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我不讓孩子學鋼琴之三
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鋼琴,是大學二年級,認識了一位音樂學院的女孩。那天,騎車來到學院的大門前,教學樓裏傳出悠揚的鋼琴聲,我心動了,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這個女孩曾經高考落榜,家裏覺得她數理化不行,改學音樂,學了一年的鋼琴,考上音樂學院師範係。現在她已是某大學的音樂教授,著名的鋼琴教育家,教的孩子多次在比賽中拿獎。
(題外話,僅從她的例子,也可知道,即使想以鋼琴為職業,十六七歲學,也不晚。)
後來認識了她班上所有的同學,然後作曲係,鋼琴係。。。。。。每當我英語單詞背得頭昏腦脹,數學公式搞得暈頭轉向時,就騎車到這兒,溜進琴房,坐下來,聽 幾曲,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享受。學院禮堂每周都有幾次音樂會,經常有名家來此作教學演出,票價特便宜,正適合我等囊中羞澀,卻又興趣高漲之輩。從此,開始 了古典音樂啟蒙之旅。
知道了拜爾,車爾尼,299,699 之類的東東。在某鋼琴演奏會上,一位十一二歲小姑娘的表演,獲得了全場掌聲。我旁邊一主修鋼琴專業的哥們感歎,心催臂,臂催指,節節貫通。練了童子功,就 是不一樣啊,我們沒法比。你知道麽?在音樂學院,若論彈鋼琴,本科生,研究生,都比不過附中的學生,這些孩子大多是本校老師的孩子,以後直接上中央音樂學 院,或出國。
可我卻想到了另一個問題,氛圍,環境氛圍。因為這些孩子都是老師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耳提麵命,這無形之中的優勢,太多太多。
氛圍有兩種,一種是天然氛圍,或者說大環境所提供的氛圍。另一種是家庭氛圍。
比如廖昌永,從小沒有音樂訓練,可家鄉的青山綠水養人,鐵索橋上的大喊大叫提氣。。。還有譚盾,也沒有正規的音樂訓練,廣播裏的紅歌,跳大神的巫師,走江 湖的藝人,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開始了他的音樂啟蒙(好象他的耳朵也沒就此聽壞了?)。這樣的自然環境成全了他們的音樂天分,這是最好的氛圍,老天爺的恩 賜,可遇而不可求。
據說,在維也納,三個裁縫湊在一起幹活,就能用口哨合上一曲交響樂。這也算大環境氛圍。當這樣的氛圍籠罩在整個城市時,名家高手輩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沒有這種大環境的音樂氛圍,家長隻好努力構建小環境氛圍,家庭氛圍,。
並不是有了錢,每個房間都擺台鋼琴,買幾張名畫,放幾個古董就能搞定的,氛圍是父母精神境界的一種外在體現,父母的言談舉止,平時所思、所想、所感,最關心的話題,構成了這種氛圍的核心。如果老爸忙著掙錢,老媽忙著打麻將,你能指望孩子忙著練琴?
氛圍這東西無影無形,說不清道不明,可我就偏偏覺得它很重要,一個小孩生下來到長大,十幾年時間泡在這樣的氣場裏,就算是生蘿卜,也泡成了鹹菜。相比之下,另一個小孩隻是一個星期上堂課,每天練上一段,這能比嗎?
朗朗的父親與李雲迪的母親為了孩子練琴,皆辭去工作,全程陪同,朗爸的事自不必提。單說李母,因為陪孩子上課練琴,最後從一個學舞蹈的,變成了精通鋼琴理 論知識的專家,成為藝術學校鋼琴班的輔導員。孩子的心總是弱小的,這兩位父母堅定的精神追求,形成了一種強大的氣場,給予孩子最貼身的保護和支持,這也是 氛圍,一種精神性的氣場。
李母的口號是"家長的毅力就是孩子的毅力。”朗朗與朗父,李雲迪與李母親,倒底是誰最熱愛鋼琴?若論狂熱勁兒,可能這兩位家長可能更勝一籌。
在我們家,營造這樣的氛圍,也是可能的,但將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全家總動員,完全奉獻給偉大的鋼琴事業,所以我對老婆說,要讓孩子學鋼琴,行,但你得跟著一起學。否則如何引導,監督?
我不讓孩子學鋼琴理由之三,鋼琴好買,氛圍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