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臥薪嚐膽》說幾句
(2007-03-22 09:54:34)
下一個
斷斷續續地,終於看完了這部曾經大肆宣傳的所謂曆史正劇。給人的整體感覺是頭重腳輕,而且感覺相當的嚴重。
陳道明的勾踐演的不錯,特別是兵敗前後的性格鮮明。起初的雄心勃勃,桀驁不遜以及張狂霸道被他演繹得相當精彩。當時看到這裏的時候,我有絲絲的擔心,如此剛強的性格如何做到後來的卑屈求全。不過我的擔心被證明是多餘的,兵敗之後,勾踐受範蠡出謀決定委屈求全以換取國祚之不滅,性命之保全。入吳為囚的三年裏,陳道明的演技得到了極至的發揮,特別是在他歌那首悔恨之曲時我感到了深深地悲涼。設身處地地為勾踐想,別說是一代王者,就是我們普通的生鬥小民,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再後來,僥幸返回故國,開始真正的臥薪嚐膽。我覺得這部分戲仿佛被編者有意淡化了,其實應該更加強化一些,畢竟那不是一段極短的時間。想一想漫長的十幾年如一日地,真是常人所無法想象。
胡軍的夫差,還算可以,可是怎麽看怎麽覺得是在演《楚漢風流》裏的霸王項羽,包括和伍子胥的關係,也有楚霸王和範增的影子。不過還算是演出了一代霸主的風采,盡管是一個失敗的霸主。
其實我特別激賞的是王冰的伍子胥和戈治均的石買。
初識王冰和戈治均老先生是在名滿論壇的《走向共和》裏,王冰的李鴻章和戈治均的榮祿讓人感覺非常老道。這次的伍子胥和石買同樣讓我眼前一亮。
我一直在疑惑,曆史上的伍子胥也是如此的剛強,如此的剛正不阿麽?麵對一代君王的夫差,象訓導自己的子侄一樣強顏令色。麵對夫差桀驁不遜的明目張膽的反抗和抵牾。不過後來釋然了,一個在正史中明確記載的鞭屍之人,一個死後要求將自己的頭顱(有的說是眼珠)掛在城頭聲稱要看到自己國家滅亡之臣,做出那樣的事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我想,在伍子胥被賜自戕的時候,他還是希望夫差回頭的。他希望用自己的死,或者說自己死前的那個變態的要求(眼掛城頭)來喚醒夫差,可悲的是夫差沒有被喚醒。
對於石買,我不知道史書是怎麽記載的,不過劇中的石買,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呢?貪生怕死抑或是顧全大局?我想是二者兼而有之吧。首先,對吳作戰他怕,他認為越人毫無機會,戰則必敗;反過來,他也擔心社稷的危亡,為了越國的安危他也反戰。不過事實證明他的擔心是對的,畢竟越人小勝之後遭受了滅頂之災;但同時也證明他的懼怕和反戰也是錯的,畢竟最終臥薪嚐膽的越王,忍辱負重的越人滅了吳國終成霸業。這種矛盾的心理,兩麵的性格,被戈老先生演繹得恰到好處。
另外,美中不足的是左小青的雅魚和賈一平的範蠡。我覺得他們演的很努力,隻是角色不適合他們罷了。劇中的雅魚是一個識大體有高超政治智慧的女中豪傑,左小青太柔了,陰沉的臉色不能完全演繹出那種堅韌的性格。而範蠡是一個年輕的智者,風流倜儻,不拘小節。而賈一平怎麽看都像是在演繹一個油腔滑調,誇誇其談的花花大少。
另外安以軒還是基本演出了西施的病態,隻是覺得她的美完全沒有想象中的那麽驚豔。
最後談談它的情節安排,劇中多次提到越國有口20萬,可是開始的吳越初戰,越國竟然出動6萬大軍,我總覺得不太可能,想一想3人抽1,多麽不可想象。
還有就是西施的入吳,劇中安排說夫差為了離間勾踐和範蠡的關係所以強要西施。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勾踐和範蠡都不是傻子,這種拙掠的手段肯定瞞不過他們。再者,範蠡為了報勾踐知遇之恩不惜入吳為囚,不惜勸說勾踐忍辱負重,遭人踐踏,怎麽可能為了一個女子而與勾踐不睦。其實編者完全可以按照正史的記載去演繹,範蠡為了用美色麻痹夫差,不惜將自己最親近的人送到吳國。
還有,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將臥薪嚐膽後的勾踐描繪成一個多麽聖明的君王,他的忍辱負重說好了是為了越國百姓,說白了其實是為了自己。劇中最終將勾踐弄成了一個為了天下和平而奮鬥的君王,讓人難免一笑。
另外,最重要的是,前20集其實完全可以壓縮到5集以內,而最後的5集可以適當的發揮一些到10集左右。我想頭重腳輕應該是該劇最大的敗筆。所以如果還有沒有看的,建議從15,16集開始看起,那樣會覺得緊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