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薈萃——獲得快樂的入手之法(續1)【轉貼】
(2006-11-12 09:35:16)
下一個
三談功在樂中 樂在功中 健協
我們學練先天自然功(健康大法),簡稱練功。練功就是生活,但不是一般的生活,而是嶄新的生活,幸福、快樂的生活。怎樣才能生活得更美好、更快樂呢?這就是需要我們終生研究和實踐的課題。“功在樂中,樂在功中”就是我們嶄新的生活方式。
“功”字的含義是功法、功夫、功能、功理。“樂”字的含義有樂的標準、樂的內容、樂的形式、樂的根源。
我們的功法就是:以樂求善,以善求樂,可稱“樂功”。這在“二談”中進行過具體的分析。此功法把“善”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突出了“自我完善”這個中心,確立了我們的生活目標:淨化心靈,恢複天性;社會進步,大家同樂。確實抓住了“以道德為根本”和“以自然為準則”的要領,即“善中樂,順自然”,真正找到了“以德求道”、“練性治病”的簡便易行、安全、高效的方法,即“練樂”、“得樂”的方法。
我們的功夫就是:整己化人,明理改過。
“樂功”的功能就是:淨心健身,開智享樂。
“樂功”的功理就是:善念造藥,心淨氣和。
樂的標準有“五樂”:生樂、中樂、真樂、常樂、同樂。
樂的內容有“四善”:善的動機——社會進步,大家同樂,自我完善,自得其樂;善的情緒——麵帶笑意,心平氣和,樂觀自信,純潔寧靜;善的方法——麵傳心意,口傳心聲,整己化人,以善求樂;善的效果——完滿健康,兩個和諧(人與社會以及自然的和諧),萬事如意,百業可樂。以上稱善的四要素,是樂的內容。
樂的形式是:慈祥愉快,自由自在,順應自然,舒適安泰。
樂的根源是:淨化心靈,恢複天性。
功在樂中,就是說有樂才有功,無樂便無功。誰想得真功,就要練真樂。
有些功友不明白練性與練樂的關係,以為練樂僅僅是練性的一部分內容,以為強調練樂會降低對練性的要求。實際上,練樂是把練性係統化、具體化和深刻化了。練樂就是全麵地練性,就是從品德、性格和才幹三方麵進行全麵地修養,以達到“四善”、“五樂”。
有些功友以為練樂隻要求心樂就行了,麵樂並不重要,因而把麵樂與心樂對立起來 。其實,麵樂與心樂本來是統一的,是人的天性的表現。由於私有製萌芽以至私有製的發展,人類的精神汙染加重,才破壞了麵樂與心樂的統一,一部分人更是大大滋長和發展了表裏不一和兩麵派的作風。我們練樂就是清除汙染,恢複天性。應當放心、大膽、認真地練樂。
麵樂是練性的形式和手段,心樂是練性的直接目的和結果。我們既不要恥於麵樂,也不要故意炫耀麵樂。因為我們講的樂是地地道道的善的行為,所以表現為:樂而不俗,樂而不癡,樂而不浮,樂而不卑,樂而不驕,樂而不譏,樂而不詐,樂而不極……
當我們沒有遇到快樂的事情時,應該怎樣練樂呢?隻要進行“要樂”的暗示並裝出被照相的樣子就行了。不要把“樂”當作意念,而要把“樂”當作一種善行——善內與善外的統一。在正常的生活中,盡可能保持“麵帶笑意,心平氣和”,就是在練功。
當我們遇到疾病、困難、挫折和不幸的時候,應該怎樣練樂呢?可以進行“充滿信心”、“樂觀自信”、“鎮定自若”、“積極等待”、“耐心等待”等自我暗示,就是練樂。如果此時能表現出“慈祥愉快,自由自在”的狀態,那麽,我們的功夫就比較高,我們的功效自然就好。
當別人遇到困難和不幸而沉溺在惡劣的情緒之中時,我們要以心轉境,他們傳播樂的情緒,鼓舞信心,提高勇氣,但不要喜形於色。
“一談”針對一些功友認為的“沒有什麽可樂的”想法,提出“真心裝樂會引發真樂”;“二談”提出“動時裝樂,靜時查樂,交流談樂,時時獻樂”,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下麵略舉幾項,供功友參考。
1、心理學的條件反射原理:快樂的麵部表情和語言暗示,都會引起大腦皮層相應區域的快樂振蕩,於是引發心樂。
2、禮貌的語言和微笑的表情是你對別人的尊重和愛護,一般都能起到啟發別人的良心、良知的作用。於是你便感受到別人對你的尊重和愛護,心樂便油然而生。
3、“真心裝樂”,這是一種善念,它在引發自樂的同進,會使大腦與自然物質中的高能信息產生調諧效應,從而從自然中引進負熵流(正氣)而改善自己的心理和生理過程。
4、“真心裝樂”時大腦產生的神經傳遞物質,會促進身體各內髒器官進入高級有序的功能狀態,產生“善念造藥”的效應。
5、“真心裝樂”實質上是調整自己的情緒和思維傾向,使自己戰略上和戰術上都處於“樂”的狀態,這是取得身心健康的關鍵所在,也是事業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自然而至。
有此功友以為練樂就是調整情緒,隻要情緒好,就一定練得好。這是一種不全麵的認識。實際情況是,練樂練得好的,一定情緒好;情緒好的,未必練得好。這是什麽原因呢?
