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好的經濟體製就是能造東西的體製

(2009-08-07 13:21:45) 下一個
好的經濟體製就是能造東西的體製

好的政治體製就是能負責的體製。

"物作り"是日本的詞匯。卻很難找到對應的中文詞匯翻譯。字麵上的翻譯就是“造物”造東西的意思。但是,"物作り"在日本是非常神聖的詞匯,而造東西在中國卻是不入流的工匠所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馬克思主義千言萬語,歸結到一句話就是“造反有理”。我寫的《刷盤子還是讀書》,簡單的說就是“造東西”。

中國人謳歌改革開放的成就,不外乎是因為改革開放生活水平提高了,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彩電手機互聯網……。中國人非常信服這些成就,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們怎麽能夠享受到這些東西?!如果換成日本人,就不一樣了,這些東西是自己造的嗎?自己會造嗎?自己不會造還談什麽成就?!

“Made in China”雖然象潮水一樣向世界輸出,但中國卻已經喪失了造東西的能力。3DG6是一種20多年前非常流行的國產晶體管的型號,現在已經銷聲匿跡了,現在的中國連一個晶體管都不會生產了。晶體管是電子工業的基礎,大規模集成電路和CPU的基礎元件。中國的電子工業已經被摧毀了,雖然中國是DVD一類電子產品的生產大國,中國卻沒有造DVD的能力。

這段時間很忙,沒有看書寫文章。所謂的忙,實際是重操舊業,搞無線電,又看了許多電子方麵的專業書籍,也深入了解了日本電子工業發展的曆史,又鉤起了我童年的回憶,回憶起伴隨我童年的3DG6。世界上50年代是真空管的黃金時代,此後晶體管逐步取代真空管,1975年時真空管幾乎銷聲匿跡了。而我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從事業餘無線電活動時,就直接使用晶體管了。最初使用的是鍺晶體管3AG1。想不到2005年中國電子協會編的收音機教材中還是使用它,這20多年沒有一點長進,3AG1還在否?!很快,大量使用的是矽小功率高頻管3DG6。3DG6是一代名管,以至於現在有關晶體管原理的教科書上還用它作為例子,但它已經在市場上消失了。

1977年日本國產第一號運算放大器4558誕生。運算放大器是模擬電路時代的核心器件。我作為一個普通的業餘愛好者,在80年代初就使用了上海無線電五廠生產的運算放大器5G24。今天的運算放大器教科書上也往往以5G24作為範例,但5G24也消逝了。除了電子工業外,上海有很多值得驕傲的地方,大型噴氣客機Y10,運載火箭,世界首台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上海的新版曆史教科書裏,有日本的子彈頭列車,美國的宇宙飛船,但上海以至於中國的驕傲在哪裏?!

那個時代數字電路才剛興起,國產TTL和CMOS門電路已經被業餘愛好者大量應用了。雜誌上還說要給業餘愛好者開發一款4位的CPU,但最後沒有了下文。然後又是爭論中國是否應該發展存儲器,當時中國隻能做幾K十幾K的存儲器,國外已經做到了幾十K,爭論的結果是中國不應該造,買現成的好。90年代初也有一次是否中國應該發展CPU的爭論,結果還是造不如買。在造不如買的爭論中,國產元件被驅逐出了市場,洋貨一統天下,中國的電子產業完結了,中國喪失了進入信息時代的機遇。現在看來,中國電子產業的完結是個好事,就算當時蓬勃發展,現在也會被賣掉。

中國人沒有造東西的意識,總想開放直接享受世界上最先進的東西,符合最小投入最高產出的經濟學原則。《紅樓夢》裏就已經用上了大量西洋的先進物品,足見當時中國多麽開放。但這盛世後中國沒有能抵擋鴉片戰爭的堅船利炮。甲午戰爭前的中國也是一個中興盛世,對內統一了新疆,對外還打敗了法國,市場開放,經濟蓬勃發展。西太後修花園慶祝這國泰民安,不願意勞民傷財修鐵路造輪船。現在的中國也是花園城市,也一樣不會造東西,中國訂購的俄羅斯大型運輸機又因故遲延,不知道戰爭一開,是否又會重蹈甲午戰爭的覆轍?!

