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海歸:探討一些國內行業具體問題

(2009-07-14 07:42:31) 下一個
海歸:探討一些國內行業具體問題

說國內商業還處於的作坊式低水平重複階段,大體上是指全部行業。

舉個例子,石油行業。石油行業國內分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這個行業裏中石油,中石化在所有方麵都有平行競爭味道,但中海油的開發成本相對來說就太高,所以按照美國方式,中海油的業務應被分到中石油和中石化裏作為一個垂直分部,有利於減少成本。而且,石油冶煉是一個巨大的機械和化工分支行業,在國內則沒有形成有序的競爭秩序。這個例子是指產業鏈有整合的極大空間。

舉另外一個例子,軟件業。國內軟件業基本沒有製造產品的,都是在做項目。做項目也就是一錘子買賣,定身量做做特定的係統集成,然後培訓客戶使用,一般客戶都是政府或大公司。這樣的小作坊軟件公司一沒有實際競爭力(由於沒有產品),所以必須請客吃飯搞項目求生存,二是客戶驗收後的售後服務都是潛在問題(由於自身Operating Margin太低以及公司存活時間和存活率都是問題等)。更有一些則就是殼公司,也就是政府官員或大公司高管聯合關係戶注冊一個公司,然後利用權力把項目給該公司,或直接就是殼公司走賬。這個例子是指有很多低水平重複的作坊公司,注定做不大,也不是美國概念的business。

在哪些領域海龜 could potentially demonstrate advantages? 市場戰略,管理和開發應該是一個方麵。美國的Marketing都有實際的數字用來分析,產品的研發基本有有譜的成本和投入產出周期預測,但在國內基本沒有這些概念,更可怕的是目前還不相信這些概念,人們不相信這些東西。就像一位網友跟貼所說,整個就是假大空的社會,人人也都想短平快,都不認真做事。

作為管理層跟美總部溝通應該有一些優勢,但並不是很大。首先,這種優勢的一個來源是語言,但工作上的語言優勢在中國其實不重要,特別是美國總部與中國分部的溝通大都是書麵的,口語聯係少,更兼很多人在美多年,其實英語水平也不見得多過關,電話聯係就更差了(no offense)。另一個優勢來源是對美國工作方式的了解,這個其實也有限。因為中國分部的高管與美國總部的溝通不是daily business,所以說白了還是階段性(e.g. quarterly?)拿成績說話。這點來講,海龜優勢很小。

那what really matters?還是要回到上一個point:市場戰略,管理和開發。即區別在於怎樣能帶出一個西方式就事論事高效的工作環境和團隊,建立規範化研發流程和認真敬業的態度。國內人沒有這方麵的概念或很少了解,但海龜做這件事要和國內很好結合。既然是結合就是一個雙方麵的事,有些東西就不是海龜能左右的了。

本人知道的把公司做得不錯但搬回美國的是軟件公司。本意是利用中國的廉價開發成本,但受不了惡劣的工商政府環境。

Personal歸國經曆是做與其他具體行業有關的網站,提供更高效迅捷的服務,比如汽車和旅遊等。個人的興趣和自認為的特長是做Marketing和實際業務的設計。盡管是IT工程師的工作經驗,但在工作經曆中培養了Marketing和實際業務設計的能力和興趣。而且,個人認為國內實業真正需要的是這些東西。

在美IT工程師技術上可引入國內的是規範化的研發流程,比如version control, architect design, the cooperation of program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test, test automation framework, product cycle management such as previous version product support etc.這些貌似簡單或taken for granted,但國內基本沒有,借口基本都是沒錢養足夠的人。而實際原因是都在搞關係拉項目,做這些何用?項目做的好也不如跟領導關係搞好。項目不過關,領導簽字就能通過。項目做的好,領導不高興,應付款還是拿不到手。所以,根子還是在體製上和文化上。

海龜能改變體製和文化麽?再牛,牛不過核武和運載火箭之父錢學森和國學大師季羨林吧?錢的國外背景是當時最高端的理工技術,季的國外背景是當時最發達的德國人文科學(二戰前美國名校耶魯哈佛跟英國德國的比不值一提,當時國際上75%的科技文章是德文發表的。即使二戰後美國人還是以嫁英國人為榮!),他們的遭遇怎麽樣?

最有把握地說,中國國內現狀在可見的幾十年,也就是我們這些人的life span裏,不可能有好轉或根本性的好轉。如果隻為錢,女人,感受人上人等topic而舉棋不定就顯得層次太低了,在國外你學到什麽先進的東西了?

然而絕大多數人,包括你我,都是平凡人。平凡人力所能及能做什麽(不平凡的)事?每個人的回答就不一樣了。

所以,每個人要自己尋求一個平衡。別弄不好,成了自己及家人的負擔,或陽春白雪說大一點,更成了美國或中國的負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