上麵講過,善是樂的內容,有四要素,情緒好,隻是一個要素。眾所周知,一些壞人在做壞事和壞事得逞時,也能做到情緒好。但他們的行為卻是惡的。最終是損人害己,以失敗告終,是不會得到真樂的。
我們講的“樂”(以“五樂”為原則)是善的動機、情緒、方法、效果的和諧和統一。而“靜”的含義是寧靜、安靜、虛靜、和諧、適應、平衡(動態),是善的一種狀態和手段(修身養性的方法)。當然,“樂”作為氣功功能態和修心養性的重要標誌與手段,也可將“靜”納入其內。而“淨”則有純潔無私,明理改過,清除汙染,淨化心靈等含義,無疑是善的根源和手段。
善又是道德的核心,以道德為根本,就是以善為根本。善在樂、靜、淨中矣。
為了練好先天自然功(健康大法),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善、靜、淨與樂的關係。先天自然功好比一棵“善樹”,她既是生命之樹,又是知識之樹,實是人生之樹。“淨”為善樹之根,“靜”為善樹之本(莖),“樂”為善樹之枝、葉、花、果。因為無根本,便無枝葉花果,所以善樹就是樂樹。
樂中求淨(靜)淨(靜)生樂,
靜中求淨淨生靜;
倘若失去淨與靜,
樂便無根亦無莖。
樂在功中,就是說,有功才有樂,無功便無樂,若想得真樂,最好練“樂功”。
“先天自然功簡介”明確指出,練此功者須經“一授二修”方可練成,授的主要任務是傳遞特定信息,修的主要任務是修樂、善、淨。顯然,修煉先天自然功(健康大法)的前提條件是接收先天功的特定信息,決定因素是修心養性。
樂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什麽神人恩賜的,樂是在一授二修中獲得的。
健康大法是道德功,以德求道道淨心,練性治病病去根。
健康大法是生活功,時時處處抓得緊,動中靜中都練功。
健康大法是心意功,念念不忘練心性,真心練功必成功。
健康大法是快樂功,麵帶笑意全身鬆,心平氣和大腦清。
以善為樂誌生趣,以樂求善趣堅誌,樂練練善得真樂,善練練樂成大誌。
四談功在樂中 樂在功中 健協
前麵講過,先天功法(健康大法)是一種道德功、生活功、心意功、康樂功。功法就是以善求樂,以樂求善,也可以簡化為以樂求樂。前一個樂是功法的手段:麵帶笑意,心平氣和,整己化人(物),時時獻樂。後一個樂是功法的目標:自得其樂,助人為樂,萬物和諧,大家同樂。
什麽叫快樂?符合“五樂原則”(生樂、中樂、真樂、常樂、同樂)的快樂,才叫真正的快樂。這樣的快樂是以善為內容,以淨為根源的。
快樂,實際上是人的一種身心體驗。人體是高級的生物有機體,他之所以被稱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他有一個與其它生物不同的大腦,它不僅存在生理過程,還存在心理過程,這是其它動物所沒有的心理過程。大量的快樂體驗來自於生理需要與心理需要的滿足。
人是生理與心理的統一體。人的基本需要也是生理需要與心理需要的統一。我們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六種(可稱“六欲”)。其結構層次如圖所示。人的心理需要應當主導生理需要,這是由人的本性所決定的。底層需要是高層需要的基礎。
實現理想的需要
求知審美的需要
社會交往的需要
趨吉避凶的需要
傳宗接代的需要
吐故納新的需要 圖1 人的基本需要的結構層次
(一)吐故納新的需要。飲食與排泄,呼與吸等是人的生理的最基本的需要。這是人們生存的第一需要。
(二)傳宗接代的需要。人類的種族需要延續,就要求偶、結婚、生兒育女。
(三)趨吉避凶的需要。消除危險,尋求安全、保護;消除疾病,尋求健康、舒適等。
(四)社會交往的需要。沒有正常社會交往,就沒有社會,就沒有人們的相互尊重,相互愛護,相互幫助,就沒有正常的社會交往。在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以後,人的最大需要就是在社會交往中,被愛護、被尊重、被幫助,互愛、互尊、互助。個人對於名譽和地位的適當追求,應是自尊、自愛的表現,這是有利於社會交往,有利於人們的自強、團結與合作的。人的尊嚴是通過“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社會化行為來確立的。以我為中心,自私自利,苟且偷生,不關心他人的人是談不上尊嚴的,這是喪失人性的一種表現。
(五)求知審美的需要。求知審美,探索人生、自然的奧秘,欣賞自然界最偉大的創作——人的完美,都是有利於人類的自我完善和全麵發展的。
(六)實現理想的需要。人們總是不斷地樹立和爭取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的。這樣,人們就能在促進“社會進步,大家同樂”的事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就能表現自己的能力、魄力和魅力。實現理想的需要,就是勞動創造的需要。這是人們最高層次的需要,也是人們滿足一切需要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
