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麗:我的卡布基諾與情人一起喝咖啡
品味咖啡就像品味人生
黯淡的燈光裏,憂傷和冷漠在交替著徘徊。一杯苦澀的咖啡,一首悲傷的音樂,一切都沉浸在苦的旋渦裏。所有的感觸,所有的心情,全溶化在這杯又苦又濃的咖啡裏,讓這苦澀的感覺滲入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裏。望著這杯棕黑色的液體,想把所有的惆悵煩惱都放進裏麵,默默品嚐著它的苦澀和憂傷,讓心靈被這苦的感覺一層層地包圍著,慢慢釋放自己所有的煩惱。
一杯經過歲月提煉出的咖啡,既有苦澀也有它的醇香。人生就像一杯咖啡,有苦也有令人回味的甜蜜。
品味咖啡就像品味人生,耐人尋味的生活隻能慢慢去體會。苦隻是一個過程,溶解它需要的隻是時間。
初春的午後,衝一杯咖啡,倚在窗邊看風兒搖曳的綠樹,心沉靜得沒有一絲波瀾,思想卻延伸得很遠,故人故事如煙如霧漸漸飄遠,隻有咖啡幽幽飄香如故。細細品味著咖啡的滋味,那其中的苦,其中的甜,其中的香,其中的酸,竟然也如人生一樣五味俱全。
咖啡,就好像人生,雖然我們可以加入牛奶和方糖,但不管我們怎樣調配與平衡,卻始終帶有那麽一絲苦澀的味道,苦心積慮的咖啡更加深了我們對人生的種種回憶和思考。當然,苦中有甜,滋味百變。
人,都是孤零零地來到這個世界,最後又孤零零地離開這個世界,但人生過程中可以不是孤零零的,因為人人都要加進去牛奶和方糖。牛奶和方糖,那是快樂和幸福,那是成功和收獲,那是我們人生中休戚相關的至親愛人和親朋好友。
耐人尋味的咖啡,耐人尋味的人生,我們必須慢慢去品味,去領悟。
請你也來一杯咖啡吧,品一品那其中的味道……
(品味咖啡就像品味人生,耐人尋味的生活隻能慢慢去體會。苦隻是一個過程,溶解它需要的隻是時間。)
感悟人生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杯苦口的黑咖啡。每個人都哭泣著出世,我們是帶著眼淚來到世上,而不是帶著笑容來到這個世界的。正如黑咖啡的顏色就像我們的苦惱那樣是黑沉沉的,沒有光亮,也就看不到黑沉沉的盡頭。如果隻能麵對自己最醜惡最煩惱的一麵。我想我們無心再去品嚐第二口黑咖啡。
於是,在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找尋著愛,找尋著親情和友情。我們渴望有一分愛來緩解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時的恐懼,也需要一分愛來擦幹眼淚,鼓起走進生活的力量和勇氣。我們的愛就像純白的牛奶一樣,能洗去我們的苦惱和煩憂。而友情之愛會漸漸流進我們的內心,於是生命也不再顯得是那麽單調和脆弱,也不會隻是一味的苦澀和陰鬱!這如同又是一次新生命的誕生,那麽精彩和充實。
當自己真正體會了這份滋味的可貴後,你會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愛和快樂,那正好像一杯加了奶的咖啡,芬芳馨香叫人久久回味!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杯苦口的黑咖啡。)
咖啡裏麵別樣的孤獨
