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中國再次震撼世界?一大串不同的故事
(2006-11-08 18:30:05)
下一個
英國《金融時報》安德魯•希爾(Andrew Hill) /金奇(James Kynge)回憶道,當初構思寫一本關於中國的書時,妻子在廚房給他做蜂蜜三明治,讓他放鬆一下神經。自金奇1982年作為留學生首次前往中國後,這個國家就一直吸引著他。
最近,金奇獲得2006年最佳商業圖書獎。他對著紐約曼哈頓的高管,當眾講述這一家庭內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這位英國作者謙遜的風格。
這也顯示了《中國震撼世界》(China Shakes the World)與《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的不同之處。《世界是平的》去年榮獲英國《金融時報》與高盛年度最佳商業圖書獎。
《中國震撼世界》與《世界是平的》,寫的都是席卷商業世界的重要力量。然而,《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湯姆•弗裏德曼(Tom Friedman)為全球化描述了一個樂觀並且兩極分化的遠景。金奇則表示,他有意避免受到爭辯的束縛。他認為,那會有礙所述主題的複雜性。
正如金奇在序中所言:“大國的崛起,以及隨後由盛轉衰……很少會遵循一種簡單的,直線性的方式。其間,充滿了迂回曲折,虛假的黎明和蒙蔽人的信號。”
起初,金奇講述的是“一大串不同的故事”。這與他以前在《金融時報》作記者時的寫作風格相符。後來,隻是在出版商的壓力下,金奇才把這些故事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敘述。
例如,本書並非從中國寫起,而是從德國多特蒙德下筆,也就是德國蒂森克-虜伯(Thyssen-Krupp)的一家鋼廠的所在地。這家鋼廠被拆成一片一片,然後裝船運往中國重新組裝。
作為中國威脅的象征,這一事例有說服力。正如美國前財長拉裏•薩默斯(Larry Summers)在今年最佳商業圖書頒獎典禮上所言:“在杜塞爾多夫、在底特律……對與印度和中國在成本上展開競爭的前景,有很多、很多人都感到擔心。”
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擔心有兩種,一是製造業競爭帶來的直接威脅,一是經濟增長無意導致的後果帶來的間接威脅。金奇理解發達國家為什麽擔心中國的威脅,但他也看到中國崛起可能帶來的、明顯的好處。在談話中,金奇希望能夠消除一些對中國的恐懼。當聽眾讓他指出自本書出版後中國新出現的社會力量時,他談到了中國中產階級即將發揮的影響力。
“這些人已開始在國外消費,無論是溫哥華、舊金山、澳大利亞西海岸、倫敦或是紐約的房地產,還是古董、股票或是奢侈的品牌商品,我們開始看到一個將再次震撼世界的趨勢。”
“大約兩三年後,中國的消費能力會對我們造成影響。那時,很多擔心中國對全球巨額貿易順差的人,也許會開始變得更為樂觀。”
金奇認為,中國一些被視為展示實力的動向,其實是中國弱點的征兆。例如,許多評論家將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如聯想(Lenovo)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或是電器集團TCL收購法國湯姆遜公司(Thomson)和德國施耐德(Schneider),與上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大肆收購海外企業並論。但金奇表示,中國收購外國企業大多是出於自保:“中國的製造業市場競爭殘酷,利潤微薄。這些企業走出國門時,是需要這樣做,因為它們在國內難以生存。”
不過,令金奇擔心的是,中國與發達國家的一些對峙,會激起中國國內保護主義的反彈,從而阻礙全球的增長和繁榮。他認為,要減少此類風險,各國政府和跨國企業需要更直接地采取措施,幫助解決中國國內的問題,減輕中國企業競爭對國內中小企業和中等收入工人的影響。
與弗裏德曼及對全球化持“適者生存”觀念的人相比,金奇這一視角更加細致。但對中國的擴張,金奇並非一味樂觀。在書中和談話中,他都給人留下一種明確的印象,即中國無情的經濟增長,勢必增加地緣政治的危險,導致地緣政治的緊張。中國對從石油到鐵礦石等自然資源的需求,“不加選擇,不加言述”。金奇表示: “我認為,中國在蘇丹、委內瑞拉和伊朗等地的行動並無惡意。對中國人來說,那隻是一個簡單的方程式。如果你坐在華盛頓,看著中國成為蘇丹等地最大的投資方,支持被美國視為流氓國家的政府,那就會有很多問題。”
金奇認為,結構和政治上的差異,將導致“競相降低標準”的局麵,因為中國向發展中國家無條件投資的承諾,破壞了西方投資者更高一些的原則。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一黨製的共產主義體係與西方民主期望衝突的必然結果。這種共產主義體係把其市場的扭曲也對外“出口”了。(《中國震撼世界》中有一章名為《共產主義 vs民主》)。
令金奇煩惱的是,這種衝突在世界媒體要聞中占首要地位。它們代表的是對中國自上而下的看法,與金奇對中國人的了解不符。金奇認為,中國人民“對精神的追求與對物質的追求同樣強烈”。
“西方對中國的看法是以‘以公對公'為主導。這種交流有時令人感到沮喪。這種的交易壓力很大,並會令人感到中國政府是沙文主義的。”他說。“中國老百姓不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