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貨幣戰爭解析:美元是如何阻擊日元國際化的

(2009-08-09 15:43:23) 下一個
貨幣戰爭解析:美元是如何阻擊日元國際化的



日本作為僅次於美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曾努力讓日元走向世界,然而,直到今天也沒有成為占主導地位的世界儲備貨幣,那麽,日元國際化的挫折,究竟能給中國帶來什麽樣的啟示呢?

(主編:盧小波 記者:李傑 攝像:樊建恩)

  繼續我們貨幣戰爭的報道。今天讓我們關注日元的國際化,日本作為僅次於美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曾努力讓日元走向世界,然而,日元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卻充滿了坎坷,直到今天也沒有成為占主導地位的世界儲備貨幣。今日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曾經的日本有著驚人的相似,都是以製造業起步,靠著貿易順差積累下巨額外匯儲備。那麽,日元國際化的挫折,究竟能給中國帶來什麽樣的啟示呢?

  世界出現美元、日元、西德馬克“三極通貨體製”發展趨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作為戰敗國經濟已經是處於奄奄一息的狀態,盟軍最高司令部為戰後日本製定的經濟政策造成的惡性通貨膨脹徹底摧毀了日本的經濟。轉機來自於1948年10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通過了第13—2號法案,決定幫助日本加快其經濟複蘇的腳步,2個月後,一名來自芝加哥的銀行家約瑟夫·道奇來到日本,幫助日本建立一種強有力的貨幣政策體係,道奇在使不斷下挫的日元兌美元的匯率穩定下來之後,通過布雷頓森林體係將日元的價值與黃金掛鉤,進一步將匯率穩定在360日元兌換1美元,同時,他還幫助日本政府實現了預算平衡。

  日本經濟穩定之後,爆發於1951年的朝鮮戰爭,給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帶來了機會, 1950年到1960年,僅美國累計向日本訂貨就高達600億美元,這些訂單也迅速刺激日本經濟的複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丁一凡:“美國製造的一些需求給日本,所以日本很快就借著這些東西發展起來。”

  1955年之後的18年裏,日本經濟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高速發展,索尼、日立、東芝等一大批電子企業從模仿到創新,把產品行銷到全球各個市場,在美國的扶持下,1985年,日本GDP超過1.3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三分之一,出口總額42萬億日元左右,其中對美國出口額為568億美元,貿易順差高達312億美元,同年,日本外匯儲備也達到279億美元。

  日本一橋大學經濟學博士、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建平:“它積累了大量的美元資產怎麽處理,當時候日本就希望購買一些美國的一些資產,而且美國資產在貶值,它也很擔心。”

  就在日本經濟崛起的同時,美元已經占據了全球貨幣的霸權地位,然而這個霸主卻給日本經濟帶來多次的傷害,美國利用霸權地位增發貨幣,把自己的戰爭開支以及經濟危機的成本向全球攤派,不僅造成日本巨額外匯儲備大幅縮水,同時更打擊了日本企業。根據統計,1960、1968、1971、1973年四次美元危機,僅後兩次就分別貶值7.89%和10%。

  交通銀行(6.88,-0.01,-0.15%)首席經濟學家連平:“這種困難使得它會去考慮我這個貨幣,如果說是能夠國際化的話,那麽這些匯率的風險可以基本上加以鎖定。”

  放眼全球,美元已經實現貨幣霸權,同樣是出口大國的西德已經開始貨幣國際化的進程,最高時西德馬克占國際總儲備貨幣18%的比例,成為繼美元之外的主要貨幣。1978年12月,日本大藏省提出了“正視日元國際化,使日元和西德馬克一起發揮國際通貨部分補充機能”的方針,1985年,日本貿易總額高達3052億美元,日元不斷升值,各國外匯儲備總額中日元所占比重也達到8%,在這些有利條件下,日本外匯審議局於1985年發表了《關於日元的國際化》等一係列官方文件或協議,正式推進日元的國際化進程,挑戰美元霸權。