曾有人把人生比為咖啡,那無非是以此況味來指喻人生之苦,對此我不敢苟同,因為我以為咖啡應該不是真正意義的淡淡的孤獨或些許落寞情緒的代名詞。
咖啡屋不同於茶室和酒吧。它沒有茶室的隨意,也少了酒吧的張揚。咖啡屋更多的是表現出低調和內斂,就如那悠沉的音樂,那黯淡的光線,那低低細語。因此,喝咖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找一個與你知心的伴侶,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否則寧可獨自一人。閑暇時約上好友去咖啡屋坐,不僅僅是為了咖啡,更多地是想觸摸繁忙的生活裏我們遺忘了的自己的心情。在這個“速溶”的時代,在講求效率和快捷的城市裏,隻有在咖啡屋,你可以沉溺於一種感覺,從容地麵對時光的流逝。
我的很多朋友都愛喝濃咖啡,尤其鍾愛現磨現煮的藍山,不加奶,不放糖,用他們的話說,隻有細細品味這樣的齋咖,才能感受它原本的香醇。苦苦的味道彌漫過齒舌之間,回味滿口的餘香,會不由自主地浸潤在孤獨的情緒中。這種孤獨不同於“眾人熙熙……我獨泊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因為那是屬於感時憂世的孤獨,它大氣,具有崇高感和曆史感,不是氤氳著濃鬱咖啡香味的場所承載得起的;咖啡屋的孤獨隻屬於個體,一種特定場合的特殊心情而已,它甚至不讓人痛苦,隻是柔軟而透明,似有若無。柔和的光線,溫馨的氣息,憂鬱的懷舊音樂,眼睛看著窗外或某處,卻未必在看什麽,任思維在腦海裏隨意遊蕩,不知不覺悟得人世輪回的真情。
喝咖啡是一種品味和享受,孤獨也是一種品味和享受。我在咖啡裏麵尋找了這樣的孤獨。
(喝咖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找一個與你知心的伴侶,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否則寧可獨自一人。)
office 咖啡文化
有數據表明,當今中國人的咖啡消費量正逐年上升,這顯示著一種文化的形成。但我認為,中國的咖啡文化還尚未形成。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不少法國人擔心戰爭會影響日用品供應,他們跑到超級市場搶購得最多的“緊缺物資”就是咖啡和糖。對比之下,喝茶喝了幾千年的中國人是不可能達到這種境界的。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咖啡不可能成為生存的基本物質,它僅代表一種情調,這也隻有在物質消費達到一定充裕的程度之後,否則是不可能將它作為精神享受的。
一天在辦公室偶然聽見幾個人談話:“下班後去喝些什麽?”“卡布基諾。”“真俗。”卡布基諾怎麽俗了?細問起來,原來是因為它普及程度太高,顯得沒格調。我覺得,這是對咖啡文化的一種扭曲,大凡文化都要經曆從技術到藝術再到精神的發展過程,文化不是以一種時尚標簽來表明自己的品位的。
大多數白領對咖啡的熱愛源於一種越來越清醒的認識:我們正生活在一輛叫做“疲於奔命”號的生活列車上,而喝咖啡既可以優雅地釋放“壓力”,同時又為人們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彼此交換信息的借口。在這種熱愛的背後潛伏的是對悠閑的認同,是對辦公室規整生活的小小反叛,也可算是一種辦公室咖啡文化吧。
