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時事解讀 2007年9月28日—星期五
(2007-09-30 07:19:49)
下一個
東方時事解讀 20070928
2007年9月28日—星期五
資料:媒體稱以色列特種兵在敘利亞竊取朝鮮核標本
【東方檔字NO.200709230304】9月23日,英美媒體進一步曝光以色列空軍9月6日對敘利亞“核材料倉庫”的轟炸內幕,其中最為驚人的是:以色列特種兵身著敘利亞官兵服裝,混入神秘地下倉庫,竊得“朝鮮核材料”,從而成功說服美國總統布什,同意以色列出動空軍轟炸了敘利亞的“核材料倉庫”。
據華盛頓和以色列的消息渠道透露,今年夏天,以色列情報機構向美國總統布什吹風說,他們在敘利亞發現了“朝鮮專家”和“與核相關的材料”。據報道,以色列特種兵後來成功潛入敘利亞,並在線人配合下,一路摸進了“幼發拉底河農業研究中心”地下倉庫內,成功竊取了倉庫裏的“朝鮮核材料樣本”並安全返回。
以色列科學家很快證實,突擊隊所起獲的“核材料”確實“源自朝鮮”。結果送到白宮後,布什總統開了“可以行動”的綠燈。據報道,在此次轟炸行動中,有“多名朝鮮人”被炸死。
對於這件事,朝鮮外務省聲稱,朝敘核合作傳聞是拙劣的陰謀。
【時事點評】在之前的點評中,針對這件從天而降的“敘利亞核問題”,我們曾經給出、並終始在強調如下觀點:
●整個事件是“大國”及相關國家、及國際組織進行一係列戰略測試的“繼續”
第一,整個事件是“中、俄、美、歐”圍繞“一旦最終解決、就必將決定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伊核問題,在伊拉克、敘利亞及阿富汗問題上“相互亮劍”、“相互試探”的繼續;
第二,整個事件是“中美”在台獨勢力推動“入聯公投”問題上的“公開”較量、相互測試、並向方方麵麵“公開”發出一係列戰略信號的繼續;
第三,整個事件也是“俄美歐”三方在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美國在東歐布置反導係統問題上“公開”較量、相互測試、並“公開”發出一係列戰略信號的繼續;
第四,整個事件還是“歐、美、阿盟”在中東和平進程問題上“彼此公開要價”、相互測試,並“公開”發出一係列戰略信號的“繼續”;
第五,整個事件也是中俄主導之“上合”與歐美主導之“北約”這兩個區域國際組織在阿富汗問題上相互測試,並“公開”發出一係列戰略信號的“繼續”;
●整個事件是一個“必然環節”、而非“偶然環節”
第六,整個事件是“中歐俄美”在東起東北亞的朝核問題、日本問題、台海問題,途徑南亞、中亞的巴基斯坦問題、阿富汗問題,西至伊朗問題,再輻射至伊拉克問題、敘利亞問題、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和平問題、以及土耳其問題,最後再到東歐問題、直至跳躍至非洲問題等一係列焦點問題進一步演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也是“大國”就自己的“全球最核心的利益”進行公開較量、相互測試、互相策應的一個“必然環節”、而非“偶然環節”。
●整個事件的“大背景”與2006年中東衝突之前“似曾相識”
第七,整個事情恐怕與2006年中東衝突之前一個樣,既:借助於伊核問題之“中歐俄”的“戰略掩護”,伊朗直接插手“軍援”巴勒斯坦強硬派武裝、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的可能性為最大,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其重要意圖之一,在於“先手”打亂“美以”發動“2007版中東衝突”的戰略部署。
第八,我們認為,自9月6日以來,在美國媒體開足馬力進行宣傳、頻爆所謂內幕、在令敘利亞無比尷尬的同時,根本就掩飾不了“美以軍事同盟”的“尷尬”。
我們知道,自以色列與美國幾乎同時宣布哈馬斯控製的加沙為“敵對實體”以來,除了立刻引起歐盟、阿盟的“抗議”之外,憑借自己的硬實力,在“伊核問題”的核心--伊朗,及伊核問題“周圍的”阿富汗方向、巴基斯坦方向、格魯吉亞方向,在朝核問題的核心-朝鮮,以及朝核問題“周圍的”台海方向、日本方向“嚴陣以待”的“中俄”,就是“懶得出聲”。
就如我們在之前的點評中所強調的那樣:不要忘記了,2006年中東衝突時,就是這個“懶得出聲”的“中俄”於最後關頭、通過巴基斯坦在阿富汗方向“亮牌”,才迫使“在阿富汗方向根本就找不到應手”的華盛頓“同意”以色列簽下“停火協議”的。
●這個測試平台已經產生了“第一個測試參數”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就目前而言,就如我們在之前的點評中所說的那樣,這個測試平台已經產生了“第一個測試參數”,是有關美國“中東試驗室”的:顯然,在扛著“敘利亞在搞核武器”的“大旗”、以色列“承認”轟炸“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敘利亞之餘;在出於對“以色列侵犯自己領空”的“正義”,敘利亞聲稱“當既就展開猛烈反擊”之後,我們注意到,20多天過去了,雙方暫時“都沒有”采取令事態升級、從而有可能令局勢失控的軍事動作、甚至政治動作。
