傅又說,你這頭發太硬,應該好好梳理一下。要不,讓我們專門發型張師傅來幫你修一下吧?他是從芝加哥來的,有特級證書呢!還是北京人。我一聽是北京人,就覺得親切。滿口答應,心說我今天算豁出去了。張師傅不愧是大師傅,與眾不同。腰間係著一個腰帶,上麵掛滿了各式的剃頭家夥。隻見他一會換一把剪子或梳子,拿到手裏,轉一下,象西部牛仔玩左輪槍似的。我就是有點擔心他會一不小心飛了剪子。還好沒有。我跟北京師傅聊家常,原來張師傅也不是北京人,在北京工作過。我有點失望,不過話又說回來,在北京,多數是外地來打工的,後來就定居了,又有幾個是純北京的呢?經過張師傅的一通修理,我的腦袋確實變了樣,仿佛換了個人。我挺高興。旁邊幾位師傅一勁兒也誇好,說我年輕了至少十歲。我就更高興了。算賬的時候才知道,花了我能理幾次頭的錢,而且,當然,三個師傅還得一人一份小費,還有,別忘了,洗頭的師傅也得一塊錢呢!
後來半年我沒去那家理發店。可頭發長了總得理,不是在這家就是到那家“挨宰”。這不,腦袋又快成鳥窩了,還得去受罪耶!
8/4/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