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登壇,與玩博
樓蘭
我不是愛趕時髦追新潮的人。往往一樣新東西出現時,我還保守著腦子對其不屑一顧,待到很多人都說其好了,我才對其關注,到我真正覺得那確實不錯並開始使用時,可能那玩意已經臭了街,別人又都喜新厭舊去追求別的新花樣了。而我,還是在後麵不趕趟。
這萬維網可算是二十世紀末出現的新科技,我對這項影響人類的革命的態度,也依然趨於保守落後。當然,對它帶來的超越時空的谘詢便利,我是很快接受了,但對其為傳媒業帶來的衝擊,我卻遲遲難以適應。或許是因為當時我是傳統媒體業的一員,眼看著自己從事的印刷媒體業麵臨著互聯網新聞的強力挑戰,非常的不服氣,因此拒絕接受這新事物。
90年代初,海外互聯網上出現了首批中文網站,接受大家的投稿刊登。從業於傳統印刷媒體的我,曾認為這方式極其不正規不專業,不給作者稿費,也無法保護版權,更沒有專業審稿編輯一說,文章良莠不齊。何況我不習慣長久對著電腦屏幕讀文章,所以幾乎不去看那類網站。聽別人介紹有好的文章,也要打印出來慢慢讀。我曾經打印了一篇描寫同性戀的長篇小說來讀,耗完了我的一盒噴墨打印機墨汁(當時大概約二十美刀),感覺虧透了,不如花錢買書看了,印刷精致的書還能收藏,那打印的一疊破紙隨後就扔了。幸虧若幹年後那小說被改編成電影《藍宇》,還獲了獎,我才略受安慰,總算為之付出高價不是什麽破爛貨吧。
上網
網站,像公共場所的公園、圖書館、展覽館、電影院之類,人們可以上那兒遊覽、觀看、收集信息,卻是當遊客觀眾,若想參與進去辦個展演節目,則需要一定審批手續。
我當時在海外從業華文媒體,也給一些海內外報刊投稿,文章也算小有名氣,但讀者圈子極狹窄,隻限於報刊發行區域,海外華文報又不像國內的那麽大發行量。而且,發表在印刷報刊上的文字,我遠在祖國他鄉的親友們想看到很不容易,我也無法一一拷貝了給他們郵寄。後來有的報刊有了網站,就方便很多,可以讓遠方親友到網頁上看我在該報發表的作文。不過這些報刊網站隻保留一周左右的新聞和稿件,一旦過期,就難找尋。
90年代中後期,我在新聞工作中開始使用電腦中文軟件寫作,底稿都存在電腦或軟盤裏,但發生過因更換更新電腦或軟件而不能兼容無法打開舊稿的事,或者因為軟盤損壞丟失了若幹文件。對碼字的人來說,這是非常懊惱的損失。
後來我從新聞業跳槽搞少兒教育,工作需要從英文網上查詢大量資源信息,對網絡的好處體會多了,也有機會忙裏偷閑瀏覽些中文網站。在這進入二十一世紀之時,中文網站已經如雨後春筍,很多親友也是一些網站的長期讀者,我也不能不動心了。為了讓遠方的親友能讀到我的文字,也為了在虛擬網絡空間找個地方保存我的文稿,自2002年末起,我開始向一個很有知名度的海外中文大網站投稿。一投就受到歡迎,也難怪,我最初投向網站的稿件,都是以前為平麵媒體寫的,經過本人精心創作和編輯們的審核,質量可以說是比較高的。
就這樣,我開始上網投稿,也嚐到了甜頭。主要好處正合吾意,首先就是很方便的把自己的文章網址連接電郵給世界各地的親友,讓一些尋覓已久的粉絲總算能看到原文了。其次是那網站為每位多產作者開設了個人文集,我的文章有了集中儲存之處,哪怕我的電腦壞了軟盤丟了,還可以從網上找到那些文字。網上發表文章的另一好處,是可以直接聽到讀者反饋,雖然褒貶並存,有的很尖銳,但能夠幫助自己提高。這也引帶出其他次要好處,讀者麵廣闊了好多,粉絲也增加,當然另一方麵,也有樹敵的可能。
因為那兩大好處正對上我上網發文的初衷,在近兩年時間內,我隻滿足於單純投稿,沒有參與網站的論壇。雖然也會讀些論壇中的讀者評論,尤其是對我自己文章的評論,但卻從來沒在論壇裏回應過。老實說,從技術上講,我那時也不懂論壇是怎麽回事,不知道如何注冊登壇發言。