這也就是說,雙方所表現出來的“穩重”與“克製”,已經清楚地證明了這麽一點,既:不論是事態升級、還是事態失控,是“雙方”都在“有意”避免的事情,至少在目前為止是這樣的。
因此,通過這個測試平台,特別是通過“雙方”所表現出的“穩重”與“克製”,“全麵參與測試的”“方方麵麵”已經接收、並確認了這麽個信號,既:在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巴基斯坦強硬派哈馬斯武裝、包括伊朗、敘利亞這兩個主權國家仍然在進行“軍事鬥爭準備”的同時,也就是說、在中東所有“明的”、“暗的”“反美武裝”“仍沒有最後準備好”的同時,美國那個自拉氏下台前就已開始修建、且不斷在添置“試驗器材”(美軍向伊拉克大量增兵、向以色列提供近200億美元軍事援助、在海灣不停地進行軍事演習等等)、至今耗時已近一年之久的“中東試驗室”,盡管“已經提前剪彩”,盡管已經擺出了一副“隨時啟用”的樣子,但是,要想對敘利亞這樣一個主權國家“立刻”就展開“試驗”(更甭提伊朗了),顯然還處於“缺磚少瓦”的狀態,仍然是“暫時不堪使用”。當然了,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也許“暫時不敢使用”的說法要更加精確一點兒!(至少在目前為止),這樣,才更能描述出“美以軍事同盟”的尷尬。
說到這裏,我們想強調的是,今天的形勢發展已經表明,這個測試平台已經產生“第二個測試參數”、並即將產生“第三個測試參數”。
在進一步展開之前,我們再來閱讀幾則“意料之中的”的新聞。
以色列空襲加沙,哈馬斯稱以軍將付出沉重代價
【綜合消息】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發言人祖赫裏27日說,以色列將為近些天來襲擊加沙的行動付出沉重代價。
祖赫裏說,以軍對加沙地帶的軍事打擊隻會使當地武裝組織更加堅定地采取任何可能的措施,來對抗以色列的侵略。祖赫裏還指責巴民族權力機構沒有對以色列的襲擊做出反應,他希望國際社會采取行動製止以方對加沙的侵略行為。
以軍26、27日連續對加沙地帶發動空襲,目前已造成11死亡,20多人受傷。以國防部長巴拉克26日在接受采訪時曾說,對加沙地帶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迫在眉睫。
【時事點評】前麵說了,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整個事件(敘核問題)”的“大背景”與2006年中東衝突之前“似曾相識”,眾所周知,06年中東衝突全麵爆發之前,以色列就是借口巴勒斯坦哈馬斯武裝、黎巴嫩真主黨武裝抓捕以色列士兵,而大打出手的。
●然而,事情就這麽簡單嗎?
顯然,這一次在“具體情節”上則稍有不同,按以色列的說法,在以色列發起軍事打擊前的24個小時裏,巴勒斯坦境內武裝向以色列境內不斷發射火箭彈,據說“數目達11枚”之多。因此,按以色列“公開宣示”的邏輯,發起這次軍事打擊意圖在於“報複”,而“準備對加沙地帶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的意圖,自然在於“製止”向以色列境內發射火箭彈的行徑。然而,事情就這麽簡單嗎?
●“有人”為這場大規模戰略測試再次注入了一個“測試變量”
事實上,就在“方方麵麵”為“敘核問題”的“真相”猜測不已的同時,準確地講,就在直接參與、或間接參與測試的“方方麵麵”期待更多測試參數出爐之前,“有人”為這場大規模戰略測試再次注入了一個“測試變量”--以色列國內政治鬥爭。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個“測試變量”的注入,是以以色列國內一段“陳年舊案”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焦點為標誌的。
●一個“陳年舊案”的“誘因”
我們知道,在06年9月份,為配合美國的“新中東政策”於當年7月發動黎以衝突、最後卻以失敗告終的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立刻陷入了一場官司。
在那段時間的點評中,我們曾經明確指出,我們對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的“個人操守”不關心、也不作評價、更不做擔保,對官司本身的“是是非非”也無所謂立場,我們隻對這場官司被捅出來的“時間”感興趣。
就如我們當時所指出的,從“時間因素”的角度去看,那場官司的“誘因”在於奧爾默特領導的以色列政府,不願意獨自為美國“新中東政策”埋單,也就是說,在美國因種種顧忌(主要是來自中歐俄的種種戰略牽製),當時“無法”或者“不敢”親自出麵,對支持黎巴嫩真主黨武裝、並為伊朗軍援真主黨提供通道的敘利亞進行軍事威懾、或軍事打擊的情況下,奧爾默特領導下的以色列政府也“不願意”、或者是“不敢”一味地滿足華盛頓“新中東政策”的戰略要求,繼而將整個事情做絕,從而讓以色列這麽個國小人少的小國家,去獨自承受06年中東衝突全麵升級之後、“各大國”必將通過各種手段,或遠或近,或明或暗,總之是一種“全麵幹預”所帶來的巨大風險。
●“曆史總是在驚人地重複!”
