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彩電業的危機、機遇和出路
(2009-08-07 13:23:21)
下一個
中國彩電業的危機、機遇和出路
鍾慶——2006.5.1
前言、
去年回北京時,與主流經濟學家周其仁交談,兩人出現了嚴重的分歧,於是不歡而散。周其仁認為形勢一片大好,當年需要從日本背彩電回來,現在可以買到最新式的國產彩電,中國彩電業得到了極大發展,改革開放功不可沒。我則認為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會生產彩電了,於是分歧產生了。
廟堂中的人,不知道人間的疾苦。現在,結果出來了,中國的彩電業麵臨嚴重的危機,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業內的人已經感受到了危機!!!在新的技術革命麵前,中國的空殼彩電業前途何在?中國彩電業是中國家電業的縮影,中國家電業是改革開放以來很值得稱道的行業,現在遇到了危機,並不是壞事,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到問題所在。
最近忙於做項目,沒有時間上網。不過卻有收獲,在實際做項目中深入收集整理了一些資料,對中國和日本的技術發展史有更清晰細致的認識。下麵的文章,則融會了這些新認識。
一、中國彩電企業麵臨的危機
從2005年冬天到2006春天,國內各大賣場的平板電視價格一路狂跌,主流產品降幅都超過了20%,個別產品的價格甚至下調了40%。與此同時,本土彩電生產商的市場占有率卻連續下跌。去年10月,本土企業平板電視銷量的市場占有率在80%左右,到今年2月已經下降到68%。而在最具前瞻性的上海地區市場,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42%。彩電行業進入“平板時代”剛剛一年,行業利潤已經驟降至3%,某些企業平板電視利潤甚至不到1%。
“價格戰”的慘烈,加劇了利潤的急速攤薄。本土彩電企業的歎息聲背後,是外資品牌大舉擴張的腳步。
從傳統的CRT電視(顯像管電視)到平板電視(液晶或等離子顯示器),電視機產品麵臨重大轉型。然而,在這個產業升級的關鍵時刻,中國做為全球CRT彩電產量最大的生產國,其本土企業卻在一夜間喪失了主導權。
平板電視行業的利潤成本分析已經不是秘密。大約來說,一台平板電視的“麵板”,也就是顯示屏,占到成本的70%;機芯,也就是“模組”,占到成本的15%,這兩個核心部件占整機成本85%。糟糕的是,與日韓等外資企業相比,中國本土企業在這兩類核心部件上的生產能力幾乎為零。
在平板電視的上下遊整個產業鏈中,本土彩電企業隻能從剩下的15%的低端環節尋找利潤。這可以說是“利潤低、賺錢難”的根本原因。
中國彩電工業犯了致命的戰略失誤。長期以來,本土企業都不願意在技術研發上“下苦功夫”,對研發總是敬而遠之,總是自詡“非常善於做市場”。現在,終於嚐到了浮躁之惡果。
二、新技術革命下的比較優勢
中國企業的比較優勢是勞動力廉價和“非常善於做市場”,能夠針對本土消費者進行特色設計和服務。憑借這兩件利器,中國本土彩電企業曾經贏得過輝煌。但在新技術革命下,這兩件利器卻失效,於是中國企業麵臨危機。
現在消費類電子產品(彩電屬於消費類電子產品)正處於模擬到數字的革命性轉型階段。
數字電路穩定,一致性好,可以免調整或少調整。數字電路有很高的集成度,廣泛采用了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表麵安裝技術和SMT(surface mount device)表麵安裝部件。數字電路的生產,必須依靠自動化的機器,隻有極少數大型部件的安裝還需要人工。小批量的試生產,則需要技藝高超的技術工人。
在SMT時代,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已經沒有辦法與機器賽跑!
隨著集成電路設計及工藝的進展,數字電路的設計已經進入到SoC(System on Chip)的時代,在一塊芯片上集成幾乎所有的係統功能,還能固化軟件係統。即可以保護自己的專利設計,還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在完全一樣的硬件平台上,通過改變軟件和配置,就可以滿足不同顧客的需要,係統的柔性極大增強。
SoC時代的設計,關鍵是技術積累。一個新係統的設計不再是從基礎器件開始,而是使用已有係統現成的模塊IP(intellectual property)核。在此基礎上稍做修改適應新係統的需要。硬件的設計軟件化了,可以大量複製已有的“包”。集成電路的生產也類似軟件的生產,也是大量低成本的複製和印刷,不同的是把設計好的藍圖印刷到矽片上。
中國企業“非常善於做市場”,而沒有技術積累。SoC時代,產品的設計更新完全跟不上時代了。即便是有很好的創意,開發出針對顧客的特色需求的功能,也不能贏得市場。因為,外資企業可以把類似的功能單芯片集成,性能質量是通用電路遠不能匹敵的。
可以做個簡單類比。市場猶如戰場,“非常善於做市場”就相當於非常善於使用謀略。技術水平相當於使用的武器。如果武器的技術水平差距不大,謀略可以起作用。如果武器的技術水平差距過大,任何謀略都失效。
中國企業“非常善於做市場”,已經不能抵擋SoC時代的堅船利炮了!
