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美元陷阱”:中國越陷越深

(2009-07-29 14:54:47) 下一個

“美元陷阱”:中國越陷越深

 

——中國經濟安全係列之二十三

江 湧

 

自中國央行行長拋出“超主權貨幣”文章後,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就此主題發表了一連串文章與評論,其核心內容是,中國一手把自己推向“美元陷阱”,現在不知如何脫身,唯有製造個議題拋給其他國家。克魯格曼4月中旬在紐約接受媒體專訪時指出,中國在美國投資的最大風險為美元貶值,預計中國遭受的投資損失最終恐達20~30%。根據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塞特塞爾(Brad Setser)的說法,中國已經積聚了至少1.5萬億美元的美元資產,人民幣對美元匯率30%的變動(這是很可能的)意味著大約4500億美元的損失,差不多是中國經濟的十分之一。更加痛苦的是,中國控製人民幣升值的決心迫使其每月購買數十億美元資產。中國就像一個沉迷賭博的人,不斷增加無望的投注,令它的最終損失不斷加大。國人質問的是,中國經濟精英終日裏“運籌帷幄”,為何眼睜睜落入“美元陷阱”?

執迷出口導向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綜觀世界曆史,很多悲劇則是因為主人翁終日裏為成就所陶醉,剛愎自用,聽不得不同聲音,最終勢必為排山倒海的憂慮所吞沒。

回首改革開放三十年,在巨大的成就背後,也不難發現,不僅在科技創新上我們沒有多大起色,在思想觀念創新上,更是乏善可陳。改革開放後,我們發揮“後發優勢”,一直沿襲東亞出口導向模式(被日本與“四小龍”證明為一種比較成功的模式),一條道路走到黑。出口導向有兩個主要的政策工具:一個是通過關稅政策,保護國內市場,抑製進口;另一個是壓低本國貨幣匯率,以此來促進出口,抑製進口。

由於要急於擠進WTO,所以中國在關稅不斷降低的同時,隻有越來越倚重人民幣貶值,特別是1994年進行外匯體製改革,人民幣大幅貶值後,中國出口導向政策績效愈發明顯,廉價的勞動力搭上廉價的資源與廉價的環境,使得“中國製造”行銷世界,印有美國總統頭像的紙張滾滾而來,中國外匯由稀缺很快轉為過剩,由不得不實行配給的稀罕物一下子變成了燙手的土豆。

值得關注的是,日本等東亞國家與地區,通過出口導向,扶植國內幼稚產業,不斷提升本土製造品質,為產業結構升級、為提高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提供鋪墊。但是,中國的出口導向主要任務就是換匯,尤其是在東亞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的創匯熱情極度高漲,通過提高出口退稅增加換匯、鼓勵境外投資引匯,無以複加,因此形成持續巨額“雙順差”之國際奇觀。

由於大量引進外商直接投資,中國民族企業的成長空間被不斷擠壓,由於利潤微薄,企業沒有過多資金用於研發與創新,因此被越來越牢固地釘死在勞動密集與低技術密集、最低端的國際分工之上,加工與代工盛行,實質變相成為將中國實際資源轉換為美國債券的工具。而國際市場一旦出現風吹草動,首先遭遇衝擊的就是這些無自主品牌、無核心技術、無創造高附加值能力的中資企業。中國出口導向的發展思路已經走到了盡頭。

美國壓力與誘導

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必然使國際金融動蕩趨於持久性與常態化。金融寡頭“既控製著報刊,又控製著政府”,因此金融寡頭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往往是一致的。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符合金融寡頭的利益,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因為金融動蕩為美國壟斷資本提供了轉移他國財富、分食他國利潤的契機;金融動蕩迫使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不斷增加外匯儲備,防範國際投機資本的狙擊,這會增加美元發行,增加美國鑄幣稅(一美元發行成本不到一美分);為增加美元儲備,就必須增加對美國各類產品的出口,這不僅使美國能夠持續利用國際廉價資源,而且利用國內市場的優勢地位,施壓相關國家屈從美國利益。

美國不斷通過立法,增設部門機構與機製,以國家安全的名義,限製外匯儲備富餘國購買美國優質資產或先進技術設備。因此,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在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同時,近乎隻能購買美元債券資產,如此一方麵持續為美國赤字消費持續融資,另一方麵為美國金融機構、跨國壟斷資本實施國際金融擴張提供充足資金。