人們的快樂體驗取決於這六種基本需要的滿足程度,可以用快樂的閾值L來表示。
實現值S ≥1 快樂
快樂的閾值L=
期望值W <1 不快樂
實際上,當L>1時,則樂極生悲,或貪欲傷身,或過度疲勞,或隻是低層次的滿足。因此,必須設定一個極限值M,於是有:1≤L<M。
M值因人因事而異,它與個體的生理心理的承受力有關。前幾天電視裏演過一個老頭打麻將時,因打成一條龍高興得當即死去。這是激烈的情緒誘發心腦血管應激病變所致。
快樂是相對的。它是實現值與期望值的比值。當W確定後,L與S成正比;當S確定後,L與W成反比。不同的人由於期望值的不同和主、客觀條件不同,因而對同一事物的心理體驗就不同,於是,在同樣的情況下,一些人感到快樂,而另一些人則感到不快樂。
1、期望值 它反映了兩類需要。一類是前麵所說的六種基本需要,這是由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的身心特點所決定的。另一類則是人為性的需要,亦即人們給自己製造的身體需要。例如,飲酒、抽煙的需要,生活資料的舒適性和高檔的需要,豐富的文體生活的需要等等。無論哪一種需要的適當滿足,就會產生快樂的體驗。若超過一定的限度,則適得其反,快樂便讓位於不快樂。
無論哪一類需要,都有對內(自己)和對外(別人和外環境)的期望值或要求。有的人要求自己毫不利己和一塵不染,同時也用這一標準要求與他共同生活或共事的人。且不說他的要求已經大大脫離別人的實際,就是他自己在現今社會環境裏也不可能完全達到。其結果隻能招致失望和不快樂。
顯然,問題的關鍵在於怎樣選擇適當的期望值。《人生薈萃②》中“關於善的評價標準”一文,實際上講的就是如何選擇和實現期望值的問題。這裏作些補充說明。
第一,期望值不能過高或過低。期望值應是經過努力才能達到的更高目標。要盡可能地改善現狀,力爭在現有水平上提高一步,以滿足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符合實際的合理的需要。期望值過高,不僅難以實現,還會導致過分勞累和信心不足;期望值過低則激發不起當事者的積極性和熱情,更體驗不到奮鬥和豐收的快樂。二者都會降低和減少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大大影響自我價值的實現。我們讚成奉獻與獲得的統一、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統一。僅當個體奉獻大於獲得時,社會才能發展,個體需要也才能真正得到滿足。由此可見,把自己生產的東西吃光、分光、用光的確是錯誤的。
第二,在選擇期望值中,必須認真調查研究,深思熟慮,盡可能正確地估計現有的主、客觀條件,對可能發生的不利情況要充分估計並設法避免,以便把期望值建立在可靠的和實事求是的基礎上。這是動機和效果相統一的原則。
第三,期望值要符合善內與善外(利人與利己)相統一的原則,有利於社會進步,大家同樂,有利於公平競爭,平等互利,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可損人利己,損公肥私,不可過分向自然界攫取,而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正確的思路應是:“你願意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別人。”
第四,要實行內外有別的原則。定要求時要嚴己寬人,獲功利時要先人後己,擔風險時要先己後人。正如“快樂之歌”所言:“永存愛心見風格,常懷善念有謀略,尊老愛幼善性現,敬賢愛才大家賀。”
2、實現值 這就是期望值的實現部分,它反映了人的需要被滿足的程度。如果經過實踐實現了期望值的100%,甚至還能超額完成任務,那麽,可以說,我們的某種需要得到完全的滿足了!這種結果越是來之不易,我們所感到的快樂就越大越深刻。但是,有時過高的實現值是某種貪欲(如食、色欲)的滿足,到頭來還是損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如果實現值小於期望值,那末,我們需要就得不到滿足,就談不上有什麽快樂,反而表現為“急悔怨恨惱怒煩”等不良情緒(即“七情”)。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正確對待,認真總結經驗,找到教訓,調整情緒和改變思維傾向,提出改善的切實可行的措施,那麽我們就會提高勇氣和信心,減少或避免某些痛苦,最終必然會完全地實現期望值並體驗到更大的快樂。
由此可見,如何對待實現值,對於人們快樂體驗有著更直接、更巨大的影響。
第一,在爭取實現期望值的過程中,我們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氣。不僅要跟“鋼鐵炮彈”作鬥爭,還要跟“糖衣炮彈”作鬥爭。要發揚“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堅持戰鬥直到最後的勝利。
