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張庭賓:美聯儲與中國央行間的“太極推手”

(2009-08-09 17:13:16) 下一個

張庭賓:美聯儲與中國央行間的“太極推手”

當今的貨幣四強是黃金、美元、歐元和人民幣。黃金就是貨幣太極圖的“一元”貨幣存在,而美元和歐元的二元“液態貨幣”就是“固態貨幣”黃金的“一”中生出來的。當今人民幣提出國際化,鑒於中國第一新興大國的地位,實際是人民幣參與了紙幣最源頭的“三極演義”。

由於中美是當今全球綜合實力最強的兩個大國,雙方實際經濟、金融和貨幣關係非同尋常的緊密,業已構成了一個相當形象的太極圖。

就基本經濟形態而言,美國是以虛擬金融為主,是為虛(陰);但是它虛中的核心是實(陽),即美聯儲的核心資產是最貨真價實的黃金,超過美聯儲資產的80%;而中國恰恰相反,以“世界工廠”的實體經濟為主,但它實(陽)中的核心為虛(陰)—中國央行的核心資產是美元等信用紙幣債券,高達98%以上。這就構成了中美利益雙向循環的關鍵要素。

在這種循環中,中國的“世界工廠”以廉價的勞動力和社會保障價格,以廉價的礦產資源(迄今尚未增收資源稅),以廉價的水資源(遠低於成本)和環境資源,生產出了高密度含量的物質商品,即以實際的高密度“固態貨幣”形態向美國和西方出口(更何況這種出口有約一半是跨國公司主導出口的,跨國公司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同時由於產業鏈中美國公司往往控製了核心技術、品牌、渠道和終端,拿走了絕大部分的利潤);由此換得了沒有任何物質財富抵押的“液態貨幣”—美元等。這些外國紙幣在進入國境時,交給央行和外管局代管,並換出人民幣;外匯儲備部門再以美元購買了美國國債、美國兩房的垃圾債券等;美國人從中國手中借了錢後,再到中國來收購創造物質財富的優質資產,即美國用白條買走了我們的“雞蛋”,再借我們賣“雞蛋”的錢來買我們的“母雞”—真是無本萬利的“天才生意”;對於國內出口商以外匯換得的人民幣,央行再發出大量的央票,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將它們收回去,將之束之高閣,寧願讓之成為“人民幣堰塞湖”,也不讓它們用於改善民生,擴大消費。

在這種循環中,中國客觀上成為利益輸出的一方。因為我們出售的是高密度的“固態貨幣”商品,是靠億萬勞工辛勤勞動,付出巨量時間和身心健康,透支未來自然和社會保障資源為代價的,我們換回的卻是真實價值含量隻有幾分之一的“液態貨幣”—沒有任何物質財富直接抵押的白條。而這個白條在美國根本買不到我們需要的大宗商品,這個白條是美國可以開動印刷機無限量印刷的。2009年3月,美聯儲宣布的所謂定量寬鬆的貨幣,其實就是完全不再承擔任何借債人的“信用誠信”,毫不掩飾地直接印鈔票了。

在這個美國貨幣金融利益主導,中國某些西化主流經濟學家應和的真實“潛規則”,是一個雙向利益轉移的“太極推手”—伴隨著中國的真實價值被轉移到美國,美國的白條和信貸垃圾被轉移到中國。

為了讓這個客觀上向美國進行利益輸送能夠源源不斷地繼續下去,美國和國際銀行家的喉舌一定要確保中國對外經貿關係的源頭—貨幣外匯政策的幾個要害點符合他們的意誌。

(1)中國企業出售了“固體形態”的商品,獲得美元後,一定要遏製中國央行購買“固態貨幣”—即黃金和大宗商品。他們一定會以蒙蔽誘騙,威逼利誘的種種手段確保中國新增的外匯儲備去購買美元和紙幣資產。否則,中國央行的核心資產一旦逐漸變成以固態貨幣為主,則美國利益主導的這個“太極推手”就進行不下去了,甚至會反向運轉。

(2)中國企業和居民獲得的外匯交給央行,換到人民幣。在某些西化主流權威的理論中,這些人民幣絕不能讓它們在中國國內使用,當然理由是冠冕堂皇的—避免流動性過剩。

真實的邏輯可能並非如此。如果以美國利益最大化為視角,如果這些流動性放出去後,則人民幣資產價格會上漲,美元紙幣要想買中國人民幣商品和資產就會相應貴很多;這些錢如果在建立和完善中國社會保障製度中使用,就意味著中國勞動力價格提高(這種提高如果超過了通貨膨脹的速度,對國家和百姓沒什麽不好的,當年日本和韓國的國民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與美國分享了發展成果),中國出口商品相應上升到合理價格水平,美國人購買商品就會貴很多,就會導致美國出現通貨膨脹。

