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隆波田禪師的<致覺行者>

(2021-02-10 07:39:31) 下一個

這周重讀了隆波田禪師的<致覺行者>,還是收獲很多,禮敬隆波田禪師。

 

讀到這些覺悟者的言行教導,總是心生溫暖,這樣的人生多麽無價啊。他們的一生真如水潤萬物,如陽光普照,少有利我之心,卻引人由衷景仰。

 

隆波田禪師平實的話道出許多真諦:

1)宗教就是個體生命本身的。“佛”是指知道自己的人。每個人都是宗教。宗教是教導,知道者的教導。

2) 佛陀是指知道真理的人。這色身象是玩偶,覺定慧才是真知。所以,佛陀意指覺定慧或心清淨、光明、寧靜的人,這些特質毫無例外地存在於每個人內心。佛陀所有的教導都是導向滅苦的。佛陀說我們每一個都能滅盡苦。培養出圓滿的覺性,可以滅盡苦。培養覺性是為了清楚地知道、真正地知道。

當我們對每一個步驟都有信心時,修行就不會很困難。你可以隨時隨地練習,但這需要你真正確切地知道如何正確地修。如果你對你自己有了信心,那麽你就是你自己的皈依處。宗教就是皈依處。當你研習一本書多年,那隻是理論上的知道。但如果你自己實修,不用多長時間,你會比理論研究家知道得更多更深入

3))惡是愚癡,善是聰明和智慧。當你明了時,你就能放下。過失指不知道、黑暗、愚癡。功德是指清楚地知道。

4)清淨”這個詞是指心念沒有被染著而呈現出自然本來的狀態。當我們以覺性之利刃深入到念頭中去看清它時,此時心就平穩了不會被任何東西染著了。

5) 我們不必學習經律論三藏經典,但我們必須培養覺性達到這個點。當我們達到這個點時,我們就會明白整部大藏經。一次佛陀和他的一些比丘們在森林中散步,佛陀抓起一把落葉,問比丘們說:“你們比較一下,整個森林中樹葉和我手中的樹葉,哪一個多些?”比丘們回答說:“森林中的樹葉遠遠多於您手中的,世尊!”。因而佛陀接著說:我所知道的法是偉大的,象整個森林中的樹葉,而我所教你們的法是有限的,象手中的一把樹葉。請你們明了佛陀所教導僅僅隻是苦和滅苦,沒有別的。研讀經典、做功德、持戒、修定等若不能使我們達到這個點,那麽就是無用的。當我們達到這個點,一切就完成了。

  法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就可以主導自己的人生,而不再被其它所牽引,這就是滅苦之道的開始。

6) 功德,是指自我覺知, 如果你覺知你自己, 你就是有功德的人,能夠使你自己成為真正高貴的人. 這就是清淨定

7) 當我完全理解了假名之後,我接著理解了宗教,罪與善,我真正地明了了這些事情。 我們常常會歸依某個宗教,比如印度教、佛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這些都是假名。真正的宗教是每個個體生命。佛教是存在於每個人自身的覺性。我確保你也是這樣。當我了解了我自己,我就知道每個人都象我一樣,因為每個人都有覺性。

8) 當一個人不了解自己時就是過失。世界上最大的過失的人就是那些不了解認識自己的人。功德就是了解認識你自己。如果你明了你自己你就是有功德的善人,有能力真正使自己成為高貴的人,這就是定。了解認識我們自己並不是指知道自己是男人還是女人,是某某先生或某某太太/小姐,它是指我們每時每刻都要有覺性,不管身體有任何動作或者心裏有任何念頭,我們都要知道。

9) 佛性就是我們的清淨、光亮、寧靜的本心。

10)  聽眾:為什麽人們神經兮兮?

