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中美對比:GDP及其使用

(2009-08-18 14:04:22) 下一個
中美對比:GDP及其使用

By 振揚

美國是當今世界排名第一位的經濟大國,是一個富得流油的國家。而中國盡管在經濟上獲得了持續高速發展,但直到2005年,國民生產總值(GDP)才達到人均1703美元。此時,美國人均GDP是中國人均GDP的 25倍。就全球而言,占世界總人口l/4的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總額中僅占5%;據2006年 7月 4日世界銀行公布的 2005年全球GDP排名表,在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排名第128位(見 2006年7月5日《京華時報》)。

而且,中美之間人均GDP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繼續擴大,到兩年後的2007年,中國GDP達到了史無前例的3.2萬億美元,而美國已達到19.8萬億美元。中國13億人口,人均GDP為2440美元,美國3億人口,人均GDP為66000美元,美國人均GDP超過中國人均GDP的27倍。

由此可見,這兩個中西方大國在經濟貧富上存在的巨大差距。但是,多年來,富裕得多的美國人,卻長期向與之相對貧困得多的中國人大量借錢。據2008年6月13日《特區文摘報》披露:“在過去10年裏,平均每個美國人從中國借得4000美元”。也即是說,從1998年至2007年10年間,美國人從中國借走了1.2萬億美元。

我國直到1996年,好不容易才第一次積累了1000億美元外匯儲備。中國人民銀行將全國積累的美元匯總後,上繳國家外匯管理局,再由外匯管理局對美元進行投放。一部分投入美國股票市場,一部分轉換成歐元,大多買了美國國債。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種循環:中國人民通過自己製造的產品換回的美元交給國家後,重新流向了美國,注入美國的貨幣供應中,被美國人再用來購買中國製造的產品。換言之,美國人是用中國投入的美元,購買中國製造的產品。

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已飆升至1.5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但中國外匯儲備除了一部分歐元、日元外,主要是美元。而美國人從中國借走了大約1.2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如果中國外匯儲備中的美元占90%,則中國外匯儲備中持有的美元,其中將近90%,都借給了美國人。哈佛大學校長薩默認為,“這種現象很怪異”,“一個自己的諸多需求尚未得到滿足的國家,會讓1萬億美元流向一個成熟富有的地方”(見2008年3月28日《生活文摘報》)。

美國人也感到“很奇怪”——在氣候與華盛頓相仿的上海,公立中學卻沒有暖氣。冬天走進教室,學生們都穿著厚厚的冬裝,他們的呼吸在中氣中形成白霧;北京的氣候更像波士頓,但在冬天的傍晚,人們擁擠在馬路邊,忍受著漫長的等待,奮力登上異常擁擠的公共汽車,然後在擁塞不堪的道路上熬過數小時,這就是中國堪稱典範的大都市。在農村,十幾個初中女生共用一間宿舍很常見,更好的學校、更多的公園、更完善的醫療保健、更清潔的空氣和水、更暢通的城市下水道,中國都還沒有,或者說,遠遠不夠(見 2008年6月13日《生活文摘報》轉自《南都周刊》)。

美國人感到“很奇怪”,哈佛校長認為“很怪異”的“現象”,就發生在中國。中國人的“諸多需求尚未得到滿足”,但是,1萬多億美元卻源源不斷流到了美國,“促進了美國人生活水準的上升”。

眾所周知,中國外匯儲備其所以能快速增長,是13億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拚搏奮鬥,艱苦創業,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創造了巨額財富。但是,他們從中獲得的份額卻很少。在國際上,勞動者的 工資,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即勞動分配率),普遍在54%—65%之間,比如,美國的勞動分配率占GDP的58%,但中國勞動者的勞動分配率在GDP中所占的比重,30年未,一直在下降。1978年占18%,1980年占17%,1990年下降至15.8%,2000年下降至10.7%;2004年為10.6%,2005年為10.8%,2006年為11.1%(見2008年第二期《瞭望》),如果加上農民的收入(假設也算工資),則中國勞動者的勞動分配率降到了GDP的10%以下,幾乎隻相當於美國勞動者的勞動分配率占GDP58%的1/6。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李誌十寧教授估算,中國僅用占GDPI/4的工資加福利,養活著99%的民眾(見2008年1月1日《生活文摘報》);也即是說,中國勞動者創造的巨額財富,大部份掌握在國家手裏。

