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地區的海事管轄和邊界”示意圖。這張地圖於2008年8月公布,地圖既顯示了北極圈內各國已經劃定的邊界,也繪出了尚未劃定或尚存爭議的地區。來源:英國杜倫大學國際邊界聯合會(IBRU)..."> “北極地區的海事管轄和邊界”示意圖。這張地圖於2008年8月公布,地圖既顯示了北極圈內各國已經劃定的邊界,也繪出了尚未劃定或尚存爭議的地區。來源:英國杜倫大學國際邊界聯合會(IBRU)..." />
北極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礦物和漁業資源。隨著越來越多北極地下資源被發現,北極已成了各國都在虎視眈眈的寶藏。盡管北極地區的陸地部分已經被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美國和俄羅斯8國領有,但是圍繞北極主權的紛爭不但沒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加拿大海陸空三軍在其東部的北極地區展開一係列聯合軍事演習,正是旨在宣示對北極地區的主權。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甚至預言,“由於各方在北極利益劃分上存在嚴重分歧,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極有可能在北極爆發”……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寇立研、陶短房 記者劉洋、董曉賓發自北京、溫哥華北極雖冷,近年來各周邊國家卻火氣十足。2007年俄羅斯“插旗”行動以來,各方在北極的爭奪愈演愈烈。目前加拿大為期23天的“北極熊”年度軍演正在進行,加總理哈珀更是乘坐直升機親自前往北極地區視察,以實際行動向外界宣示加拿大在該地區的存在和領土權利……
在千裏冰封的北極上,正呈現出一幅大國間硝煙四起的全息圖。
“冰融相見”
北極,通常是指北緯66度33分以北的區域。
有科學家估計,北極冰蓋下蘊藏的油氣資源占全世界總量的25%,而北極航道是從歐洲前往美洲和亞洲的最短路線。從北極開采的資源可以快捷地運往世界各地。隨著全球變暖導致北極冰層快速融化,通往北極資源的天然屏障正在瓦解,各有關國家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按捺不住要將北極這塊“蛋糕”據為己有。
所以,北極的爭奪,多少帶有各國未雨綢繆的性質。
在中國海洋大學極地問題專家郭培清看來,北極的主體是一片由主權國家領土環繞的海洋,因此,北極問題實質上是海洋問題。這種觀點可謂一針見血,因為北冰洋周邊國家都在思考著如何延伸本國在北冰洋的大陸架到200海裏以外。
大陸架是指領海以外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範圍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起不到200海裏的,擴展到200海裏;超過200海裏的,則限製在 350海裏以內。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界定,沿海國家對200海裏專屬經濟區(EEZ)具有管轄權,並規定了大陸架的範圍及沿海國在大陸架上進行資源勘探和開發等的權利。
2007年8月2日,俄羅斯科學考察船隊出動深海潛水器,將一麵用鈦合金製成的俄羅斯國旗插在了4300米深的北冰洋洋底。這一舉動背後有俄羅斯的深刻謀略,按現行規則,各北極國家除了200海裏專屬經濟區外,還可以根據大陸架自然延伸申請更大權益。早在1948年,蘇聯科學家就在北冰洋洋底發現一條綿延2000公裏的羅蒙諾索夫海嶺,認為它是西伯利亞大陸架的延伸。2007年俄羅斯這麵小旗,實際上就是要把這個大陸架的延伸標定出一個證據來。
如果在這一證據支撐下俄羅斯獲得相關權益,北極圈一半左右就都將歸於俄羅斯名下。這是其他北冰洋周邊國家萬萬不能接受的。於是從2007年8月上旬,各方密集出招。
