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thoven Piano Sonata #32 In C Minor 貝多芬把c小調用於特殊場合. 19世紀以來音樂分析家認為這是他的"藝術本色"--c小調的作品包括命運交響樂,悲傖奏鳴曲,合唱幻想曲等 這個Op 111作為貝氏的最後奏鳴曲,有辭世的意思(按托馬斯·曼的解釋) 米開朗傑裏這裏正值他的藝術頂峰年代.他的演奏極具理性的張力.
weston2009-05-01 07:52:52回複悄悄話
回複Strad的評論:
Arturo Michelangeli
The great Italian master. Some consider him the greatest pianist ever, but that's a matter of taste.
好一個信手拈來.
貝氏一生是兩元極端裏尋"解".在這裏第二樂章裏,他周遊於阿波羅和狄俄倪斯之間(頭三個variations),地獄和天堂(後麵兩個variations).
當然這個"解"不是理性意義裏的.
就像頓悟也不是理性過程.
大概隻有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和禪有共性.
就等你浮水了:)
Arrau彈得極為莊重,他的第二樂章差不多近二十分鍾.遠超過一般的十五-十六分鍾.盡管我也被他的彈奏感動,不過多了葬禮氣氛.
這裏第三variation的確是jazzy.預示了Scott Joplin的誕生!
第一至第三變奏,每次音符長度減少一半.演奏的氣氛從阿波羅式的莊重到酒神的狂歡.
這個jazzy的部分是應該是酒神的慶祝(貝氏作曲裏常有希臘神話的影子).
這個米大師的彈奏現在越來越makes sense.
記得在睡前聽過一次Annie Fischer彈的此曲,竟失眠了,以後再也沒敢晚上聽。米老的琴聲在高音區十分明亮剔透,聽起來有些Jazzy:)
聽Schnabel和Arrau的彈的同樣令我激動不已。
怎麽覺得自己像在解釋老毛詩詞似的。哈哈哈。。。湊湊熱鬧。
(煩請把我下麵那帖去掉)
怎麽覺得自己像在解釋老毛詩詞似的。哈哈哈。。。湊湊熱鬧。
佛家講究入世與出世,於塵世間理會佛理之真諦。
猜測是他讓op 111第二樂章成為(奏鳴曲)絕響,因為生死曆程和拯救都在那裏完成了.
Arturo Michelangeli
The great Italian master. Some consider him the greatest pianist ever, but that's a matter of taste.
哪裏. 那是屬於IMO,IMHO之類的意見.
因為這是貝大師最後一奏(鳴曲),後輩鋼琴家都很下功夫研究.雖然沒月光,悲傖甚至暴風雨,田園等出名,但含義深刻是眾認的.
甚至為何隻有兩個樂章(你前麵提到),也有涵義.
漏了說,第一樂章彈得非常完美(包括情緒定位).
米大師一直是彈Steinway.但經他手指發聲的晶瑩度勝過Fazioli.當然後者不可能有Steinway在各音域的變化幅度.
對他的音色評論很到位.
米開朗傑裏是近代鋼琴家裏具有最完美音色的.他的姿勢,從背部位置到肩部和手臂,手腕,手指,最符合力學原理,以致能發力透徹和有極佳的協調性.大概隻有Gould對音色追求化過類似的功夫.
雖然Richter也具有出色的指尖力,但音色就沒有同樣的晶亮圓潤.
不過我對他這裏的彈奏,特別是第二樂章演奏有些保留---偏於冰晶.
相比之下,他學生Pollini的闡釋令我感動不已. Richter(原來這裏登過,但油管把那個刪了)和Arrau的彈奏也同樣令人動容.
第二樂章的變奏大範圍地概括了人生情緒色譜.依我看,那第三個variation應該更具狂歡縱樂,米大師彈的過於冷靜.
貝氏這個作品給我的感覺像是體驗莎氏李爾王(貝的偉大也由此可見),所以我偏愛更具情緒變化的彈奏.
米開朗傑裏的演奏技巧,就一個字:“漂亮”!。他彈的每一個音都充滿了張力與彈性,節奏感奔放躍動,指法幹淨利落細膩、變化多端;音色晶瑩剔透、圓潤飽滿,如熟透了的稻穗。或許是因為他的手大,不需要踩太多的Sustain,因此,我幾乎聽不到明顯的Sustain。
米開朗傑裏的觸鍵之美,收放之間的細微控製,令我歎為觀止。我非常欣賞米開朗傑裏運指細膩內斂的演奏風格,所以我在女兒學鋼琴的過程中,我再三提醒她不要在演奏時擺動太多,不要誇張,要穩重、含蓄、內斂。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