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親子教育:兒童版道德經- 第二章

(2019-09-06 07:43:33) 下一個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辭,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本來還很擔心自己曲解經典,細想一下,孩子們在異國長大,中文都說不流利,可能一生都不會去讀<道德經>,不管對經典的解讀如何,能讀一次應是利大於弊。自己做事向來虎頭蛇尾,堅持下來的少。與孩子們一起學中文已經繼續到第二章,有些欣慰。這一章的解釋添加了比較多的自我觀點,大家幫著審查一下,謝謝。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給孩子們講:第一章在"眾妙之門"打開後,世界從本來的混沌一體生成有無,都變成二元性的,都是一對對的了(Pair or Opposites)我們之所以知道白天,是因為有黑夜;我們能看到曠野一棵樹,是因為它的背景不是樹;我們認為有些人有些物品是美的,是因為認為有些是醜的;

1. 主要向孩子們強調中文的簡潔和韻律的美,讀起來很有節奏。

2. 另外強調了對事物認知的相對性和可變性。

    2a 相對性: 如果姐姐和弟弟站一起,姐姐是高,如果姐姐與爸爸站一起又是矮了;美國在墨西哥北邊,可是與加拿大比,它又是位於南方了;一個小偷對於被偷的人來說是壞人(惡),可是他偷了錢是為了給重病的孩子治病,對他的孩子來說他是善。因為這個二元性,相對性,很難有一致的觀點,因為不同人的立足觀點參照物可能是不同的,所以容易有爭吵辯論。姐姐有一塊巧克力,從姐姐的角度,是屬於姐姐自己的,應該她吃。從弟弟妹妹的角度,姐姐是屬於整個家庭的,姐姐的東西就是大家的東西,應該分享。還有故事中的叛徒,往往他想活命,他有父母孩子妻子要養活,為了承擔家庭的責任,他會出賣集體的利益而活命,從他的角度講,他是對的。但是從更大的集體講,他是不對的。提醒孩子們,如果我們看事情,盡量能從集體群體的角度,而不是立足自我的角度,就更容易達成共識。

     2a 可變性: 正因為這個相對性,事情和觀點就會因為參照物的不同而改變。譬如我們看到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孩子當眾罵人大發脾氣,會覺的她不那麽美那麽吸引人了;如果爸媽每天帶孩子們們去冷飲店,每天都給幾塊巧克力,孩子們總是很高興,對他們來說是好事,但是幾年下來,體重可能超標,牙齒有很多駐牙,把時間拉長看,又變成壞事。姐姐把弟弟打哭了,是"惡";原來是弟弟把姐姐花了好長時間的作業給畫畫弄壞了,是弟弟"惡"在前;可是姐姐做好作業,沒有及時放回書包,而是放在弟弟身旁,姐姐也有責任,而且弟弟沒有人陪;再往回看,姐姐匆忙是因為媽媽很急迫催促姐姐去廚房幫忙;如果往回看,不隻局限與一個點,善惡也是模糊的,不是那麽絕對。

提醒孩子們,如果從時間拉長的角度,或者時間回測,我們能夠更多的感受到相對性,會變的更耐心和包容。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讀到這句話,讓我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多了一些反省)

首先從上文的相對性就可以得出:聖人--非聖人。首先給孩子們解釋我所理解的聖人:就是學識德性都頂極好的人,如果用方向比較,如果說北,就是北到北極的人,是絕對的坐標。如博愛如基督;道德如孔子;通達如老子;慈悲如佛陀。我們生活中的人呢,則是非聖人了,如爸爸媽媽。當然還有一些比普通人更接近聖人的人,如比爾蓋茨。

先說一下爸媽教育孩子,主要是嘮叨,點點麵麵都給與點評,事事插手。唯恐孩子走岔路,受委屈。聖人怎麽教育別人呢?他們不羅瑣嘮叨,首先修行好自己,然後順從"道",順從別人的發展曆程,做好德行的路標就夠了。從我們家來舉例,媽媽提醒爸爸鍛煉身體許多年了,嘮叨了很多很多,可是沒有作用。姐姐喜歡跑步,參加各樣比賽,爸爸慢慢參與進來,幾年後,媽媽和弟弟妹妹都開始跑了。在我們家跑步這件事上,姐姐做的有些象聖人,不去講,不去說,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姐姐自己在跑步上很努力,進步很大,影響全家都鍛煉身體了。媽媽做的是"非聖人"的事--自己不做,隻期望別人變好,做的往往是無用功。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能隻放期待在別人身上,隻要自己變好了,外界才會真正變好,才會影響更多的人。對於我們自己想影響的外界,如子女或父母,我們最好做到若即若離,從方向上引導,路要他們自己行,當然前提是我們自己夠好,本身指的方向是對的。

更重要的是,這些聖人,在小孩子的時候,估計也是普通的孩子,隻是他們比普通人更多的讀書學習,更多的規範自己的言行,更多內觀修行,從很小就有大誌向利益天下人。如果他們每天暴粗口,打遊戲,得不到這麽大的智慧,肯定成不了聖人。我們就算不能如他們一樣智慧,但是可以向他們學習,長大後比現在的自己更多智慧。

萬物作而弗辭,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裏是把聖人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更多的延伸,把聖人行為比喻為天地萬物,象田裏的玉米棉花,象果園裏的蘋果桃子,象花園裏的花朵。它們每年都會產下糧食或者果實。不會任性的說,今年我不幹了。它們產出的東西都給了人或鳥或動物,不會自己藏起來,也還不會吹牛現擺自己比別的植物能幹,而是每年都盡最大能量的貢獻自己的果實或花朵。

提醒孩子們思考---玉米棉花蘋果桃子玫瑰這麽做是因為他們偉大,是因為他們謙虛嗎?就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因為聖人比普通人更偉大謙虛麽?(孩子們說因為它們沒有嘴巴才不會說,否則可能會抱怨或吹牛^_^)。

提醒孩子們:  拿我們自己來說,在上帝或者"道"造萬物的時候,如果我們要隨機成為每種植物,如果被選中造就為蘋果或者玫瑰,是應該慶幸感恩自己的幸運?還是向別的植物顯擺自己的出眾呢?當然是感恩,不會顯擺而是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讓更高的"道"知道他沒有選擇錯。就算成為蘋果或玫瑰,可以生在肥沃的土地,可以生在貧瘠的石縫,也是靠外力來的幸運。就算生在肥沃的土地,也要靠天下雨,靠太陽照耀,有多少是完全憑借一己之力成就的呢呢?有多少可以顯擺炫耀。唯有感恩而已。----所以聖人之行為是因為他們真正的通曉了天道,所以如大地如太陽,所以才會"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