再看看國家財政收入所占的比重。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1993年占22.02%,2004年飆升到57.2%,11年間增幅達2.6倍;省級財政收入所占的比重,1994年占16.8%,2000年已飆升到28.8%(見2006年第五期《民主與科學》),6年間增幅達l.7倍。這是新中國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國家財政收入如此高速增長,無疑是國家外匯儲備大幅提升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國家掌握著巨額社會財富,但對社會民生投入卻很少。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忠民在2007年12月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在中國改善民生最突出的難點問題,就是民生公共投入優先的順序被嚴重顛倒。在改革開放後為時不短的時間內,我國用於基本民生方麵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例極小,是全世界最低的國家之一(見2007年12月19日《中國改革報》)。以教育為例,2003年——2007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好時期之一,也是我國外匯儲備大幅增長的時期之一,但國家財政對教育支出僅占同期GDP的2.6%(見2008年4月22日《生活文摘報》轉自《羊城晚報》),不僅與1993年國家就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規定的2000年教育投入要占到GDP4%的標準,相差一大截;若與世界各國平均教育投入占到 GDP的5.1%相比,中國的教育投入所占GDP的比重,幾乎隻相當於世界各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與發展中國家教育投入平均占GDP的4%相比,也相去遙遠。特別是對義務教育的分擔,中央財政投入更少。在國家財政分配中,縣鄉兩級工作人員占全國工作人員總數71%,但財政分配隻占全國財政20%,然而縣鄉兩級卻負擔了全國義務教育支出的87%,中央和省分別隻負擔2%和11%。(見2006年第5期《民主與科學》)

另一組數字告訴我們,盡管部分中國富豪們進行著一擲千金、千萬金的豪華消費,北方某省的煤炭大亨,甚至創造了一次就浩浩蕩蕩開回15輛豪華悍馬車的奇績,但是,占世界總人口1/4的中國人,在世界消費總額中,僅占4%的份額。僅此可見,中國人民消費水平之低。

前麵談到中國勞動者的勞動所得,在GDP中所占的比例還不到10%,但中國的儲蓄率卻達到了令世界驚愕的50%(見2008年6月13日《生活文摘》)。這是當今世界無可匹敵的高峰。比如,人均GDP比我國低得不少的印度,儲蓄率隻有25%,僅有我國的一半。也就是說,印度人民消費了他們共同生產的東西中的75%。美國的儲蓄率有時是負數,這就意味著美國人消費的東西超過了他們生產的東西。中國人民的超高儲蓄率,說明大部分中國老百姓的收入,都用看不見的形式被“儲藏”起來,最終以外幣的形式保存在國家手裏。

中國老百姓的勞動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之低和他們的消費在世界消費總額中所占的份額之低,以及中國老百姓創造的國民儲蓄率之高,在當今世界都是罕見的。這“兩低一高”,無疑為國家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提供了重要保障。

不可忘記的是,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以及由此造就的中國外匯儲備的快速提升,在13億人民付出了艱辛勞動的同時,國家資源也付山了巨大的代價。比如,2005年我國GDP占世界的5%,但消耗的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等,卻占到世界消耗總量的25%——40%,而且,我國擁有自主知識核心技術的企業僅占0.3‰,99%的企業沒有專利,60%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見2006年10月10日《人民政協報》),由此不難看出,中國外匯儲備是在一種很不容易的境況下,隨著經濟發展才積累起來的。

但是,美國人利用自己掌握著美元具有的優勢和特殊地位,通過美元貶值,直接導致了中國1.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大大縮水。據2008年4月5日《華夏時報》披露,“過去一個月”,因美元貶值,中國外匯儲備就蒸發了357億美元,等於中國一個月就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那麽10年間美國人借走的1萬多億美元中,我國損失了多少艘航空母艦呢?

美國學者詹姆斯弗勞撰文稱:“沒有中國每天輸入10億美金,(一年就是 3650億美金),美國難以保持經濟穩定或維持美元不倒”(見2008年6月13日《特區文摘報》)。那位認為中國把1萬億美元借給美國人是一種“怪異”現象的哈佛大學校長薩默則稱:“中國不能停止向美國人提供美元,如果停止,那麽中國自己持有的美元也會遭到毀滅”(見2008年3月28日《生活文摘報》)。

照此說來,中國人還得把自己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外匯儲備,繼續借給比自己寬裕得多的美國人。這就是說,中國經濟和美國人結成了不可分離的整體。但是,我們的政府在中國外匯儲備已居世界榜首的今天,能不能把“民生公共投入優先”的順序理順,加大對諸如醫療衛生、教育、住房、社會保險等民生方麵的投入,讓中國老百姓獲得更多一些公共福利和改革成果,使他們的消費水平多一些提高呢?

(《環球視野》)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