新的爭奪戰就此開始了。
爭相科考
俄羅斯的這次“張揚”的深海科考引起了連鎖反應。在俄科考一周後,加拿大總理哈珀親自率隊赴北極展開3天的考察,為表明擁有這塊區域,他宣布打算在北極建造深水港口,並在加領土的極地地區建造軍事基地。而丹麥人也不甘落後,也隨即向北極派出科考隊,希望收集證據證明羅蒙諾索夫海嶺是格陵蘭(丹麥所屬島嶼)大陸架的延伸。美國人則在當年8月17日對北極圈內的楚科奇海北部進行科考,並表示將研究把這部分區域納入美國大陸架的可能性。
北極圈周邊國家的緊張反應反過來刺激了俄羅斯的進一步動作。比如看到美國在2008年8月14日向北極派出破冰船對阿拉斯加大陸架延伸進行測繪後,俄羅斯便決定於當月17日向北極地區派出一個大型科考隊,研究極地氣候變化和論證在極地建立漂移考察站等問題。
郭培清分析認為,“為了證明北冰洋大陸架是本國領土的自然延伸,沿岸國家必須拿出足夠的地質數據,這是近年來北極各國逐鹿北極海底的重要原因。”
大秀“肌肉”
為了保證北極的一席之地,各國還爭相加強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力量,說白了就是互相“秀肌肉”。
就以加拿大在北極的軍事演習為例。盡管和美、俄等軍事大國比,即使最近幾天的“北極熊”演習規模仍顯微不足道,但對於加拿大而言已是長足進步:2007年的“8000公裏北極行軍”隻出動了24名軍人,可一年後的“北極熊08”軍演,加拿大就出動了戰艦兩艘、戰機兩架、陸海空軍人500多名,並動員安全情報局、邊境服務局的力量參加,而此次演習首次出動了潛艇和新組建的極地特種部隊,相比一年前,可算“鳥槍換炮”了。
更耐人尋味的是加拿大總理哈珀今年的“亮相”:他身著牛仔服、T恤、毛衣和遠足靴,一副牛仔打扮,先乘坐橡皮艇,登上護衛艦“多倫多”號,繼而換乘海軍航空兵“海王”直升機,登上潛艇“布羅克角”號,並隨同下潛,可謂上天入海,辛苦異常,《多倫多星報》的評論認為,這是哈珀在刻意向同樣喜歡個人 “出風頭”、“秀肌肉”的俄羅斯總理普京叫板:你能做到的,我也不含糊。
除了顯示自身“孔武有力”,各國也不放鬆對別國軍事活動的監視。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海軍的“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安納波利斯”號曾於今年3月21日在北冰洋地區衝破1米厚的冰層露出冰麵。而俄羅斯正在密切監視這艘核潛艇的動向。俄國防部消息人士當時向外界透露,“俄羅斯軍方會及時收到各種外國潛艇在北極大陸架下活動的消息”。
其實這不是什麽秘密,美國和其他國家對俄羅斯也采取過類似跟蹤行動。加拿大今年2月曾宣布,俄羅斯軍方一架轟炸機因逼近加北極領空而被加軍方兩架戰鬥機攔截。加國防部長上月還表示,加將密切關注俄羅斯明年4月向北極空降傘兵的計劃。
連橫合縱
當然,北冰洋周邊各國並不都是單打獨鬥,各國也不斷進行“連橫合縱”的博弈。
事實上,雖然冷戰中因為北極是美蘇進攻對方的捷徑,雙方在此明爭暗鬥多年。但冷戰後,更加現實的能源、交通、海洋資源等問題使北極對峙增添了新內容,遠遠超出了東西方陣營對立的簡單劃分。
比如,加拿大和丹麥在格陵蘭的漢斯島存在的主權分歧。
早在1984年,丹麥方麵登島、插國旗、並在旗下埋了一瓶白蘭地。2005年初,加拿大還以顏色,加方士兵登島插旗後,埋了一瓶加拿大威士忌。昔日同一陣營的兩國軍人不是在溫暖的酒吧裏對飲,反而跑到北極去藏酒鬥法,可見利益協調有多難。
美國與過去西方陣營的夥伴在北極也不是沒有利益的分歧。比如西北航道問題——指加拿大東北部戴維斯海峽沿加拿大北部海岸到美國阿拉斯加州的一條航道,這條航道處在北極圈內,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封凍狀態,一年中隻有夏季的很短一段時間勉強可以通航。由於全球變暖,“西北航道”的經濟價值也因此逐漸顯現。
加拿大長期聲稱對“西北航道”水域擁有主權,而美國則堅持認為該區域屬於公海。在2007年8月北美三國首腦會議上,加總理哈珀曾當麵對時任美國總統的布什提出加方對北極“西北航道”的主權要求。