顯然,在“敘核問題”仍處於撲朔迷離的檔口;在以色列以巴勒斯坦武裝發射火箭彈為由、對巴勒斯坦哈馬斯控製的加沙地帶進行軍事打擊的事實下;特別是,以色列奧爾默特政府對轟炸敘利亞核目標一事“不願意說什麽”,而非常合乎美國單邊主義口味、且向來也隻信奉大棒政策的強硬派--以色列前總理、以色列反對黨-利庫德集團的大佬--內塔尼亞胡卻偏偏跑出來“證實”“有這麽回事”,在這種“強烈對比”下,隨著那段沉寂多日的“舊案”突然再次成為以色列媒體所熱炒的話題,不能不讓我們再次感歎一聲:“曆史總是在驚人地重複!”。
東方評論員注意到,內塔尼亞胡的“公開證實”,立刻被以色列工黨秘書長埃坦·卡貝勒斥之為“後果嚴重,是一種愚蠢和不負責任的行為”,此外,這位執政黨的秘書長還說了句非常耐人尋味的話,他說“我不知道他為什麽這樣做,是出於愚蠢還是有意趨炎附勢、沽名釣譽,抑或其他什麽原因.......”。
●內塔尼亞胡可不是個傻瓜,他的“公開證實”絕對有著非常明確的目的
在我們看來,曾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內塔尼亞胡可不是個傻瓜,因此,如果他的確認為軍事手段是解決包括伊核問題在內的中東問題最有效手段的話,如果他的確認為美國是一個長期可靠盟友的話,特別是,如果他的確堅信華盛頓“仍然有機會”主宰整個中東,且確認以色列國家前途“完全依賴於”美國主宰中東政策能夠成功的話,那麽,他的“公開證實”絕對有著非常明確的目的,那就是幫助華盛頓、利用敘核問題的“指標作用”,進一步測試中、歐、俄,阿拉伯國家在“一係列重大問題上”的真實立場;甚至是進一步測試美國、及其盟國(以色列、日本、印度、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內利益集團在“一係列重大問題上”的真實立場。
●一種想用“大國”在中東的“利益公約數”,將北京的手腳徹底捆住、將中國的戰略資源徹底捆住的“企圖心”,是昭然若揭。
在這裏,有兩個概念有必要簡單解釋一下:
第一,是所謂敘核問題的“指標作用”。在我們的討論中,我們認為,這種“指標作用”有兩層含義:
其一,由於“敘核問題”被美國、及認同美國戰略的內塔尼亞胡的“公開證實”、“正式定性”為與朝核問題“相關”,而敘利亞與伊朗又存有戰略盟友關係,此外,有人還認定敘利亞、伊朗在支持伊拉克反美的“恐怖組織”;更加重要的是,中國在“兩核問題”參與甚深,並有心參與中東和平進程,因此,“有人”企圖借敘核問題的進一步發展,將“敘核問題”、也就是將敘利亞問題伺機塞進伊核問題,或者將“朝核問題”塞進中東問題,總之,一種想用“大國”在中東的“利益公約數”,將北京的手腳徹底捆住、將中國的戰略資源徹底捆住的“企圖心”,是昭然若揭。
對此,我們想強調兩點:首先,“敘核問題”這個測試平台如果從“表麵”去看,似乎是“以色列與敘利亞”、至多是“美以”與“伊敘”之間的事情,然而,由於“襲擊路徑”牽扯上了與歐盟有重大利害關係的土耳其與黎巴嫩,“襲擊目標”中赫然有“朝鮮核材料”與“朝鮮技術人員”,而這些“人與料”的來源國,不僅是朝核問題的主角,也與在朝核六方會談中談得美國人“沒有了脾氣”的“中俄”密切相關。
●美國人精心製作的這個球沒有人去接
其次,盡管經過近20多天“小心翼翼”的“層層曝光”,在美國人承認了“事前知曉”、以色列承認了“扔了炸彈”,從而“整個事件搞得像真的一樣”之後,聲稱自己被誣陷的朝鮮、除了“憤怒地”“否認參與了此事”之外,不僅“沒有”將憤怒的情緒帶進朝核六方會談,甚至沒有象以往那樣,以此威脅第六輪朝核六方會談進程,而是“高高興興”地開始了朝核六方會談,至於能不談出點實際的,那就另一碼子事了。(對此,東方評論員的觀點一早就明確了,在“美朝”關係正常化之前,在美國全麵解除對朝鮮、實際上也就是全麵解除對“東北亞經濟一體化”的經濟製裁之前,朝鮮“全麵棄核”將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而在伊核問題徹底解決之前,或者說北京在西太平洋上與華盛頓勢均力敵之前,朝核問題也將是個永恒的話題。)
●歐盟也無意立刻撈上美國人“有意拋出的”這根稻草
不難看出,美國人精心製作的這個球沒有人去接,結果就是,從“美國人的意願”去看,令其失望的是,朝核六方會談、朝核問題、或者說是朝鮮,仍然與“敘核問題”沒有任何關係,歐盟也無意立刻撈上美國人“有意拋出的”這根稻草、以“調查敘核問題”為名,殺入朝核問題,至少目前是這樣的。因為歐盟想介入朝核問題、繼而介入東亞經濟、擴大自己在亞洲的影響,還有“歐亞大陸共同利益”這一條路可走。
●“中歐俄”均無意拆台的背後,是都想借這個機會順手“也拍拍球”
另外,東方評論員也注意到,盡管美國人在那裏炒作,以色列軍隊在那裏忙活,敘利亞、朝鮮在那裏一個勁地“否認”,但是,除了歐盟沒有說話之外,“中俄”都無意說話,也就是說,“中俄”無意拆台。
顯然,在“中歐俄”均無意拆台的背後,是都想借這個機會順手“也拍拍球”,看看這個“球”彈起來之後,還能彈出什麽信息出來。
其二,就目前而言,向國際提供“敘核問題”內幕資料的爆料者,主要就是華盛頓,就華盛頓的“宣傳資料”而言,如果朝鮮在“敘核問題”中的角色屬實,特別是,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伊核問題”中,也就意味著朝鮮、伊朗同時跨越了美國在朝核問題、伊核問題上的“雙重紅線”,這絕對是美國不可容忍的。在美國軍事打擊伊朗之前,這也是歐盟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也恰恰是“這兩個不能容忍”,都為“歐美”所容忍了,因此,所謂“敘核問題”不過是華盛頓“刻意製造、並搭在”伊朗、敘利亞“軍援”哈馬斯武裝、真主黨武裝上麵的“原罪”而已。
●兩個測試結果也為“中俄”所即時接收!