  丁建平:“國際化最大的好處就是把風險給人家,安全給自己,因為企業都用自己的貨幣,它不存在風險了,沒有兌換了,然後兌換風險都給人家,兌換多,風險多。”

  前景雖然如此美好,但日元國際化還麵臨一個重大困難,日本是當時全球最大的貿易順差國,每天大把收進美元,把日元花出去的機會並不多。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日本利用資金雄厚的優勢,開始向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大量貸款日元,1972—1982年,日本對東盟五國的直接投資總計為101.66億美元,1960—1978年,日本向東南亞提供政府開發援助總額為35億美元,而在中國,北京地鐵一號線、北京首都機場、武漢長江二橋等項目建設中都使用了日元貸款,靠著這些貸款和援助,日元在亞洲國家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國際化。

  連平:“一個就是要擴大日元在國際交易當中的比例,這個國際交易包括很多方麵,包括就是像貿易支付結算,包括金融交易當中,這些比例要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第二就是要使日元能夠成為東亞的核心貨幣。”

  1990年,在日本出、進口額中,按日元結算的比重各為37.5%和14.5%,分別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個百分點;在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中,日元的比重為8.0%,雖然仍大大低於美國的50.6%,也低於德國馬克的16.8%,但卻超過了英鎊3.0%的1倍以上。1989年4 月,在全世界外匯交易中,日元的比重為13.5%,與德國馬克持平,僅次於美國的45.0%,高於英鎊的7.5%和瑞士法郎的5.0%。由於在日元國際地位上升的過程中美元的國際地位相對下降,所以,世界就出現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馬克“三極通貨體製”開始發展的趨勢。

  90年代後,日元國際化出現停滯和倒退局麵

  1985年前後,做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本進行日元國際化時,也引發了美國的不安,日美貿易摩擦逐年加劇,美國製造業在日本的出口攻勢下節節敗退,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逐年增加,1987年超過500億美元。而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卻在巨大壓力下運行,1984年貿易逆差達到1090億美元,財政赤字也在1984年達到近1000億美元。最終,當日本的出口開始威脅到美國引以為豪的高技術產業時,美國終於忍無可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丁一凡:“大有氣吞美國之勢,然後美國的輿論都在喊日本狼來了。”

  1983年10月,美元對日元開始初次交鋒,美國財政部部長唐納德·裏甘致函日本大藏省大臣竹下登時指出:“由於日元低估,以及日本對美國貿易順差的不斷擴大,在美國國內形成了強大的批判浪潮和保護主義的巨大壓力,如果希望美國政府盡力防止那些試圖把日本的產品和服務趕出美國市場的行動的話,那麽,日本有必要在金融市場的開放,和日元的國際化上采取強有力的大膽的步驟”。但是日本方麵卻認為,日元貶值、美元升值問題的根本原因並非是日方的“人為操作”,而是美國的高利率政策。1983年11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就曾對來訪的裏根總統說,“美元因為世界經濟形勢不穩定的影響而變的非常強盛,希望美國方麵在降低利率上多做努力”,這種禮貌語言下的交鋒,也表明日本並不願看到日元升值。

  日本一橋大學經濟學博士、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建平:“當時美國它就說,我就貶,讓你日元升,美國的資產就不斷的在貶值。”

  1985年9月,應裏根政府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的邀請,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英國五國財政部長及五國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會議達成了五國政府聯合幹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其它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下調的決議,這就是著名的“廣場協議”。

  這場逼迫日元升值的協議,順利的讓美國人都想不到。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克回憶說:最令人吃驚的是當時日本的大藏大臣竹下登,主動提出允許日元升值10%以上,這大大出乎我們的預料,甚至竹下登在表示願意協助美元貶值時,還大度的說:“貶值20%,沒問題”。那麽,是什麽原因,讓日本做出如此大的讓步呢,前日本銀行行長天豐雄後來解釋說,“日本政府對當時美國日益上升的保護主義感到驚慌,準備接受一次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以緩解對美貿易關係。”