  隆波田:因為我們想得太多但從來不看自己的念頭。我們隻往外看:這個人富有,那個人貧窮,這個人漂亮,那個人不漂亮;某人若有一輛車他們就隻看到他的車,若有珠寶就隻看到他的珠寶,若有一塊名表就隻看到他的名表,他們從來不看他們自己的人生,不看自己的心。這就是無明。清晰地看清我們的心而不被它的起伏所卷走,單純地觀察念頭,讓它走,而不對它做任何事情。這就是離苦之道。所以我們應該培養發展智慧。“培養發展”意味著大幅度地增加。當智慧增長時,看透念頭的能力就會增強。若我們隻是持戒或修定,那仍然不安全,就象在一個黑漆漆地山洞點燃一支蠟燭一樣,黑暗稍稍照亮了一些,但仍在四周包圍著我們。當蠟燭一移出去,黑暗又立即淹沒了一切。所以我們應該通過時時刻刻覺知所有動作來增長智慧,這樣出離黑漆漆的山洞。這是一個簡易的方法。每個人都可以練習,可以隨時隨地練習。

11) 有四種智慧:一種是通過記憶獲得的,一種是通過識別獲得的,一種是清楚地知道,一種是真正地知道。每個人都有這四種智慧。

12) 定可以用來去除中等的煩惱。中等的煩惱粘附於寧靜。我曾練習過呼吸法,它帶我入定,但這種定仍依著於無明。我當時練習它是因為那時我還不知道真正的定。現在我知道了。真正的定是清楚地看見,真正地知道和真正的理解。當人們知道無明的來源時,這種定每個人都能得到。

13) 聽眾:隆波說快樂和悲傷是同一回事,它們怎麽能是同一回事呢?

  隆波:它們都是苦。快樂是一種苦,悲傷是是另一種苦。不知道的人生活在苦中,吃飯時帶著苦,行住坐臥都帶著苦,無論他們到哪裏都與苦相隨。當他們看電影時,他們大笑,笑是苦的一種形式;當他們遇到悲傷的事時,他們哭,哭是苦的一種形式。快樂和悲傷兩者都是苦的表現形式。因而,我認為有兩種暗:白的暗和黑的暗。當我們賺了很多錢時,我們感到很高興,這高興就是一種苦,是白的暗;當我們沒有錢時,我們感到悲傷,心裏生起許多生氣的念頭,這悲傷也是一種苦,是黑的暗。兩者都是苦。

14) 一個自己都不明白的人去教導不明白的人,結果是不明白。一個自己明白了的人去教導別人,結果自然是明了,因為每個人本來具有。所有的人都能成為真正的出家人。無論男人、女人、小孩,隻要他們知道他們就能成為真正的出家人,成為高貴的聖者。因此,出家人是福,他能教導人們知道。福是指聖潔。法布施是最高貴的。這就是一條成為真正的聖者的道路。

15) 現在我們漸漸知道什麽是定。有兩種定:三摩地的定是無明的定。它隻是讓心暫時平靜。內觀意味著清楚地看見、真正地知道。它是不同的一種定。培養覺性,定自動會生起,因為它就在那裏。這種定是清淨不粘著的,不含貪嗔癡。

15)  知道戒之後,我們接著會知道貪欲。貪欲是指那些使我們暫時感到寧靜的事或物。貪欲就是粘著。這稱之為感官上的貪著。欲漏,受欲的控製;有漏,受生或苦的控製,這時存有和生;無明漏,無明是不知道。現在我們漸漸知道了欲,如權力欲、金錢欲。有欲的人會粘著名聲、金錢、榮譽

16) 接著我們知道宗教、佛教。宗教是指每個人,沒有例外。宗教是指知道者的教導。知道佛教。佛是指知道者、覺醒者、見法者、有覺定慧者。因此我們要培養智慧。

  接著我們知道過失與功德。過失是指黑暗、愚癡、不知道它是怎樣。功德是指聰明、知道、知道一切。無論誰隻要他還不知道,那麽他就沒有功德。

17) 所以戒是去除粗顯的煩惱的工具。粗顯的業是指貪嗔癡、煩惱、渴愛、執取、業。當這些雜染失去了它們的味道時,戒就產生了。定是去除中等的煩惱的工具。中等的煩惱是寧靜。慧是 看見、知道、明白欲漏-有漏-無明漏。因為它們是上等的煩惱,心會顯得平靜。這是培養覺性的目標之一。當我們知道看見它時,我們會漸漸全麵地知道布施、持戒

18) “我們必須自我學習,教導自己。我們必須看見自己,知道自己。我們必須理解自己,成為自己。因此你不必將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

 

隆波田禪師:致覺行者(閱讀)-佛教導航 (fjdh.c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