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紮克與中國小裁縫》
(2007-08-09 03:35:12)
下一個
人都說:對稱產生美。
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對稱的和諧帶來的韻味,就像這個名字:巴爾紮克與中國小裁縫。
乍一看,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人,巴爾紮克:法國著名文學家;中國小裁縫:偏遠山區的一個女文盲。
是什麽能夠把他們聯係在一起,是什麽可以讓他們水乳交融。
知青,也叫知識青年。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裏,也隻有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裏,這一切才可能發生。
知青的小說,知青的電影,知青的電視,知青的歌曲,也許還有更多。
我們已經被描寫知青模糊了視線,分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杜撰,畢竟對於我們70年代後的年輕人來說那是一個什麽也說不清的年代。
而這部電影給我們的,並不是苦大仇深的傾訴,也不是造物弄人的說教,而是娓娓到來的陳述,一切都是那麽自然而然。
不時冒出的黑色幽默讓人並不感到那麽沉悶,我想當大家聽到“莫紮特想念毛主席”時,一定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我想,其實,人,對於文明的向往,對於美的追求,從來都是強烈的,不管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裏,還是在普普通通的日子中。
當我聽到莫紮特想念毛主席的旋律在破舊的屋子中響起,看到整個山上的人,無論老幼,都在側耳傾聽。
我想他們是聽不懂的,但是他們體味到了那種美的旋律,心中一定被觸動了,哪怕連他們自己都不明了。
一箱子的“禁書”,打開了山村裏少數人的潘多拉之謎,從老裁縫到小裁縫,到那些並不知情的淳樸山民。
像大多數作品中的知青一樣,我們的主人公知青也經曆了愛的洗禮,而且是兩個知青同時愛上了同一個姑娘。
不出意外的,姑娘意外的懷孕了。情理之中的,暗中扼殺了新生命的萌芽。
然而最終,並不像大多數知青作品中描寫的始亂終棄模式,而是山村小裁縫出人意料的拋棄了我們的知識青年。
說實話,我沒有看懂,正像馬劍鈴旁白的那樣,一切來的太過突然。
猝不及防中,小裁縫出走了。我想作為觀眾的我們也感到了那種突如其來的倉猝。
對於小裁縫的出走,我開始以為,是因為她同時也愛上了馬劍鈴,處於無比尷尬地位的小裁縫選擇了逃避。
可是她的一句話打消了我的這種想法:女人的美是天生的財富。
也就是說她是受文學的啟發,知道了自己的美是可以成為財富的。
在兩個小知青身上小試牛刀之後,她選擇了更加遼闊的戰場。
若果真如此,我們不僅訕笑了,文學的力量啊,真是不可估量。可是不同的人真的會有不同的見解和體悟。
也許,這也是編者和我們開的一個善意的玩笑,一個灰色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