那個階段屬於我的“上網”時期,為什麽叫“上”網?因為感覺跟“上班”、“上公園”、“上商店”、“上飯館”、“上北京”之類的意思差不多,或者是盡義務投稿,或者是“到此一遊”當觀眾來看熱鬧而已,自己需要利用那資源,卻不太全身心投入。
登壇
論壇,就是誰都能貼布告的地方,也有點兒像社區中心或活動站。人們來了就能參與活動,想登台表演還是在台下觀看起哄,都隨便,範圍小,拘束少。特點是人以類聚。
後來我在網壇上發表的文章多了,讀者反饋也多了,有些網友說我架子大,不回應讀者評論,我不得不正經八百地撰文郵給編輯貼出來回答大家。就有網友建議我登陸論壇與群眾交流,甚至幫助我注冊好網名賬號。我才懵懵懂懂地上了那個網站附設的論壇,卻很久搞不清東西南北,更記不住網民們的各色馬甲。不少人覺得在論壇裏咋呼很有趣,我卻一點沒這種感覺,除了參考有用的評論,不喜歡去打鬧耍貧嘴,因此有網友說我太一本正經。不過我還是通過在論壇裏與其他作者讀者的直接交 流,有了不少收獲。
2004年間,在那個大網站論壇裏相識的一些網友另起爐灶開設了小型沙龍論壇,邀我去參加。我起初仍然不得要領,覺得有一個地方發表和保存文字就行了,搞那麽多分立的小攤子幹嗎呢?也是遲遲沒有前去報到。不過經過多日潛水觀察,我總算明白了小壇子的優越性。在那些有網管編輯掌舵的大網站,想投稿要電郵給編輯,經人家批準後幫你貼上去,雖然審核嚴格程度遠低於印刷媒體,但也會有被“槍斃”的稿件。當然自己可以貼到附設論壇裏,可那就低了一個檔次,也收不進個人文集中去。而所謂“論壇”(BBS)其實就是英文“布告欄服務”(Bullet BoardServices)的縮寫,也就是可以隨便張貼告示之處。在獨立建立的小論壇,可以自己隨便貼文,也有個人文集功能供作者們集中文稿,而且常來的網友人數較少,相對穩定,興趣比較一致,真的像個文學沙龍,以文會友,共同磋商文字。我這才有興趣開始登壇,到幾個小 型網站上出沒。在哪裏合得來就長期呆,在哪裏受不了就拜拜走人。聚散隨緣麽。
看得多了,發現每個小論壇的風格確實大相徑庭,這與發起人的宗旨和骨幹們的誌趣有關。這類小壇子也像個俱樂部,有其特定的興趣範圍,而不可太雜太多元,人員也是少而精為妙。說是小幫派團體並不過分,合不來的人就受擠兌,壇主有權歡迎誰不歡迎誰,也有權刪貼封帳號。我深入卷進的隻是個別的小論壇,一來時間精力有限,不可能到處亂竄貼文發言;二來我對結交網友與結交現實社會的朋友一樣是寧缺勿濫的。因此我對這些論壇和常發文發言的作者網人都仔細觀察過,確定壇主和骨幹們與我起碼有相當的共同語言,主導的文學風格也是我能接受的,我才會去登壇。我不像有的人見了個新壇子就上趕著跑去,好像早報到有功似的。我既不愛追趕時髦湊熱鬧,個性又有點矜持,出席每個壇子都是姍姍來遲,想讓我出任版主,還得三顧茅廬我才肯去。但一旦答應承擔論壇職責,我會認真負責,而且不會見異思遷。對在自己中意的論壇結識的壇友,也會多加深幾分了解,講些義氣。
如今注冊個網名開個張貼告示的論壇很容易,技術支持也不算困難,因此各類壇子如雨後春筍。但我覺得沒必要投奔那麽多相似的壇子,相異的就更要清楚自己該屬於哪類。一來是沒那麽多工夫到處發言,嫌累。再說自己就那麽些篇文稿,有倆仨地方儲存已經足夠了,何必到處張貼得臭了街貶了值?有些人沒頭蒼蠅似的,恨不得是個論壇就去湊熱鬧,反而顯得沒主見不靠譜。
因為是想通過登壇互動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我不喜歡那種一味吹捧恭維的壇子,更討厭打架幹仗亂噴口水的地方和人。見了這樣的場合和人等,咱惹不起還躲不起麽?最好的辦法就是置之不理。每個壇子好像總有個別人是起“攪壇”作用的,有人認為這有利於網壇興旺熱鬧,我卻不以為然,我喜歡論壇像高雅安靜的藝廊或沙龍,而不是吆五喝六的酒館。