戰爭離普通人還很遙遠。中國雖然不會造東西,電子工業消失了,但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可以靠賣資源賣勞動力去換去享受彩電手機互聯網。我原來隻是以旁觀者角度看過打工者的生產生活。楊海燕的BLOG,則是一個打工妹的現身說法。中國經濟已經垮了,就靠這些打工仔打工妹的雙手支撐,靠他們的生命去拚搏。

不過,這種博命對中國的發展沒有任何意義,大量的資源被勤勞的雙手加工後送往國外,換回來的不過是沒有物資對應的花花綠綠“白條”。大量資源流失,使更多的人破產,加入到這打工大軍,打工者地位更加低下。資源流失,原本有的福利被取消了,教育醫療產業化了,本可以上大學的楊海燕也隻能去打工了。但上了大學又如何?享受教育產業化恩澤的北大副教授也哭窮了。這窮看怎麽比了,北大副教授的收入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肯定屬於經濟學家說的5%的中產階級,意識形態接近西方,是社會的主導階級。但確實也很窮,除開計劃生育的政策,中國的中產階級養不起兩個孩子,這是維持中產階級人數不減少的最低限。他得要去兼職,也就是搶別的中產階級的飯碗,不可能去搶楊海燕們的飯碗,於是北大畢業生也隻能去賣肉了。中國中產階級養不起兩個孩子,又沒有人能加入到這個階級,這個階級實際處於消亡狀態。中國有許多大富豪,但卻不知道他們造了什麽東西,也就是沒有創造任何財富,財富不過是掠奪來的。

經濟改革導致中國經濟已經垮了,喪失了造東西的能力,中國整體走向貧困化,雖然GDP在高速增長。政治改革也已經完成了,變得毫無責任。政府放棄了對教育、醫療、科學技術、產業發展的責任。十一五“計劃”改“規劃”了,說是市場改革的巨大勝利,實際卻是產業已經被賣了,想計劃而計劃不了。出了問題,就是“體製”問題,“體製”的責任就是大家都沒有責任,或者由30年前的毛或者文哥負責。好的經濟體製,就是能造東西的體製;好的政治體製就是能負責的體製。中國的改革,恰恰把這兩個根本點革掉了。

問題是現在怎麽辦?中國的精英階層已經喪失了責任,也喪失了基本判斷是非的能力。我們力所能及能做些什麽?如何在民族的心裏根植上“造東西”的意識?

在日本,各式各樣的“大和”戰艦和“零”式戰鬥機的模型滿街走,能動的和不能動的都有。報刊雜誌上有關“大和”戰艦和“零”式戰鬥機的文章汗牛充棟。它們是日本的驕傲。此外還有日本的各種列車汽車模型出售。從小就培育日本人的“造東西”意識。

而中國呢,Y10是中國的驕傲,但隻在互聯網上吵一吵,市場上竟然沒有看到Y10的身影,雖然外國飛機模型很多。中國的驕傲雖然被扼殺了,但我們可以通過模型把它們保存下來,教育下一代,告訴他們,中國曾經有過輝煌的過去。

中國的科研體製瓦解了,成了無數個體戶,低水平重複,相互之間不能協作、借鑒、提高。中國政府出資的科研項目,很少有公開的全社會可以共享的成果,往往成為那些科研個體戶掙錢的私物。而在日本,可以找到不少公開的可以共享的科研成果。

在民間,日本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公開。日本有許多"物作り"的個人網站,把自己的設計公開出來,手把手教,別人照著一步步做,就可以複製出自己的東西。這樣能夠相互借鑒促進,是一種知識和技術的自我教育和積累。中國則很少,最多隻是一些原理性介紹,看了之後依然不知道怎麽做,技術關鍵點在哪裏。別人做過了,自己還需要重複做,沒有積累提高。單個中國人很優秀,集合起來卻遠不如日本,缺的是這種相互協作,相互學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