就如我們之前“猜測”的,敘利亞“不會一點兒核項目都沒有”,但是,敘利亞的核進程,遠不足以激起“美以”軍事打擊敘利亞境內目標的動機;而擊毀伊朗、敘利亞用於軍援哈馬斯、真主黨武裝的軍備及途徑,並“以事實來代替口頭警告”,是一個重要動機。
但是,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最大的動機來源於“一個非常敏感的測試”:“美以”是想以這種“朝鮮正在向中東進行核擴散”、從而“既然敘利亞有可能,伊朗則更有可能同時跨越歐美、甚至阿盟的紅線”,因此,美國必將激烈反應,對跨越紅線的目標進行軍事打擊,緊接著中東即將爆發新一輪衝突,最後中東有可能陷入大亂的“真實性”,去測試“伊核問題之中俄歐”的真實態度。
顯然,美國、也包括以色列想知道歐盟、阿盟是否容忍“美以”軍事打擊敘利亞?如果敘利亞有跨越歐美、甚至阿盟的紅線的嫌疑、從而引起“美以”的“提前反應”的話!但測試結果似乎是“沒有反應”。
值得強調的是,這一測試結果也為“中俄”所即時接收!
同時,在“美以”不僅敢,而且“已經開始軍事打擊敘利亞”的新情況下,美國想知道歐盟、阿盟是否願意幫助美國“更嚴厲地製裁伊朗”(對中俄、美國人是不指望了),測試結果似乎在華盛頓正在舉行的伊核六方會談、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了,既:“以後再說”。
同樣值得強調的是,這一測試結果也為“中俄”所即時接收!
既然如此,也就立刻傳來下麵這兩條新聞。由於華盛頓向來霸道,因此,美國國會弄出“第一條”不出人意料;而站在阿盟的立場上,立刻用“第二條”進行反擊,也是“理所當然”。
美參議院通過伊派係衝突解決方案決定肢解伊拉克
【華盛頓消息】美國參議院當地時間26日通過一項不具約束力的決議案,建議仿效波斯尼亞模式,在一個聯邦體製下,將伊拉克分為庫爾德族、什葉派與遜尼派三個實體分治,以解決伊拉克國內危險的宗教派係鬥爭,並盡快讓美軍撤離,又不至留下混亂的爛攤子。
據報道,美國參議院當天以75票讚成、23票反對,通過這項決議案。
支持這項提案的議員認為,這是唯一的希望,可以讓伊拉克走出派係鬥爭,組成一個聯邦政府;也是引導伊國政治解決派係紛擾的最佳方案。
這項措施將不會強製改變布什總統的伊拉克戰爭策略,但可以將這個吸引華府政界人士興趣的構想,提供一項重要的測試。
這個計劃可按國防政策法案修正案的方式進行,主張根據伊拉克憲法,在一個聯邦體係下,將伊拉克分為庫爾德族、什葉派與遜尼派三個實體,在巴格達的聯邦政府主管邊界安全與石油收入。
這項提案主張,是在伊拉克憲法架構下解決政治紛爭,避免伊拉克淪為失敗國家。
提案並建議,透過讓遜尼派分享石油收入,增援重建計劃,增加融資貸款等方式,以解決伊國派係暴力,並且透過國際外交努力,集合世界強權國家以及伊拉克鄰國力量,共同支持伊拉克新的聯邦運作。
此案由民主黨籍參議員、總統參選人拜登領銜提出,可提供一個途徑,嚐試讓伊拉克問題政治解決,並讓美軍早日撤離伊拉克而不致留下一片混亂。
阿盟譴責美參議院通過企圖分裂伊拉克的決議案
【埃及中東通訊社消息】據埃及中東通訊社27日報道,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阿拉伯關係部主管兼伊拉克事務負責人阿裏·格魯什當天發表談話,嚴厲譴責美國參議院26日通過一項企圖分裂伊拉克的決議案。
格魯什說,他對美國參議院通過這種決議案感到震驚,阿拉伯國家應該幫助伊拉克應對該決議案,因為它圖謀分裂伊拉克,從而損害阿拉伯世界的利益。
格魯什呼籲要堅決反對這種“破壞性的陰謀”,盡力幫助伊拉克人民恢複國家穩定、維護主權完整,同時讓外國部隊早日撤出伊拉克。
據報道,美國參議院26日以75票讚成、23票反對通過一項非約束性決議,提出把伊拉克按民族和宗教派別分成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三個實體,在首都巴格達的聯邦政府則隻掌管伊拉克石油收入並負責邊界安全。
【時事點評】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美國參議院的這種公然分裂一個主權國家的行為,算是讓國際社會“大開眼界”了:為了一已之私,當然了,也是因為“內急”得厲害,一張被塗抹了千百次的民主之“臉”,原來也可以象“手紙”一樣、“下賤得”用來“救急”。
●“三分伊拉克”的主張,終於從民間、從幕後走到美國的廟堂之上
顯然,“三分伊拉克”的主張,終於從民間、從幕後走到美國的廟堂之上;從“竊竊私語”公然進入了美國的立法程序。值得注意的是,此案是由民主黨籍參議員、總統參選人拜登領銜提出的。
非常清楚,這位向來自我標榜為“反對伊拉克戰爭”的美國民主黨人,在關鍵時刻,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一樣可以與共和黨人“同流合汙”,對這麽個“提案”,還美其名為“可提供一個途徑,嚐試讓伊拉克問題政治解決,並讓美軍早日撤離伊拉克而不致留下一片混亂”。
在此,我們也再次提醒那些寄希望民主黨上台後就會從根本上調整美國全球戰略的人們一句,在美國,不論是誰上台,都不會改變其獨霸全球的野心,調整的充其量不過是“手段”而已。這一點,我們稍後再做展開。