在正常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與企業欠債終究要清償。但是,美國對越積越高的債務根本就沒有清償打算,隻是不斷地以發新債還舊債。當外債累積超過美國的負載能力時,就實施美元貶值。自布雷頓森林體係解體以來,美元已經清晰地進入周期性貶值,就曆次貶值幅度來看,一般在30-40%從20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後,美元便陷入周期性貶值,每次貶值平均幅度約30%-40%。美元貶值的衡量標準不隻是歐元、日元等其它信用貨幣,更主要是“真正的貨幣”——黃金(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從當初35美元/盎司到如今900-1000美元/盎司,中國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一直在不斷縮水。花旗集團曾預測,金價將升至2000美元/盎司水平。美國當局操縱美元貶值,其實質就是通過降低美元實際購買力來實施賴帳,轉移金融風險,轉嫁金融危機。因此,自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那天起,道德風險就伴隨著美元。

中國在貿易順差與資本順差不斷增加的情形下,迅速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國。持久利用中國外匯儲備,並借機向中國轉移風險、轉嫁危機成為美國的戰略選擇。中美經濟戰略對話則為美國的戰略選擇提供了最好的機製。貿易順差與人民幣匯率低估,給美國施壓中國以最好的口實。通過戰略對話,美國不斷施壓中國購買美元資產,中國由此一步一個腳印地進入了“美元陷阱”。

中國若用外匯儲備繼續大量購買、持有美國債券,其價值則會被美元逐漸貶值所“風幹”;積極減持,手上資產又會立即大量蒸發。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克魯格曼認為,中國集中購買美債而忽略歐元等其他資產是咎由自取——話語極其風涼;有西方官員比喻,中國若拋售美國債券就如同“對著自己的腳板開槍”——竭盡嘲諷。

揮之不去的部門利益

資料顯示,自2004年開始,中國對美國債券的持有一直在高速增長,從2004年到2007年增長三倍,高達到9220億美元。僅2006年到去年2007年間,中國對美國債券的持有增長66%。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中國一如既往地不斷大手筆購買美國債券。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在同舟共濟下,中國仍然一往情深地不斷增持。

在“比較優勢”下,中國用實實在在的商品,凝結著廉價的勞動力、廉價的資源、廉價的環境等,換回成堆綠色“紙張”(美元現鈔又稱“綠背”)與電子符號(現在美元發行的絕大多數是電子符號),然後用這些“概念美元”,買美國國債,支持美國政府運轉,支持美國借貸消費,支持美國金融機構用這些錢到中國賺更多的錢。美國的債務越滾越大,債台高築,隻能用發行更多的美元來償還,美元貶值無可避免。從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後,美元陷入周期性貶值,中國的外匯儲備其實是在不斷縮水。在世界各國,包括美國的鐵杆盟國日本與英國,都在拋棄或減持美元債券的情形下,中國仍在不知疲倦地增加持有,如今一舉成為美國國債最大持有者。美國爆發世紀金融大危機,美元持續貶值,中國持有的美國債券、美元資產到底虧損多少,相關部門一直含糊其辭,成為一個謎。

2003年為完成一項國家重大課題,本人有幸“近距離”接觸咱們外匯管理部門高層領導。我借機問了一個自認為很簡單但是一直困擾的話題,那就是“為什麽中國不斷用外匯儲備買美國債券而不買黃金?”那個領導回答得很幹脆:“因為買黃金不賺錢”。我更是滿懷疑問,想知道為什麽不賺錢?但是當時那個高傲的領導並沒有回答買黃金為什麽不賺錢,而是大談“石油美元”,全是教科書中的概念。2005年本人在進行《部門利益對國家重大決策的影響》課題調研,與一個金融監管部門的領導交換這個話題時,那領導回答,買黃金是不賺錢,即使黃金升值了也不好在我們的財務賬麵上體現,因為黃金的價值在不斷變動,即使能在賬麵反映出來,但是在結算時,因為儲備黃金不好買賣,也就沒有了收益。而買美國債券,因為有債息,到期都有收益,盡管按你們學者的看法實際可能是虧損的,但是我們的賬麵有收益,而且我們買得越多絕對收益就越大,部門績效也就越大。我問,買黃金,黃金升值了,國家不是賺了嗎?那領導笑曰,國家可以說賺了,但是咱們沒賺頭。

另據新華社2009年4月24日對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的專訪,自2003年以來,中國的黃金儲備增加了454噸,目前已達到1054噸。這1054噸黃金,以當前市場價格折算成美元,不到中國外匯儲備的2%,遠低於歐盟設定的15%的安全水平。應當注意的是,中國黃金儲備的小幅增加(相對於迅速增加的龐大外匯儲備),是通過國內雜金提純以及國內市場交易等方式實現的,並不是(起碼主要不是)用外匯購買,而且不是在國際市場購買,這不僅未能有效分散外匯儲備風險,而且抬高了國內黃金價格,不僅影響藏金於民,而且還是與民爭利。

