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宇出事了,這已經是幾乎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已經算不上新聞了. 事情的來龍去脈也相當清楚, 以陳良宇為首的上海官員在宏觀調控等方麵和胡溫中央的政策不協調,在江澤民的背後支持下挑戰中央權威,漸成尾大不掉之勢;胡溫選在十七大之前以經濟問題撤掉政敵陳良宇,給上海幫一個警告,在十七大時再做人事上的調整和安排。
這中間中央能夠成功撤掉陳良宇的原因當然有很多,陳良宇自身確實有經濟問題是其一,江澤民的政治影響逐漸消退是其二,曾慶紅反戈而不力保、黃菊身體患病是其三,胡溫操作調度有方是其四。不過,我覺得這中間主要還是上海幫自己惹的禍,抓權太過,而禍根在2001年底調走時任上海市市長的徐匡迪時就已經埋下了。
徐匡迪1995年起出任上海市市長、市委副書記,到2001年底被調走時,才剛剛幹了六年多,也就是說,他在第二任市長剛剛幹了一年就被調到中國工程院去當黨委書記。按照新華網官方的資料,當時他才64歲,隻比當時的上海市委書記黃菊大一歲,而且他的年齡相對他的職位來講並不是問題。他被調走的原因自然是政治問題,四五年後回過頭再看,很多事情就已經非常清楚了,整件事情純粹是權力的運作。徐匡迪被調走後,當時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和副市長的陳良宇出任代市長,三個月後,也就是2002年2月,正式出任市長。2002年,在十六大上,黃菊被調到中央,出任政治局常委,和賈慶林等一起成為江澤民在中央的代表。上海市市委書記的位置空出來了,那麽誰來坐呢?當然是已經坐上市長寶座的陳良宇,雖然陳正式作為上海市的市長僅僅8個月,加上他代理市長的時間滿打滿算也不足一年。而且,陳良宇不是僅僅從市長升任市委書記,而是市委書記兼任市長,並且在隨後的一個月,也就是2002年11月,成為政治局委員。
此時的上海幫可以說是權勢熏天,不可一世,從中央到地方都把持了最重要的位置,此時的陳良宇肯定也是誌得意滿,春風得意。2001年11月,陳良宇還僅僅是市委副書記,上海市副市長,僅僅是為市委書記和市長出謀劃策的手下,一年以後,到了2002年12月,陳已經是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市委書記兼市長,已經是呼風喚雨、稱霸一方的諸侯,在所有對陳良宇的新聞報道中,都要加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名頭. 雖然幾個月後,陳良宇卸去了上海市市長的職務,但此時的陳良宇也已經今非昔比,在上海的地位無人能敵。在當時的情況看來,陳良宇上有高官(江澤民,曾慶紅等)垂青,下有上海眾多的官員支持,在十七大出任常委也有希望,如果運氣再好一點,胡溫在鬥爭中失利,將來國務院總理的寶座也有可能落入陳氏囊中。
可是,月盈則虧,在陳良宇到達權力頂峰的時候,江澤民的政治影響已經在胡溫步步為營的攻勢下逐漸消退,曾慶紅也在慢慢的向胡溫高攏。想來曾慶紅為人精明,轉變非常的慢且隱蔽,他既不想失掉上海眾多官員的支持,畢竟哪裏是他發家的地方,也不想和江澤民走得太緊而站到胡溫的對立麵去。可是陳良宇畢竟不是在中央工作,而且對曾慶紅細微的變化不可能一清二楚。估計陳良宇錯誤的估計了時局,更嚴重的是,他低估了以前一直低調的胡錦濤和平民作風的溫家寶的能力,敢在宏觀調控等中央事關全局的事情上和中央步調不一致,甚至對著幹。終於,新官上任三把火,其中一把火就燒到了陳良宇的頭上。陳氏身敗名裂。
中國長期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作為這個國家的首腦,其手中的權力實在是難有限製的,從思想、經濟、認識到軍事,中央的權威是不容挑戰的。坐鎮中央機樞,就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從外部向中央施壓迫使中央就範而成功的例子,翻邊整部二十五史都很難見到。以前也有皇帝懦弱而大臣專權的很多例子,可是那些皇帝都是飛鷹走狗、不食五穀雜糧、根本沒有從政經驗的家夥,現在中央那個高官不是宦海沉浮幾十年的官場老手,這些人一朝天子劍在手,又有哪個地方官員能夠可以抗衡呢?
