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入雲雕:美國金融危機的六大疑問

(2009-09-01 06:11:47) 下一個
入雲雕:美國金融危機的六大疑問

從2007年到現在,美國經曆了次貸危機、金融危機和全麵的經濟危機三個階段。受影響的產業也從房地產、投資銀行、保險業、普通商業銀行、汽車行業接連加速傳導,目前仍看不到終點在哪裏。在全球進行反思和美國政府竭力試圖力挽狂瀾的過程中,“華盛頓模式”仿佛被戳穿的皇帝的新衣一樣,暴露於世人麵前。

  全球第一個疑問是何以美國這場拖累全球的瘋狂貪婪、違規甚至欺詐性操作居然在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內得不到有效監控?一個號稱新聞自由、民主和完善監管體係的美國何以無法避免這樣衝擊世界的悲劇?這也許從美國房地產巨頭“兩房”身上找到答案。

  “兩房”以其五萬多億美元的資產,一直是美國舉足輕重的房地產巨無霸,美國次貸危機爆發至今,“兩房”崩潰是其轉折點,標誌著這場危機全麵升級,演變成為衝擊全美和全球的金融海嘯。但事實上,1988年,“兩房”的問題就已被約翰霍普 金斯大學美國政府研究中心的經濟學教授、現年六十多歲的湯姆.斯坦頓發現。當時他在研究“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大巨頭時,就發現了他們的巨大漏洞,並力推將監管方案提交國會聽證。 在後來的半年多裏,他在參議院聯合經濟委員會、銀行委員會等多個部門作證,但兩大巨頭百般阻撓,在聽證會上甚至不讓他們說話,最後雖然允許成立了一個監管機構,但權限甚小,根本約束不了貸款巨頭。直至2007年9月,他還發表論文呼籲警醒“兩房”的問題。可以說美國國會立法和聽證製度的錯綜複雜以及既得利益集團影響最終導致了“兩房”危機的全麵爆發。然而,“兩房”並不是個案,其他行業也同樣如此。

  全球第二個疑問是,美國有著世界最具權威的、排名前三位的專業信用等級評估機構:標準普爾公司、穆迪投資服務公司和惠譽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這些公司號稱“金融市場看門人”, 是金融市場上最為重要的服務性中介機構,為公司債券等打分或者評級,主要工作就是評估風險,可謂一言九鼎,直接決定一家公司和無數投資者的命運。然而,何以在瘋狂投資、漠視風險的十餘年間,三大評級機構不僅沒有中立、客觀地評定債券的信用度,反而在收取了高額評級費後,為“有毒債券”貼上“優質”的標記,成為華爾街的幫凶,一起欺詐全世界?麵對國會的質問,就連穆迪的高管也羞愧地承認,“我們不像是在進行職業的評級分析,而更像是在把自己的靈魂出售給魔鬼來換取金錢”。但是人們不僅要問:這三大評做公司既是市場的評判員,又是市場的利益分享者,用評級報告換取收費。這樣的評級製度或體係又如何保證它的公平性和客觀性。一個自身沒有信用的企業,一個缺乏客觀標準的企業,一個靠出賣道德靈魂換取利潤的企業,又如何給別人製定信用標準?而為什麽這樣的評估公司和相應的製度就可以在美國長期存在、發展和興風做浪?更為出奇的是,標普、穆迪等三大評級機構對中國主權的評級一直較低。直到2003年底,標普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10年不變,即“適宜投資”的最低限——BBB級。去年7月,穆迪公司雖然調高了中國政府長期外幣債券評級,將其從“A2”上調至“A1”,但仍低於目前美國政府國債。但事實顯然與這三大機構的評估完全相反。但更令人深思的是三大評級機構居然還會配合美國政府,對他國政策橫加幹涉。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2003年,標準普爾將包括德國最大的鋼鐵製造商蒂森克虜伯公司在內的一些德國 企業信貸評級降至垃圾級,蒂森克虜伯的股價因此跌至有史以來的最低點。這令德國人憤怒不已。當時,施羅德政府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不斷說“不”。而“巧合”的是,澳大利亞全力支持美對伊動武,標準普爾將澳外匯債券評級升至 最高級。事後,蒂森克虜伯委任了一個獨立調查小組評估標準普爾的決定是否公正,德國郵政等9家企業也聯手反擊。最後,標準普爾又上調了對蒂森克虜伯的評 級。《明鏡》周刊形容說,美國評級機構仿佛是一個手持“魔針”的巫師,投資者唯其馬首是瞻,這是冷戰後美國的另一個強權工具。