●美國參議院“決定肢解伊拉克”的法案是個赤裸裸的要挾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美國參議院“決定肢解伊拉克”的法案是個赤裸裸的要挾,對阿盟而言,更像是一種敲詐。其意思非常清楚:盡管北京在“入聯公投”問題上已經接球,並已經正式祭出《反分裂國家法》,且付出有決心、有能力、也有準備隨時解決台灣問題,且得到諸多大國、相關國家的理解與支持;盡管依據“拉氏備忘錄”打造的“中東試驗室”仍然“缺磚少瓦”,盡管“大國”、特別是歐盟對“美以”通過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所傳遞的“美國有決心軍事打擊哈馬斯、真主黨,甚至敘利亞”的信號“不作反應”,那就怪不得美國“心狠手辣”了。
●如果伊拉克鄰國支撐不下去了........就意味著中東機會“自動回來了”
顯然,依據拉氏備忘錄的理論,繼打造“中東試驗室”之後,“三分伊拉克”是第二步,緊接著,將美軍與伊拉克反美武裝脫離接觸,並撤至伊敘邊境、兩伊邊境一帶威懾敘利亞與伊朗,從而與以色列軍隊在巴勒斯坦、黎巴嫩、敘利亞一側的行動遙相呼應,並在“邊境摩擦”中、慢慢“欣賞”伊拉克內亂是如何擴散至伊拉克鄰國的、特別是敘利亞、伊朗、甚至是沙特阿拉伯的,則是第三步;
最後,如果伊拉克鄰國支撐不下去了,“恭請”美國人出山、以維持伊拉克、甚至整個中東的和平與穩定,那麽,對華盛頓決策者而言,這就意味著中東機會“自動回來了”;如果伊拉克內亂輻射效應“不足以”讓機會自動回來,那麽,軍事打擊哈馬斯、真主黨武裝、以至直接軍事打擊敘利亞,進一步逼迫歐盟、阿盟;甚至軍事打擊伊朗,都將成為最後的選擇。
●中國身邊的緬甸,在“歐美”的互相利用中,其局勢也就越演越烈
值得強調的是,如果華盛頓將軍事打擊目標首先對準敘利亞,由於敘利亞“掩護著”歐盟在黎巴嫩、巴勒斯坦的利益,是歐盟在中東利益的“側翼”,因此,對華盛頓而言,本質上看,可謂是避實(中俄歐)就虛(歐盟、阿盟);但對歐盟而言,如何讓華盛頓不得不將戰略注意力集中在另一個方向,也就是伊核問題上、甚至是阿富汗問題、巴基斯坦問題上,讓“中俄”多出點麵,多費點心,也就成了當務之急。
根據我們的觀察,華盛頓對歐盟的這些心思當然心知,也正因如此,中國身邊的緬甸,在“歐美”的互相利用中,其局勢也就越演越烈。
●圍繞“敘核問題”所展開的戰略測試,與“入聯公投”一樣,是針對全球一係列重大問題的綜合測試
第二,是所謂的“一係列重大問題”。在我們看來,大國、及相應的國際組織,圍繞“敘核問題”所展開的戰略測試,與中美在“入聯公投”公開較量一樣,是針對全球一係列重大問題的綜合測試,但其“測試項目”則顯得更加具體,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一點,非常突出地表現在經濟層麵。
下麵,我們先通過幾則消息了解一下緬甸局勢的最新發展。
美國凍結緬甸領導人資產布什希望中國介入
【華盛頓消息】美國政府對緬甸軍政府鎮壓民主示威的行動作出響應,於當地時間27日下令對緬甸實施新的製裁措施,包括凍結軍政府領袖丹瑞和另外13名高級官員的資產。布什27日還會見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希望北京運用影響力,協助緬甸和平過渡。
據報道,美國財政部轄下的外國資產控製辦公室的主任舒賓27日正式宣布:“我們今天對緬甸政府的一批高級官員,頒布製裁措施。”舒賓指出:“總統布什清楚表明,當緬甸政權企圖利用高壓和恫嚇的手段製止緬甸人民發出聲音時,我們是不會袖手旁觀的。”布什政府希望借著這些行動,向緬甸軍政府施加壓力,迫使其停止使用武力對付和平示威人士。
國際除了持續譴責緬甸政府的鎮壓行動,也施壓與緬甸友好的中國發揮影響力,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哈德利27日在白宮與中國外長楊潔篪見麵。其後,布什邀請楊潔篪到總統辦公室麵談,感謝中國協助促成聯合國特使甘巴裏訪問緬甸。布什要求中國運用影響力,協助緬甸和平過渡到民主。
溫家寶總理與英國首相布朗通電話
【北京消息】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8日晚應約就緬甸問題與英國首相布朗通電話。
布朗說,當前緬甸局勢備受國際社會關注,希望緬甸盡快恢複局勢穩定,實現和解並開始政治進程。英方希望中方為緬甸問題的妥善解決繼續發揮積極影響力,英方願與中方加強溝通。
溫家寶表示,中國對目前的緬甸局勢十分關注。我們希望緬甸有關各方保持克製,通過和平手段,盡快恢複局勢穩定,促進內部和解,實現民主與發展。我們認為,國際社會應為緬甸問題的最終解決提供建設性的幫助。中國政府將繼續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促進緬甸問題的妥善解決。
雙方還就兩國關係及其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交換了意見。
日內閣官房長官町村信孝:日本將繼續援助緬甸
【東京消息】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町村信孝28日在記者會上表示,雖然有日本公民在示威活動中死亡,日本將繼續對緬甸提供援助。但他也同時表示,日本方麵將會對緬甸局勢繼續關注,以決定是否采取進一步措施。
據日本外務省官員透露,日本正在計劃派外務省高官藪中三十二到緬甸處理有關日本公民死亡的問題,但目前還沒有確定具體日期。
9月27日,緬甸國家電台報道說,在當日的遊行示威事件中,有9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52歲的男性日本公民,該名男子持旅遊簽證入境。
據日本媒體27日報道,死者是一名攝影記者,幾天前剛被派到緬甸進行相關采訪。