出沒小型論壇與大網站的感覺不同,因為相會的人少,壇友之間比較熟悉。因此叫“登”壇,就像“登台”、“登場”,自己要經常出麵發言表演的。人人既是發言人或演員,又是觀眾,而且要交流互動,也比較能顯露每人的個性。至於場上台上的表現如何?肯定會有掌聲也有倒彩,甚至遭到攻擊誹謗。想繼續"登"的,需要以平常心對待。
玩博
博克,就是自家小店,自己當老板,又可開門待客。除了要遵守公共市場法規,主人在店內可有充分權利與自由。不過每個店鋪的布置與商品卻要有自己的特色才引人啦。
當聽說“博克”這麽種東西的風頭正在超越網站論壇時,我起先還是沒緊跟形勢,因此不以為然,覺得私人博克怎麽能與公共網壇的熱鬧相比呢?不過,我還是於2005年8月在國外英語博克群開了自留地,當時是將其作為私人空間,存放些已發或未發的稿件圖片,以便一旦我貼文的所有網站論壇都拉閘了,我還有地方能找到存貨,狡兔三窟嘛。可能因為我是在英文博克群裏寫中文博克吧,在那博克裏很清靜,很少有人光顧打擾,那些老外們偶爾闖進來也看不懂。我如果在外邊的網站論壇裏被汙言濁語搞煩了,就躲到自己的博克裏寫點給自己看的東西,那裏的一些文字圖片隻屬於自己,我是不會搬到公眾的大網小壇上去的。
說起在新浪開博純屬偶然。我接觸新浪博克圈又是很晚,以前聽說什麽木子美、芙蓉姐姐靠博克走紅,博友們天天等著看其刷新,我都想象不出是怎麽回事。直到數月前的2006年初,因為別人提供了一些有意思的文章連接,才過來看過幾次。起先隻是偶爾看喜歡的博克文章,到了4月底,因為想在某些博克上留言而注冊了。當時稀裏糊塗沒弄清狀況,就發現自己有了一個博克,其實從技術上、內容上還都沒做好準備,好些天令其空置。後來才學會貼文,發了幾篇短文試驗一下,居然還有人讀。又過了些天,就是在五月中期之後吧,我才想明白,這新浪博克群就跟咱的偉大祖國一樣,幅員廣大、人口眾多,你想私密都不行,你一更新,就會有人聞風進來瞧瞧,與其叫“博克”,不如稱“剝殼”,圖文一旦剝殼,就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沒有隱秘可言。那麽既然開博了,就得好好經營,才對得起觀眾。我看中新浪的,因其立足中國大陸的廣大讀者,又通過虛擬世界與海外連接。像我們這些久居海外的華人,對國外社會有很多真實的體驗,有些經驗教訓可供國內參考。以前我的文字多發於國外媒體和網壇,如今通過新浪博克群可以直接與國內博友們交流,也算網上“海龜”一把。
博克的技術管理很容易,搞一個博克真的像在玩個人遊戲,自己有獨立性、主動權,但又有觀眾在看,並與你交流。這種感覺,與夾在一夥人中上網登壇都不同,所以叫“玩”博,可以跟別人互動著玩,也可以不理睬別人獨自玩。不像網站論壇裏老有人亂嚷嚷,在自己博克裏,主人掌握生殺大權,外人來我家做客總得守規矩。還可以與新朋老友互相連接,經常串門,真的是很好玩,我一玩就上癮了,比當初上網登壇的癮都大。
在新浪玩博與我以前的英語世界博克村也不同,在那裏圖的是清靜隱秘,而這裏需要的是“人氣”,得提高點擊率。不過我覺得還是要保持自己的特色。看看那些封麵上的標題,多半是八卦類或嘩眾取寵的,或許那樣的題材抓眼球招不少人喜歡,但還是會有人不感興趣,像我自己和一些朋友就不待見那類“幾大XX美女或帥 哥”之類的話題,這也有品位與檔次問題。網友建議我在文學城開博,其實我的不少文章已經在此流傳了。那也不妨再多一窟,可以多存放些適合海外的東西。
那麽,我該往自己的博克上貼點什麽呢?從中國到美國走過大半生,豐富的人生閱曆本身就是故事,就讓我慢慢道來吧!看到一些博友詢問教育子女、到美國讀書等題目,也有國內媒體和出版部門對此類具有信息性和實用性的選題感興趣。我想,會以這方麵為重點,陸續介紹一些美國教育情況和學校生活,也會穿插自己其他方麵的心得體會見聞。或許不見得能迎合大眾通俗心態而提高多少人氣,但日久見人心,相信讀者們會知道讀什麽樣的文字才有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