於是,他們的理論就很巧合地把外匯所換得的人民幣注入流通所導致的“通貨膨脹”反複誇大為“洪水猛獸”。在這種“洪水猛獸”的輿論下,央行再用央票和存款準備金將這些錢再收走,束之高閣,不準中國人民使用,不準中國經濟獲益,為此,一年要支付約7 000億元人民幣的成本。

這種西化的主流輿論有意無意地掩蓋一個事實—中國人辛辛苦苦打工換來的人民幣,為什麽不能在國內使用流通呢?!

一個更簡單反駁他們謬論的邏輯是,在這些人的邏輯中,外匯儲備換成人民幣注入銀行是可以的;如果將外匯儲備注入社會保障體係,就是絕對不可以的。這真是自相矛盾!在這些人的邏輯中,中國勞工提高工資和待遇是不可以的,因此,《新勞動法》是必須被堅決反對的,向社會保障體係大量注資是他們最不感興趣或者努力屏蔽的。

(3)在自身千方百計對中國購買美國“固態貨幣”資產設置障礙的同時,盡最大程度地努力消除在中國購買一切貨真價實資產的障礙。

因此可知,中國新增外匯儲備是購買美國國債、證券還是購買黃金和大宗商品,這是中美經貿關係至關重要的選擇題。它是中美兩國經濟關係最核心的“太極推手”,如果中國不惜代價地繼續增持美國國債,則中美間的經濟利益太極將被推向美國利益最大化方向;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則中美間的經濟利益“太極推手”將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旋轉。

這是中美經濟關係中最利益攸關之處。因此,美方及其在中國的政策和輿論代理人,一定會盡最大努力將中國最大化的外匯儲備拖入美元陷阱,一定想方設法阻止中國大規模增加黃金儲備—即妖魔化黃金,讓東方的央行深深地厭惡黃金。

這種阻止和限製包括中央銀行、金融機構和國民儲金的三個層麵。

我們還有機會亡羊補牢—抓緊最後的機會購買黃金嗎?有!但前提是盡快廢止或修改《金銀管理條例》。這個在1983年出台的條例極大地封堵了中國機構和個人購買儲備黃金的空間。

此條例讓中國金融機構麵臨重大風險,因為它規定:“境內機構所持的金銀,除經中國人民銀行許可留用的原材料等外,必須全部交售給中國人民銀行,不得自行處理、占有。”這使國內金融機構對黃金隻能望洋興歎,外幣資產幾乎全部是美元等紙幣資產,這也埋下了中國金融業最大的隱患—一旦美元大幅貶值,液態貨幣向固態貨幣乘數性收縮,人民幣迫不得已追隨美元貶值,由於普遍缺乏固態貨幣的對衝,則中國金融企業的國際價格估值將實際急劇縮水。這足以造成中國金融業的一場危機。

同時,這個條例也封殺了國民個人買賣、抵押黃金,及黃金抵押券流通的權力,大大增加了個人持有實物黃金的機會成本。

本質上而言,這個條例對黃金的認識僅停留在“它是一種首飾”的低幼階段,根本無法反映黃金對於中國規避國際金融危機、對於保衛中國財富、支持中國崛起的重要戰略意義。它在當時出台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今天仍然當道,則是匪夷所思的。一如2000年以來中國外匯儲備增長了10倍,而黃金儲備卻隻增長了80%一樣。

一言以蔽之,真正蒙塵的《金銀管理條例》已經成為中國金融風險的最大盲點。

假如《金銀管理條例》被廢止了,那麽,中國貨幣外匯戰略是否就能夠回歸正確的戰略方向呢?不一定!原因在於,對中國貨幣外匯戰略有著相當影響力的某些官員和西化學者仍然沉浸在另一個更大迷霧中,那就是在對美元的盲目信任背後,是對美國的盲目崇拜。

在這種盲目崇拜之下,在他們的眼中,中國能夠給美國不辭辛苦地打工都是幸運和幸福的;在這種盲目崇拜之下,這些人天真地認為,隻有中國與美國更全麵的結為一體,才是中國最美滿而值得慶幸的結局。或許在他們的眼中,為了他們這種“大圓滿”結局,中國外匯儲備損失上萬億美元又算得了什麽呢?

一個美妙的詞匯已經被創造出來了,“Chimerica”中美國正在成為他們新的共同的核心理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