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靈魂叫中國——看文學城愛國論戰有感
來源: 悟空孫 於 07-11-28
本人的一篇短文沒想到引來一場愛國大戰,網友們的評論竟然是毀譽參半。主要焦點似乎集中在是鼓勵並尊重孩子融入西方社會還是在他們身上不停烙上:你永遠是中國人。(請參閱拙文《“我不是中國人”——談海外兒童的愛國教育》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對一個人來說,尤其是孩子,愛,是內心深處的情感,是對周圍環境的感受。對於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了實際的感性認識談什麽熱愛祖國豈不對牛彈琴?生於斯長於斯,就熱愛這片土地,作為華裔後代,繼承優秀的中國文化是不是比名義上做哪國人更重要?
可是,有的網友把這個淺顯的道理上綱上線到了道德和人品的高度。不承認祖國了,就數典忘祖了,就不配做人了。
好大的帽子!
正巧,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日本前首相羽田愛穿中山裝 自稱祖先是中國人”。愛國的網友們對這位日本前首相是大加稱讚的。可是一個人“低三下四”的穿起別人的民族服裝,認別人的民族為祖先,還算人嗎?還有人品嗎?
還有,澳洲反對黨領袖陸克文用中文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說,“我的夫人和我都對北京有著一種特別的愛。我們熱愛北京的感情,我們熱愛北京人民……我們的小女兒到北京,與一位來自澳大利亞華人社區的小夥子結婚。我的兒子已經在上海的複旦大學學習。我還有一個小男孩,已經開始學習中文了。”
試想,不要說一個中國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就是一個普通百姓對一個外國人說這種話,不被愛國憤青們砸死,也被吐沫星子淹死了吧?
我們的文化把老祖宗推上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樣實際上限製了我們開闊發散的思維,幾千年的曆史又使得部分人墨守陳舊的意識形態,固步自封。其實,愛國不是一個狹隘的概念,愛國更不等同與極端的民族主義。一個外國人熱愛中國也不會成為他們本國的 X 奸;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喜歡一種文化和製度與道德無關,與人品無關。愛,本身就是一種個人的內心感受,隻要不作出對民族,對人類有害的事,思想永遠是自由的。
再有,認不認自己的祖宗和愛國也毫無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隻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我們身在異鄉,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失去了奢談愛國的資本,在能力範圍之內,做些對家鄉父老有益的事就是愛國了,不要幫助洋人去剝削苦難的中國民工,不要幫助洋人把本國的垃圾傾倒到中國去!
總的說來,做哪個國家的人,和愛哪個國家沒有必然的聯係,尤其對我們下一代來說,更是如此。對於我們自己,隻要大家憑良心做事就行。追究一個人愛不愛國本身毫無意義。不是有網友甚至提出愛不愛國也是個人自由嗎?當然,不愛國並不意味反華或叛國。鬥誌昂揚奔赴伊拉克戰場的美國青年(包括華裔青年)當然是愛國者,那些以種種理由賴著不去,甚至去國會山參加反戰遊行的人,也絕不是美國的 X 奸。如果美國人隻記著自己的“祖國”,美國何來今天的富強?
雖然現實中民族的隔閡還不能完全消除,但是作為中國人,我們沒有必要單單因為自己的黑頭發、黃皮膚自卑,同時更沒有必要僅僅是中國人而驕傲自豪。昔日,極端的民族主義造就了將德國帶上不歸之路的“希特勒青年”,今天,讓我們拋棄狹隘的小雞肚腸,做一個坦坦蕩蕩的人,才能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坦蕩的人,要有勇氣麵對現實,麵對挑戰。英雄氣短的“愛國”論調,隻能自取其辱。曾經叱吒風雲的郎平,竟然也要表白:“我執教美國,絕對不是為擊敗中國隊。”鐵榔頭啊,您當年的勇氣在哪兒?美國人聽見您的表白,他們會尊重你嗎?他們還會尊重中國人嗎?您的職業道德何在?您這樣說就愛國了嗎?
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雖然文學城匯聚了海外華人的精英,可是對如此的“愛國”論調還大加讚賞,於是口水仗越打越烈。還有的人隻要看到批評國內的不良現象,反思腐敗專製,甚至鼓勵下一代認同當地文化,都會慷慨激昂地對作者加以訓斥,甚至無理的漫罵和人身攻擊,(請參閱《立此存照》),如此“愛國”,對國何利之有?