蔑視經濟規律,挑戰經濟常識

20062月,中國外匯儲備達到8536億美元,取代日本而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國。央行高官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表演講時明確表示,從人均尺度來看,中國的外匯儲備並不高。如果以我國13億人口來計算,目前中國人均外匯儲備隻有600多美元,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與新加坡相比也相差很遠”。在此之前,國際經濟學中似乎還沒有一個學者、一個部門、一個國家以人均外匯儲備來衡量國家外匯儲備的適量標準,中國當是首創。當今國際上通常是將外匯儲備支持外貿進口的時間作為衡量外匯儲備的重要指標,一般認為最低外匯儲備額不能少於三個月進口需要量,並以此作為警戒線。

中國蔑視經濟規律與經濟常識,在外匯儲備上搞“多多益善”,如此到200612月,中國的外匯儲備就到了1萬億美元,世界第一。到2008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達1.95萬億美元,占世界各國外匯儲備的40%。其中,美元資產所占比重高達70%,即把大部分雞蛋放進了一個籃子。因此,落入“美元陷阱”恰如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克魯格曼所言,真是“咎由自取”。

外匯儲備居高不下,一方麵加大了外匯占款壓力,造成金融調控難度,不利於中國經濟健康發展;另一方麵,也會進一步加劇貿易摩擦,授人以重商主義口實。此外,高額外匯儲備降低了資金的利用效率,造成資金的浪費。高額外匯儲備還提高了外匯儲備成本,增大了儲備風險。本人絲毫沒有看出,外匯“多多”,何來“益善”?

世界大國為了本國利益,越來越重視貨幣政策的獨立運用,中國相關金融高官卻明確表示並不在意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鎖定人民幣匯率,與美聯儲的政策亦步亦趨。而美聯儲恰恰是當今世界貨幣政策的最大操縱者。318,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終於開啟印鈔機,從“直升機上撒錢”,進一步向市場“輸血”1.15萬億美元。美元注定是要貶值的,中國外匯儲備未來將麵臨更大縮水。美國對它的最大債權國的承諾——保證美元資產的安全——注定是要落空的,盡管美國可以對中國持有的美元資產實現連本帶息支付,但是美元貶值,所還的“本”已不是原來的“本”,所付的“息”已不是原來的“息”。

於是,世人看見,中國的石破天驚——超國家主權貨幣橫空出世。SDR(特別提款權)本來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69年創立,是IMF分配給會員國的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美國以371.493SDR為最大份額成員,中國以63.692億位於第8位。SDR利用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四種貨幣的加權定值(權重分別為44%34%11%11%),用於政府與國際組織之間的國際結算,成員國也可用它來暫時平衡國際收支。40年來,SDR一直未能做大,其根本原因是SDR的主要份額是由發達國家持有,而發達國家的貨幣通常就是硬通貨,他們不需要SDR,因此不存在推動SDR被更多、更廣泛使用的市場需求。中國提出以SDR或類似SDR性質的貨幣,取代美元,實在有些不太靠譜。道理很簡單,如今,為穩定金融、刺激經濟,西方國家“集體作弊”,都在開動印鈔機印刷鈔票,國際儲備貨幣集體貶值,如若有一個“超主權”SDR,又有何用?因此,香港《東方日報》2009326發表社評認為,提議創建新儲備貨幣,下錯了方,找錯了人,選錯了時機。連自由派經濟學家張五常都敢賭狠,在其博客發表文章《湯姆遜的金融災難分析》,文章說“願意出錢打賭,一博一,XXX的建議如果成功地推出,中國會是天下第一輸家。”

美國的財政赤字不斷擴(GDP的比重:2009年將為13.6%2010年將為9.7%)遠遠超出3%的年度警戒線,並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淨債務國家(約世界GDP10%)以美元作為單一的貨幣係統,實已出現威脅。有國際經濟學家通過考察世界經濟史來安慰中國:20世紀20年代,當時世界一半以上的外匯儲備為法國擁有,但最終以落入英鎊陷阱的災難性結局收場。當時管理外匯儲備的法蘭西銀行是一家私營機構,並非涵蓋法國的全部外匯資產。與法國不同的是,中國的外匯儲備是對全國近乎所有外匯的集中管理,是改革開放30年成就的集中體現。如今,中國落入美元陷阱,而且在“美元陷阱”中越陷越深,相關部門與人士應該給大眾一個交代。

原載《世界知識》2009年第14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