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再談漢語中夾帶外語詞匯的話題

(2006-11-21 04:03:38) 下一個

外來語無可厚非,但準確地意譯也是很必要的,舉的例子:VC++實際上大家用的是音 譯,沒聽人念“VC plus plus”,而是念“VC加加”,至於DJ,實際上是少數人的 圈子裏的事情,沒有代表性。準確、簡潔而直觀意譯是真正推動一個社會整體科技 水平提高的唯一途徑,除非確實有難度,意譯的優勢是明顯的。

英語自身也有外來語,例如typhoon,指西太平洋與南中國海的強烈熱帶氣旋,而cyclone, 則是泛指旋風、颶風,顯然,前者就是外來語(來自中文),而且是在無法簡潔表 達其原意的時候才采取的音譯。但chinese boxing,對於外國人認為可以理解並用 自己語言表達的東西,則采取了意譯(盡管不很準確)。

技術詞語最開始有音譯,未來則有可能有意譯,這取決於後者的科技發展水平,例 如電話,最初傳入我國被叫做“德律風”,但後來就都習慣電話了,小提琴曾經叫 做“梵阿玲”,隨後都叫小提琴了,這是因為意譯的詞匯更好理解。我國文明最初 與西方文明的交流是明代末年的西學東漸,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就曾經為我們流下了 許多沿用至今的從西方文化中汲取的漢語科技詞匯:例如幾何(音譯和意譯的結合)、 直角、鈍角、銳角、平行、垂直,等等,數百年來,並沒有人去用他們的音譯,這 說明:西方詞語的意譯是可以用漢語準確而簡潔地表達的,是更容易被人接受的。 有一點很重要:隻有更容易被全體國民接受的東西,才算是真正能夠提高國民科學 素養的東西,在這一點上,意譯比音譯要好得多。在中國人尚未完全喪失自信,或 者還有高度自信(例如明朝)的時候,準確而簡潔明了的意譯是許多致力於東西方 文化交流、希望借助西方科技提高中國人全體國民科技素養的大學者的追求目標, 但目前這一點做得差了,主要原因我以為有兩點:一是中國人的自信心在下降,尤 其是知識分子的自信心在下降,二是中國的相當的知識分子自己把自己與國民整體 隔絕,並不關心國民的整體科技文化素養。

現在反對的中文混用英語,應該是國民對於小部分辦公室白領狹隘文化的反思與否 定。例如,把辦公室說成Office,把紙說成Paper,把日程安排說成schedule,把訂 單說成P.O,這確實如外企中的白領異議者說的:不影響自己和這裏大多數人的交流, 但可以毫無疑問的說:這樣的詞語會影響他們和絕大多數中國人的交流。我見過許 多外企職員,用類似的語言與國內企業的人員打交道,結果人家要費很大力氣理解 他們的意思,顯然,這樣的語言除了僅僅能顯示這些同胞供職於國外企業,與許多 中國勞動者不同之外,沒有任何其它必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