中國的曆史已經無數次告訴我們,高傲自大絕不會讓中國富強。
李鴻章當年的倨傲是出了名的,他可以對別國公使不屑一顧,可以把一口濃痰吐在洋人身上。可是甲午戰敗之後,中堂大人還不是跑到日本求和,甚至遇刺之後躺在病床上乞求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能不能快點開始談判?
還是這個李中堂,日後拜訪德國總理俾斯麥時才會不恥下問:“欲中國之複興,請問何之善?”——太晚啦!
可悲的是,李鴻章旅遊到英國,對英國的一架縫紉機都能著上迷,並不惜重金,給老太後購回一台!可是李大人在議院旁聽了議員們的辯論,覺得那是一窩蜂似的吵架,扔下一句:“無甚可觀”!
義和團也堪稱愛國的先鋒,可是把女人的便桶指向敵人,把月經帶裹在頭上就能“製夷”了嗎?
回到文學城來,有一個開放的視野和寬闊的胸襟,對其它民族包容,對他人的觀點有基本的尊重與理解不是做人的基本素質嗎?中國要實現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固然重要,人的自身現代化更不能忽視。中國“海外知識分子精英”尚且不能理性的思考,中國的現代化任重道遠啊!
路,雖漫漫,上下求索的精神不能怠慢。不管你身在何處,隻要我們互相尊重,為世界為人類做出貢獻,明天就會更好,中國也會更富強。我明白,我鼓勵自己的兒女們融入所在國的文化,為本國的發展出力並沒錯,隻要他們了解中華文化,理解父輩的鄉愁,總有一天,中國也會受益的。
我自己生活在異鄉多年,早已不敢奢談愛國,但是我牽掛那兒上不起學的孩子,看不起病的民工,痛恨官場的腐敗,製度的專製。愛之深,責之切。白天,我嘴裏吐著洋文,手上卻敲打著熟悉的漢字。近來,太太老是說,我晚上又常常說夢話了,還是我們的家鄉話!我知道,我的靈魂,永遠叫——中國! ===========================================
“我不是中國人!”兼談海外兒童的愛國教育 2007-11-16 14:25:15
一日,七歲的兒子在看“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他往往為能“贏”得三、五百塊而沾沾自喜。這時,電視中傳來了REGIS那熟悉的男中音:“在1935至1936年間的一次大規模軍事跋涉被稱為‘長征’,它發生在哪個國家?”(他當然不會說中國話)我瞟了一眼那精幹的小老頭,停下手上的活兒,隨口答道:“CHINA”。兒子有點兒驚訝,“ARE YOU SURE?”選擇答案還沒出來呀!這時那位坐在台上答題的胖太太開始犯愁了。“長征,可沒聽說過呀” 她一定這樣想著,於是決定用一個LIFELINE:50/50。
電腦去掉了兩個錯誤答案,隻剩下俄國和中國了。可那位太太竟選了俄國!這一錯,就丟了已經到手的$16,000。兒子似乎明白了老爸為什麽那麽“聰明”,回過頭來微微一笑。於是我抓住時機開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你看,做中國人好吧…”(雖然有點兒牽強)還沒等我正式開講,兒子就冒出一句:“TOOBAD I AM NOT CHINESE” 我心中頓時掠過一絲驚恐,跟著又有一縷困惑,因為這話可有兩種解釋,他的意思是,“可惜我不是中國人”呢,還是“得了吧,我又不是中國人”?如果是前者,還有藥可救,如是後者,便已“病入膏肓”了。
不管怎樣,我準備好好教訓一下這小子。然而轉念一想,他沒錯。
兒子生在加拿大,長在楓葉旗下,難怪他在中文學校學“祖國”兩字,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它的含義。後來我乾脆告訴他,你的祖國就是加拿大。可不是嗎?“祖國”不就是我們生與斯,長與斯的那一片土地嗎?愛國主義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孩子的愛是純潔無暇的,是實實在在的。祖國,應該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加拿大明亮的天空,碧綠的草地,夏天路邊的小動物,冬季滿天的大雪,這不都值得兒子愛嗎?相反,中國對他來說,實在太遙遠了。雖然他已回去過三次,可腦海中的印象就是“地上太髒,夏天太熱”。這是他真實的感性認識,我們總不能強迫一個孩子去愛啊,雖然那個國家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明。