(喝咖啡既可以優雅地釋放“壓力”,同時又為人們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彼此交換信息的借口。)
我的愛爾蘭咖啡
一直以為愛情也可以用咖啡來表示,剛開始入口感覺強烈,再細品卻更加回味悠長、細致複雜,無怪乎有人能從中品出甜,有人卻隻能品出苦。當然這也可以說完全是看你對愛情的態度和你在愛情中是否想得開。但愛情往往是沒有道理的,很少能讓你有想得開的時候。很喜歡喝星巴克裏的卡布基諾,經常會幻想和一個鍾愛白棉布裙子,一頭長發的女孩對麵而坐,直視她的眼睛,讀出青春年少的秘密。
喜歡咖啡的味道,事實上卻不敢將它飲個夠,因為它對我的作用過於明顯,一杯足夠讓我晚上輾轉反側,但我偏偏喜歡看它在杯子裏攪動的模樣和那渾厚的顏色,隨著金屬勺子輕輕的攪拌,慢慢旋轉、旋轉,一種厚實的感覺油然而生,仿佛體會到了冥冥中前世今生的輪回。如果此時正值午夜時分,又正好有一位男主角或者女主角,手拿一杯咖啡,站在大大的落地窗前,再有一點昏暗的燈光相伴,這似乎就構成了一個故事的開始。我幻想有這樣一個故事的開始,充斥著曖昧的感覺。
最近瘋狂喜歡上了愛爾蘭咖啡,喜歡咖啡美酒恰到好處的融合,其中的原因是看了蔡智恒的那篇《愛爾蘭咖啡》,整篇的故事充滿了溫馨,讓人懷念久久。據說,愛爾蘭咖啡是由一位在柏林機場工作的酒吧服務生為了一位心儀的空姐調製出來的。當他第一次替她煮愛爾蘭咖啡時,因為激動而留下眼淚,因為怕她看到,所以他就用手指將眼淚擦去,然後偷偷地用眼淚在愛爾蘭咖啡杯口畫了一個圈,這就是第一杯愛爾蘭咖啡的味道,帶著思念被壓抑許久後所發酵的味道,裏麵加著愛的眼淚,適合思念和懷舊的心情。
我喜歡愛爾蘭咖啡,但不希望也決不要加眼淚,我想那滴眼淚也正預示著思念的絕望。思念和火車不一樣,思念隻有一個方向。愛爾蘭咖啡可以流傳下來,但那個服務生永遠沒辦法讓他心儀的空姐體會那份苦心。這個故事的結局,讓人接受不了,或許是我太幼稚,就像我不必非要接受黑咖啡一樣。我承認我怕苦,所以不接受的事情不想去理會。反正我可以在咖啡裏加奶、加糖甚至威士忌,即使有人會就此說我沒有品位。我更可以像貓一樣保持我的慵懶、任性和無所謂,就像咖啡所帶來的微妙而苦澀、香濃的感覺,個中滋味,隻有自己才能體會……
當思念之潮來襲時
咖啡的芬芳搭配烈酒的濃醇
將在凜冽的冬夜
讓你在幸福中一路溫暖到底
(就像咖啡所帶來的微妙而苦澀、香濃的感覺,個中滋味,隻有自己才能體會……)
現代都市裏的速溶咖啡愛情
卡布基諾咖啡,是意大利最享盛名的花式咖啡,風靡全世界。香、甜、濃、苦的滋味充分表現了一種熱情與浪漫,值得在慵懶的午後,舒舒服服來上一杯。“充分洋溢著南歐風情的浪漫咖啡,上層起泡的鮮奶,可溫和意大利咖啡的強烈濃苦,使口感香醉,是當今最流行的花式熱咖啡。”這是一家咖啡廳的“濃情冰咖啡”的廣告畫。我之所以將它抄下,不是因為我想做一名咖啡推銷員,也不是我在收集各類咖啡的說明詞作一番深入的研究,而是覺得現代都市正進入一個咖啡愛情的時代。
現代都市裏的愛情是咖啡愛情。我這樣說的理由,不僅因為當今都市的時尚男女之間的故事好多都發生在酒吧、咖啡館裏,還因為這些故事大都具備了咖啡的特色:香醇可口而又便捷,洋溢著濃情蜜意的浪漫情懷。