【時事點評】前麵說了,整個事件是“中歐俄美”在東起東北亞的朝核問題、日本問題、途徑南亞、中亞的巴基斯坦問題、阿富汗問題,西至伊朗問題,再輻射至伊拉克問題、敘利亞問題、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和平問題、以及土耳其問題,最後再到東歐問題、直至跳躍至非洲問題等一係列焦點問題進一步演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也是“大國”就自己的“全球最核心的利益”進行公開較量、相互測試、互相策應的一個“必然環節”、而非“偶然環節”。
顯然,順著上麵的鏈條,我們不難看出,它包括了伊核問題、伊拉克問題、阿富汗問題,巴以和平問題,巴基斯坦問題,甚至是台海問題、朝核問題,當然了,隨著南亞方向緬甸局勢、因其國內經濟因素的風雲突起,“大國”在緬甸問題上的真實立場,也被納入“考察”之中。
●直至目前為止,歐盟、日本與“美國的緬甸政策”都保持著一種距離
非常清楚,美國人又是“下令對緬甸實施新的製裁措施”、又是“凍結緬甸領導人資產”的,還言之鑿鑿地“絕不袖手旁觀”,未了,布什還親自出麵,“高調地”呼籲“中國運用影響力,協助緬甸和平過渡到民主”,大有一吐“之前灰土灰臉之晦氣”、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然而,從英、日兩國(在大國中,英國、日本是最靠近美國的,因此它們的反應極具代表性)的具體反應來看,盡管布朗也要口口聲聲希望北京“為緬甸問題的妥善解決、實現和解並開始政治進程,繼續發揮積極影響力”,盡管日本有一名記者喪生,日本準備調查此事,但是,它們並沒有“立刻”追隨華盛頓,“立刻”對緬甸進行“新的經濟製裁”。
至於法國的態度,則較英國要“更加謹慎與小心一點兒”,而俄羅斯的態度,則與中國幾乎保持了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剛剛因所謂“重視宗教、人權”而會見達賴、受到中國重批的德國,在緬甸僧侶示威、且緬甸武裝力量開槍之後,盡管也“要求中國作為緬甸的最大鄰國、要盡快承擔起責任來”,但是,也沒有“立刻”追隨華盛頓,“立刻”對緬甸進行“新的經濟製裁”。
非常清楚,直至目前為止,歐盟、日本與“美國的緬甸政策”都保持著一種距離。
●我們也不妨透過經濟去看本質
表麵上看,緬甸事件是因為民眾不滿汽油、天然氣大幅漲價等經濟原因引起的,因此,我們也不妨透過經濟去看本質。
真實的情況就是,隨著“敘核問題”從空而降之後,曾經與“布什政策”走得非常近、且“非常理解”華爾街的遊戲規則、“非常精通”美國這個“世界第一石油金融運營商”運作機製的美國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雖“出人意料、卻又情理之中”地做了三件事:
其一,是“公開反對”布什目前這套、旨在緩解美國次貸危機的貨幣政策,理由是“降息”必將導致美國通貨膨脹的急劇上升,並反過來推高美國長期利率(格林斯潘悲觀地預測長期利率有可能升至“雙位數”)、從而重創美國經濟、甚至世界經濟。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數年之前,時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其大幅降息的貨幣政策正是造成今天美國次貸危機罪魁禍首,但是,這一點兒也沒有妨礙這個老頭兒將所有過錯都歸結為“布什政府錯誤理解了他的貨幣政策”。
●美國國內利益集團在“就算是不顧美國經濟的穩定,也要準備發動一場大規模中東衝突、以最終實現美國的全球霸權”的問題上,呈現出明顯的分歧
其二,是“公開揭露”布什“打伊拉克就是為了石油”。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上述的“其一、其二”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顯然,撇去浮在表麵上的“純經濟因素”,以“其一、其二”為標誌,美國國內利益集團、或者“世界石油金融運營商”、國際金融寡頭之間,在“就算是不顧美國經濟的穩定,也要準備發動一場大規模中東衝突、以最終實現美國的全球霸權”的問題上,呈現出明顯的分歧。
●美國內部的這種分歧,不是“最終目標”上的分歧,而隻是“具體手段”上的分歧
值得強調的是,美國內部的這種分歧,不是“最終目標”上的分歧,而隻是“具體手段”上的分歧。我們再來看看格林斯潘做的“第三件事”。
其三,是“公開讚揚”中國,大意是如果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將在2030前後將全球經濟推到一個“繁榮的巔峰”。
●格林斯潘突然整出“這一大堆”的“核心”之所在
在我們看來,這個“其三”,才是格林斯潘突然整出這一大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核心”之所在;同時,有必要強調的是,在“如果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將在2030前後將全球經濟推到一個‘繁榮的巔峰’”的“大意”中,真正的核心要義又藏在“如果中國能夠持續發展”的“假設”裏,顯而易見的幾層意思是:假設之一,“如果”中國不能持續發展、那麽,2030年全球經濟是個什麽情況?假設之二,“如果中國能夠持續發展、並‘如期’地在2030前後將全球經濟推到一個‘繁榮的巔峰’、那麽,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又是個什麽地位?”