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時代。每當填寫入學申請表時總有“籍貫”一欄。我當時不解,去問父親,答曰,“江陰”。江陰為何方聖土?對於我這個生在上海,又生活在大西北的半大孩子來說,怎麽也產生不起對“老家”的崇敬感。後來跟父親回過幾次江陰,每次總能感到父親望著祖居那虔誠的神態,他與家中長輩們攀談時那情不自禁的興奮之情。對於他們的談話我毫不在意,唯一使我感興趣的是,當初解放軍的渡江戰役便是從江陰打響的。後來每次和小夥伴們提起老家,總忘不了 “百萬雄師過大江”。當老師在課堂上講解《七律、解放軍占領南京》時,心中曾產生過一時的自豪感。除此之外,直到今天,腦海中的老家隻是那一片低矮的老房子和狹小的碎石路。對了,還有那鮮美的清蒸鰣魚。當然,如今江陰出了個華西村,已是聞名遐邇了。
記得當年父親也極力想讓我“愛”老家,講了許多江陰的典故與曆史,可我哪裏會產生一絲一毫的同感呢?江陰對我來說,還不如甘肅的河西走廊。西北粗曠的黃土高原,奔騰不息的黃河,還有那黃河邊上吱吱歌唱的水車;那兒夏天的西瓜,冬天的雪,樹上的杏兒房上的雀……。當年,每次回上海探親,上海人把我當鄉下人(我還不會說上海話),回到甘肅, “土包子”們又嘲笑我這個上海人(穿戴尚算整潔,不吃辣)。今天,每當同胞們問我是哪兒人時,我總回答“上海人”。有時,正宗的上海人妻子取笑我不正宗的上海話時,我又自嘲是甘肅人。我在內心從來沒把自己和江陰聯起來過。
如今的這些香蕉孩子們,不正是經曆著和我當年相仿的IDENTITY CRISIS嗎?好在加拿大是個文化多元的社會,沒有人再敢歧視華人,可我們為什麽老要反複提醒自己的後代“你是中國人”呢?也許中國人是不善於包容的。北京人瞧不上外地人,上海人看不起鄉下人,更不提新疆人,西藏人了。我們應該讓自己的孩子覺得,自己和別人沒什麽兩樣,而不該給他/她們貼上種族的標簽。做個中國人值得驕傲,做個加拿大人也值得自豪。每一個民族,每一種文化都有其所長。我知道長征,可對於那些有關北美文化的問題,我這個當爹的,有時還真不如七歲的兒子!我們既然來到這塊土地上紮根,就應設法去熱愛這塊土地,為她奉獻。大人們有時由於種種原因而不得不忍受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痛,為什麽要把這份痛苦與困惑強加給下一代呢?他們生與斯,長與斯,已完全認同了這兒的文化,這裏有他們的未來。我們自己也應該奮發圖強,作為第一代移民,不要把自己孤立起來,而是努力進取,融入主流社會。
由此聯想起教孩子學中文,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孩子學習中文的興趣,不能強迫他們,更不能禁止他們在家說英語。要讓他們感到,在外,我和你們沒什麽兩樣,都是加拿大社會的一員,雖然長著黑頭發黃皮膚,可英文一樣棒。在家裏,我還會說中文,爸爸媽媽也能和我說英文,他們能理解我。
是的,孩子,爸爸理解你。你說你是加拿大人,爸爸不責怪你,畢竟這兒有你愛去的公園,有你愛吃的薯條雞塊,你電視上看的是WINNIE THE POOH和POKEMON,你鋼琴彈的是OH,CANADA。爸爸希望你在這塊土地上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不過,爸爸也想告訴你,在這個星球的另一端,也有一個同樣美麗的國家,那兒有黃山,黃河,還有長江,長城,她的名字叫--中國。
孩子熟悉和喜歡他們長期生活的地方,這非常自然.比如小時候被祖父母或養父母帶大的小孩,當然會對自己的親生父母有陌生感.大到國家也一樣.我們為什麽就那麽喜歡聽一些在中國生活多年的外國人說他們喜歡中國,已經把自己當成中國人這樣的話呢?如果按照我們的愛國邏輯,他們對自己的國家而言豈不是賣國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