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優”和“竟次”的較量
(2009-07-13 12:53:04)
下一個
“竟優”和“竟次”的較量
齊婕
什麽是“竟優”?就是始終和最優秀的比,始終和最一流的比。比如,“如果洋人不能,我們也要能;如果洋人能,我們要比他們強。”比如,如果美國有腐敗,我們就說“腐朽的資本主義”,“我們堅決杜絕腐朽”。比如,如果美國花了很多年才造出來一樣設備,我們就說,“我們也一定能造出更好的設備”“核潛艇就是一萬年,也要造出來。”比如,如果美國有妓女,就說“美國文化墮落,我們不允許墮落”
這種“竟優”理論的正麵作用是激發全體民族的向上意識;然而,竟優的負麵作用也很大,如果被“形左實右”利用,就會被指責為“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現 在的時代,也就是鄧的改革開放時代,竟優是被大肆批判的或避免談及的。如果誰提竟優,則隻用“大躍進”三個字就能把所有提倡“竟優”的人給憋回去,而且大 躍進也是在全民中掀起聲討毛魔浪潮的有力武器。
但竟優的魅力也是讓人蕩氣回腸、氣邁豪概的。毛時代都是用“竟優”的觀念,甚至到了鄧時代所指責的“好高騖遠、不知天高地厚”的地步。
然而,正是這種竟優的觀念,毛時代不畏強敵,先後頂住了美蘇的壓力,朝鮮戰爭、印度戰爭、越南戰爭、珍寶島爭戰,實際都是以美蘇為對手的,從而使中國成 為世界一級,有兩彈一星,雜交水稻,大型計算機、大飛機等。所以,那時派出去到蘇聯留學的人,都回國效力。都是竟優理念的結果,還有許多遙遙領先世界的結果,比如高速成像技術,至今是世界領先。毛時代,連政治上都要用“大民主”,搞被現代萬人詛咒的文革。毛時代還不自量力搞全民基本免費醫療和教育。
毛時代的竟優理念使得中國在百年戰亂後的基礎上從1949至1979其間增加了4.5億人口,壽命從35提高到65,GDP大踏步提高到了世界第7位,成為第9位工業大國,經濟增長率平均可超過5%。而毛的竟優在軍事上則被洋人稱為“毛魔”。毛時代在外交上除了因台灣問題毛澤東不肯讓步沒有正式建交外,至 文革結束,已經和近100個國家建交。
毛周時代的目標是建立“四個現代化”,成為“世界一流強國”。毛的竟優論使美國遇到了真正的對手,所美國一定要把毛的行為和理論說成是壞的。毛的性格是:“管它好壞,老子就是要第一,你能怎樣?”這實際也是美國人的性格。所以,毛澤東其實是洞察了美國的核心價值體係。
什麽是“竟次”?就是始終和次一等的比,和更低最低的比,理論和實踐都要和更低的比,這樣自己的優點就多,就有偉大的成績和快樂的感受,甚至是盛世的感受。比如,如果有腐敗,就說“美國也有腐敗”。比如,如果我們沒造出來一樣設備,就說“美國也花了很多年才造出來”。比如,如果有妓女,就說:“美國妓女還合法呢!”比如,如果我們搞殘酷的私有資本主義和原始積累,就說:“連美國當年的走資本主義都很殘酷,我們怎能跨越資本主義過程?”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必須補走美國多年前的殘酷之路。
鄧小平時代都是用“竟次”的觀念,西方的準則,就是全世界的“客觀”規律。
概括起來說,鄧是把這樣一個命題做前提的:“如果洋人不能,我們也不能;如果洋人能,我們不一定能,就是能也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所以,我們幹脆不做為,買就行了。”
中國在鄧時代聞名世界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就是竟次的結果,因為竟次,所以“廉價勞動力”有了巨大的“優勢”。這段時間中國政府鼓勵或默許長三角和珠 三角的企業給民工“減薪”以避免企業倒閉,暫緩勞動法最低工資的實行,就是加大“廉價勞動力優勢”的舉動,而且這個舉動看起來深入人心、實事求是、立竿見影。
鄧在政治上軍事上則是“韜光養晦”,打不還手,比如銀河號被美國攔住檢查、大使館被炸、飛行員王偉被撞死以及朱鎔基的消氣訪問,都是竟次思想指導下的結果。特別是,印度86年把藏南的那塊土地宣布為一個邦,為了“韜光養晦”,不打。
1997年鄧去世時,官方一篇頌揚鄧具有世界眼光的文章就說:“當中國在文革期間第一台萬噸水壓機問世時,鄧說‘沒什麽了不起,我當年在法國留學時人家就有了,還比我們的噸位大,我們沒必要自己折騰’”。文革後,曆史就是按照鄧的路線這麽走的。
鄧時代的競次,出現了鄧時代中國熱衷於拿印度作比較取得快感的普遍現象,甚至出現了向印度學習的口號。
鄧的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達到“小康”,所以受到萬民歡呼。洋人送給“毛魔”的“魔”字就沒有出現在鄧身上,即使在6-4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給鄧一個“魔”字,而是在隨後鄧南巡後又給鄧送上“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改革家”的稱號。
鄧時代,嚴格地實行了一胎政策,30年中人口增加了5億,消耗了大量資源積累了大量外匯,犧牲了台灣和藏南土地,平均經濟增長率超過了7%,GDP從毛 的第7躍到第4(或據說第3如果按購買力算),壽命從65提高到69(上海新統計扣除非正常死亡已到79),醫療教育成功地實現了產業化。
中國目前的鄧式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果,就是竟次的結果。科技投資越來接近西方,但科技水平離西方越來越遠。大學生越來越多,產品的科技含量越來越低。公務員的工資越來越接近西方,但腐敗越來越嚴重。中國向世界供應的產品越來越多,但國民的消費能力越來越低。這其實都是“竟次”的手在控製著一切,資產階級寡頭和代言人不斷用竟次的理論來向國民宣傳麻痹和自大思想,所以就造成今天的局麵。
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留學出去了四十萬,僅回國7萬,很多就是不能“竟次”而不回國。
由於國內大環境是“竟次”意識,沒有竟優意識,所以成功者大都“竟次”而出,並非脫穎而出。也就是像真正做事者很少。有些海龜想竟優,大多要碰一鼻子灰,不能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