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國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水平低,耕地的保有與糧食安全緊密聯係在一起。1994年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布朗教授發表了題為《誰來養活中國》的論文,認為中國隨著工業化的進展,未來耕地的減少、人口的增加、膳食結構的改變,加上農業生產率下降和農業生產環境的破壞,中國將形成糧食危機,並且會影響全世界的糧食供求。此論文發表後,在國內外學術界、政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自布朗先生發表他的中國人口、耕地、糧食危機論後,1996年到2008年,中國的人口從122389萬人增加到了132802萬人,耕地從195058萬畝減少到了182574萬畝,糧食產量從50454萬噸增加到了52871萬噸。14年過去了,中國並沒有發生糧食危機。那麽,中國有沒有潛伏的糧食危機問題呢?我認為,如果掉以輕心,發展不當,還是有可能發生的。但是,對於可能造成糧食危機的原因,筆者與布朗有著不同的看法。
首先,從城市化、交通水利、獨立工礦、村莊擴大等四個方麵的建設用地看,改革開放以來用地最多的並不是城市化、工業化和交通水利現代化建設的用地,而是農民分家立戶和改善居住條件所占用的土地。因此,即使認為耕地的減少影響了糧食安全,則主要不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引起的,而是城市化速度太慢,農村人口在農村擴大和改善居住條件所導致的。
實際上,1978年以來,中國農村人口減少了6879萬人,而村莊用地卻擴大了19628畝,按照每畝地生產400公斤糧食計算,付出了減少109。9萬噸糧食產出的代價;而城市轉移和增加了42134萬人,隻擴大了5043萬畝土地,以減少28萬噸糧食的代價解決了新增城鎮4。2億人口的居住、就業和生活等需要。可以得出結論,越是抑製城市化和現代化,越是讓農民在農村改善自己的居住生活條件,對糧食安全的威脅越大。
其次,由於農業生產的比較收益低,特別是在糧食價格過低的年代,或者一些其他產業比較收益遠比農業高的發達地區,農民種高產田的積極性不高,耕地撂荒的情況很嚴重。我個人估計,目前每年撂荒的耕地麵積占5%,9000萬畝左右。按照每畝地產400公斤糧食計算,由於每年耕地撂荒而損失的糧食產量在360萬噸左右。
土地撂荒是農民對農產品價格、成本和收益的一種本能的反應。農業的比較收益低,雖然這幾年國家對種糧進行了免稅和補貼,但是,其效應被上漲的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所抵消;而且,外出務工收入的增長雖然比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慢,但是,比農業收入的增長還是要快,長期來看,小規模的農業收益增長慢於非農業的務工收入增長,一定是一個趨勢。況且,從事其他產業的收益增長,也比從事農業的收益要高得多。從投入產出來看,耕地是有限和固定的,其投入的邊際收益遞減,增產的投入成本越來越高。因此,土地零碎分散經營的種植業,從長期來看,不論國家花多大的財力,如果不進行大的調整,實際上是持續不下去的。
再其次,技術進步是克服農業邊際投入效益下降的重要方式,但是,由於小規模經營,農業對技術進步成本的分攤能力較低,進一步利用技術進步克服土地、淡水資源的約束,增加糧食產量,受到規模和成本的限製。從經濟學上分析,小規模的農業是排斥技術進步的。要想農業科技進步,關鍵是要農業實現規模經營。
我在想,我們有18億畝耕地,即使其中的1。2億畝用來種糧食,假定複種40%麵積,每季收400公斤,糧食產量就是13440億斤,每人就是千斤糧。為什麽平均畝產水平還是較低?除了種糧不合算而耕地被撂荒外,農業增產的技術進步受到目前農業經營規模、成本和收益的限製,不能不說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農業的技術進步表現在良種培育推廣、有機化肥、生物激素、無害農藥、節水灌溉等方麵,並正在從目前的石油化學農業向生物工程農業轉變。從經濟學上看,農業每一項技術上的進步,其帶來的邊際收益,如果大於其邊際投入,才有效益可言。農業經營規模太小時,無法分攤技術進步的成本,限製了技術進步投入的邊際收益遞增。
舉例來說,當一個10畝地規模的農戶,與一位技術員簽訂技術服務合同,技術員指導服務一年,需要服務費100元。而技術服務後,由於規模太小,10畝地增加產量帶來的增收,總計可能隻有20元,連請技術員一頓像樣的飯都不夠,所以根本簽不了合同,談不上技術進步。再一例是推廣節水技術,如果耕地規模較小,比如幾畝地安裝一個係統性的節水設備,需要每畝地分攤成本200元,就此在節水上就無法技術進步。而當一家幾千畝地的農場,與技術員簽訂服務合同,安裝節水設備,其每單位產量中的分攤成本就要低得多。
我國農業耕地和牧場的規模都較小,農戶耕種土地規模一般在5畝—10畝左右,並且由於承包時良次、旱水、平坡、大小搭配,即使這樣規模的耕地也分散在各處,整合程度很低。在農業生產小規模經營的情況下,雖然不能說沒有技術進步,但是科技在農業中的進步是十分有限的。為什麽農村的科技推廣站網破、線斷、點散,許多難以為繼,其原因就是他們麵臨的是千家萬戶幾畝地小規模經營的農業,而不是像歐美那樣幾百畝到幾千畝規模的家庭農(牧)場。從經濟學的投入產出準則上看,他們根本就無法生存。在這種格局下,農村的農業科技推廣體係,要麽由政府財政養著,要麽靠向農民收費過日子,加重農民的負擔;政府怎樣加大科技投入,都會讓這些科技推廣站消耗掉,農民得到的收益不會太多。
總之,我認為,中國糧食產量不穩定問題,深層次原因在於1978年以後村莊擴大占用耕地過多,農產品價格過低而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生產經營規模太小太碎,技術進步因規模和成本限製而緩慢推進。解決的途徑是加快農業剩餘人口和勞動力轉移,限製村莊用地的繼續擴大,加快撤村並鎮和土地整理及複墾,放開和提高農產品價格,加速耕地流轉和集中,在規模和成本能接受的條件下,推進農業的技術進步,而不是用限製城市化用地的方式來保證糧食安全。否則,南轅北轍,使糧食安全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反而會更加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