我曾經參加過一對時尚男女的婚宴。婚宴設在一家豪華的星級飯店,整個餐廳裝潢考究,處處透露出一股異國情調。那天宴會上,新郎全身西裝革履,新娘是一襲玫瑰紅的露肩吊帶裙,迷人、性感。當我從鄰座得知男的來自北方而女的是江南水鄉人,相識才三個月時,很是驚訝和感興趣。婚宴開始後,一群青年人起哄,要他們說說是怎樣認識的。新郎望著新娘笑了笑,說:“我們是在咖啡廳認識的。”接下來是新郎新娘獻歌。當大廳裏的VCD響起煽情的音樂,他們合唱的正是那首“隻要曾經擁有,又何必天長地久”的經典老歌。
婚宴結束時,已是深夜。我獨自行走在暮春的大街上,都市的主要街區依舊燈火通明。透過一家家酒吧、咖啡廳晶亮的玻璃門窗,我看見裏麵坐滿了時尚男女,他們手裏握著晶瑩的高腳杯,正飲啜和陶醉著咖啡的濃情,上演著一出出咖啡愛情。
當我這樣描述時,我感到似乎觸摸到了都市的脈搏。我們的都市彌漫著咖啡的香味。在今天的現代都市裏,你如果對時尚男女說梁祝的故事,說愛情如紅豆,會遭來他們不屑一顧的眼神和大為驚訝的感歎:“都什麽年代了!”就像你請他們喝茶,他們會說“有咖啡嗎?我們喝的是咖啡,現在是咖啡時代”一樣。他們已經割斷了《詩經》和唐詩宋詞中一脈相承的愛情臍帶,他們是被流行愛情歌曲養大的時尚一代。
正如同一首流行歌曲所唱的那樣:“隻要今天快樂,別管明天的煩惱。”現代都市的愛情就像一杯香醇咖啡,既看不見焙、烤、碾這一係列的製作,又有舒舒服服的香味濃鬱的口感和享受時尚的優雅浪漫,猶如是一篇不重主題的隨筆小品,便捷如速溶咖啡。
(這些故事大都具備了咖啡的特色:香醇可口而又便捷,洋溢著濃情蜜意的浪漫情懷。)
咖啡不加糖
記得保羅·福塞爾在《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裏有這樣的等級劃分標準:嗜好甜東西是下層貧民的生活習慣之一。看來,如果喝咖啡不加糖的話,一下子就會使自己的社會等級和生活品位上升好幾個層次,於是,咖啡不加糖,就像牛排隻要四成熟一樣,已成為小資的一個時尚標準。
常常在電視電影裏看到這樣的鏡頭,時尚慵懶的小資們在酒吧要威士忌的時候,喜歡用譯製片配音演員那種口吻不厭其煩地說:“加兩塊冰,最好再兌一點幹薑水。”而在咖啡館裏要咖啡的時候,則又流行以略帶不耐煩的口吻提醒服務生:“不加糖對了,也不加奶。”
小資們的一句“不加糖”,頓時使那些按部就班地加糖加奶的人們顯得沒有見過世麵,那些加了肉桂或者榛果粉的人們更是自慚形穢,仿佛自己從來沒有喝過咖啡。
據說,“不加糖主義”是最酷的一種喝法。因為隻有不加糖不加奶精的黑咖啡,才能徹底保持咖啡本真的靈魂——那種純粹的、濃鬱的、醇厚的苦,充分享受到咖啡因的苦,單寧酸的澀以及咖啡豆糖分所溶解的甜的自然均衡味道。所以,不會喝咖啡的人才加糖加奶呢!
不過,動不動就咖啡不加糖,有時一不留神也會弄巧成拙。
有個笑話很有意思。一天,三位先生在一家酒店的大堂吧坐下,服務生過來招呼他們:“請問先生需要點些什麽?”第一位先生說:“來杯咖啡吧,不加糖。”第二位先生說:“哦,咖啡,不加糖,也不加奶。”第三位先生看前邊兩位不加糖不加奶的,也學著人家的樣子,流露出一臉厭倦的神色,以老咖啡客所特有的那種老到,懶洋洋地說:“哦,我什麽也不加!”結果,服務生給第一位先生端來一杯不加糖的咖啡,給第二位先生端來一杯不加糖不加奶的咖啡,給第三位先生端來一杯不加糖不加奶甚至也不加咖啡的空杯!
