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一個樞紐精神支柱
(2009-06-05 07:58:59)
下一個
中國人的一個樞紐精神支柱
“麵子”,是中國人的一個樞紐精神支柱,隻要抓住了它,就像滿清時的中國人被拽住了辮子一樣,全身都跟著走動了。“麵子”,顧名猜義,大概是指臉麵或外觀上看起來的樣子。麵子或外觀至關重要,至於軀體或肚子裏麵究竟如何,是次要的。“光著屁股坐花轎”,“打腫臉充胖子”這類比喻,中國人是熟知的。凡事先要外麵光,至於裏麵,是金是銀當然好,如果不是金銀,是驢屎蛋也沒關係。
19世紀的前清時,洋人到總理衙門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嚇,嚇得大官們滿口答應,但臨走時,卻被從邊門送出去。不給他走正門,就是他沒有麵子;他既然沒有了麵子,自然就是中國有了麵子,也就是占了上風了。既然麵子上占了上風,所以後來中國的官員們同洋人的交涉,肉體上無論如何吃虧挨打,精神上總是有所慰藉的。
一百多年過去了,現在的中國已是空前的漢唐盛世,即先進又文明,中國人的精神支柱──麵子感,也長驅進化,煥然一新。仍以和洋人的交往為例,中國人最講究“注意形像,內外有別”,從國家到地方,大大小小的“麵子工程”目不暇接。90年代初一個在中國某市教日語的日本小姐,護照等證件被公車上的小偷摸了去,找當地公安局開據“被盜證明”以補辦證件,公安局不幹,去找學校外事處,也不幹,都怕“在國際上丟了中國的麵子”──這不是向外國人承認我們有小偷麽?逼得那中國話結結巴巴的洋妞隻有掉淚的份,後來由保衛處開了個“丟失”(不是盜失)證明才算了結。
但“麵子”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不想還好,一想可就覺得胡塗。它像是有好幾種的,每一種身價,就有一種“麵子”,也就是所謂“臉”。這“臉”有一條界線,如果落到這界線以下,就是失了麵子,也被叫作“丟臉”。不怕“丟臉”,便是“不要臉”。但倘使做了高於這界線的事,就是“有麵子”,或曰“露臉”。而“丟臉”之道,則因人而異,例如,建築工地的民工赤膊蹲在路邊吃盒飯,並不算什麽,但瀟灑白領即便不赤膊,蹲在路邊吃盒飯也是“丟臉”。但打工的也並非沒有“臉”,不過這時不算“丟”,要是給老婆踢了一腳,就躺倒哭起來,這才成為他的“丟臉”──男子漢這麽窩囊!
一般來說,上等人比下等人更愛麵子,所以“丟臉”的機會,似乎上等人比較多。但例外也有,譬如鄉下來的民工偷別人十塊錢,被人發見,是失了麵子的,而當官的或有特權的上等人大撈大貪上百萬的外快,本人卻也仿佛不覺得怎樣地 “丟臉”。
要“麵子”者,顯示他有榮譽感,本也無可非議。但中國人的“麵子”,卻也實在有些怪。70多年前的上海《申報》就告訴我們一條新聞:有富戶為母出殯,邀人幫忙,因來賓眾多,所備白色孝衣不敷分配,其時有爭穿白衣不遂者,以為有失體麵,便邀集同夥數十人,同搶得白衣者亂打,一場激戰,雙方頭破血流……”
這時候,好像隻要是“爭得了什麽”便是“有麵子”,而自己成了什麽,卻可以完全不顧。這種“麵子感”,上等人也會有的。民國時代,袁世凱要稱帝的時候,捧場者獻上勸進書,有紳士賢達爭相署名,以自己的名字列於勸進書裏為“有麵子”;蔣介石想獨裁的時候,有文人大寫歌頌希特勒的文章,終於擠入了“有麵子”的名流。