三、曆史的回顧
日本的CQ出版社是日本非常有名的電子類專業書籍雜誌出版社。CQ出版社旗下的《晶體管技術》和《Design Wave》雜誌,今年分別迎來了第500期和100期的紀念。上麵登載了一些懷舊的文章,可以竊見日本的電子工業發展曆史。
1954年,日本最初的國產晶體管誕生。10年後(1964),《晶體管技術》創刊。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日本從真空管到半導體的轉換期。當時半導體的質量性能還有問題,還不足以取代真空管。日本當時分兩派,一派是“玉派”,一派是“石派”。顧名思義,就是分別使用“真空管”和“半導體”的陣營。
在這個時代的背景下。1971年,日本從美國引進了運算放大器RC4558,運算放大器是模擬電路時代的核心技術。1976年末,日本國產第一號NJM4558完成,1977年4月開始量產。隨後NJM4558不斷進化,派生出一係列高性能的運算放大器。這些核心部件推動模擬時代日本的家電世界製霸。
80年代初,少年時代的我開始從事業餘無線電活動時,就已經使用到國產的運算放大器了,現在還能曆曆在目:高增益通用運算放大器5G24,高速運算放大器5G25,微功耗運算放大器8FC7……。年代上與日本差距咫尺。但今天,國產的運算放大器安在?
數字技術部分。1976年,日本NEC推出日本第一台單板機TK80,裝備Intel的8080A,ROM和RAM分別隻有768byte和512byte。兩年後的1978年,NEC推出了日本第一台個人計算機PC-8001。裝備了日本自產的與Z80兼容的CPU,ROM和RAM分別提高到了24K和16K,可以運行BASIC和接顯示器。
中國從60年代開始就研製過一些微處理機,1977年也研製成功自行設計的16位大規模集成電路微處理機。80年代初的我也接觸了大量國產CMOS集成電路C0XX係列和國產TTL集成電路T0XX係列。後來我上大學時,數字電路的教材上還是使用那些老古董的國產器件,中國集成電路的發展停滯了。到今天,國產的數字電路安在?
中國企業已經完全“無芯”了,與日本企業的差距已經遙不可及了。如果說日本以前是發達國家,中國不能比。那麽,我們再來看看韓國。
韓國的三星1969年與日本三洋合資生產黑白電視機,隨後與日本NEC合資生產黑白顯象管。70年代的日本已經轉向彩電生產了,願意向韓國轉讓黑白電視技術,而此時韓國電子技術的基礎基本沒有。
1969年,中國使用的PAL彩電標準製定。70年代初,長虹自立研製了彩電。當三星還在學如何造黑白電視的時候,長虹已經可以生產彩電了。三星並不是沒有代價獲得黑白電視技術,隨著日本彩電技術成熟,價格大幅度下降,三星的黑白電視出口急劇萎縮,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星處於破產的邊緣。而這時,中國急速普及黑白電視,中國自己的產能不足,大量從三星進口黑白顯象管。一度占三星銷售額的80%,利潤的100%。在關鍵時刻,中國挽救了三星,三星靠這筆錢轉產彩電成功。
1978年,長虹從日本引進了一條彩電生產線,自主技術與日本技術相結合,在短時間內改進仿製了13條生產線,讓日方大吃一驚。隨後的故事很有戲劇性……
四、政府的責任
1976年,日本通產省設立國家半導體實驗室,集中日本的技術力量進行半導體技術攻關。這些技術攻關使日本半導體在80年代在世界市場上製霸。與此同時,日本通產省還開始了模擬高清晰度電視的計劃。當然,模擬高清晰度電視的計劃最終失敗,沒有預見到數字技術的革命,雖然項目本身是成功的,並進行了試播。模擬高清晰度電視的計劃雖然失敗,但此計劃中積累的技術並沒有白費,高清晰度顯示技術,信號的傳輸處理技術,精細加工技術被大量移植到數字電視上,使日本的數字電視走在世界的前列。
現在日本政府開始了三維電視計劃,並爭取到2020年實用化和產業化。日本政府還進行了“MIRAI”次世代數十納米的半導體加工技術和工藝研究計劃。在日本政府的這些科研計劃的支持下,日本家電企業的數字相機、數字彩電蓬勃發展。在數字革命的時代,日本的家電企業又煥發了活力。
當韓國的三星和金星(現LG)與日本企業合資生產黑白電視的時候,韓國政府命令它們盡早獨立,實現技術自立。韓國政府限製市場,限製黑白電視的內銷,因為此時的黑白電視核心技術還沒有掌握。通過此,培養本土的核心部件產業。韓國企業向彩電轉型時遇到了極大的困難,日本不願意提供彩電技術,隻有靠自己摸索。此時的韓國幹脆禁止彩電廣播,直到1980年底才解禁。此後依然嚴格限製彩電內銷,等待自我核心技術逐步完善,產能逐步增長。三星逐步實現了技術自立,現在可以在很多領域挑戰日本企業。
長虹有自己強大的技術能力,在短時間內改進仿製了13條生產線,讓日方大吃一驚。日本使出了一個殺手鐧,按照日本的俗語就是“沒有比免費更貴的東西”。1986年開始,大量向中國傾銷新一代的彩電生產線和關鍵部件。既然國外的技術那麽便宜那麽好,為什麽還要自主研發呢?長虹果斷終止了自主技術的研發,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垮台,中國進入了“無芯”時代。免費的東西會損傷自我技術力的成長,自我技術力是最為寶貴的東西!
