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華爾街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橫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馬冷眼瞧
個人資料
正文

馮驥才:咖啡香飄三百年

(2009-05-19 19:07:53) 下一個

馮驥才:咖啡香飄三百年

歐洲人都喝咖啡,但知道自己這習慣始自何時,惟有奧地利。相傳是入侵奧地利的土耳其軍隊戰敗撤退時,扔下了兩袋子咖啡,維也納人嚐一嚐,味道挺好,於是咖啡便在奧地利流行開來。據說這是1687年的事。

三百年來,奧地利人不單一日三餐,飯後必飲一杯咖啡,平時也把咖啡當做飲料,就像中國人喝茶。中國人有茶館,奧地利人便有咖啡館。這以大城市最多,街頭巷尾,隻要咖啡香味飄來,尋這香味一找便是一家咖啡店了。

這些咖啡店是最特殊的一種店鋪。置於一兩間小屋,皆為一樓,不尚裝修,隻是一些小桌小椅而已,桌上甚至連瓶花也沒有。但惟一不能缺少的是一些報夾,都是當日報紙。然而這是奧地利人最喜歡的地方。閑時進來一坐,要杯咖啡,從報上看看當今世界發生了哪些事,或者讀書、寫文章、閑談、打牌……咖啡館像個世間空地,隨便在裏麵做些什麽都行,隻是不能唱歌、跳舞、大聲喧嘩,也就是不能影響別人。因為這空地是一塊社會的空間。

這空間給人的印象總是消閑、輕鬆、鬆散和寧靜。人坐其中,東一個西一個,盡可能相互拉開距離。享受安寧也享受孤獨。在這種充滿驚濤駭浪的大城市中,一邁進咖啡館,便如小舟駛入避風港,耳根清淨,肌肉鬆垂,神經舒暢。早晨太陽從東邊窗戶探進頭來,黃昏時跑到西邊的窗口揮著金色的手告別,這便是咖啡館一日裏僅有的變化了。它籠罩著一種特有的慵懶的氣息。這對於天性散漫的奧地利人,也許再合適不過的了。

但在一個世紀之前,咖啡館並不這般瀟灑。那時人們住房窘迫,咖啡館便成了眾人共有的活動場所,結交朋友,洽談生意,作家寫作,甚至密探接頭,都在咖啡館裏;有些咖啡館由於某種職業的人常去,久而久之,真有點“專業性”了。像維也納政府大機關所在地的“中央咖啡館”,就是當年政治家們的社交場合。還有一些咖啡館則是作家、畫家、音樂家、舞台明星、編輯、記者們等經常流連的地方。許多名人軼事與緋聞便同曆史一起留在咖啡館裏,並成為這些咖啡館今天沾沾自喜的一種榮耀。

皇宮後門街角那家古樸沉靜的咖啡館,相傳20世紀曾是作家與出版商聚集之地。一次,某出版商看中一位窮作家的作品,約他在這家咖啡館裏商談價錢,這位窮作家正在林茨。他必須乘火車趕來卻買不起全價車票,隻好付了一半車費,到了維也納車站便打電話向咖啡館老板求援。他是這家咖啡館常客,老板立即派人去付了另一半車費,接他回來。這樣他的書就出版了。這個故事在文學界和咖啡館裏流傳至今,可見咖啡館對作家的必不可少。

往事去矣,人們改換了生活方式,家中居住寬綽,社交場合也愈來愈多。但人們仍不丟棄咖啡館,由於它的鬆弛安謐,古樸自然,而且保持著往昔生活那種富有魅力的氛圍。今天,走進這些咖啡館,依然看到那些看報讀書、寫寫弄弄、或者擺牌下棋而消磨時光的人們……咖啡館不改老規矩。一杯咖啡可以坐上一天,決不會因為杯空碗淨,請你出去。餓了可以叫些小吃飽腹,為了使你想待多久就待多久。在昔日,一位常客如果喜歡某個座位,可以聲明這個座位是他的專座。老板便在桌上放個小牌子,寫上姓名,別人就不去坐了。這個老規矩今日依然嚴守不怠。如今在維也納一些咖啡館裏,常能見到一個靠街臨窗或者可以環視四周的好座位前,立一個小紙牌。不會兒,就會有一位老人神氣十足坐到自己獨享的固定座席上。倘若他服裝式樣老舊,看上去便活靈活現一幅昔日的風情畫了。

古老的文化不隻為了歡賞,更是為了用來享受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