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 Sinek是美國的一位勵誌暢銷書作家,演講人,企業文化顧問和市場營銷專家,他是一位樂觀主義者,他的演講幽默風趣,卻又直擊現實,令人產生共鳴並思考。
我喜歡他的這個關於千禧一代(millennials)失意職場的原因與出路的演講。千禧一代被定義為1984年至九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一代人,類似我們常說的80後90後,但實際上關於這一代的具體年份起始有多種版本,還有從1978年出生為起始的。個人觀點,到底以哪一年開始與結束並不重要。實際上,體現在千禧一代身上的特征,也多少體現在其他年代出生的人身上。雖然每一代人都有所處時代的特征,但每一代人也都麵臨一些共性的問題,不僅僅是千禧一代,包括許多50後,60後,以及我們70後現在也都有對社交媒體和手機的過份依賴症,靠P圖發朋友圈過濾現實,美化出版自己的生活,自戀自大,由此而弱化了我們與人他建立深層關係,與人相處的社交技能。
就像微信帶給我們許多新的體驗,供我們消遣娛樂,但如果我們變得很在意朋友圈的點讚,一天幾個小時的玩微信,刷朋友圈,卻不懂如何與身邊最重要的人交流,微信通訊錄上有上百個朋友,卻不知如何與其中幾個建立深層友誼,那就應該來聽一下Simon的這個演講。
Simon對千禧一代的特征描述
千禧一代通常指1984年以後出生的一代人,是很難管理的一代。他們想當然,自戀,以自我為中心,懶散,不專注,最大問題是想當然。當被問到想要做什麽樣的工作時,回答說要做有意義的,自己能帶來影響的工作。既便他們能不勞而獲,也不快樂。不快樂是由於某些方麵的缺失,造成這些缺失的原因來自四個方麵:
1. 父母的教育方式對這一代人的誤導
千禧一代的父母使用了錯誤的教養方式 ,這代人從小被灌輸了自己是特殊的,是獨一無二的思想,生活中隻要是他們想要的,都值得擁有。有些千禧一代在學生時代被評優是因為他們確實取得優異成績,有的拿A隻是因為老師不想去招惹他們的父母,怕麻煩,就給他們一個A。有的孩子,學校為了鼓勵他們,哪怕是最後一個到校的,也會給他們頒發個參與獎。這種鼓勵方式其實是貶損了獎章的價值,是對那些真正努力上進孩子的不公平,也讓獲此殊榮的孩子感到更加難堪,因為他們明白自己並不配獲得這樣的獎章。
當這樣一群孩子長大了,從學校畢業衝向社會,卻會發現自己根本就不特殊,他們的媽媽沒法幫他們獲得職場升遷,最後一個到班的是無法獲獎勵的,也根本不能想要什麽就得到什麽。於是,他們的自我肯定在一瞬間破碎了,使得這一代人有比以往數代人更低的自我肯定感 。
千禧一代熟練使用Instagram, facebook,通過相片過濾技術,非常擅長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生活是如何的精彩風光,即使自己活得很壓抑很不快樂。誰都想表現出堅強,所向披靡的模樣,但實際上很多人麵對現實都有無力感,也不知如何下手去解決問題。但這不是他們的錯,絕對不是他們的錯,他們隻是被錯誤地塑造與養育了。
2. 技術發展對這一代人的負麵影響
隨著手機技術的發展,社交媒體的使用,千禧一代對手機的依賴已成癮。我們知道,在發短信時,我們的大腦會分泌出多巴胺,一種讓人感覺興奮的化學物質。當我們無聊時,就會給手機上的朋友發短信,這時我們就會興奮起來,因為能得到回應。同時,我們更在乎點讚數,在乎關注自己的人是否有增加,如果沒人點讚,就會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什麽了,這些人不再喜歡我了嗎?我們喜歡一遍遍查手機反複刷屏,於是我們的大腦就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這和我們在喝酒賭博時大腦分泌的多巴胺一樣,能讓我們興奮。
人們都知道吸煙嗜酒與賭博成癮不好,因此對吸煙喝酒與賭博有年齡限製,但對使用社交媒體與手機卻沒有年齡限製。過份依賴手機就是一種癮症,而這種癮症在未成年時就被培養起來了,使得這一代人從小就把使用社交媒體與手機當成釋壓的途徑,這種結果就是在他們長大成人後,不知道如何去交流相處建立深層關係。他們也知道與朋友的交情是很膚淺的,既便是在一起也會開心。他們缺乏排除壓力的有效機製。所以,當生活中出現問題時,他們不是求助於人,而是求助於社交媒體,用手機來排遣壓力與鬱悶。科學研究已經發現,過多使用社交媒體的人比起比較少使用社交媒體的人,更容易抑鬱。