中國的消費者得到了實惠,1985年前彩電異常緊張需要徹夜排隊,1986年後急速普及。但中國企業的根——技術力,卻被摧毀了,於是今天中國彩電業麵臨滅頂之災,今天的苦果當時就種下了。30年前,長虹做彩電時,三星還在學做黑白。今天的長虹在廣告中說它的產品使用三星的機芯。今天的三星長虹已經是雲泥之別。
就在日本政府設立半導體國家實驗室的幾年後,中國政府為了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一心一意謀發展,提高生活水平,果斷停止了半導體研發計劃,幻想依靠市場能自動生成和換取技術。這體現了日本人和中國人在經濟發展認識上的根本不同,什麽是發展經濟?什麽才算發展了經濟?
中國人的認識是發展經濟就是掙錢,掙到了錢就是發展了經濟,然後享受生活。日本人的認識是發展經濟是“物作り”(造東西),自己不能造東西,所謂掙到了錢,發展了經濟那是假的。
沒有耕耘,哪有收獲!
五、企業的苦衷
我們經常批評中國本土企業忽視技術研發的“短視”行為。批評是容易的,但如果站在企業的角度思考,這也是現實的無奈。
技術研發需要長期大量的投入,人才的培養,還有巨大的風險,失敗的風險很高。前麵提到了日本政府模擬高清晰度電視計劃的失敗。對於政府來說,這談不上失敗,具體項目雖然失敗了,但通過項目可以積累技術和人才。但對於企業來說,卻不允許失敗,否則血本無歸。
技術的產生到成熟需要時間,在這一階段必然是質次價高。在一個自由競爭的開放市場中,如果企業堅持自主技術研發,堅持使用國產的核心部件,必然麵臨技術的不成熟性,喪失市場份額,在市場中不能生存。於是堅持自主技術研發的“熊貓”被淘汰。生存下來的企業都是“非常善於做市場”。擅長做技術的長虹早已死亡,現在的長虹以善於打價格戰聞名。
就在幾年前,中國企業還在爭論平板電視是否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就體現了在市場環境中企業的苦衷,前進意味著巨大的風險,非單個企業所能承受。而當時的日本政府已經製定了數字電視廣播、停止模擬電視廣播的時間表,日本企業必須按照計劃前行。
技術是個積累的過程,停止研發,差距會越來越大,以至於不可能追趕。基本上都是通過進口核心部件生存的本土企業,不約而同地意識到:平板電視正向成熟期過渡,因此必須拚搶市場份額。隻有把自己的規模做大,才能保證收益,也會在與上遊麵板供應商的談判中把握主動。“通過降價,把對手殺死,然後再稱王。”
這裏的“對手”不是外資企業,而是本土中國企業。中國企業隻是拿刀的武士,已經意識到根本不可能與拿著洋槍的外資企業較量,隻能同室操戈,爭取為外資企業配套,分一點殘羹剩飯。
如果當年韓國政府任由市場決定生死,三星將不會有現在的輝煌。存活下來的必然是善於與外資企業合作,做市場的。
五、機遇和挑戰
現在中國的平板彩電還是屬於模擬電視。日本的數字電視已經開始廣播了,數字電視已經在市場中出售了。日本政府計劃到2011年停止模擬彩電廣播,全麵轉向數字電視。這對中國企業是個機遇,也是挑戰。關鍵看中國政府的選擇。
如果中國政府拿出當年韓國政府的魄力,自己沒有掌握數字電視技術之前禁止數字電視廣播。20年後,可能在中國本土培育出三星。如果追隨日本的數字電視廣播,全麵開放市場,中國本土的彩電企業可能全軍覆沒。
中國政府的選擇實際代表了我們整個民族的意識。我們整個民族需要轉變觀念。2005年底我到北京與一些主流經濟學家會談時,跟他們說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會造彩電了,他們還覺得是天方夜譚,還覺得現在形勢一片大好,因為自己可以享受到世界上最先進的,且廉價優質的彩電了。
“刀的時代結束了!”這是日本反映幕末維新的曆史劇《新選組》裏經常出現的一句台詞。仿佛曆史在重演,但今天的中國人,尤其是主流經濟學家們並沒有意識到“刀的時代結束了!”以為可以通過完善體質,苦練內功,增強活力,就可以刀槍不入在市場(戰場)中生存。
中國政府需要製定長期的技術發展計劃,為中國企業提供洋槍!民族也需要為企業提供好的市場環境,對市場進行計劃,而不能圖一時的快樂享受,任由市場規律放棄對本土技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