回過頭來看看,如果當年徐匡迪沒有被調走,以他的能力、資曆和聲望,都將順利的接替黃菊成為上海市委書記。徐匡迪務實的作風可能會使得他和同樣務實的胡溫走得很近,而徐也會成為中央政治局委員,甚至常委,乃至國務院總理。從政治上講,對上海幫在上海的權力運作可能短期內是不利的,但是這將保持一種起碼的權力上平衡,上海社保基金案在權力的平衡運作中應該不會出現,陳良宇將保善終。就算上海幫失掉了上海市市委書記的位置,他們依然是占盡優勢,不論是從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人數還是上海市官員的比例。而陳良宇,他的位置也可能會跟隨徐匡迪之後而成為市長、市委書記和中央政治局委員(這隻要保證中央不空降一個書記或市長就可以了,而這對上海幫來說根本不是難事)。而以陳良宇的年齡優勢(1946年生)和他已有的地位,將來入主中央也不是難事,隻是時間上會晚幾年而已。
網上也有人說,如果陳良宇擔任上海市市委書記後,不馬上入政治局,而是過幾年再入,並且將市長卸任給韓正,那麽以市長負責製的政治慣例,和黨委與政府在分工中的互相監督與製衡,那麽陳良宇也可能不會這麽快下馬。這話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陳良宇在得了好處後收斂鋒芒,那麽可能會使另外一個結果。可是人在春風得意的時候,往往很難把握這個度,總想再好一些,再好一些。筆者認為,上海幫運用權力手段調走徐匡迪打破基本的政治規則的時候,也就為後來發生的事情埋下了隱患。
所以,上海幫之所以出事,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出在自己身上,他們對權力的欲望太強烈了,以致出現了前麵陳良宇一年內連升三級的反常怪事。如果上海幫肯恪守官場運作的基本規則,就不會辦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當然,把希望寄托於個人或者組織幫派的自律,在現實中往往是行不通的。在權力、金錢、美色等東西的誘惑下,總會有人出軌。要徹底的杜絕此類事情的發生,還得靠一個完善的體製。這個想法也有不少人提過,可是很少有人提出完善的體製是怎麽運作的,是怎麽來防止此類事情發生的。這當然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可是我們可以以上麵介紹的事情為例,來做一些想象和假設。
首先,江氏集團想要抓住上海的權力,發現徐匡迪會是一個障礙,便派人出麵和徐匡迪談話,找到一些理由或者借口來明示或者暗示徐匡迪辭去上海市市長。徐匡迪雖然明知那些冠冕堂皇的話都是借口,卻也無法反駁,畢竟他是行政係統的官員,本身就被要求理解並服從上級的指示。迫於壓力,徐匡迪違心的同意辭職。至此,問題在行政係統內已經解決,上海幫大喜,以為問題已經徹底解決。
接下來,徐匡迪向上海市人大提出辭呈,結果被駁回。上海市人大經過討論,不同意徐匡迪辭職,原因包括徐匡迪能力強聲望高、突然調走不附和慣例、不利於上海的工作等等。 這是行政係統的錯誤被糾正的關鍵一步,而糾正他失誤是立法係統(人大)。
第三步,如果江氏集團發現自己的提議行不通而打退堂鼓,那麽其錯誤便被更正,官員的任用體製和慣例得到維護。如果江氏集團一意孤行,和人大爭執不下,那麽雙方的問題將由司法係統加以解決。人大可以起訴行政係統違反規則暗箱操作,司法係統經過公正的審判,證實江氏集團的做法違規甚至違法,其提議被駁回。司法係統作為最後的仲裁者,幫助人大成功的維護了官員的任用規則。
整個過程花的時間很長,可能要一年多。這中間各方的想法、爭執、鬥爭層出不窮,但是都在會議上公開的進行,而進行的過程可以電視直播,讓電視、電台、報社、記者和老百姓都知道。表麵上看,整個程序複雜冗長,可是公正公開,杜絕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最重要的是,這件事情經過司法係統的審理,成為一個經典案例,成為係統和體製的一部分。以後的行政官員,將再也不會提出此類無理的要求。我們的體製將更加的完善,老百姓對我們的製度會更加的有信心。
而要做到上麵的做法,需要一些必要的條件:第一是人大的權力要得到保證,第二是司法要獨立,第三是言論自由、信息公開。隻有這樣,才會達到權力的互相監督和製約。而這幾點,恰恰是現代民主製度的基本特征,使我們體製改革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和最根本的目標。
不過,社保基金案隻是一種手段,根本的目的是要拿掉陳良宇。陳良宇是上海的最主要的負責領導,是跳出來抵製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的,拿掉他,是對上海幫的巨大打擊,也在麵子上維護中央的權威。當然,拿掉黃菊也有同樣的效果,甚至效果更大,可是那樣的副作用也會更大。胡溫的主要目的,我猜是打擊地方諸侯,維護中央的威權,以便在十七大時真正徹底的鞏固自己的權利。而且,聽說黃菊的身體已經不太好,對於胡溫權力的鞏固已經威脅不大。如果你老師的消息是真的,那麽社保案估計會對黃菊產生不良的影響,但是這個影響將會被控製在很小的圈子內,最有可能是將作為把柄握在胡溫的手中,去消弱黃菊的政治影響。
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