不過,畢竟俄美被視為在這一地區有能力“較勁”的重量級選手。但相對而言,俄羅斯的地理位置更為優越,開展各種科研和軍事活動也更方便。為維護利益,俄美不僅競爭,也注意與其他國家開展合作。有分析認為,俄為與美競爭,積極爭取國際支持,主動與要求北極權益的挪威等小國分享利益,普京在總統任內批準了俄與挪威政府有關巴倫支海大陸架劃界協議,終結了兩國長達40年的爭執。而美國與加拿大則積極協調立場,甚至有美國官員提出將北極航道控製權交給加拿大,雙方共享在北極的利益。一個最明顯的合作跡象,就是從2008年開始,加拿大和美國海岸警衛隊的破冰船開始聯合對北極進行科考,收集有關北極大陸架和海底的科學數據。
冰島、瑞典、芬蘭雖然與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挪威、丹麥同屬於環北極圈的國家,但不屬於北冰洋沿岸國家。不過在今年2月,這三個國家與丹麥、挪威召開了北冰洋軍事安全合作機製會議,此事被認為北約、歐盟加入北極爭奪行列的標誌。
合解之道
不過,在爭奪戰愈演愈烈的同時,也出現了緩解爭端,探索北極衝突解決之道的動向。
即使在挑起此輪爭奪的俄羅斯,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各國爭奪北極資源及主權的競爭將給這方“淨土”帶來巨大生態威脅,為此各國更需加強合作。俄舍爾紹夫海洋研究所所長、俄科學院院士尼格馬圖林認為,在北極科考和主權劃定中,各國將形成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北極的油氣資源巨大,但任何國家都無力單獨開發北極這樣龐大的區域,因此需要彼此合作。
2008年5月,北冰洋五大沿岸國家丹麥、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和挪威代表在格陵蘭島的伊魯利薩特召開會議。這是五國首次就北極問題舉行部長級會議,會議通過了《伊魯利薩特宣言》。五國在《宣言》中聲明,“我們認為沒有必要再建立一個新的廣泛性的國際法律製度來管理北冰洋。”郭培清認為,它們的這一態度對於今後北極治理將有重要影響。
俄羅斯:先聲奪人搶占先機
俄羅斯係列動作環環相扣,軍事部署步步為營,甚至可能在關鍵時刻不惜使用極端手段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洋 特約撰稿寇立研發自北京 若從高空俯瞰北極,圍繞北極圈分布的國家中,俄羅斯領土麵積最大,與北極的地理關係也較密切,因此也認為自己更有實力和理由從北極“蛋糕”中分得大塊。
圍繞北極歸屬的爭奪目前正在升級,俄羅斯、加拿大、丹麥等國均向聯合國提出對北極的領土要求。而俄羅斯方麵表現最為高調,不僅積極搜集有利地質證據,甚至將國旗插在北極點的洋底,以先聲奪人的手法為自己在這場爭奪戰中搶占先機,也讓其他競爭國家神經緊張。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俄2001年曾向監督執行公約的聯合國機構申請,把本國專屬經濟區擴展到北極的羅蒙諾索夫海嶺水域,但因“證據不足”而遭駁回。但俄羅斯沒有灰心,從2007年多次開展北極科考,積極搜集支持本國主張的證據,為再度申請作準備。於是也就發生了2007年8月俄羅斯科考人員在北冰洋底插旗的事件。
如果得到聯合國承認,俄羅斯將獲得從北極點到俄東西部兩端構成的三角區域的權益,總麵積達120萬平方公裏,相當於意大利、德國及法國麵積的總和。俄從中不僅能獲得相當於100億噸標準燃料的油氣儲量,還能大大延伸專屬經濟區,獲得漁業、航道等方麵的利益。
俄羅斯對北極的態度非常認真,插旗等舉措絕非簡單作秀,而是係列動作環環相扣。插旗後不久,俄羅斯在靠近北極附近一個麵積約為16平方公裏的島嶼上,建起了“北極35”號浮冰漂流站。其後的轟炸機活動也持續宣示著俄羅斯在北極的影響。
最近俄羅斯在北極更是接連出手:7月12日,俄羅斯“聖彼得堡”號破冰船投入使用,普京親自登船參觀。俄運輸部則表示,俄造船企業準備明年開始再建造3艘破冰船。緊接著,俄羅斯利用核潛艇,在北極附近海域進行了兩枚RSM-54“輕舟”洲際彈道導彈的試射。“輕舟”有能力攜帶核彈頭打擊美國本土,這一發射給外界的信息是再強烈不過的。7月28日,俄羅斯空降兵司令宣布,俄空降兵計劃在明年4月於北極地區實施數個載有貨物和人員的平台空投行動。