第二,用善良與真誠、樂觀與自信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利用現有的一切條件,努力創造原來不具備的條件。還要耐心尋找知音,等待機遇。
第三,要努力學習,虛心學習,善於學習,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在嚴格按計劃辦事的同時,還要不斷修訂計劃,改善措施,以最佳方案和手段,去克服困難,達到預期的目的。
第四,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就是要正確對待實現值,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不斷總結經驗,發揚成績,糾正錯誤,勇往直前,去開拓新局麵。
以上麵的分析可以知道,人們的不快樂是如何產生的呢?簡而言之,首先是個人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其次是由於不能正確地認識和對待這種不滿足的狀況。
具體說來,影響人們快樂的因素有三項:環境刺激因素,生理過程因素,心理過程因素或道德修養因素。
(一) 環境刺激因素。有兩類環境,一類為自然環境,一類為社會環境。在自然環境中又有純自然環境和人造自然環境。在社會環境中又有家庭環境和其它社會環境(主要的是工作環境)。這些因素不一定都能滿足我們的需要。
1、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中存在著人類所需要的重要的根源物質和能源物質——各種負熵流(真氣),同時亦存在著對人體有害的汙染物質——正熵流(邪氣)。負熵流會給人們帶來有序、健康和快樂。如春暖花開,風和日麗,空氣清新,使人朝氣蓬勃,心曠神怡。正熵流卻起相反的作用。有時自然環境的急劇變化,如發生自然災害,會極大地損害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同時,家庭生活、學習與工作的自然環境,隨時都可能影響人的情緒。
2、社會環境 可分為大環境和小環境。所謂社會大環境是指整個社會環境及其發展趨勢、性質、水平和狀態。所謂社會小環境是指個體直接接觸的生活範圍。如家庭、學校、住區、單位及社交活動的範圍等。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環境作用於人的過程。
社會大環境的變革直接以強大的力量衝擊著人們的舊觀念、舊思想、舊習慣。社會小環境對人的社會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對人的個性發展與快樂與否也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
人們既要依賴於環境,直接受環境的製約,又要努力適應並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範圍內改造環境,使環境更有利於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一般情況下,社會環境遠大於自然環境對滿足人的需要的影響。因此社會環境的刺激是影響人們快樂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生理過程因素 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辯證法的過程。但是,人們在受到各種病痛刺激的時候,是很難體驗到快樂的。然而,快樂之人有可能減少痛苦並很快康複。
(三)心理過程因素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同樣的環境刺激因素的作用下或在同樣的生理過程因素的作用下,有的人會痛不欲生,無任何快樂可言,有的人仍能談笑風生地生活並堅持做好本職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心理素質不同或者道德修養水平不同。道德修養包括品德、性格和才幹的修養。
1、品德修養使人有正確的生活目的和情趣,有充實的精神生活。能處處發現和創造快樂,能提高人的意誌和耐挫力。
2、性格修養使人變得熱情、開朗、豁達、樂觀、自尊、尊人,善於與人交往,能獲得更多真摯的友誼和真誠的幫助。因而易於擺脫困境,減少受挫的可能,並能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和康複能力。
3、才幹修養使人提高認識能力和適應能力,增強勇氣和信心,能夠正確地對待成功與失敗,困難與挫折,疾病與痛苦,並采取正確的方法去開創新的局麵。
從一定意義上可以這樣說,快樂主要是心理體驗,快樂確實是道德修養的結果。快樂有賴於道德修養,快樂又是道德修養的一個良好的心理條件。
因此,我們應當快樂地去進行道德修養,並在道德修養中獲得更大的快樂。懷理想,講道德,整己化人;解七情,寡私欲,靜氣平心。功在其中!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