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燕趙晚報:像季羨林、任繼愈兩位文化大師一樣惶恐待虛名

(2009-08-28 12:29:31) 下一個

燕趙晚報:像季羨林、任繼愈兩位文化大師一樣惶恐待虛名

  7月11日,是中國文化界最哀傷的日子,季羨林、任繼愈兩位山東籍文化大師的同天離去,讓整個文化界陷入陰鬱。季羨林先生學貫中西,被譽為“國寶”,而季老多次公開表示拒絕“國學大師”、“國寶”等稱號;作為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曆史學家的任繼愈,一輩子不做“掛名主編”。(7月12日《重慶晚報》)

  人是精神動物,有各自的精神尊嚴和精神追求。精神尊嚴和精神追求,說得通俗點,就是“名譽”二字。在一個浮躁成為社會“最大時尚”的時代裏,有的人為出名、保持名氣,恨不得把名字刻在媒體這個活石碑上,絞盡腦汁讓自己“活”在公眾心裏,為此不惜糟蹋名譽,甘當名譽的奴隸。而有的人雖享有盛譽卻很謹慎,在名譽麵前非常謙卑,拒做名譽的奴隸。前者有一大批所謂的走紅名流,後者中當以季羨林和任繼愈為佼佼者。

  兩位德高望重的高齡學者對待虛名的誠惶誠恐態度,令人欽佩。在《病榻雜記》中,季老表示堅辭去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這三頂桂冠。用他的話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麵目,皆大歡喜。”任老從做選題、寫提綱到審讀點校,總是親力親為,從不做“掛名主編”。他們的名譽觀,是一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學習。

  時下,一些學者把名譽當作寶貝,一是來者不拒,二是愛不釋手。媒體冊封的廉價“爵位”,某些人不僅連謙讓的勇氣也沒有,遇到公眾的質疑,反而極盡狡辯之能事。缺乏對名譽的誠惶誠恐的態度,人性中貪婪的一麵必然被放大,越是有點名氣越貪圖更多的名氣,把名譽當作收藏品,而忘記了自己的實際重量究竟有幾斤幾兩。浮躁的時代風氣,首先是從名流中傳播的。當然,一流的名流可以達到忘記名譽的境界,倒是二流或三流的名流們,或者是徹頭徹尾的偽名流,才像強盜那樣去掠奪本來不屬於自己的那部分名譽。看看在這則報道後的網上評論,輿論的矛頭指向了當今受質疑最多的兩個文化界的所謂“大師”,幾乎所有的人對這兩位活著的“大師”表示了不滿。季羨林堅決拒絕飛來的一堆名譽,人們依然願意給他戴高帽;而那些堅決頂著“巨大桂冠”的“大師”們,無視公眾的懷疑和鄙視,依然不知疲倦地以名流自居。自知之明,是名人的基本素質。缺乏自知之明,再多的名譽也是自欺欺人。

  名譽係身外之物,最容易虛胖。正因為這個緣故,對於本質上虛無的名譽,最好還是學會誠惶誠恐,不要竊喜,更不要貪婪。為了少給後代製造一些笑料,我們學學季羨林和任繼愈兩位先生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