●僅從“經濟層麵”去咀嚼,我們不難從格林斯潘的“公開讚揚”中聽到這樣一種弦外之音
非常清楚,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去看問題的話,對所有“大國”而言,恐怕除了被格林斯潘“寄予厚望”的中國會對“假設之二”非常滿意之外,對“上述兩個假設”中的任何一種結果,沒有任何人會由衷地感到“非常滿意”。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如果僅僅從“經濟層麵”去咀嚼,我們不難從格林斯潘的“公開讚揚”中聽到這樣一種弦外之音,那就是:既然假設之一、假設之二都無法令人滿意,那麽,維持目前的“現狀”、或者對“現狀”進行某種改良,應該成為“我們”的首選。
非常清楚,這個“我們”的“核心內涵”就是“西方”。如果以“經濟霸權”為依據,將其“外延”具體一些,就是歐美;如果以“民主標準”為依據,將其“外延”具體一些、就是“歐、美、日、印”;如果在“國家安全”、“民族利益”的層麵上將其擴大一些,那就是除了中國、及中國影響力非常大的幾個國家之外的所有國家。
●格林斯潘以“經濟學家”的身份拋出這份東西、在“理論”上並不新鮮
事實上,就“意圖”而言,格林斯潘以“經濟學家”的身份拋出這份“拿中國經濟前景”說事兒的東西、在“理論”上並不新鮮。早在幾個月前,也是為了這點事兒,美國軍方高導就曾經拋出過類似的東西,既:“美國理解中國建造航空母艦的意願,並願意提供幫助.....”,不僅如此,“美國也願意看到中國的航空母艦航行在西太平洋上......”。
●歐洲也狡猾得可以,最後是嘿嘿一笑,根本就不接美國“這個茬”
顯然,與格林斯潘先生類似,從“軍事層麵”說事兒的美國太平洋司令也屬於“專業人士”,盡管這位軍方專業人士“精心”擺出了一副“萬不得已、美國願意接受與中國‘平分’西太平洋”的“無奈”,但是,就目前而言,在軍事上根本就無力與美國相抗衡、且必須依靠中俄的軍事力量才得以在伊核問題上玩協調的歐洲,也狡猾得可以,最後是嘿嘿一笑,幹脆以“就算進入了‘西太平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艦隊也離‘大西洋’太遠”作答,根本就不接美國“這個茬”。
但是,來自美國軍方的“警告”,對軍事上有所圖的印度與日本而言,還是產生了“化學反應”的,“這種反應”並被華盛頓用來組織了一場“美日印澳新”軍事演習,並以此“策應”陳水扁、馬英九之流的“入聯公投”,從而自台海開始,正式開始一連串的、旨在測試所有大國及相關國家、國際組織在中東問題、特別是伊核問題上“戰略取向”的戰略測試。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如果從順序上去看,那麽,中美在“入聯公投”上的公開較量,算得上是第一個測試平台,“敘核問題”不過是“又一個測試平台”、“緬甸問題”則是“歐美”共同策劃的,意在迫使在“入聯公投”上明確給出了底線,但在“敘核問題”上、也就是“新一輪中東衝突”問題上“不想多說”的北京,在伊核問題、及其外圍的阿富汗問題、巴基斯坦問題上“多說幾句”。
●“不敢”將穆沙拉夫身上的軍裝扒下來,這樣一來,美國在巴基斯坦問題上的底線也就清楚了
最新消息顯示,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宣稱“將穿著軍裝參加總統選舉”、並得到巴基斯坦高高法院的認可,不僅如此,他還事先聲明“除非選上總統、否則不脫軍裝”。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也算得上一景了,在華盛頓費了這麽多心思,動用了幾乎所有資源之後,卻仍然“不敢”將穆沙拉夫身上的軍裝扒下來,這樣一來,美國在巴基斯坦問題上的底線也就清楚了,那就是:一個混亂、效率低下的巴基斯坦政府是“可以接受的”,作為伊斯蘭世界唯一一個已建立核武庫的國家,一個失控的巴基斯坦是可怕的;同時,避免出現一個被迫向伊朗靠攏、全麵支持阿富汗反美武裝的巴基斯坦政府,將是美國避免“蘇聯式阿富汗戰爭”的“前提條件”。
再加上“美以軍事同盟”並不敢利用“敘核問題”立刻對敘利亞展開軍事威脅,如此一來,“歐美”在阿富汗問題上、伊核問題上的戰略合作空間也將被大幅壓縮,試想,一個並不敢將“對中俄、對上合非常重要的”巴基斯坦如何的“北約總司令”、又怎麽可能讓其“屬下”相信阿富汗的前景多麽美好,又怎麽可以讓其“屬下”為其阿富汗政策、中亞政策賣命?