一個多維立體爭奪北極的軍事方案似乎已經顯現在世人麵前。俄羅斯的立場是明確的:俄羅斯在關鍵時刻會不惜使用極端手段捍衛北極利益。
加拿大:搶先繪製北極地圖
除了加強軍事部署這塊短板,加拿大還發起大型北極測繪項目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陶短房發自溫哥華 8月6日-28日,加拿大在位於北極圈內的努納武特地區,舉行了代號“北極熊09”的大型聯合軍事演習,總理哈珀於19日抵達弗羅比舍灣視察了演習。
此次演習的重點是北極圈內巡邏、反潛和驅潛,海軍的護衛艦、潛艇,海軍航空兵的直升機,以及空軍的CF-18戰鬥機均參加了演習。參演的不僅有正規軍,還有加拿大皇家騎警和海岸警衛隊,而去年剛剛組建的北極特種部隊“北極巡邏兵部隊”則和當地騎警配合,參加了演習的重要部分——北極圈內長距離巡邏和野外生存演習。
可以看到,北極的幾個主要爭端都有加拿大的份兒,作為領土麵積一半在北極圈內的大國,北極對加拿大的意義可想而知,然而由於長期“缺課”,加拿大在北極主權爭奪中一度顯得被動,對“西北航道”的主權聲明被美國公開蔑視,在與俄羅斯的大陸架糾紛中處於下風,甚至和丹麥爭奪一個彈丸小島(漢斯島)主權也絲毫不占便宜。由於國力有限,長期以來加拿大的北極軍事部署總有雷聲大雨點小之嫌。正因如此,近年來加拿大一直努力加強北極地區軍事存在。
除了加強軍事部署這塊短板,加拿大還發起大型北極測繪項目。目前該項目正在進行中,預計到2013年結束。根據這一項目,加拿大政府計劃5年內投資1億美元,繪製加拿大北部能源和礦藏地圖。而今年5月份,據法新社等媒體報道,加拿大搶先繪製出全世界首張北極綜合地圖,為今後自然資源勘探提供了線索。
加拿大外交部長坎農在6月28日接受訪問時強調,加拿大政府對於根據聯合國條款獲得北極極地海床的權益充滿信心。他同時宣稱,加拿大是“北極超級大國”。
為了成為“區域性”的“超級大國”,加拿大還強化了對靠近北極領土的建設。加拿大總理哈珀8月18日到該國北極地區進行視察時,對加拿大北部地區的民眾做出承諾,將成立“北部地區經濟發展局”,總部將設在加拿大最北部的省份努勒維特(處在北極圈內)。
其實兩年前,為了加強加拿大在北極的主權,哈珀就決定出資推進26個基礎建設和科研新項目。甚至據加拿大《環球郵報》報道,加拿大開始著手修訂曆史教科書,將當地因紐特人的曆史大幅寫入其中,作為加拿大國家的起源和重要曆史階段之一,而在以往,這段“非白人曆史”是長期被淡漠和忽視的。
美國:科考勘探早已鋪開
以退為進和藏器於身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的北極策略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周鑫宇發自華盛頓 在當前的北極之爭中,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低調得讓人生疑;相反,在北極周邊各國中,俄羅斯和加拿大似乎成為了衝突的主角。
北方硝煙味日濃,在北極地區擁有重大戰略存在的美國,卻始終隱身幕後,麵目模糊。在西方國家普遍擔心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淩厲攻勢,期盼美國這個“帶頭大哥”表態的時候,美國卻時常使出“太極推手”,甚至刻意示弱。
美國到底葫蘆裏賣的什麽藥?“緩兵之計”的背後,實際上蘊含了美國全麵的戰略考量。美國官員說現今之際“沒有別的辦法”,那麽各國自由考察、競相勘探對美國來說就是目前最好的狀態。北極冰川盡管在加速融化,可是大規模通航和油氣開采的前景並不確定,整個北極地區的開發還將長期處於前期科學調研階段。隻要是科技競爭,美國就有絕對的優勢。而大張旗鼓宣誓主權的行為,顯然並沒有太多實際意義。美國看得很清楚:“現在不是15世紀”。北極問題涉及的國家如此多,利益糾葛這麽大,到時候各國多半還是要坐下來慢慢談判,合作尋求出路。而這種“國際機製建構”,更是美國的拿手好戲。