  廣場協議後,日元拉開了不斷升值的序幕,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日元兌美元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日本經濟的規模已經快要接近美國經濟的規模了,因為它匯率大幅度升值,按照日元匯率折算成美元的話,它大概占到美國經濟的四分之三,而在這個之前,86年的時候它還不到50%,那麽對日本來講也有一種鼓舞的作用。”

  日元對美元的大幅度升值,雖然消弱了出口企業的價格競爭力,但日元能夠兌換更多的美元,也讓日本的財富大幅增長,於是,日本拉開了對美國資產的收購潮,索尼公司以34億美元的價格購買了美國文化的象征之一——哥倫比亞影片公司。三菱公司以14億美元購買了更重要的美國國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到八十年代末,全美國10%的不動產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連平:“日本出口的支付結算它占的比重達到了42.8%,從原來不到1%一下子達到了42.8%,在這個各國官方儲備中間比重達到了8%,這是90年的數字。”

  日元升值也帶來國內房價和股價的飆升,1985年,東京的商業地價指數為120.1,到1988年就暴漲到了334.2,在短短的3年間暴漲了近兩倍,其中中央區地價上漲了3倍。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土地價格,製造了世界上空前的房地產泡沫。在股市,1985年,日經平均股指隻有14000點左右,但到1989年12月,已經達到38900點。地產和股市雙重泡沫的壓力下,日本銀行開始不斷降低利率。

  丁一凡:“讓它的利率要低於美國的利率,這樣的話人家就有利益,去買美元去賣日元,這樣日元壓力就小一點。”

  銀行利率不斷下降,雖然降低了國際熱錢的湧入,但利率下降和日元升值,卻給日本出口企業帶來成本的上升、競爭力下降的困境,廣場協議後十年中日本汽車工業出口下降了20%。為了應對這種局麵,日本企業開始紛紛向外轉移,1985年海外生產比率僅為3%,1999年就增至14%。經濟危機開始爆發。

  連平:“因為過度的升值之後,導致全球很多持有日元資產的這些投資者發現日元這樣大幅度的升值,那未來一定是要貶值的,所以就紛紛開始拋售日元資產,導致日元大幅度的貶值。”

  隨後的10年裏,日本經濟陷入停滯,被稱為“失去的十年”,1990-1996年,日本破產企業年均高達14000家左右。有統計顯示,日本因股市和房地產暴跌而造成的損失達6萬億美元。同時,日本的銀行也損失慘重,不少銀行甚至倒閉,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銀行廳公布日本銀行業不良資產高達50萬億日元。而大批日本企業難以應對資金困局,不得不把以往購買的美國資產廉價出售。

  連平:“從93年一直到現在大概16年間,它的平均經濟增長的速度在1%左右的時候是負增長,有的時候可能有2%的增長,但是大致平均下來就是在1%左右,所以經濟比較低迷。”

  90年代以後,由於泡沫經濟崩潰及長期經濟停滯的影響,在日本經濟國際化和金融國際化遭受挫折的情況下,日元國際化也出現了停滯和倒退的局麵。日本學者吉川元忠在《金融戰敗》一書中悲哀地寫道:“太平盛世中,誰能意識到戰爭已經打響?若是真槍實彈的戰爭,誰也不會將自己的利益親手送給敵對一方,而在人們看不到摸不到的無形戰爭中,往往敗就敗在心甘情願將自己大好河山拱手送給對方還渾然不知,這樣的戰敗更慘更痛。”

日本的選擇導致日元國際化進展遭遇挫折

  就在日本經濟停滯不前的時候,1997年,一場席卷東南亞的經濟危機再次爆發,這場危機中,日本本來有機會穩定日元的匯率,樹立東南亞國家對日元的信心,然而,日本卻選擇了逃避。

