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選擇的曆史時機
(2007-06-11 19:01:37)
下一個
閑來無事,便一麵上網瞎逛,一麵胡思亂想。忽然想到中國曆史中的一些事情,覺得挺有意思的,不妨寫下來,大家聊聊。
毛澤東曾經說過,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革命,大體上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當然,在這之前有很多的思想文化等方麵的準備。從公車上書、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工人運動和最後的武裝革命,都是這些方麵的準備的具體表現。前些時候國內有部電視劇《走向共和》,介紹的是中國從清政府到慢慢走向共和的理念的過程,挺受歡迎。其中的內容據筆者所知是挺符合曆史的,不過還是傳出了被罷演的風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當時的青年才俊們最終選擇了蘇聯的道路,有很多的原因,象國內的軍閥割據,集權統治的封建傳統等等。這裏想說的是,當時的曆史時機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當時,資本主義正處在矛盾的集中爆發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西歐到美國,經濟上都處在蕭條期,老牌的英國法國失業嚴重,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美國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時期。經濟危機將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弊端表現的淋漓盡致,促使當時的經濟強國德國、日本和意大利走上了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的道路。隻有美國實行了“羅斯福新政“,勉強應付過危機。
而這時新誕生的蘇聯社會主義政權,卻正透露出勃勃生機。蘇聯成立起就不承認原來政府欠下的債務,讓國內的老百姓免受債務之苦。在隨後的軍事行動中,蘇聯紅軍將資產階級政府資助的白軍打得節節敗退。在經濟上,戰時共產主義的政策也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當時的青年才俊們,象周恩來、朱德、劉少奇、聶榮臻等人,親眼看到了這種巨大的差別,最終選擇了蘇聯的社會主義道路。這種選擇,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可以說是最優的選擇。
滄海桑田,百年轉瞬即過。一百年過後,現在再回過頭來看看,比較比較,事情又和當初設想的有所不同。資本主義國家經曆了二戰,在隨後的發展中通過國家對市場的監控似乎慢慢克服了經濟危機的體製上的弊病,近半個世紀以來經濟危機似乎慢慢消失了,用經濟周期來解釋市場變化似乎更合適些。當然,也有“網絡泡沫"的破滅帶來的負麵影響,這些似乎無礙全局。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發展民主體製、發展科技、提高生活水平方麵做的都不錯。美國於1964年通過的《民權法》更是保護公民權利的裏程碑,獨立檢察官製度的實施也使得總統權力的製約有了製度上的保證。所有這些,就像溫家寶總理的文章裏說的,不光是使資本主義的財富,也應當是全人類的財富。
而相比之下,當年的社會主義陣營裏卻出現了許多問題,有些問題還相當嚴重。蘇聯發生了“肅反”,中國發生了十年的文革,都是災難性的錯誤。後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現在的俄羅斯、古巴、朝鮮都有相當大的經濟問題。中國的情況要好得多,也有貪汙腐敗嚴重、貧富差距加大等方麵的問題。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集中起來有:權力運作缺乏監督機製,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等公民權利得不到體製上的保證,等等。這些原因綜合起來,使得前蘇聯發生像“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後,不是先疏散群眾,而是想方設法掩蓋事實真相,背離了建立政權的初衷。
在當年革命先烈們作出曆史選擇的100年後,我們似乎又有了一個做出曆史選擇的機會:學習西方國家在政治體製改革方麵的經驗來鞏固社會主義的政權,就像當年西方國家學習社會主義國家的計劃經濟來應付經濟危機一樣。當年麵對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象凱恩斯這樣的西方學者斷言:如果解決不了經濟危機,那麽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現在的社會主義政權領導人似乎也應該有這樣的危機感,有魄力來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