●所有這些,在“緬甸問題”中都能得到很好地應用
顯然,由於在伊核問題、伊拉克問題、中東和平進程問題上的利益衝突,僅從“安全”、或者軍事的層麵去“招集北約舊部”,美國這個“北約總司令”已經力不從心了,因此,從經濟層麵想辦法,美國這個“西方”的龍頭老大,從經濟霸權、金融霸權的角度、去激起歐洲人對中國威脅的共鳴,也就成了一種創意。當然,“歐美經濟”如果再扯出“民主、自由、宗教”的旗幟,去拉攏印度、日本一起參與瓦解中國全球、特別是東亞經濟布局、阻止中國成為2030年世界經濟領袖的行動,那就更好了。
不難看出,所有這些,在“緬甸問題”中都能得到很好地應用。
●隨著昂山素季的招牌被打出來,緬甸問題的“真麵目”就再也遮蓋不住了
前麵說了,緬甸問題似乎是經濟問題引起的,然而,這起由“宗教”開始的示威活動,一開始就證明了經濟問題不過是個借口而已,隨著西方喜愛的民主鬥士--昂山素季的招牌被打出來,緬甸問題的“真麵目”就再也遮蓋不住了。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歐美”在緬甸玩的這一套,不僅在中國也曾經玩過,甚至在許多國家都曾經玩過,並打算在俄羅斯也玩一次嗎?不就是想該國經濟改革引起的經濟混亂、或者該國大選的機會,去引爆社會動亂,之後,再將其套上個民主、自由的頭套,直至顛覆該國政府為止嗎?當時,小布什的老爸--老布什,不也像小布什這般“感性”嗎?不過,中國並沒有就此倒下,不僅如此,中國的綜合國力也遠較當時高、應對這一類外在突發事件的能力也遠較那時強。
●中國與諸多國家很容易在“緬甸事件”之外找到“戰略合作點”
因此,我們認為,中國、包括“真心實意地”想搞好東亞經濟一體化的東盟成員國,甚至想打破“歐美”經濟霸權的印度、日本,想打破美國金融霸權的歐盟,正為自己的複興而努力的俄羅斯,都有必要、也很容易在“緬甸事件”之外找到“戰略合作點”,在我們看來,既然華盛頓想從經濟層麵尋找突破點,歐盟想從民主、宗教層麵去加以策應,並共同做出了個“緬甸問題”,一來警告中國在經濟層麵上也有通貨膨脹上升的問題,二來測試中國的總體的戰略反應、及戰略取向,而俄羅斯、印度、日本、包括美國、歐盟也在伊核問題、敘核問題、阿富汗問題、伊拉克問題上觀察中國的反應,
●隻有準備得越充分,到時受到的壓力就越小
那麽,我們認為,中國也應正視這一警告,一方麵,要切實地壓住國內通貨膨脹走勢,保障中國經濟運行的穩定,準備迎接來自歐盟、主要是美國另一輪經濟壓力,在我們看來,經濟管理層加大針對房地產的調控力度,就是措施之一;隻有準備得越充分,到時受到的經濟壓力、包括“台獨”方麵的挑釁、才會越小。
●北京有必要明示與美國之間的“經濟透明度”,而不是所謂“軍事透明度”
二來,盡管美國次貸危機急需中國在政策層麵的配合,特別是開放中國資本項目層麵的配合,為此,美國國會甚至立法要求中國盡快開放金融服務業,但北京有必要明示與美國之間的“經濟透明度”,而不是所謂“軍事透明度”。
在我們看來,日前,央行明確表示“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沒有時間表”就是相應措施之一。這樣一來,有助於進一步壓縮“歐美”在經濟上的戰略合作空間、並激化歐美在世界金融霸權上的“內鬥”。
●緬甸問題的解決,北京決策層有必要充分依靠東盟的力量
最後,由於緬甸是東盟成員,因此,我們認為,緬甸問題的解決,北京決策層有必要充分依靠東盟的力量,這與在蘇丹達爾富爾問題上,中國充分依靠非盟、並支持非盟、蘇丹政府的策略類似。
既然遠在非洲的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的解決過程,更多地成了一個“非盟”與歐美矛盾擴大的過程,那麽,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隻要北京小心應對,充分利用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牽動作用,大湄公河、環北部灣等區域經濟合作的牽動作用,並處理自己的經濟穩定發展問題,那麽,有可能長期化的緬甸問題,其解決過程也可能是一個美國與多數東盟成員國矛盾全麵激化的過程。
值得指出的是,讓美國人出麵,讓美國與有心搞東亞經濟一體化的東盟成員國矛盾全麵激化,讓中國與美國的經濟戰略合作進一步弱化,從而進一步削弱美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在有心與美國爭奪金融霸權的歐盟眼裏,可能是其再次拾起“宗教、民主”這些玩意,與北京拉開點兒距離,並全麵參與策劃緬甸問題的“實利”之所在。
●對東盟成員國,要有區別對待,特別是對那位“人小誌大”的新加坡,並須“嚴格要求”
最後,首席評論員就明確指出,對東盟成員國,要有區別對待,特別是對那位“人小誌大”的新加坡,並須“嚴格要求”,一旦新加坡膽敢以東盟成員國的身份、為美國的緬甸政策“張目”,從而在東盟內部要求對緬甸進行“組織處理”,那麽,北京就有必要像當年狠狠打擊時任新加坡副總理的李顯龍硬要訪問台灣時一樣,對其進行狠狠打擊,拿新加坡在中國的核心經濟利益、拿新加坡在安全利益的核心利益(比如加深與馬來西亞的軍事合作),對其進行狠狠打擊、絕不留情。
●俄羅斯也弄出了一個測試點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歐美製造緬甸這個測試點,對北京展開經濟層麵的測試之後,俄羅斯也弄出了一個測試點。有消息說、俄羅斯有心與中國在北極地區“合建”一個科研基地,按俄羅斯方麵的說法,俄羅斯隻提供基地,而中國則可以進行“所需要做的任何事情”。
在東方軍事評論員看來,由於東歐反導係統是針對俄羅斯的(軍事層麵),也是針對西歐的(政治層麵),而根據推算,如果該係統果真有效的話,那麽,該係統將在北極地區上空完成攔截,因此,在“中歐俄美”彼此之間,圍繞伊核問題,以“入聯公投”、“敘核問題”為測試平台,已經展開、且將繼續進行一係列戰略測試的同時,麵對這個中俄準備合建的、中國可以做任何事情的北極科研站,我們自然有許多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