退一萬步說,即使未來北極競爭失控,出現了15世紀葡萄牙西班牙瓜分美洲、19世紀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場麵,美國也不會喪失主動。北極國家除了俄羅斯,全是美國盟友。屆時美國完全可以有效控製北極航線絕大部分。至於深海油氣資源開采的技術和投資,則幾乎完全被美國公司壟斷,其他國家即使取得油田主權,最後也要請美國公司回來開采。總之,美國在北極地區實力最強、手段最多,完全不必要現在就為此與俄羅斯扯下麵子。於是不如加緊科考和勘探行動,“悶聲大發財”。
在這樣的大戰略背景下,美國一方麵嘴上示軟,臉上帶笑,一方麵在北極的科考活動卻一點沒有放鬆。隻是美國的科考活動既不插國旗,也不高調宣示主權,卻利用俄羅斯和加拿大高調亮相做“掩護”,躲開了大多數媒體的聚焦點。
盡管美國刻意將在北極的行動藏在民事科考的麵具下,其在北約地區的軍事存在卻絲毫不減其他國家。早在冷戰時期,美國就在阿拉斯加州建立了多個軍事基地,加上美軍在其北約盟國挪威、冰島和丹麥格林蘭島的多個導彈和雷達基地,美國其實早已準備下了覆蓋北極的軍事支持網絡,可以說是“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在當前北極地區的軍事爭奪中,看起來俄羅斯和加拿大野心勃勃、氣勢逼人,其實早就被美國甩在了後麵,現在隻是奮起直追而已。
中國向北極四步走?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打開世界地圖,盡管中國距離北極地理位置遙遠,但是北極對中國意味著什麽,同樣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話題。
中國海洋大學政法學院郭培清教授認為,北極之於人類的價值有四重——環境、科研、資源和航道。對於非北極國家卻身處北半球的中國,環境利益處處可見。例如,影響我國四季氣候的冷空氣的主要來源地是全球兩大冷源之一的北極,然後經過西伯利亞地區得到加強而吹向中國。毫無疑問,北極深刻影響我國的氣溫和降水,有必要深究其機理。
至於科研價值,多國紛紛不惜巨資北極建站、開展北冰洋科考的事實已經說明問題。
在全球化時代,資源利益通過產業鏈條不斷向外圍國家分配,油氣資源的開采、運輸等環節都對外部資本的進入提供了機會,因此中國至少間接擁有北極資源利益。
北極航道對於中國同樣具有特別的意義。我國外貿大部分途徑馬六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這條航道因為大國控製和海盜猖獗,安全係數降低,航運成本提高。而且蘇伊士運河通行能力已經飽和,近年壅塞現象嚴重,北極航道則不存在這方麵的問題。
因此,可以認為中國在北極地區擁有重大利益,不應因距離原因而取“局外中立”。
實際上,北極國家非常關注中國的態度,很希望了解中國的北極利益訴求。2008年“北極地區議員會議”召開之前,美國等國主動邀請中方派員與會,這種局麵對我國十分有利。我國完全可以發揮重要的砝碼作用,推動北極國際化,引導北極問題向合理公正的方向發展。
目前,中國的北極參與度還很低,在眾多北極國際機構中隻參加了北極理事會、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等少數幾個。北極問題的研究也剛剛起步,在許多北極論壇和國際會議上很少看到中國學者的身影。這既不利於我們了解北極國家的政策趨勢,也無法向國際社會傳達我們的聲音。
如果中國要更積極地介入北極事務,郭培清個人認為,可以分為幾個步驟:首先是加強研究,組建研究團隊,同時積極開展與重要極地國家的研究機構和學者的交流。其次,加強與極地國家政府的交流,現在有些極地國家,如北歐國家十分希望與中國合作,通過不同方式、多種層次的合作,將中國的觀念輸入進去。再次,加強與重要的非極地國家的協調,尋找共同利益點,推動極地問題國際化。第四,製定中國的極地戰略,並將極地戰略納入全球戰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