  日本一橋大學經濟學博士、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建平:“這是日本當中扮演了很不好的角色,日本在東南亞資金全抽回,東南亞不穩,我抽回資金,抽回資金的時候日元也貶值,貶得比東南亞還厲害,這次亞洲金融危機當中,東南亞對日元貶值是群起而攻之的。”

  東南亞作為日元全球化最重要的市場,然而日本的表現失去了這些國家的信任。而東南亞金融危機後,一部分國家在外匯製度方麵已開始放棄盯住美元隨美元浮動的做法,轉向了浮動匯率製。各國又都在摸索新的通貨體係,並有可能選擇盯住貨幣籃子,隨一攬子貨幣匯率浮動的辦法。在貨幣籃子製度下,由於亞洲各國貨幣的匯率將隨美元、德國馬克和日元等主要國際貨幣的匯率一起浮動,從而就為日元發揮基軸貨幣的機能創造了條件。

  1998年5月,在加拿大舉行的APEC財政部長會議上,前大藏大臣鬆永在發言中提出了“采取緊急措施,進一步促進日元國際性運用”問題;隨後,大藏省又提出了《關於推進日元國際化的政策措施》。以此為契機,日元國際化再次成了日本政府的政策課題。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貨幣國際化的這些設想,那麽日本很想在抓住,這個有利的機會能夠使得他日元能夠在這樣的一個曆史時期迅速的登上一個國際貨幣的一個地位,穩固他在東亞地區的地位,成為東亞地區的核心貨幣,把你其他國家的貨幣能夠置於他的地位之下。”

  為了擴大日元的影響力,日本再次開始加大對東南亞國家的貸款,希望通過這些措施,加大日元在東南亞的影響力。

  丁建平:“它要彌補東南亞對它的不信任,采取一個大量貸款,就是日本說你東南亞對我出口的,對我進口的,我全拿日元給你,給你融資,前提是用日元,當時是有效一陣子,但是日元波動又太厲害,人家還是不願意使用。”

  2005年,日本持有美國國債超過了世界各國持有總額的三分之一,成為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大國,然而,日元的國際化進展卻並不成功。

  丁建平:“日本的國際化推行了半天,它在國際的金融市場上用日元,金融資產用日元標價,隻是一直保持在7%左右,很低的,7%可以忽略不計。”

  半小時觀察:前車之鑒 後車之覆

  三十年前的日本經濟和今天的中國經濟有幾分想像,日本製造的產品源源不斷地輸往境外,日本的GDP年均增速高達9%,日資的金融機構紛紛跨入全球十強之列,當時也有很多人樂觀預測,日本會在不久的將來超過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然而,三十年過去了,曾經躊躇滿誌的日本卻深陷經濟低迷的困境難以自拔。漫長的衰退期使它的GDP總量至今隻有美國的40%,日經指數在2007年重上高峰時也隻有1989年最高水平的46%。與此同時,日本金融機構也紛紛退出世界十大銀行之列。

  日本的經濟大起大落,日元的命運跌宕起伏,固然與本國宏觀貨幣政策連續失誤有關,與美國施加的外部壓力有關,但更與日本自身的決心和目標有關。在幾次日美貿易摩擦中,日本總在關鍵時刻選擇了退讓妥協,以為息事寧人,暫時緩解了爭端,卻為日後長期衰退埋下了伏筆。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日元跟風貶值,以為能擋住熱錢狙擊,保護資產安全,卻失去了東南亞國家的信任。日元這段並不完美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圍繞世界貨幣背後,是國與國的全方位較量。除了擁有財富和夢想,一個國家的貨幣能否實現國際化,更重要的還得看這個國家是否敢於麵對壓力?是否敢於承受風險?是否敢於承擔起巨大的責任?

  這段經曆對現在的中國來說,充滿了值得深思的教訓。當我們不僅有信心而且有能力回答剛才的幾個問題時候,我們對國際金融市場就會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