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清議:超主權貨幣錨住什麽

(2009-08-11 09:18:42) 下一個
清議:超主權貨幣錨住什麽

趕在倫敦20國金融峰會之前,中國亮出了改革國際貨幣體係的底牌。這就是周小川的所謂“超主權貨幣”。
如小川同誌所講,“超主權貨幣”這一提法由來已久,70年前凱恩斯就曾主張推翻以主權貨幣為錨的國際貨幣體係,改為錨住由30種主要商品構成的國際市場一攬子商品價格。
我要糾正的是,“超主權貨幣”的曆史比小川同誌所說的還要長。到底有多長,小川同誌自己稍稍動動腦筋就可以得出答案:由於白銀與黃金都是超越主權的貨幣,因此,銀本位和金本位,都是錨住“超主權貨幣”的國際貨幣體係。這起碼可以將“超主權貨幣”的曆史上溯到14世紀。更為準確的說法是,國際貨幣體係從一開始就選擇了“超主權貨幣”,並且直到主權貨幣成為世界貨幣之前都是如此。
小川同誌一定不是主張國際貨幣體係倒退回金銀本位的時代,但從他以頗為讚賞的語氣談論凱恩斯的“超主權貨幣”方案來看,他並不清楚國際貨幣體係一以貫之的改革路線。
在很大程度上,白銀之所以從17世紀開始漸漸退出國際貨幣體係,是由於此前出現的白銀供給快速擴張隨著北美和日本的白銀產量減少而結束。金本位的出現,一方麵是由於世界黃金產量出現了曆史上最強勁的增長期,另一方麵是黃金的價值量遠遠超過了白銀,由此解決了儲備貨幣供給不足與世界貿易快速增長之間的矛盾。
到19世紀末出現的黃金匯兌本位製,是對以往的“超主權貨幣”的第一次否決。盡管此時的黃金並沒有徹底退出國際清算體係,並且依然是重要的儲備貨幣,但國際貨幣體係還是由此進入了由主權貨幣及主權國債務
占主導地位的時代。其中的原因依然是“超主權貨幣”的供給不足。到20世紀初,與當年的白銀情況相類似,世界黃金產量的增長鏈條突然被打斷,但世界貿易總量卻依然在增長。於是,當黃金供給不能滿足世界貿易增長需要的時候,不得不以紙幣替代實物貨幣。之所以沒有從黃金匯兌本位製一步跨入完全的主權貨幣階段,原因是防止各種主權貨幣之間的競相貶值而威脅國際貨幣體係的穩定性。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本質,是美元匯兌本位製。雖然這一體係仍與黃金沾邊,但不是錨住黃金,而是錨住美元。必須承認,布體係是二戰後世界貨幣體係的必然選擇,原因是當時隻有美國的主權信用存在擴張空間。這實際上也給出了國際貨幣體係在主權貨幣時代的改革路線:哪一個(獲多個)國家的主權信用擴張空間巨大,該等主權貨幣就應當成為儲備貨幣。當然,其目的依然是滿足世界貿易以及由貿易增長推動的世界經濟增長的需要。
貨幣的本質是信用,而信用的最高等級是主權信用。這也是為什麽國際貨幣體係自黃金匯兌本位製以後一直尋找強勢的主權貨幣作為其存在支撐點的原因。
那麽,小川同誌所說的“超主權貨幣”究竟要錨住什麽呢?
可以肯定,受小川同誌讚賞的凱恩斯方案絕對行不通,不僅無法獲得穩定,相反會大大加劇國際貨幣體係的波動性。原因是凱恩斯的方案,其實是主張將國際儲備貨幣錨住一攬子商品價格。眾所周知,商品市場是最容易操縱的。
如果沒有理解錯的話,小川同誌的“超主權貨幣”似乎依然是錨住美元,隻是在此基礎上增加其它國家的表決權而已。
為什麽不能將人民幣作為新的儲備貨幣呢?如今的中國,就主權信用擴張前景而言,與當年的美國不相上下。作為中國的央行行長,為什麽不去爭取人民幣的國際化,反而維護美元在國際貨幣體係當中的地位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