今日的共和國太平盛世,上等人稱為精英。商界學界各界精英人士裏,頗有一類喜歡想方設法接近“唯一先進性”的政府領袖或高官,盼得一合影留念者在。若幸而得之,則一定麵子上楊柳春風,榮耀無比,覺得自己也很有先進性了。中國人的這種“麵子感”,連逃離故國僑居海外蕃邦的商界文界精英裏,也是存在的。
所以,中國人要“麵子”的情形是多種多樣的。
中國的社會裏,說“無麵子”的話──大實話,曆來很難,稍不小心,就會惹來“鍾愛麵子者”的白眼。記得上個30年代民國剛剛代替滿清的時候,你如果主張改除“封建孝道”,就有人會說你是在煽動毆打父母;你如果主張男女平等,就有人會說你是在提倡亂交……
70多年過去了的現在,又怎樣呢?如果你對中國的貧富差距和貪汙腐敗感到不滿,就有人會說,“同非洲南美相比,中國是天堂”;如果你主張“為大痛無聲的農民說話”,就有人會說你是“煽動農民造執政黨的反,是缺德”;如果你主張“百姓真正當家作主”,又有人會說你是“破壞穩定”;如果你主張“批評政府的專製”,還有人會說你是“反華”;如果你主張“揭露醜陋的國民性”,便有人說你是“辱罵無權無勢者 ”……
所以,中國社會的“說實話難”,似乎依然照舊。
這“要麵子”和“不要臉”,有時實在也很難分辨。以前的黑暗舊社會,不是有一個笑話麽?一個紳士有錢有勢,假定他叫四大人罷,人們都以能夠和他談話為榮。有一個專愛誇耀的小三子,一天高興的告訴別人道:“四大人和我講過話了!”別人問他“說什麽呢?”答道:“我站在他門口,四大人出來了,對我說:滾開去!”當然,這是笑話,是形容這小三子的“不要臉”,但在小三子本人,是以為“有麵子”的,因為別的許多人,不是四大人連“滾開去”也不對他們說麽?
“愛麵子”,不能一概算是壞事,但我也並不主張,人可以“不要臉”。中國人要“麵子”,是好的,可惜的是這“麵子”是“隨機應對”,善於變化的,於是就和“不要臉”混起來了。中國山東古稱卞城的地方,曾有泉名曰“盜泉”。“孔子……過於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屍子》清代章宗源)。近代有文評論“盜泉”:“古之君子,惡其名而不飲,今之君子,改其名而飲之。”這話,說穿了“今之君子”的“麵子”的秘密。
拿來別人或百姓的勞動成果或血汗,改其名而貼自己的麵子,是中國的君子──上等人的“麵子”秘密之一。譬如,中國遊泳運動員在謀生中很賣力,得了國際金牌,他對記者不得不這樣說:這是x和xx培養的結果;記者的報道則非得這樣說:他為x和xx爭得了榮譽;老百姓裏則會有人這樣說:真給我們中國人爭了麵子。不錯,大家的確都有了“麵子”。可是,13億人裏得了遊泳金牌的隻有一個,而居住著“13億減一”個的百姓的全國城鎮鄉村的無數個社區裏,究竟有多少個設備完善的遊泳池?億萬青少年們通過遊泳,體質究竟增強了多少?有哪一個“上等人”認真地想過麽?
體育運動員的成績,是體力技巧者的血汗。人類社會裏還有智力技巧勞動者,他們也付出了血汗。譬如研究導彈的科學家,在謀生中盡職盡責很努力,通過消費廣大百姓的巨額血汗錢,造出了上天的火箭,令所有中國人都感到有了麵子,所以是很值得稱道的事。但是,如果中國的少數君子或上等人們,拿這好事來證明自己的“先進性”或“專權正當性”,那就不是真的“要麵子”,而隻能說是“不要臉”了。
“麵子”,的確是中國人的一個樞紐精神支柱。隻要抓住了它,似乎一切問題,一切糾葛,一切鬱憤,一切苦痛……,便都能迎刃而解了。
參考文章:說麵子,且介亭雜文,魯迅,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