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25)
2009 (208)
2010 (205)
2011 (219)
2012 (218)
2013 (191)
2014 (158)
2015 (164)
2016 (199)
2017 (249)
2018 (255)
2019 (255)
2020 (210)
2021 (211)
2022 (161)
2023 (185)
2024 (184)
幾十年前,我從偉大國剛剛到美麗國讀書的時候,第一站去的地方是一個大學城,整個鎮子裏的人口滿打滿算也就是十萬之眾,比偉大國的一個小鎮的人口還少,(一到寒暑假這個鎮子裏就剩兩三萬人了)這個地方在美國應該算是一個小地方。
當年在讀書的小地方,也沒有感覺什麽不好。因為去哪裏都開車,學校環境也特別好,房租也低,(當年兩居室的一個公寓,每個月的租金是$280刀,如果要是帶家具的話就是每個月$285,現在看來,有點兒便宜。)物價也便宜,四季分明,尤其是到了秋天,那個色彩真的是漂亮。如果一個人可以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孤獨,那個大學城真的是一個特別好的地方,尤其是放了寒暑假,學生們都走了,整個鎮子裏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基本上就是一個世外桃源,可以住下一萬個徐霞客!
但是,畢業後我卻到了一個大城市生活。原因很簡單,就是這個大城市的氣候好,環境優美,沒有更多的考慮了。當然,這裏的房價在全美的排名也是靠前的,但是,房價高可以努力掙錢來買,可是,錢再多也買不來四季如春的氣候和優美的環境呀。我在這裏一住就是三十多年,感覺我選的地方真的是選對了。
但是,我一直對於選擇住在大城市還是住在小地方沒有什麽理解,也沒有什麽偏見,直到我今年去非洲和南美竄訪,我才通過和向導和遊客的聊天中發現大城市和小地方是有些許不同。
我在非洲的時候,和向導聊天的時候我就問:“阿波羅呀,你們這裏的遊客是從哪個國家來的最多?”
阿波羅說:“歐洲人來的很多,差不多占將近一半,剩下的就是洛杉磯,紐約,芝加哥,波士頓等地方,其它地方來的人不多。
咦?有點兒意思。
我去南美的時候,住在 All Inclusive 的度假村,每天都能碰到來來往往的人就免不了打個招呼:“Hello, how are you?”“Good,you?”
然後就隨口問:“客從何來呀?”
“Oh, I am from Los Angeles.”
“Oh,We are from New York. ”
“San Diego!”
“Boston!”
“San Francisco !”
“Chicago!”
在南美遇到的遊客,都是從美國的大城市裏來的。都是從房價貴,生活指數高的地方來的。從來沒有遇到從奧克拉荷馬,內布拉斯加,阿拉斯加,密西西比等州來的遊客。
想想也是,很多小地方,雖然房價低,生活指數低,但是,整體消費能力也低。大城市裏的房價高,生活指數高,但是,工資也高呀,可控製的收入,可消費的金錢,可浪費的資源也多呀,所以,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有更多的額外收入去旅遊,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如果生活在小城市,花200來K就能買一個3000尺帶地下室的大HOUSE, 但是,我的想象力就會被限製,我的眼界很可能也不夠開闊,也許就在當地裏的一所大學當一個教授,在一個中學當一個老師。閑暇的時候到附近釣釣魚,爬爬坡兒,或者是滑滑雪,遊遊泳就差不多了。一想起來出國旅遊,好像是要辦一件什麽大事似的。
雖然我一點兒都沒有歧視小地方的意思,但是,我還是慶幸我自己選擇了一個大城市作為生活的地方。首先是眼界開闊了,其次是房價高了,再者就是賺的錢也相對多了,還有就是手裏的閑錢多了,可以全世界到處撒歡和竄訪了。
當然,住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好處:安靜,安全,環保,與世無爭,自娛自樂等等。
但是,我喜歡我現在住的地方,也覺得住到大城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大宴小酌,豐儉由人,各人各法,各廟各菩薩!
《版權大城市所有,翻印小地方不究》
少於5萬人口的缺乏足夠的自立性或者行業的完整性。
50萬人口是日常生活所能夠接觸到的範圍。
500萬人口是可以支撐一些較小眾或者高端行業的範圍。
超過500萬人口在現代社會完全弊大於利,是工業化早期的遺留。與同城接觸的可能和需求,還不如還地球另一麵的人多。
友情更正一下,無論你從哪裏來,你的祖國都談不上是"偉大國",你現在的居住國才是。元首的偉大口號很響亮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說明原本就是偉大國,還要make她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