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麗江
作者:王本忠 去年10月,宜都移動公司邀我來到了麗江,感知了她的山水,感恩於她那美輪美奐令人不忍褻瀆的秀美容顏,心中湧出一股不可遏止的震撼亦或是驚歎。真沒有想到,在祖國的西南一隅,在偏僻的玉龍雪山腳下,在崇尚東巴古教的納西民族世代居住的高原壩子,竟有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城民居,它從遠古走來,盛於明清,今天依然承載著人們的生活起居,迎來送往著遠方的客人。
我們是在去迪慶香格裏拉的途中停留麗江的。第一次到雲南的我對麗江知之甚少,同行的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段傳貴告訴我,去香格裏拉必經麗江,如果說香格裏拉是一首完整的音樂,麗江就是那宛約優美的序曲。一天的麗江之旅,倘佯於熙熙攘攘的遊人中,太過短暫,古城的飛簷鬥拱木樓,滑溜溜地承載了茶馬古道無數馬蹄聲碎的石板路,那真實的小橋流水人家,如泣如訴激越婉轉的納西古樂,都隻是剛開了個頭,我們又開始了香格裏拉之旅。
香格裏拉原是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中甸縣,因為旅遊發展的需要,1998年改名為香格裏拉。從麗江到香格裏拉有著相當的一段距離,我們早餐後出發,直到傍晚時分才到。盡管下榻的酒店客房裏放著一本講述香格裏拉民俗風情的《香格裏拉朝聖之旅》,可能是沒有思想準備的緣故,第二天的中甸納帕海和鬆讚林寺行,我怎麽都覺著沒有讀懂這本書,眼裏隻看到了藍藍的天白白的雲青青的草原和寺院裏虔誠的喇嘛。“香格裏拉是一首深奧的內藏玄機的哲理詩,你如果一天就讀懂她,那你就是哲人了。”當地的藏族導遊卓瑪告訴我。讀不懂也罷,返回麗江後正好有一天休息時間,那就細細品味麗江之麗吧。
麗江古城沒有令人感到望而生畏的高大厚重城牆或森嚴壁壘的中世紀古城堡,也沒有像北京故宮和曲阜孔廟那樣擁有金碧輝煌富麗堂皇的宮殿建築群,她更沒有雄偉莊嚴的大教堂和千年古刹,而隻有屬於平民百姓自己的納西族民居建築。那麽古樸,幽靜,清麗,幾百年來,她因地製宜,發展出了令人流連忘返的少數民族地域性特色。
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至今已有約800年的曆史,作為一座小小的古城,她的整體布局是與地形地理狀況和氣候等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海拔2416米,麵積僅3平方公裏的麗江古城,四麵青山綠水,晶瑩璀璨的玉龍雪山宛如一顆明珠鑲嵌在遠遠的藍天白雲底下,東南兩麵十裏沃野,遼闊開朗。這樣秋冬兩季西北寒風為高山所阻,春季東風拂麵垂柳吐芽,夏季微風和暢暑熱盡除,不愧為一塊人傑地靈的寶地。
古城以四方街為中心,其他四條小街呈輻射狀向四麵八方伸展開去。我不怕迷路,因為不管怎麽走最後總能到達方方正正的四方街。這裏小店林林總總,靜靜地同垂柳一道站立在石板路旁。除銅器店銀器店皮貨店涼粉店外,還有茶館咖啡館酒吧和畫廊,當然更多的是迎合各種口味的小飯館,入夜,紅燈閃爍,彎彎曲曲的街巷成了人們放鬆性情的美好去處。
麗江民居大多建於明清兩代,因為這時期正是中國民居建築藝術達到登峰造極的階段。麗江納西族的民居為石基土牆木結構,簷頂和山牆均呈現出木結構的迥異於其他地方的地域性特色。我尤其偏愛古老民居的白牆黛瓦,以及門窗雕飾的花鳥圖案。出於好奇心,我走進幾處鋪著五彩石的院落,那家家垂楊戶戶泉水,人們安祥恬靜怡然自得的閑適心態,給我留下了難忘印象。多少次我用無聲的語言讚歎
著。
雖然下著雨,但古城街頭依然遊人如織。無數次我被一種種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現象感染著激動著。古城的泉水井分飲水池,洗菜池和洗衣池,三者一字排開緊緊相連,我看到人們是那麽墨守著“成規”,沒有人越雷池一步,恪守著先人留下的規矩,守護著“原生態”般的生活,守護著古城的靜土。走在街上,我看到一外地遊客不經意間拋卻於石板路上一個膠卷盒,馬上附近的清掃工就上前撿起,不僅沒有絲毫惱怒之意,反而向那人莞爾一笑。這一笑,笑出了和諧,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一笑,笑出了包容,顯現出納西人能包容一切的胸襟。
到了晚上,古城廣場上,納西老人組成的舞蹈表演,從十多裏外趕來的納西農民演奏的原汁原味的納西古樂,盡情演繹民族精典,令遊客如癡如醉,從心底裏讚歎納西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當然也陶醉其中,陶醉於麗江的山水中,陶醉於古城的民居中,陶醉於“原生態”的納西人的生活中,陶醉於博大精深的納西古樂和納西文化中。這或許就是麗江古城能與山西平遙和蘇州園林一起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