  全球第三個疑問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拉美發生經濟危機,九十年代東南亞經濟危機,美國一再反對各國進行幹預,強調市場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反對政府幹預並當做提供援助的條件。甚至1997年當香港特區政府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 全力救市,也遭到美國的強力批評。然而,當金融危機襲擊美國的時候,呈現在世人 麵前的是另一個美國,是一個不惜自己打自己嘴巴積極采用行政和國有化手段強力救市的國家,甚至以愛國的名義強迫9家主要銀行接受政府入股—盡管有的銀行此 時並不需要政府的資金,要各銀行必須為國家著想,向政府出售部分股份。而且銀行在政府入股後,未經政府批準,不得提高股息,亦不可為高層提供新的退休計劃。由於財長保爾森的態度非常強硬,各大銀行在政府入股一事上毫無討價還價餘地。這種雙重標準,舉世嘩人。美國,何也?

  全球第四個疑問是,當眾多投資銀行、保險公司自作自受,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麵臨倒閉危機而申請美國政府援助時,美國政府為何獨獨對雷曼兄弟見死不救?就因為雷曼兄弟資產的大多數持有者是外國人?再想想危機爆發之前,美國高官親自出馬全球推銷這些垃圾債券,這可是貼上了美國政府以及國家的信譽。何以事發之後,美國不僅不思賠償,不思救助,卻仍然采用以鄰為壑損人利已的做法,請問,當今世界最強大的民主國家的責任到哪裏去了?就是美國下決心挽救的投資銀行等等,也是采用繼續發行國債的辦法,而不是試圖改變美國經濟寅支卯糧的長期性問題或者結束深不見底的伊拉克戰爭。可是美國的國債已經高達11萬億美元的天文數字,已成為懸在全球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繼續發行國債隻能進一步加大這種威脅,等於是把危機進一步向全球轉移。而且繼續發行國債也會造成美國國債的貶值,給已購買美國國債的國家帶來風險和損失。然而,美國這種不惜把全球都綁在他自己身上實質是綁架全球的做法,究竟意欲何為?

  全球第五個疑問是,這場危機的肇事者是華爾街瘋狂逐利成性的各大投機銀行和財團。然而,當危機最終出現時,美國政府並沒有追究他們的責任,沒有進行懲罰,而且無視因此受困亟待救助的眾多美國普通民眾,卻在債台已經高築的嚴峻情況下,再次以發行巨額國債的方式對危機的始作俑者進行救助。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些被救助的財團,比如美國最大的保險業國際集團(AIG),即使在這個時刻,不是好好反思,共度時艱,而居然拿著以國家名義用於解決危機的納稅人的錢,全體高管去加利福尼亞州豪華海灘度假勝地療養,花費超過44萬美元。這發生在AIG集團獲政府提供的850億美元"救命錢"不過幾天之後。這些企業如此輕易的突破道德底線令人震撼!被稱為美國立國基礎的的基督教精神哪裏去了?

就在這場美國點燃的全球經濟危機之火越燒越旺之時,一件史無前例的醜聞再度震撼了全球:納斯達克前董事局主席、縱橫華爾街半個世紀的知名券商馬多夫公司創辦人,詐騙客戶500億美元!創華爾街有史以來上金額最高的詐騙案紀錄!此案的受害者成千上萬,遍及全球。不僅金融機構,甚至大學、慈善組織、個人都未能幸免。就是人類文明發展象征的國際奧委會也被騙五億美元(國際奧委會大約有4億美元資金儲備,以備奧運會取消事件使用)。可以說無所不包,喪心病狂至極。這家1960年成立、在納斯達克排名23位的公司是如何製造了這一場世紀騙局的呢?原來是用的一種非常古老的騙術:龐氏騙局。即本人一無所有,用後一筆詐騙得到的資金,去還上一批詐騙的資金。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當今市場經濟最為發達的美國!而且長達幾十年都安然無恙,直到今天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才東窗事發!簡直是非夷所思,非夷所思!

  美國的這場空前大危機,就這樣撕下了美國民主包裝下的“民治、民有、民享”的外衣。而其再次暴露出來的自私自利、掠奪本性和雙重標準也重創了其向全球輸出價值觀的正當性。其實如果縱觀這種製度誕生以來的表現,無不如此。隻不過由過去的赤裸裸改為現在的“普世價值”這一皇帝新衣而已。而反觀中國,盡管改革開放才三十年,建立市場經濟還不到二十年,從全球角度講是一個標準的後來者。可是中國不僅沒有發生八十年代的拉美危機、九十年代的東南亞經濟危機和今天的美國金融危機,而且反而成了危機爆發時的積極救助者和成本承擔者。中國古語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許眾多關於“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世紀”的預言正在逐步變成現實,不僅僅是由於中國崛起的硬實力,還有這種負責任的軟實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