這當然是開玩笑,但矯揉造作的咖啡不加糖,有時真的會引出笑話來。
事實上,即使你真的喜歡不加糖的咖啡,也不必那麽囉唆地強調不加糖也不加奶,你直接告訴服務生“我要黑咖啡”就可以了。
(咖啡不加糖,就像牛排隻要四成熟一樣,已成為小資的一個時尚標準。)
中法兩國的咖啡文化
在中國,人們越來越愛喝咖啡。隨之而來的“咖啡文化”充滿生活的每時每刻。無論在家裏還是在辦公室或是各種社交場合,人們都在品飲著咖啡,它逐漸與時間,現代生活聯係在一起。遍布各地的咖啡屋成為人們交談、聽音樂、休息的好地方,咖啡逐漸發展為一種文化。無論是新鮮研磨的咖啡豆,還是剛剛衝好的熱咖啡,都散發出濃鬱的香氣,令人沉醉。品味這一沉醉的方式很多,如意大利特濃咖啡(Espresso)、卡布基諾咖啡(Eappuccinc)、拉泰(Latte)、風味咖啡等都是人們喜愛的品種;它們為北京、上海以及中國其他大城市經常光顧咖啡屋的人們提供了多樣的選擇。
有數據表明,中國的咖啡消費量正逐年上升,有望成為世界重要的咖啡消費國。而今,出產在中國土地上的雲南咖啡,以其高品質、低價格,將推動這一時尚的潮流。雲南咖啡正在成為中國人自己的咖啡品牌,並正促進著中國自己的咖啡文化:請您也來一杯咖啡吧,這是生活的味道!
曾聽說法國人一度由於咖啡缺貨而少喝了咖啡,馬上就見打盹的人多了起來。說來好像誇張,但法國人嗜咖啡倒是千真萬確。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法國也是參戰國之一,當時不少法國民眾擔心戰爭影響日用品供應,紛紛跑到超級市場搶購。此事連電視台也驚動了,當鏡頭對著手提懷抱“緊缺物資”的顧客時,卻發現他們拿得最多的竟是咖啡和糖。此事一度成為當時的大笑話。
有趣的是法國人喝咖啡似乎不在於味道,而是講究環境和情調,他們大多不願閉門“獨酌”,偏偏要在外麵湊熱鬧,即使一小杯的價錢足夠在家裏煮上一壺。而且他們也不是匆匆喝完,而是慢慢地品,細細地嚐,讀書看報,高談闊論,一喝就是大半天。法國人養成這種喝咖啡的習慣,自覺不自覺地表現著一種優雅的韻味,一種浪漫情調,一種享受生活的愜意。這是法國人的一種獨特的咖啡文化。正因為如此,法國讓人歇腳喝咖啡的地方可說遍布大街小巷,馬路旁、廣場邊、河岸上、遊船上,甚至埃菲爾鐵塔上。而形式、風格、大小不拘一格,有咖啡店、館、廳、室。至於最大眾化、充滿浪漫情調的,還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幾乎是法國人的生活寫照。難怪注重品味的法國人有一個傳統說法,在塞納河邊叫人換一個咖啡館也許比換一種宗教還難!喜歡品咖啡的常客不僅決不輕易改變自己的咖啡館,連來咖啡館的時間和坐在哪張咖啡桌上的習慣都是固定不變的。這種忠誠當然也體現出好客不倦的主人,不用招呼,那些熟知自己常客脾氣和嗜好的老服務生也會端來他最喜歡的那種咖啡,配上一盤特色點心,甚至還會隨手帶來他最愛看的報刊,而且不必說謝謝。因為這些服務內容在一個正宗的咖啡館裏都是理所當然的。
看來,法國的咖啡文化比中國更為地道和豐富。但咖啡並不僅僅屬於某一個國度,咖啡文化自然會帶上本國的特色,就好像中國咖啡文化中較多的理性和法國咖啡文化中較多的浪漫。
(請您也來一杯咖啡吧,這是生活的味道!)