萬事都有個度,就像喝酒不是壞事,喝酒上癮就是壞事;小賭怡興,但大賭就是敗家;社交媒體與手機本身沒有問題,但對它們過度依賴上癮就 是壞事。當你和朋友在一起聚餐時,你卻忙著給不在場的人發短信,這就是問題,是一種癮症。當你在開會時,你卻把手機放在會議桌上,不管手機麵是朝上還是朝下,這都向人表明你對會議的不重視,這就是癮症。如果早上醒來,你的第一件事是刷手機,而不是跟枕邊人道早安,這就是癮症。這些都會使我們的生活逐漸變糟。因為我們對手機與社交媒體的過度依賴,而失去了有效排解壓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個方麵,應該不僅僅是千禧一代的問題,而是大部分現代人的問題,也包括我自己,再一次警醒。
3. 千禧一代缺乏耐心
千禧一代習慣了什麽事都要立即兌現,唾手可得,一切來得太容易。購物娛樂都講究立即實現,約會也求速成,什麽都是想要就立即要,除了兩點:工作的充實滿足感和深層次的關係。
這兩點是任何APP都無法給予的,隻能靠耐心,循序漸進與日積月累。但千禧一代,這些聰明有靈氣有野心的一代人,隻希望迅速到達頂峰,去影響別人。當他們站在山腳下,他們隻看到山頂,卻意識不到麵前是一座高山。這代人需要學會耐心,需要懂得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包括愛,工作的充實滿足感,自信自尊,對生活的熱愛,一身本領,都是需要時間與耐心去經曆去錘煉去感悟去獲得。不會的要去請教別人,而不是選擇立即退場,逃避困難。對生活缺乏耐心會使自己的生活變得非常糟糕。最糟糕的其實已經發生,就是自殺率與使用毒品率的增長。還有很多孩子因為抑鬱而退學。這些是最糟糕的情況,好點的情況是什麽呢?就是你會看到有整整一代人不能從工作與生活中獲得滿足感 ,他們隻是漠不關心地在生活,對工作缺乏激情與熱愛。昨天,今天 和明天都是一個樣。問到工作怎麽樣,回答還行,問到和對象的關係怎樣,也是還行,it's fine,it's fine......
4. 當下企業環境對千禧一代的影響
千禧一代沒有錯,錯的隻是被養育的方式,負麵助推的還有現在的企業環境。當他們步入職場,接觸到的是追求數字和短期效益的公司文化,這種公司文化根本沒法幫千禧一代學會耐心,學會合作,學會降低對技術的過度依賴,沒法幫他們克服數字時代的挑戰,找到更多平衡。以致於這代人對自己有更多的自責感 ,但實際上這不是他們的錯。我們希望這代人的父母以及社會能做得好,但他們沒有,現在就隻能由企業擔負起這種責任,培養和教育這代人學會耐心,學會合作,更加努力去工作。企業也需要找到方法幫助他們學會所缺失的與人相處的能力。在會議室裏應該禁止使用手機。公司領導人應該主動去與員工交流溝通,關心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家人,建立信任感 ,這才是形成真正深層關係的方法。信任感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就獲得的,需要慢慢,穩定,長期的溝通與發展。
Simon在演講中不隻是提出問題,還有一些有效建議,比如有意識在外出聚會時不帶手機,以免分心。既然手機讓我們上癮,它就是個誘惑,那就要遠離誘惑。其實想想也是,出門幾個小時,就一定要用手機嗎?不用手機就不能聚會?不用手機今天就是世界末日?這就是個習慣問題,壞習慣容易養成,但卻不容易改正,但我們身而為人就得向自己的癮症與惰性宣戰。
在這個演講的最後,Simon語重心長地說,時代造就了千禧一代,他們無法選擇,但我們有責任去幫助他們,讓這精彩的一代人重新建立自信,學會耐心,學會與人相處的能力。
我喜歡這個演講,因為他也觸動了我這個70後,一個時不時還是很浮噪的中年人,我們都需要努力克服這個時代的缺陷,重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