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血管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在人類的死亡原因中一直名列前茅,全世界每年約有2000萬人死於此類事件,而且大部分人沒有明顯的先兆。
有研究表明,約70%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由易損斑塊引起。也因此,根除心髒病事件協會(AEHA)甚至提出了“攻克易損斑塊,根除心髒事件”的奮鬥目標。
那麽,什麽是易損斑塊,它為什麽會造成急性心血管事件,我們該如何應對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呂樹錚教授向《生命時報》記者進行了介紹。
易損斑塊會引發急性血栓
“所謂易損斑塊,就是容易破潰、誘發血栓的斑塊。”呂樹錚教授介紹,當血液中的脂肪沉積在血管壁上麵,就形成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它包括脂質核心、纖維帽(隔開脂質核心與血管腔)、平滑肌細胞和膠原等。與普通斑塊相比,易損斑塊有著較大的脂質核心、薄的纖維帽和較多的炎症細胞(巨噬細胞和T淋巴細胞)浸潤,因此也更容易破損。
“普通的、穩定的斑塊出現在冠狀動脈中,可以引起動脈狹窄,供血不足,導致穩定心絞痛。”而易損斑塊則更像一枚定時炸彈,它雖然引起的狹窄較輕,但很可能突然破裂,激活多種凝血機製,導致血栓形成,引發急性心血管事件。“而且,易損斑塊可能出現在全身,比如出現在腦和外周血管中,並導致腦血栓和外周動脈血栓。”
檢測手段有待改進
“正因為易損斑塊的危害很大,對它的檢測與識別就顯得十分重要。”呂樹錚教授表示,雖然目前有不少檢測心血管係統的方法,但它們對易損斑塊的識別都有不足之處,還需要改善。
例如,冠狀動脈造影可以顯示血管腔內的情況,但不能顯示血管壁的異常;冠狀動脈內超聲既能觀察管腔,也能觀察管壁,但其分辨率有限,不足以清楚地辨識易損斑塊;CT檢驗對斑塊的鈣化部分十分敏感,信號較強,不過容易將附近的易損斑塊信號遮蓋住。
控製危險因素,預防易損斑塊
“如果已經出現了易損斑塊,有兩種方法應對。”
第一,通過介入治療在病變部位擴張血管,這樣斑塊即使破裂也不易阻塞血流。“通常,如果動脈某處狹窄程度超過70%,會引起心髒缺血,我們會在該處放入支架,預防心絞痛,這可以稱之為預防性應用支架。”但有數據表明,約95%的斑塊破裂發生在狹窄小於70%的冠狀動脈。因此,對易損斑塊,不能把狹窄超過70%作為介入治療的標準;判斷一個狹窄小於70%的斑塊是否為易損斑塊,就成了有效利用支架預防的關鍵。然而正如前麵所說,目前針對易損斑塊的識別還有待改善,因此支架的預防性應用也受到了一些限製。
第二,藥物幹預。“他汀類藥物可以降血脂、減少炎症、促進斑塊穩定並減小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有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使斑塊進展速度平均降低超過了30%。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則可以抑製血栓形成。此外,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可以抗炎、降血壓,也是比較有效的藥物。
同時,呂主任也強調,一定要重視預防。“平衡飲食,堅持鍛煉,控製高血糖、高血脂等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就可以遠離易損斑塊。”
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